中国山水画鉴赏方法

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图:观察画面的构图,是否巧妙,是否具有美感。好的山水画,构图应该独特且和谐。

2. 笔墨: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元素,观察画面的笔墨运用是否得当,是否能够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

3. 气韵:气韵生动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点,观察画面是否具有生动感,是否能够让人感受到山水的气息和韵味。

4. 意境:山水画往往通过画面表现出一种意境,观察画面是否能够引人入胜,是否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以上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基本鉴赏方法,当然,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山水画,鉴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欣赏山水画时,应该结合画面的特点和个人感受,进行综合分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比较法讲解,体会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二是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和技法。三是要着重讲解元代山水画的特色。 欣赏每幅作品前要对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扼要的介绍。分析作品是应有详有略,并尽可能多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参与,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2、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的主要区别。 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让学生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与学习方法 用传统的讲授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想结合,在建构注意教学方法的知道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主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共同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学习的内容。故在讲解中充分运用了展示、启示提问、自主活动、讨论等多种语言。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 2.提问:曲名是什么?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了眼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也许觉得古代山水离我们好遥远,但今天我们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做一次亲密接触。 3.展示山水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详) 1、表现内容:西方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而中国山水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空间与透视:西方人画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为“眼中之风景”。而中国画家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为“心中之风景”。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的自然观。 3、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 4、中国山水画注重景、情、意、志的联系 二、结合图片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有详有略) 充分运用多媒体分析和欣赏作品 (一)、隋唐的山水画:鉴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和五代画家懂源代表作品《潇湘图》(略) (二)、北宋山水画:鉴赏范宽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和 北宋中晚期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与忘洗的《渔村小雪》。(详) (三)、南宋山水画又有了新的成就。(详) 鉴赏马远极善造境《梅石溪凫图》和《寒江独钓图》 (四)、元代的山水画:山水画成就最高(详)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33厘米,横长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 (五)北宋、南宋和元代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上的比较:(略) 北宋无我之境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 南宋追求细节真实和诗的意境重诗情画意。 元代有我之境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 (六)、明清的山水画:(略)

山水美学鉴赏特点和方法

山水美学鉴赏特点和方法 山水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领域之一,它以山水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通过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的独特结合,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山水美学鉴赏具有一些特点和方法,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一、特点: 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山水美学鉴赏中,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表现,更注重表达人文情感和思想境界。艺术家通过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将自然山水与人的情感、思想相融合,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2. 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山水美学鉴赏中,艺术家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留白、抽象等手法,表现出山水的神秘与变幻。虚实结合的艺术形象,既有现实的表现,又能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超越现实的艺术享受。 3. 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山水美学鉴赏追求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既要求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要求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艺术家通过构图、色彩、线条等手法,使作品具有美的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使观者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二、方法: 1. 观察:山水美学鉴赏的第一步是仔细观察作品。观察时应注意作

品的整体布局、构图、线条、色彩等因素,以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通过观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山水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达。 2. 深入思考:观察之后,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境,思考艺术家运用的手法和表现方式,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深入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体验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3. 比较鉴赏:在进行山水美学鉴赏时,可以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发现不同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点。同时,比较也可以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增加对山水美学的理解和欣赏。 4. 与文化背景联系:山水美学鉴赏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进行联系。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水美学的独特之处。 5. 个人情感体验:山水美学鉴赏是一种主观的艺术体验,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进行个人的理解和评价。每个人对山水美学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特的,通过个人情感体验,可以使山水美学鉴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山水美学鉴赏具有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艺术

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取得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对于做字画的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课。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一、从构图来看。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1)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2)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3)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中间大片的留白,通过几只小船,却表现了迷茫辽阔、江山万里的意境。 (4)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5)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6)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7)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如石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大小、疏密、浓淡的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 石涛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二、从笔墨来看。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

中国山水画赏析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从与人物画的分离到成熟与发展始终受着禅宗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影响,禅意与道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 绘画创作是画家性情的表露,从作品中可以透视出画家的个性心理。画家心绪的渗入,使画家的一笔一画,一山一水都是画家的自我表现。画家心胸是否清净洒脱,可从其画境中得以体验。王微在《叙画》中谈到:“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本来形和神是融为一体的,它所以能生动变化,是画家主观感情作用于客观山水的结果。 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山水事乃写自然人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语录》)。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老子》第十六章)。此意是人尽量使心灵虚寂,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也就是它的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人类数千年的现实生活,重于有形有象,轻于无形无象。但在哲学中却崇尚“无”,崇尚“大象无形”,所以在哲学和艺术中便发生了“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恽格《品香馆集》)。这都是讲有无相生,有无相化的关系。古人称的“一归万法”,“一”和“万法”是“无有”矛盾的两个方面,相通相化。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理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法者;合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一法通来万法通,万法和来一法明,化万归一,悟透“一”字,便掌握“一切”。从天下“有”的存在,逐渐返还到知天下的“无”的存在,才能达到内合于己,外合于天,使自己的先天性灵根,时时于天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所谓山水画,就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于时期,后经历代画师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画风。山水画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着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相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历史上,山水画名家层出不穷,作品更是灿若繁星、汗牛充栋。 一、唐朝至清代山水画代表作品赏析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自题七绝:“钱塘景物似围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杨柳坡平人马歇,鸬鹚过水风腥” 此图是唐寅 的代表作之一。写峻岭、高柳、水榭、 江岸、霞光,虚实相映,遂成妙制。 作者以宋人法画垂柳,错落有致, 画山石则湿笔长皴,勾斫相间,变 化多趣。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 墨色和悦润泽。 宋代 李唐《万壑松风图》——此幅全景构图, 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的松林将峰顶连接成统一 的整体,近、中、元三个空间层次表现的自然得体。 全体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庾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 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 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 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黄公望《溪山图》真迹 ---《溪山图》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李唐《万壑松风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黄公望《溪山图》

山水画赏析模板

山水画赏析模板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笔墨写型艺术和视觉欣赏艺术,其表现内容本质是偏重于精神性、哲学性和文化内涵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笔墨表现艺术学科,同时又是画家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创作行为。中国画的创作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从形式到内容处处都充满了精神现在作品内在意蕴和整体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的释放。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可以从画科内容上分,亦可以从用色上分。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写意、工笔和兼工带写,而从画科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画、人物画等。 一、中国画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二、中国画在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 三、中国画以线造型。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可以

怎样欣赏中国画

怎样欣赏中国画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

山水画赏析(全文)

山水画赏析(全文)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第一大画科,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山水画产生时间较人物画晚,比花鸟画早,孕育萌芽于早期人物画的背景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隋唐时期发展成熟,五代两宋时期达到艺术的高峰,元明清各代均有发展与建树,名家辈出,遂形成蔚为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至今不衰。 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的集中体现。下面笔者从欣赏山水画的几个要点来分别阐述。 一、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二、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赏析

掬一捧烟雨 会缓缓地流进心底 我想就这样 带着这些传奇 凝结这刻宁静 隐没在西湖画卷的水墨里 ——西湖水墨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无数独特的文艺。不似油画色彩繁多;不像水彩明丽绚烂,以黑白为主调的山水画,更别有清新雅致的风韵。我沉醉在这水墨丹青的世界里。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与心灵享受,诠释着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婉约、宁静和安详。 记得那还是在七年前的美术课上一幅丹青在我眼中呈现,笔走龙蛇,是山峰蜿蜒的曲线,自有一番磅礴大气。墨色的线条,更显它的沉默与伟岸。侧锋游走,是山溪动态的身躯。蜿蜒自谷中而下,迂回至山底而出。腕转而手不动,肘端而身不散。一幅‘溪山行旅’深深地吸引了我……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而我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一点一画淡笔痕,水墨世界中醉沉。中华文艺多而纷,唯此一门我痴嗔。我沉醉在这水墨丹青的世界里。

鉴赏国画要看哪几个方面

鉴赏国画要看哪几个方面 学会鉴赏国画对于收藏国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鉴赏国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鉴赏国画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鉴赏国画的方法 一、观大概。 布局要和谐,是否有作者的个人风格,意境、意趣要深远。意境或意趣是鉴赏者对一幅画的最初印象,好的意境或意趣,让鉴赏者想细细看下去。任何好的笔墨技巧是为了表达意境或意趣服务的。而风格是一个国画家有别于另一位国画家的特色所在,也是检验一个画家成熟与否的标准。国画大师的作品无一不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布局是作画的战略,是一幅画在表现上最关键的部分。假如左边画一块巨石,右边画一只小鸟,加些小草,在下面题上几个字,盖上印,画是完成了,即使笔墨精妙,颇有意境,可布局不当,画面失去平衡,让鉴赏者难受,就不算成功的国画。大师潘天寿的画,极重意境,一山一石,一虫一鸟,无不展现着万物的生机与自然界的诗意。他的画多险,多奇,多重,通过各种物象,在激烈的冲突中一一化解,最后画面归于平衡与和谐。他的大画雄伟奇逸,常常给鉴赏者震憾般的审美感受。 二、看造型与线条。 造型过于失当,人不象人,山不象山,树不象树,即使布局好,线条好,仍不入妙品。造型要不失情理,线条要自然生动。但是,自然生动的线条有各种风格,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古朴,有的厚重,有的飘逸,这些线条通过表现不同的物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这些线条中,都要书法美感。概括性地说,吴昌硕的线条古拙,齐白石的线条苍老,潘天寿的线条凝重,范曾的线条俊逸。没有书法功力的国画作者,线条常常软弱、油滑、稚嫩,这些线条所表现的物象内涵就大为贫泛。这种画在旅游景点或工艺品商场常见。 三、看墨色的变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 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 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

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 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 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刚健的锋中要参以巧运,“扛鼎中有妩媚。”故一笔中要能刚健婀娜兼有之。 6、要巧拙互用,用笔朴质显得老实,故要在巧笔中夹几笔拙,在拙笔中夹几笔巧,应巧拙互用,方为得法。 二、山水画常选对象的画法 (一)山石 (1)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成钩、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001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 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 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

六种方法让您迅速读懂山水画

六种方法让您迅速读懂山水画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取得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 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对于做书画的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课。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一、从构图来看 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1)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2)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

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3)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林风眠《秋山图》和张大千《山雨欲来图》,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宋代赵芾《江山万里图》,中间大片的留白,通过几只小船,却表现了迷茫辽阔、江山万里的意境。 (4)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5)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如张大千《巫峡清秋图》和《黄海归来步步云》。 (6)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7)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如石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大小、疏密、浓淡的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 “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