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通信特性实验

合集下载

红外通信技术基础实验报告-天津科技大学

红外通信技术基础实验报告-天津科技大学

红外通信技术基础实验报告班级:141011班组:A组姓名:傅** 学号:141011** 实验成绩:周:双周星期二(上午)实验台号:3号教师签字:【实验目的】1、掌握红外通信传输原理;2、测量红外发射管的伏安特性,电光转换特性;3、测量红外接收管的伏安特性;4、测量部分材料的红外特性;5、音频信号传输实验。

【实验原理】(简述)1、发光原理及对光源的调制如右图是简单的调制电路,调制信号耦合到晶体管基极,晶体管作共发射极连接,流过发光二级管的集电极由基极电流控制,R1,R2提供直流偏置电流。

调制电路2、光电转换原理如右图是光电转换原理,光电二极管接在晶体管基极,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流之间有固定的放大关系,基极电流与入射光功率成正比,则流过R的电流与R两端的电压也与光功率成正比。

光电转换电路【实验仪器】(规格、型号、精度)红外通信特性实验仪(红外发射装置、红外接收装置、测试平台(轨道)以及测试镜片(测试镜片01、02和03样品厚度规格都为2mm ))。

【数据表格】1、发光二级管的伏安特性与输出特性测量表1 发光二极管伏安特性与输出特性测量以表1数据作所测发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

(用电脑软件绘坐标图)发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发光二极管输出特性曲线正向偏压(V ) 0 1.28 1.31 1.33 1.35 1.37 1.38 1.40 1.41 1.43 发射管电流(mA )光功率(mW ) 0.000.360.811.291.742.212.693.163.634.09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2、光电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量表2 光电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量利用表格数据作光电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用电脑软件绘坐标图)光电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反向偏置电压(伏)0 0.5 1 2 3 4 5 P =0 光电流 (µA)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P =1mW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P =2mW 6.01 6.01 6.01 6.01 6.01 6.01 6.01 P =3mW9.039.039.039.039.039.039.033、部分材料的红外特性测量表3 部分材料的红外特性测量初始光强I0=4.69(mV)材料样品厚度(mm)透射光强I T(mW)反射光强I R(mW)反射率R折射率n衰减系数α(/mm)测试镜01 2 4.22 0.28 0.33 1.42 0 测试镜02 2 3.19 0.31 0.33 1.42 0 测试镜03 2 0 0.33 0.04 1.50 0 写出反射率以及折射率的计算过程解:测试镜01的反射率R1,折射率n1:同理,测试镜02的反射率R2,折射率n2:同理,测试镜03的反射率R3,折射率n3:。

红外通讯技术实验报告(3篇)

红外通讯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通讯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组成。

2. 掌握红外通讯设备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红外通讯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4. 熟悉红外通讯协议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红外通讯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作为载波,实现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发送端通过红外发射器将数据调制到红外载波上,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通过红外接收器接收调制后的红外信号,解调出原始数据。

红外通讯技术具有成本低、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家电控制、短距离无线通信等领域。

三、实验设备1. 红外发射器2. 红外接收器3. 数据传输设备(如电脑、手机等)4. 红外通讯模块5. 电源四、实验步骤1. 设备连接将红外发射器与数据传输设备连接,确保红外发射器可以正常工作。

同时,将红外接收器与数据传输设备连接,以便接收红外信号。

2. 软件设置打开数据传输设备上的红外通讯软件,设置好通讯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3. 测试通讯打开红外发射器,发送数据,观察接收端是否成功接收。

若接收成功,则说明红外通讯正常。

4. 干扰测试在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加入障碍物,测试红外通讯在障碍物存在下的传输效果。

5. 距离测试逐渐增加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测试红外通讯在不同距离下的传输效果。

6. 协议测试使用不同协议进行红外通讯,测试不同协议下的传输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红外通讯在无障碍物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10米左右,传输速率可达1Mbps。

当加入障碍物时,传输距离和速率会受到影响。

2. 干扰测试在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加入障碍物后,红外通讯效果仍然良好,说明红外通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3. 距离测试随着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距离的增加,传输速率逐渐降低。

当距离超过10米时,传输速率明显下降。

4. 协议测试不同协议对红外通讯的传输效果有一定影响。

例如,使用NEC协议进行红外通讯时,传输速率较高,可达1Mbps。

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

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

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实验报告:红外线的特性与应用引言红外线是一种在电磁波频谱中的无形辐射,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红外线的产生机制、传播特性和应用领域,以及相关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红外线的特性,并展望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以下内容:1. 红外线的产生机制;2. 红外线的传播特性;3. 红外线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一台红外线辐射源;2. 一台红外线接收器;3. 红外线传感器;4. 适当数量的导线;5. 一台示波器。

三、实验步骤1. 将红外线辐射源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接通电源并将其加热至一定温度。

2. 使用导线将红外线接收器与示波器连接,并将红外线接收器放置在辐射源的射线方向上。

3. 打开示波器,并调整相应参数以观察红外线信号的变化。

4. 将红外线接收器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并记录红外线信号的变化情况。

5. 将红外线接收器遮挡,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6.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总结红外线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实验结果:1. 红外线辐射源加热后,红外线信号强度增加,示波器显示的波形相应增高。

2. 红外线信号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说明红外线的传播存在衰减现象。

3. 当红外线接收器遭遇遮挡物时,信号强度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4. 红外线能够穿透某些材料,如玻璃表面,但被特定材料阻挡,如金属。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范围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之上;2. 红外线的强度与辐射源的温度相关,温度越高,辐射强度越大;3. 红外线的传播存在衰减现象,距离远离辐射源,信号强度逐渐减弱;4. 红外线能够穿透某些材料,而被其他材料阻挡。

五、红外线的应用1.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的特性,将遥控信号转化为红外线信号发送给电子设备,实现遥控功能。

红外物理特性及应用实验

红外物理特性及应用实验

红外物理特性及应用实验波长范围在0.75~1000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波,对红外频谱的研究历来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原子与分子的红外光谱研究,帮助我们洞察它们的电子,振动,旋转的能级结构,并成为材料分析的重要工具。

对红外材料的性质,如吸收、发射、反射率、折射率、电光系数等参数的研究,为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通信的原理及基本特性。

2、 了解部分材料的红外特性。

3、 了解红外发射管的伏安特性,电光转换特性。

4、 了解红外发射管的角度特性。

5、 了解红外接收管的伏安特性。

【实验原理】 1、红外通信在现代通信技术中,为了避免信号互相干扰,提高通信质量与通信容量,通常用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用载波传输信号,在接收端再将需要的信号解调还原出来。

不管用什么方式调制,调制后的载波要占用一定的频带宽度,如音频信号要占用几千赫兹的带宽,模拟电视信号要占用8兆赫兹的带宽。

载波的频率间隔若小于信号带宽,则不同信号间要互相干扰。

能够用作无线电通信的频率资源非常有限,国际国内都对通信频率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通信容量与所用载波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目前微波波长能做到厘米量级,在开发应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时遇到了困难。

红外波长比微波短得多,用红外波作载波,其潜在的通信容量是微波通信无法比拟的,红外通信就是用红外波作载波的通信方式。

红外传输的介质可以是光纤或空间,本实验采用空间传输。

2、红外材料光在光学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材料的吸收,散射,会使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对于确定的介质,光的衰减dI 与材料的衰减系数α ,光强I ,传播距离dx 成正比:dI Idx α=- (1)对上式积分,可得:Lo I I e α-= (2)上式中L 为材料的厚度。

材料的衰减系数是由材料本身的结构及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波长衰减系数不同。

普通的光学材料由于在红外波段衰减较大,通常并不适用于红外波段。

红外通信基础实验报告

红外通信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红外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流程。

3. 学习红外通信发射和接收模块的原理与应用。

4. 通过实验验证红外通信的有效性和抗干扰能力。

二、实验原理红外通信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作为载波,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其原理是利用红外发射器将信息调制到红外线载波上,通过红外线传输到接收器,接收器再将红外线解调还原为原始信息。

红外通信具有以下特点:1. 频率较高,抗干扰能力强。

2. 传输距离较短,适用于近距离通信。

3. 保密性好,不易被窃听。

4. 传输速率较低,适用于低速数据传输。

红外通信系统主要由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调制器、解调器等组成。

三、实验器材1. 红外发射模块2. 红外接收模块3. 信号源4. 双踪示波器5. 连接线6. 电源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将红外发射模块、红外接收模块、信号源、双踪示波器和电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红外通信实验电路。

2. 发送端实验(1)打开信号源,设置频率为38kHz,输出电压为5V。

(2)将信号源输出端连接到红外发射模块的输入端。

(3)打开双踪示波器,将探头分别连接到红外发射模块的输出端和信号源输出端。

(4)观察双踪示波器上的波形,验证红外发射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3. 接收端实验(1)将红外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到双踪示波器的输入端。

(2)打开红外发射模块,观察双踪示波器上的波形,验证红外接收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4. 通信实验(1)将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放置在通信距离内。

(2)打开红外发射模块,发送信号。

(3)观察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到的信号,验证红外通信的有效性。

5. 抗干扰实验(1)在红外通信路径上设置干扰源,如灯光、无线电波等。

(2)观察红外通信效果,验证红外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验证了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的正常工作。

2. 通过通信实验验证了红外通信的有效性。

3. 通过抗干扰实验验证了红外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红外通讯特性实验

红外通讯特性实验

红外通信特性实验波长范围在0.75-1000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波,对红外频谱的研究历来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热辐射的深入研究导致普朗克量子理论的创立。

对原子与分子的红外光谱研究,帮助我们洞察它们的电子振动、旋转的能级结构,并成为材料分析的重要工具。

对红外材制的性质,如吸收、发射、反射率、折射率、电光系数等参数的研究,为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现代红外技术的成熟已经打开了一系列府用的人门。

例如红外通信,红外污染监删,红外跟踪,红外报警,红外治疗,红外控制,利用红外成像原理的辑种空间监视传感器,机载传感器,房屋安全系统,夜视仪等。

光纤通信早已成为吲定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技术,目前正积极研究将光通信应用于微波通信一直占据的宽带无线通信领域。

无沦光纤通信还是无线光通信,用的都足红外光。

这是因为,光纤通信中,由石英材料构成怕光纤在0.8-1.7微米的波段范围内有几个抵损耗区,而无线大气通信中,考虑到大气对光波的吸收,散射损耗及避开太阳光散射形成的背景辐射,一般在0.81-0.86、1.55-1.6微米两个波段范俐内选样通信波长。

因此,一般所称的光通信实际就是红外通信。

【实验目的】1、了解红外通信的原理及基本特性。

2、测量部分材料的红外特性。

3、测量红外发射管的伏安特性,电光转换特性。

4、测量红外发射管的角度特性。

5、测量红外接收管的伏安特性。

6、基带调制传输实验。

7、副载波调制传输实验。

8、音频信号传输实验。

9、数字信号传输实验。

【实验原理】1、红外通信在现代通信技术中,为了避免信号互相干扰,提高通信质量与通信容量,通常用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用载波传输信号,在接收端再将需要的信号解调还原出来。

不管用什么方式调制,调制后的载波要占用一定的频带宽度,如音频信号要占用几千赫兹的带宽,模拟电视信号要占用8兆赫兹的带宽。

载波的频率间隔若小于信号带宽,则不同信号间要互相干扰。

能够用作无线电通信的频率资源非常有限,国际国内都对通信频率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红外遥控测试实验报告(3篇)

红外遥控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红外遥控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红外遥控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技术。

3. 评估红外遥控系统的性能,包括遥控距离、角度和抗干扰能力。

4. 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实验原理红外遥控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发射端发送红外信号,接收端接收并解析红外信号,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红外遥控系统主要由发射端、传输介质和接收端组成。

三、实验器材1. 红外遥控器2. 红外接收模块3. 逻辑分析仪4. 万用表5. 电源6. 调试工具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连接到逻辑分析仪,并将逻辑分析仪与电脑连接,以便实时观察和分析信号。

2. 测试遥控距离:在实验室内,保持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之间距离不变,逐步增加距离,记录不同距离下的遥控效果。

3. 测试遥控角度:在实验室内,保持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之间距离不变,改变红外遥控器与红外接收模块之间的角度,记录不同角度下的遥控效果。

4. 测试抗干扰能力:在实验室内,向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之间添加干扰信号,观察红外遥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遥控距离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当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之间距离为5米时,遥控效果良好;当距离增加到10米时,遥控效果有所下降;当距离增加到15米时,遥控效果基本失效。

这表明红外遥控系统的遥控距离与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遥控效果越差。

2. 遥控角度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当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之间距离为5米时,在正前方角度范围内,遥控效果良好;当角度增加到45度时,遥控效果有所下降;当角度增加到90度时,遥控效果基本失效。

这表明红外遥控系统的遥控角度与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角度有关,角度越大,遥控效果越差。

3. 抗干扰能力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向红外遥控器和红外接收模块之间添加干扰信号,发现当干扰信号强度较高时,红外遥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导致遥控失效。

红外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红外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了解红外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学会使用红外发射和接收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并能够分析红外通信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红外通信是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其原理是将要传输的信息(如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等)调制到一定频率的红外载波上,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出去,接收端接收红外信号,解调出原始信息。

1. 红外发射原理红外发射器主要由红外发射管、驱动电路、调制电路等组成。

驱动电路将信号放大后驱动红外发射管,调制电路将信号调制到一定频率的红外载波上。

2. 红外接收原理红外接收器主要由红外接收管、放大电路、检波电路、解调电路等组成。

放大电路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放大,检波电路将调制信号中的原始信息提取出来,解调电路将提取出的信息解调为原始信号。

3. 红外通信系统红外通信系统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两者之间通过红外线进行信息传输。

系统工作流程如下:(1)信息编码:将原始信息编码为二进制信号。

(2)调制:将编码后的二进制信号调制到一定频率的红外载波上。

(3)发射:通过红外发射管将调制后的信号发射出去。

(4)接收:通过红外接收管接收发射的信号。

(5)解调:将接收到的信号解调为原始信息。

(6)信息处理:对解调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显示、存储等。

三、实验器材1. 红外发射模块2. 红外接收模块3. 51单片机4. 信号源5. 电源6. 接线板7. 实验台四、实验步骤1. 连接红外发射模块和51单片机,将信号源输出信号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入端。

2. 编写程序,实现信号编码、调制、发射等功能。

3. 连接红外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输入到单片机的输入端。

4. 编写程序,实现信号接收、解调、信息处理等功能。

5. 检查实验结果,观察红外通信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实现了红外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 红外通信具有以下优点:(1)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2)成本低,易于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I 一 一a l d L ( 1 )

和物 体绝 对温度 之 间 的关 系遵从 普 朗克定 律 。红 外线 有较 强 的穿透 能力 , 通 过 云 雾 或充 满 悬 浮 粒
子 的介质 时 , 不 易被 散 射 、 损 耗 少 。 因此 在 遥感 、
两边 积分 , 可得 : ,一 J 。 e -
见 的光线 。任何 物体 , 只要 它 的温 度 高 于绝 对 零
度( 一 2 7 3。 C) , 就 会有 红外 线 向周 围空 间辐 射 。红 外线 的波 长范 围 大 致 在 0 . 7 6 ~1 0 0 0 m 的 范 围
波通信无法比拟的, 红外通信就是用红外作载波 的通信方式 。红外传输 的介质可 以是光纤或 空 间, 本实 验采用 空 间传输 _ 3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1 2
图1 光 垂 直 入 射 材 料
材料 的衰减 系数 是 由材料本 身 的结构 和特 性 决定 的 , 不 同波 长 的衰减 系数不 同。 通常并 不适 用 于红 外波 段 。 常用 的红外材 料有 , 石 英 晶体 及 石英
红外通信特性 实验
管就是 —个 由 P型和 N型半导体组合成 的二极管 。 例如 将 砷 化镓 ( Ga As ) 分别 掺 杂 到 P型 和 N 型半 导 体 区 域 , 把 P 区 和 N 区结 合 后 形 成 P N
1 . 3 发光 二极 管和 调制 电路 1 . 3 . 1 红外 发光 二极 管
红外通信的光源为半导体激光器或发光二极
管, 本实 验采 用 发 光 二 极 管 。发光 二极 管 是 少 数 载流子在 P N结区的注入与 复合而产生 的一种结 型
发光器件 , 也 称 为注入式 场致 发光 光源 。发光 二极
玻璃 , 它 们在 0 . 1 4~ 4 . 5 t L m 的波 长 范 围 内都 有 较高 的 透射 率 _ 4 ] 。 光 波 在 不 同折 射 率 的介 质 表 面 会 反射 , 入射 角为 零或 入射 角很 小 时 的反射 率为 :
R一 [ ( 1 一 咒 2 ) / ( 1 + 2 ) ] ( 3 )
度 3 l 。

1 实 验 原理
1 . 1 红外 通信
在现代通信 中, 为了避免信号互相干扰 , 提高 通信质 量 与通信 容 量 , 通 常 用 信 号对 载 波 进 行 调 制, 用 载波 传输信 号 , 在接 收端再 将需 要 的信号 解
调还原 出来 。不 管 用 什 么 方式 调 制 , 调 制 后 的 载 波要 占用一 定 的频 带 宽 度 , 如 音 频信 号 要 占用 几 千赫兹 的带 宽 , 模 拟 信 号要 占用 8 MHz的带 宽 。
对影响实验 的相关参数进行研究 , 使学生 了解红外材料 的基本特性及简单 的应用 。 中图分类号 : O4 - 3 3
红外 辐射 俗 称 红 外 线 ( I R) 。它 与 其 它 光 线

短得 多 , 用红外 波作 载波 , 其潜 在 的通 信容 量是微
样, 也是 一种 客观存 在 的物 质 , 是 一种人 眼看 不
红 外 通 信 特 性 实 验
戴 玮, 孙越 胜 , 王保 明
2 3 0 0 3 1 ) ( 陆军军官学 院, 安徽 合肥
摘 关 键
要: 介绍 红外线 和红外光学材料 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 在 实验 教学 中开设 红外通信实验 , 并通过 词: 红外辐射 ; 红外线 ; 红外通信 ; 调制 ; 载波 ; 衰减 系数 ; 峰值波长 文献标志码 : A
由( 3 ) 式 可见 , 反 射 率 取 决 于 界 面 两 边 材 料 折 射 率。 由于 色散 , 材料 在 不 同波 长 的折 射 率 不 同 。 折 射 率 与 衰减 系数 a是表 征材 料光 学 特性 的最 基 本 参数 L 3 ] 。 由于 材料 通常 有两 个界 面 , 测量 到 的反
1率 大致 在 4 ×1 0 H~ 3 ×1 0 ¨Hz 之 间 。在 红 外 技术 中 , 一 般将 红 外 线 分 为 4个 区 域, 即近 红 外 区 、 中红 外 区、 远 红外 区和极 远 红 外 区 。所谓 的远 、 中、 近是指 红外 辐射 在 电磁 波谱 中
与可 见光 的距 离 而 言 [ 1 ] 。红 外 辐 射 的 能量 、 波 长
光在 光学介 质 中传播 时 , 由于材 料 的吸收 、 散 射, 会 使 光波在 传播 过程 中逐渐 衰减 。 对 于确定 的 光学 透 明介质板 ( 如图 1 ) , 光 的衰 减 与材 料 的 衰 减系数 a , 光强 J , 传播 距离 d L 成正 比 ,
第2 6 卷
第 5期






V0 1 . 2 6 No . 5
0c t . 2 0 1 3
2 0 1 3 年 1 O月
PH YS I CAL EXPE RI M ENT OF C0L LEGE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2 9 3 4 ( 2 0 1 3 ) 0 5 — 0 0 4 4 — 0 4



_ - dz ● — 一
dI
载波的频率问隔若小于信号带宽 , 则不 同信号间 要相互 干扰l 4 ] 。通信 容量与所用 载波频率成 正
比, 目前 微 波波长 能做 到厘 米量 级 , 在 开发应 用 毫 米 波长 及亚 毫米 波长 时遇 到 困难 。红 外波 比微 波
( 2 )
红外 光 学 材 料 是 在 红 外 系统 中用 来 制 作 透 镜、 棱镜、 滤 光 片 和 其 它 光 学元 件 的 , ( 1 )式 中 的


遥测 夜视 、 红外 侦察 和光纤 通讯 中 , 发挥着 特殊 作
用 。
”号表 示 光 强 在 减 少 , ( 2 )中的 L 为 材 料 的 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