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中医针灸学

合集下载

6刺灸法总论4其他针疗法4

6刺灸法总论4其他针疗法4
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阀” 痛阀:如果电流强度再稍增大,患者会突然产生刺
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痛阀”。 最适合的刺激强度:感觉阀和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 感觉阀和痛阀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
为宜。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
❖ 作用: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 等。
❖ 适应范围:各种痛证、痹症和心、胃、肠、肌、 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 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4、挑刺法 ❖ 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 操作注意:消毒;针对阳性反应点。
➢适用范围:肩周炎、颈椎病、失眠、胃 痛、哮喘、疳积等
(二)适应范围
❖ 作用:通经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 ❖ 适应证:实证、热症、瘀血、疼痛等
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
➢急性: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 痛、目赤肿痛等。 ➢慢性:皮肤病、扭挫伤、疳积、小儿营养过剩、 头痛、指趾麻木等。
断 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
续出

断时无脉1.5s,续时密 波连续工作1.5s
➢ 腕关节弹动(肘臂不动),针尖叩刺皮肤迅速弹起。 如此反复操作。
➢ 针尖垂直于皮肤,先轻后重再轻。不可出现不当的拖、 拉、擦动作。
➢ 不论轻、重刺激都应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 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 的疼痛
3、刺激强度
➢ 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 短愈好,仅现轻度潮红,少量充血。 (多用于眼周、头部等皮薄肉少,体弱 者。补:面瘫日久)
(一)操作方法
1、点刺法
➢ 是指点刺腧穴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体液的方法。 ➢ 操作注意: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一)补虚泻实基本原则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的。

如脏腑经脉的虚损之证,取相应的脏腑背俞穴、原穴治疗,可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的不足。

陷下则灸之,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及内脏失于固摄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如久泻、久痢、遗尿、脱肛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针刺治疗实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泻实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泻实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泻法等来实现的。

如脏腑经脉的实证,取相应的井穴、募穴,可调节脏腑功能,疏泄脏腑邪气。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菀陈”泛指体表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菀陈则除之”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可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对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证,宜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方法使之出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当取本经穴。

此“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明显。

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平补平泻),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二)清热温寒清热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温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温法。

1.热则疾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是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胃 戊土 辰 解溪 巳
脾 己土 巳 大都 午
心 丁火 午 少冲 未
小肠 丙火 未 后溪 申
膀胱 壬水 申 至阴 酉
肾 癸水 酉 复溜 戌
心包 丁火 戌 中冲 亥
三焦 丙火 亥 中渚 子
泻法 子穴 时间 阳辅 子 行间 丑 尺泽 寅 二间 卯 厉兑 辰 商丘 巳 神门 午 小海 未 束骨 申 涌泉 酉 大陵 戌 天井 亥
徐、迎随等补泻内容。
•晋代,南北朝:《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
•隋唐:太医署针灸专科,针博士、针助教、针师、 针工、针生从事针灸工作。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 孔穴图》;专著《千金方》(孙思邈 ),《外台秘 要》(王焘 )。
•宋元: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学说;针 灸铜人;专著多,《针灸资生经》(王执中 )、《流 注指微赋》(何若愚) 、《十四经发挥》(滑寿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 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 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 法。
•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 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 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 刺法灸法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 的学科。
刺灸法的源流与发展
一、 刺法的源流与发展
• “砭石”——最早的针具。
–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 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现,“九针”。
• 《内经》中的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 • 在针刺方法上,提出了“九刺”、“十

刺灸法-北京协和医学院

刺灸法-北京协和医学院
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 疾病 一切虚寒病证

施灸的禁忌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 般均不适宜灸疗。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 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也不宜 施灸。

灸法注意事项





体位 正确点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灸的先后顺序 施灸标准 灸疮处理及注意事项
谢谢!
泻法
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 循行的方向刺入
毫针刺法
补法
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 吸气时出针 病人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 出针时摇大针孔
泻法
开合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毫针刺法
留针与出针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针
滞 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创伤性气胸


李唐(约1050—1130), 南宋画家。 针灸在中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南宋著名画 家李唐的《村医图》 描绘了宋代村医在村 头为病人针灸时的一 个场景。
灸法
常 用 灸 法
艾 炷 灸
艾条灸 温 针 灸
灸法
直 接 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附子饼灸
艾 炷 灸
间 接 灸
灸法的适应症
根据《灵枢· 九针十二原》 记载复原。
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镵针 员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员利针
毫针
长针 大针
针法
进针方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毫 针 刺 法
行针与得气
常用的行针手法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
毫针刺法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一、定义和作用二、刺灸法的起源(一)针具:砭石、骨针(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

长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二、针刺练习要点1、指力2、手法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三、针刺前准备1、选针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3、施术部位:75%酒精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六、行针与得气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1、提插2、捻转(二)辅助手法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2、刮3、弹柄4、搓柄法5、摇柄法6、震颤法7、飞法(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2、得气与疗效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5、催气七、针刺的补泻(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精】刺法灸法学

【精】刺法灸法学
❖不同点:两者施治的材料不一,施术的方法各异,各有特 点,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因此《灵枢·官能》篇说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说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
3、具体方法选择:
针 刺: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 艾 灸:以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症、血瘀、虚症 三棱针:放血刺激强,适用于青壮年、热症 皮肤针:叩刺刺激较弱,作用与十二皮部,主要宜于老人、
刺 《灵枢 · 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偶刺 报刺 恢刺 齐刺 扬刺 直针刺 输刺 短刺 浮刺 阴刺 傍针刺 赞刺 《灵枢 · 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半刺 豹文刺 关刺 合谷刺 输刺
(二)灸法技术
是采用艾绒和非艾灸材以烧灼、熏熨 腧穴和病变部位的技术方法。
1、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
接灸)
按灸) 艾灸法
艾炷灸(直接灸、间
艾条灸(悬起灸、实
温针灸 温灸器灸
2、非艾灸法
是以艾绒以外的灸材进行施灸的方法。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三)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人体某些特定部位 浅刺或沿皮刺
包括:鑱针、圆针、鍉针、 艾炷间接灸:隔物灸(隔姜、隔蒜、
→针灸与药物并用,保健灸法(《千金要方》), 的主治功用
锋针、铍针、圆利针、 《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神阙穴、足三里、秩边、天枢 隔葱、隔附子、隔盐)
毫针、长针、大针。 半刺 豹文刺 关刺 合谷刺 输刺
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 臁疮
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展
1.《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1)《内经》针法 (《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

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一)补虚泻实基本原则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的。

如脏腑经脉的虚损之证,取相应的脏腑背俞穴、原穴治疗,可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的不足。

陷下则灸之,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及内脏失于固摄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如久泻、久痢、遗尿、脱肛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针刺治疗实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泻实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泻实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泻法等来实现的。

如脏腑经脉的实证,取相应的井穴、募穴,可调节脏腑功能,疏泄脏腑邪气。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菀陈”泛指体表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菀陈则除之”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可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

对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证,宜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方法使之出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当取本经穴。

此“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明显。

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平补平泻),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二)清热温寒清热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温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温法。

1.热则疾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是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