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与 建筑布局构思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身立命、遮风挡雨已经不再是建筑空间的唯一功能,人们逐渐追求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并重的建筑设计,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融入富有个性化和人文文化的视觉元素。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而这种展现,渗透在建筑之中,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
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本文就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继承;发展1、概述1.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具有较强的积淀性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机制的一种文化的综合体。
一般传统文化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积淀与传承下来的知识、技能、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集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依靠一定的传承机制,将我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进行延续、发展与深化,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再发展进而生成新的文化。
1.2建筑文化在中国深厚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建筑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多的建筑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很多的建筑符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现,因此建筑文化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属性以及一些明显的特征。
建筑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属于一种建筑文化形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我国保存下来的很多古代建筑以及现代建筑中比较优秀的建筑中很多都有传统文化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体现。
1.3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者对建筑进行设计上的创作,或者是为了一个建筑项目进行制图与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形态、建筑的结构、建筑的暖通设计等进行有关的专业性设计。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体现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在建筑设计的作品中,会借鉴与引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创造中。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千百年来先民智慧的结晶。
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建筑元素、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正是来自于这种与文化相融合的美。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它的建筑形式。
传统建筑注重对八卦图、五行合理运用,建筑平面布局通常呈现出对称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形式往往以三进院落为主。
前有门楼,中有大殿,后有后殿,错落有致,意境深远。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均衡”观念的具体体现。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造型也是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如黄鹤楼中独特的歇山顶、重檐脊等,通过对线条和形状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建筑独有的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也充满了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这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木材崇尚的影响。
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之物。
因此,将木材运用于传统建筑中,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
此外,传统建筑中的彩绘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以故宫为例,其宫殿内外,雕梁画栋、壁画琉璃,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这些彩绘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技艺也是完美融合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师与工匠之间的合作,掌握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中国木构建筑中的斗拱技法,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力学原理,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
同样,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以及对石材、砖瓦的精细加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
这些技艺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使得建筑不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可以从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围屋的特色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围屋的特色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魅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围屋作为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发展至今已具备独特的特点与文化象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围屋的特色,并分析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布局与格局围屋建筑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其独特的布局与格局上。
一般而言,围屋建筑的结构呈"人"字型,中轴线上通常设有供奉神明的殿堂、荣宅或厨房。
在中轴线两侧,较为对称地分布着前厅、房间和后院等。
这样的布局在保证屋内各个功能区域互相衔接的同时,也展示了家庭团结和谐的美好寓意。
二、材料与工艺围屋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独特之处。
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木结构的灵活性不仅为整栋建筑提供了坚固的支撑,还赋予了建筑自然而然的姿态和美感。
同时,古代建筑工匠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工艺,如斗拱、彩画和木雕等。
这些工艺技术不仅为围屋增添了艺术气息,还在更高层面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三、空间与环境围屋建筑在空间利用与环境适应上展现出其特色。
传统围屋建筑通常依山而建,以山势作为后盾,融入自然环境。
建筑物通过适当的朝向和窗户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为用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同时,围屋建筑往往与花园、庭院相结合,营造出优雅的景观和愉悦的居住体验。
四、寓意与象征围屋建筑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在寓意和象征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古人认为"四面皆围"象征家庭圆融的含义,围屋的结构也寓意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聚和家族纽带的价值观。
此外,围屋建筑中经常出现的螭首、石狮等石雕造型,更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符号,以其独特的寓意为居住者带来祥瑞和幸福。
五、传统文化的影响围屋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围屋通过独特的布局和环境融合,将这一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

故宫的建筑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的代表,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装饰而闻名于世。
其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艺术紧密结合,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美学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
一、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故宫的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共有三大殿、六大院以及配套的宫殿建筑。
整个建筑布局精确细致,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家追求和谐平衡的审美观念。
在建筑规划中,注重宫殿的对称和比例,同时也注重了空间的分隔和连贯。
二、故宫建筑的风格特点故宫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影响,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包括木构、砖石结构以及彩绘等。
其中,传统的斗拱、檐口和飞檐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的建筑和装饰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三、故宫建筑中的艺术装饰故宫的宫殿建筑充满了精美的艺术装饰,这些装饰以砖雕、木雕、彩绘等形式呈现。
砖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故宫的建筑装饰中。
同时,故宫的木雕也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精细的刻画而著名。
彩绘则是故宫建筑装饰中另一重要元素,为整个建筑增添了色彩和生机,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髓。
四、故宫中的传统艺术与建筑的融合故宫中的传统艺术与建筑紧密结合,相互辉映。
在建筑中,传统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元素为艺术提供了表现空间。
同时,在艺术创作中,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工艺技术也为建筑提供了独特的装饰和表现手法。
五、故宫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故宫的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伦理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
建筑中的规划、布局以及装饰元素都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对天人合一的理念、五行和阴阳的相互关系,都得到了巧妙地体现。
六、故宫的建筑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故宫的建筑和传统艺术虽然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记忆,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与现代社会仍然充满魅力。
故宫的建筑和艺术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文化积淀,它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观念,更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院落风格、装饰艺术、环境融合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一、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平衡,这一精神理念在传统建筑结构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传统中国建筑采用木质结构,注重整体布局上的对称、均衡,顶梁柱木结构和斗拱的应用,使得建筑在结构上能够呈现出稳重庄重的气势。
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屋檐、斗拱等构件的雕刻也注重对称、对标,多采用回纹、云纹等传统图案,表达审美情趣。
二、院落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家庭和睦”等价值理念在房屋的院落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具体的表达。
传统中国建筑的院落风格多为四合院等布局,院内环环相扣,错落有致。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空间层次感,还能够传递出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院落中常常种植一些花木,设置一些石凳,以增加院落的景观,传达出生活的恬静和闲适。
三、装饰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传统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如门楣、斗拱、窗棂等处都用花纹、图案进行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装饰性,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祝福、寓意等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彩绘、雕刻等装饰艺术也给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让人在欣赏建筑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环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传统中国建筑常常会将自然环境融入如借景、控景等手法,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的规划设计中也会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等因素,以便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在设计和布局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天地之道的追求,希望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多以望向南方为主,以迎接太阳的阳光,同时坐北朝南也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念。
古代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借助建筑物本身来模拟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平衡的氛围。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风格。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包括梁、柱、榫卯等构件的使用,经过精巧的设计和工艺加工,使得建筑物能够在自然灾害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安全。
在风格上,中国古代建筑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封闭性,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
古代建筑注重的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合,而不是突出个体建筑的个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到一座座殿堂、宫廷和庙宇等建筑物形成的整体景观,而不是独立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和代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艺术家们的杰作,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世界上许多非常有名的建筑,如北京故宫、长城和丽江古城,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是我们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可以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已经有了七八千年之久,在这七八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是随着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在改变,在这期间我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日月轮换、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事件的变幻,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便这样,我国古代的建筑依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步发展。
本文内容就是对我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方法的解读。
标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之称,而我国的人民则被称为“炎黄子孙”。
虽然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什么称谓,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也延续了七八千年自己的特色直到现在。
我国古代建筑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特色得以延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悠久、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而且这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有现代建筑体系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我国古代城市是根据当下时代的政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来进行规划的,所以它是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缩影的。
我国早期的古代城市是受到井田制农耕制度的影响而进行规划的,所谓的“井田”就是指古代当权者用道路和渠道把土地整体分隔成方块状,分隔出的整体形状就像是“井”字,所以就被称为“井田”[1]。
而当时的城市也是采用井田土地的这种形式规划的,而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大都风格统一、整齐一致,其建筑以中间为主,四周为辅,主次分明,街道脉络清晰可见。
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也是被一直沿用的,哪怕是朝代更替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古代在建造城市时,对地址的选择是很重视的。
古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的。
其城市在建造时,要考虑建造的地址是否具有防御敵人的地形,也会建造一些能够御敌的设施,如护城河、吊桥之类的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重视人生道德,强调心性修养。
儒家:用“礼”约束人的行为,用“诚意、正心、慎独”规范人的内心。 道家:以虚寂守静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干扰,求得心灵宁静。 佛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起之时,立即遏制,保持内心清净。
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
3.传统哲学
道 太极 两仪 三才 四象 五行 六道 七星 八卦 九宫
轴线对称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古代都城规划中, 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这些建筑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这是由于儒家的“礼”、“和”观念使建筑强调组群的 统一、和谐,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建筑宏伟浩大的气势。“和谐”之美的观念主要强调个体建筑与个体 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以突出群体的对称,协调,错落有序来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群体 的和谐之美。 灵活的空间布局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 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 致类。重要书目:《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 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 《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 与 建筑布局构思
传统文化与建筑布局
一. 二. 三.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论 传统建筑哲学的应用 朴素的绿色建筑思想 科学地继承传统哲学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论
1.中华国学
2.宗教思想
3.传统哲学 4.建筑理论
1.中华国学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以学科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 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为主流; 以思想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儒家主导; 以《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部为重。 国学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建筑群体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讲究一定的组群程序和规律,建筑序列向平面展开,以纵轴线为中心,前后 呼应,左右对称,以群体的统一、和谐造成气势。 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 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 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中国的宫殿、 官邸、寺庙等规模宏大,延绵数里的建筑群就是由一栋栋的单体建筑按照院落的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的。
1)重视人生修养,关心人的价值。
儒家:积极入世,在现实中成就道德。 道家:个体价值,因顺自然,人道合一。 佛家:关心生命,克制欲望,体现人的今生价值。
2)提供精神动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追求天下为公。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完美,追求与自然同体的人生境界。 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多行善事,追求“真如”佛性。
3.建筑布局
2)对称式群体布局: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
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为两翼,突出中轴对称、强化等级礼教, 以均衡和谐蕴涵中庸之道,通过有序的空间层次营造群体之 势,体现“以形造势,以势制形”的群体布局理念。在轴线 上强调主次分明、南低北高,以利于冬季御寒和夏季通风。
北京颐和园
3.建筑布局
4)严格的礼制等级:中国由于儒家的“礼”、“和”观念使
建筑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建筑 宏伟浩大的气势。“和谐”之美的观念主要强调个体建筑与 个体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以突出群体的 对称,协调,错落有序来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群体的和谐 之美。
建筑布局
四象
五行
六道 三善道: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三恶道:畜生道 饿鬼道 地狱道
七星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 七元解厄星君, 居北斗七宫,即: 1.天枢宫贪狼星君、 2.天璇宫巨门星君、 3.天玑宫禄存星君、 4.天权宫文曲星君、 5.玉衡宫廉贞星君、 6.开阳宫武曲星君、 7.摇光宫破军星君。
七曜
日、月、木、火、土、金、水
1.聚落选址
2.城乡规划 3.建筑布局 4.室内设计
1.聚落选址
1)都城选址布局
城市文化的三个层次:精神内容;生活方式; 外部形态 ①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布局模式 ②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布局模式 ③ “观其泉流,相其阴阳”的选址模式 ④“法天象地”的规划布局
北京城选址
大风水的外局
长安城选址及变迁
2.城乡规划
1)轴线式布局 2)五行说布局 3)八卦形布局 4)九宫格布局 5)山水化布局
北京城布局
城市平面布局讲求左右对 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 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 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 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 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 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 位,以承天门、太极殿、 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 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 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 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 展现皇权的威严。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组群程序和规律,但是对于不同的空间,其布局也是别出心裁的,体现了群体间的和谐 之感。在建筑中,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 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使得空间过度自然,给人以 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心理感受。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 《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 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2.宗教思想
强者尊儒: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 智者信道: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安时处顺; 慧者崇佛: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儒、道、释三家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 凝炼出: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平等,与自我清高。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内 五术 容 宗 旨 山、医、卜、命、相 “为往圣继绝学”、 “究天人之际”关 系 “为生民立命”之术
六艺 诸子百家
礼、乐、射、御、书、数
儒、释、道、刑、名、法、墨 “为天地立心”之学
国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 《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八卦
九宫
4.建筑理论
1)周易
阴阳:对立统一 五行: 唯物辩证 八卦: 运动变化
易经与中国古代建筑
2009-3
4.建筑理论
2)道德经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有无相对: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新疆特克斯县 八卦城
西安城市九宫格局发展模式
3.建筑布局
1)风水学环境模式:负阴抱阳的环境模式,有利于得到充足
的日照、接受夏日南风、屏挡冬日寒流、良好排水、调节小 气候。风水学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感应,从 整体上、系统上和全局上对生物圈和生态循环理论进行把握。 这种模式完全符合中国气候特征及传统的生活方式。
八卦城呈放射状圆形, 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 路相通、街街相连。 这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 和八卦奇特奥秘思想的城镇, 以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 “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 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如射 线般向外伸出八条主街,每 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 米左右设一条连接8条主街 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 有4条环路,其中一环8条街、 二环16条街、三环32条街、 四环64条街。这些街道按八 卦方位形成了64卦,充分地 反映了64卦386爻的易经数 理。
经部——儒学经典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 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宁夏中卫高庙
横 批 : “ 无 上 法 桥 ”
对 联 : “ 儒 释 道 之 度 我 度 他 皆 从 这 里
天 地 人 之 自 造 自 化 尽 在 此 间 。
3.建筑布局
3)院落式空间组合:中国自给自足的封闭式传统生活方式,
在选择基址和组织环境方面传统的模式是采用围合封闭的空 间。从风水学环境模式到合院式建筑空间,形成自有洞天的 世外桃源。一方面体现了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 以及阴阳五行思想;另一方面符合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气 候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内向型空间序 列。
4.建筑理论
3)风水学
风水原则:山、水、向 风水要素:气、风、光、水、向、人 风水格局:四象五行之封闭环境
4.建筑理论
3)风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