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贫困问题和不公平性的研究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方案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方案一、引言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在许多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导致了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机会受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本文将探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公平而平等的教育。
二、原因分析1. 资金不足:许多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学校建设和设备更新的资金不足,导致师生条件相对差,教学质量低下。
2. 师资力量短缺:优秀的教师往往倾向于去城市或发达地区从事教学工作,而贫困地区往往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优秀师资力量。
3. 教育设施不完善: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缺乏基本的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育习惯和文化差异:一些贫困地区的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动力和文化氛围,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不高。
三、解决方案1.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
2. 引进优秀师资:鼓励和吸引优秀的教师到贫困地区从事教学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奖励机制、培训计划等方式吸引他们的加入。
3. 建设教育设施: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建立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4. 加强家庭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5. 引入灵活的教育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灵活的教育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广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四、解决方案的实施1. 政府的角色: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2. 学校和教师的角色:学校应该积极争取和引进优秀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 家庭的角色:家庭应该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城市贫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它不仅影响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贫困的现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缓解甚至根除城市贫困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现状分析城市贫困通常表现为低收入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未能均等地惠及所有群体,导致城市内部贫富差距扩大。
此外,新移民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往往更容易陷入贫困。
成因探究城市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住房成本的上升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
其中,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一部分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
教育不平等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贫困家庭后代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影响剖析城市贫困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它影响贫困人口的健康和福祉,增加疾病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
其次,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这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再者,城市贫困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犯罪率,影响城市的和谐发展。
解决策略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教育机会。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市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为贫困群体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公民个体则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扶贫活动中来,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城市。
总结城市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合作。
通过深入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成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有效的对策,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城市贫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贫困生现状问题分析及帮扶政策探讨

贫困生现状问题分析及帮扶政策探讨【摘要】贫困生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面临着生活困境、教育落后等诸多问题。
本文从贫困生现状分析、帮扶政策现状、存在问题分析、有效帮扶政策探讨以及帮扶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介绍和问题意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贫困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针对现有的帮扶政策进行剖析,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帮扶政策建议,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帮扶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为解决贫困生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为未来建设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进行展望。
【关键词】贫困生、现状问题、帮扶政策、背景介绍、问题意义、存在问题、有效帮扶政策、帮扶政策建议、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学生。
我国教育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全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教育扶贫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贫困地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面临着辍学、辍学后无法再次入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权利。
制定有效的帮扶政策,解决贫困生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深入研究贫困生现状问题,探讨有效的帮扶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教育问题。
.1.2 问题意义贫困生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等因素,面临着接受教育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容易辍学或无法完成学业,影响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能力。
针对贫困生问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贫困生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贫困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帮扶和支持,容易走上犯罪和不良行为的道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增强自身的发展潜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中国的贫困也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可观的成就,但是在贫困问题上仍然存在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一、中国的贫困问题1.贫困人口数量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低于1.9美元(折人民币12元)的人是极度贫困,而国际通行的标准是1美元左右。
根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9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为5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8%。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的贫困定义标准要比联合国标准更高,因此这个比例略低。
2.贫困地区分布中国的贫困地区集中在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少数几个省份,其中西藏是中国的最贫困地区。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正在改善,而西部地区却仍然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3.贫困原因贫困的原因很多,可以从城市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等多个角度考虑。
贫困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缺乏教育、就业机会等多个因素有关,这也使得贫困治理具有复杂性。
二、贫困治理研究1.政府扶贫政策中国政府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扶贫工作,2013年后逐步推出小康社会战略和“精准扶贫”计划。
自2015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旨在根治贫困问题,特别是针对那些长期或慢性贫困龙头户的贫困家庭,政策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能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中国政府已大幅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是,滞后的经济生产、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问题仍然存在。
2.教育问题许多扶贫研究已经发现,教育可以帮助贫困人民摆脱贫困。
这意味着,通过为贫困地区提供适当的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进而改善其生活状况。
因此,教育方面的投资应该被视为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 component。
3.社会责任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为这些最终的目标做出贡献。
各个领域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应该更加重视贫困的存在并采取行动,我们需要一个合作的社会来实现这个目标。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社会不平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得许多人陷入贫困的困境。
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削弱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不平等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不平等主要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以及机会的不均等所导致。
在一个社会中,财富和权力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导致大部分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机会和资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时,社会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也加剧了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有些人面临着性别、种族或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歧视,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这些不平等现象导致了贫困问题的恶化。
贫困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显著标志。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贫困,还涉及到教育、健康、住房等各个方面。
贫困限制了人们的选择和发展能力,使得他们很难逃离困境。
贫困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犯罪率的增加,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如何解决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公平的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同时,应该加强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资,提高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能力。
这样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减少贫困的发生和持续。
除了政府的努力,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解决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中来。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合理的薪酬制度来减少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同时,公民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监督和推动作用,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也是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
教育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工作,旨在帮助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和帮助改善其学习和生活条件。
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资助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下面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认定标准不清晰的问题。
不同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存在主观判断和主观评估的情况,导致认定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贫困认定标准,明确学生的家庭收入、资产状况、家庭人口等指标,并制定评估准则。
校内贫困认定工作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专家评审小组,以确保认定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信息收集不全面的问题。
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如家庭收入、家庭负债、家庭疾病等等,但有时学校只凭学生提供的材料来做出贫困认定,这容易导致信息不全面,无法客观了解家庭真实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立专门的贫困认定调查员,对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和调查,获取更多的信息。
学校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贫困线设置过低的问题。
有些高校在贫困认定时设置贫困线过低,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无法享受到相关福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水平,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成本,合理设置贫困线。
学校还可以参考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差距,确定贫困线的上下限,以确保认定结果的合理性。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存在资金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一些高校存在将贫困学生资助资金集中到少数学生身上的情况,导致其他贫困学生无法获得资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综合评估的方式来确定资助的金额和范围,将资金分配更加公平地分布到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身上。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助渠道,增加贫困学生的资金来源。
高校贫困认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工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需要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收集全面的信息,合理设置贫困线,并公平分配资助资金。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研究综述

4 .城 镇 贫 困带 有 明 显 的 地 域 和 行 业 特 征 据 调 查 ,9 5 东 、 、 部 城 镇 贫 困人 口 占全 国 19 年 中 西
城 镇 贫 困 人 口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1 .% 、 55 、 71 5 .%
委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所 的 有 关 研 究 人 员 经 过 严 格 测
困 的 重 要 原 因 。⑧
2 .贫 困 与 不 平 等 密 切 相 关 ,研 究 城 市 贫 困 问 题 离 不 开 对 社 会 分 配 不 平 等 的 研 究 。 这 是 因 为 , 先 , 会 不 平 等 毕 竟 是 导 致 城 市 贫 困 的 主 首 社
2 .% , 就 是 说 , 西 部 地 区集 中 了全 国 8 .% 74 也 中 29
的城 镇 贫 困人 口 。② 三 、 国城 市 贫 困 问题 产 生 的 原 因 我
35 .%。全 国总 工 会 提 供 的特 困 职 工 数 据 是 3 1 2 万 人 。按 国 家 统 计 局 统 计 的 1 9 年 家 庭 平 均 人 口 99 31 计 算 , 困 职 工 家 庭 人 口为 1 1 万 人 , 不 .4 特 08 还
露 了我 国城 镇 贫 困 人 口规 模 约 在 3 0 万 , 占城 10 约
采 取 了 下 岗 这 种 折衷 的 解 决 办 法 。由于 下 岗也 是
一
种 特殊 的 失 业 , 而 成 为 目前 我 国导 致 城 市 贫 因
镇 总 人 口的8 %。 许 多 部 门认 为这 ~ 研 究 成 果 基 本 符 合 我 国城 镇 贫 困人 口的实 际状 况 。 国 家计 而
贫困问题的研究及其应对措施

贫困问题的研究及其应对措施贫困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和人权,还威胁着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组织都加强了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一、贫困问题的研究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是第一步,只有通过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应对措施,这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和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方面,对贫困人口的收入、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贫困现象的本质,并制定对策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社会学方面,研究了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际关系等。
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和思考方式,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对策。
教育学方面,研究了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分配情况以及教育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从而提出教育改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政治学方面,研究了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缓解贫困问题方面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们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为政府和公共机构提出更有效的对策。
二、贫困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以下为常见的应对措施:1.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是贫困问题的关键,因为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收入来源。
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将创造就业机会作为重点措施之一。
针对贫困地区,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建设技能培训中心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提供教育和培训教育是对贫困人口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贫困问题和不公平性的研究胡善联(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上海 200032)中图分类号 :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4 - 7778 ( 2004) 08 - 0009 - 03PROMI N ) 。
评价采用了两阶段抽样的方法来选择目标人群 。
第一阶段是按地理标准选择最贫困的地区 , 第二阶段是在选择 的地区内让利用者去自由选择 PROMI N 项目 。
结果发现最贫 困的家庭和有婴幼儿的家庭对项目的卫生服务利用率高 , 并 且地理因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
接近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利 用卫生服务的机会要比远离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多得多 。
这 一点对今后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甚为重要 。
巴西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推行家庭卫生计划 , 目的是 向贫困者提供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
通过横断面的三 阶段组群抽样调查 ( 45 个组群 , 每组抽样 20 户 , 共计 900 户 , 3000 人) , 分析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利用这些服务的覆盖率 状况 。
一个地区的研究结果证明总的卫生服务利用率提高 了 , 而且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群中没有差异 。
但服务利 用的模式和类型有所不同 , 富裕者和有私人保险者很少利用 初级卫生保健 。
而另一个地区的结果提示尽管覆盖率较高 , 但在 20 %最贫困的家庭中还有 21 %的孕妇没有进行产前检 查 , 而富裕组的家庭只有 4 %的孕妇没有产前检查 , 说明该项 目对最贫困者还缺乏针对性 。
在印度 , 公共部门是预防接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
分析 印度全国家庭健康调查和生殖及儿童健康调查两次调查的结 果发现 ,基本免疫的覆盖率富裕家庭要高于贫困家庭 ;在农村 的贫困者中免疫接种的不公平性反而有所增加 ; 不同省份间 贫富家庭的接种率差异很大 。
减少免疫接种的不公平性可以 通过增加平均覆盖率或针对性地提高最贫困目标人群的接种率来解决 。
孟加拉国的调查也证明在最脆弱的儿童人群中预防免疫 的接种率很低 。
如女童的接种率低于男童 ; 家长有教育基础 或有高薪的儿童接种率较高 ; 城市儿童的接种率高于农村儿 童 ; 地区间和民族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决策者应该意识到 只有消除这些差异才能提高计划免疫的接种率 。
肯尼亚近 10 年来新发的结核病例增长了 5 倍 ,2001 年仅47 %的病例得到治疗 。
在最穷的 20 %家庭中结核病人的治疗率仅为 3 % 。
病人在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之间的治疗未见差 别 , 穷人比富人更不易得到治疗 。
主要原因是公立医疗机构 并没有对穷人进行有效的补助 。
病人选择公立医疗机构的影 响因素有实际支付能力 、治疗的质量和治疗的费用 。
马拉维 由于提供免费的诊断 、检测和治疗 ,因此治疗率很高 。
目前正 在评价新的干预措施使之能更有利于穷人 , 包括改善服务质2004 年 2 月 18~20 日 ,世界银行 、比尔盖茨基金会 、荷兰 和瑞典政府在美国的华盛顿联合召开了主题为 “将有效的卫 生 、营养和人口服务提供给贫困者 ( Reachi n g the P oor : What W orks , What Doesn ’t and Wh y ) ”的大会 。
大会在世界银行开展 的大量公平性案例研究的基础上 ,寻找形成不公平的原因 ,并 提出政策建议 。
同时 , 围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千年发展目 标 ( M D G s ) ,在儿童健康 、艾滋病/ 结核/ 疟疾 、营养 、生殖卫生 、 卫生系统总体绩效 、卫生系统创新 、更好地针对目标人群 、卫 生筹资 、健康保险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 。
此外 ,还有三个有 关测量社会经济状况 ( SES ) 、财富和健康不公平性的方法和资 料收集的技术研讨会 , 介绍了一些前沿的公平性的监测和评 价的方法 。
约有 200 余名来自国际组织和各国的代表参加了 会议 。
会议采用一种全新的概念 ,重在社区实践 ( C ommunit y of Practice ) , 不仅提出卫生服务和健康不公平的现象 , 而且强调 为什么造成不公平和如何改善公平性 , 改善监测和评价的政 策 。
大会的内容由三位世界银行的资深经济学专家 Dav i d son G w atki n 、Abdo Y azbeck 、Adam W a g staff 组织设计 。
此次会议在技术上解决了测量不平等性的系统方法 , 在 组织上达到了多学科的参与 , 起到了倡导决策者重视贫困人 口问题研究的作用 。
同时 , 呼吁培养研究贫困人口问题的能 力 , 加强管理和增加扶贫工作的透明度 , 各部门要积极参与 , 一定要落实责任 。
此外 ,还总结了各国的经验 ,其中政府的承 诺是最重要的因素 。
一 、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共卫生服务是最具有成本效果的 , 但并不等于公共卫 生服务的提供就一定达到了公平 。
阿根廷报告了对 4 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目标人群的公共卫 生政策 , 采用传统的受益分析 ( benefit - i nci dence anal y si s ) , 比 较了 1997 年和 2001 年两次生活标准测量的调查 (LSMS ) 。
结 果表明尽管政府对公共卫生项目 (产前检查 、分娩 、门诊就医 、 免费用药和住院) 的政策补贴是倾向于贫困者的 ,但 5 年来发 病率下降更快的是富人而不是贫困者 。
这是因为贫困人口的 总和生育率 ( 2 岁以下的儿童数) 的下降 、经济危机的发生和 富裕家庭人口的增加 , 使得富人反而更多地利用了公立医疗 机构的服务 。
另外 , 阿根廷还评价了一个初级卫生保健中心 的改进婴儿和儿童健康 、生殖卫生项目和营养项目 ( 称为量 、改善沟通 、监测和评价穷人的治疗可及性 。
利用与私立部门签定合同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公共财政资助服务效率的一种方式 。
亚洲发 展银行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 。
柬埔寨从 1998~2001 年 进行了 9 个地区 125 万人的大规模干预的前后对比 , 认为增 加与私立部门签定竞争性的合同可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 。
服 务的覆盖率大大提高并且更倾向于穷人 , 公立机构服务的地 区覆盖率也有所提高 , 但倾向于富人 。
最贫困的家庭在私立 部门签定合同的地区要比传统公立机构提供服务的地区更能 得到服务 。
肯尼亚研究能否通过非营利的私人部门网络来提供生殖 卫生服务和减少服务的不公平性 , 结果证明私人医疗组织并 没有扩大农村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 因为在这些地区政府机 构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 。
霍普金斯大学在印度最穷的一个省 ( Uttar Pradesh ) 实行 卫生系统发展规划后 ( 1999~2001 年) , 评价对贫困者在新门 诊利用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变化 。
该研究是一项准实验研 究 , 包括试验和对照的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 。
结果是试验区 平均每月门诊病例均有增加 , 在社区中心就诊的低收入病例 比医院有明显的增加 。
当消除患者的人口学特性和基线满意 水平的偏倚后 , 改善社区中心服务质量方面的满意度具有明 显的统计学差异 ,但在医院方面并没有变化 。
二 、卫生筹资和健康保险的公平性政府的投入在亚洲许多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 如果目标 人群明确 , 政府的筹资可以改善贫困人口卫生保健的可及性 和减少不平等性 。
EQUIT AP 研究选择了亚洲 8 个国家和地区 进行政府公共补贴公平性的研究 , 研究公共筹资到底最后对 谁有利 。
在总卫生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 , 最低的是中国和 越南 ( 15 %~18 %) , 其次是印尼和孟加拉 ( 24 %~28 %) , 菲律 宾 、斯里兰卡 、香港和泰国分别为 40 % 、50 % 、54 %和 56 % 。
卫 生服务 , 在斯里兰卡全部由政府提供 , 而在中国 、印尼 、越南 , 大部分由个人自费支付 。
因此 , 即使是以税收为主的国家和 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 。
中国香港的卫生补贴倾向于贫困人 群 ,斯里兰卡和泰国对贫困人口的补贴其次 ,而孟加拉国的卫 生补贴反而对富人更有利 。
一般来说 ,对贫困者而言 ,对门诊 的补贴要比对住院的补贴更能获益 。
但中国香港和斯里兰卡 是例外 ,在那里政府已把住院的补贴放在重要的地位 ,对贫困 者比较有利 。
以税收为基础的国家更强调卫生服务的全民可 及性 。
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平性问题可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 进行受益分析 ( benefit i nci dence anal y si s ) 。
将不同收入的家庭 分成 5 个组别 ( q ui ntile ) , 分析各组人群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及 每个单位 (如地区 、初级卫生保健) 公共费用的投入 。
不少研 究均证明政府的公共卫生费用并没有倾向于贫困者 , 而是对 富人有利 , 这种分析方法也可称为静态的公共费用受益分 析 。
世界银行对越南健康保险项目进行了评价 , 特别注意到 对贫困者的效率 、公平性和覆盖率以及医疗保健的费用能否 承担 , 发现实行健康保险后对患病者的就医率有着积极的影 响 , 而且有从私人医师和传统草药师就医转向医疗保险定点 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机构就医的趋势 , 但对个人的自 负费用和医疗费用影响不大 。
健康保险覆盖的家庭要比没有 健康保险覆盖的家庭增加 12 %的非医疗方面的消费 。
越南从1998 年开展健康保险后估计贫困率可以下降 8 个百分点 , 对 10 岁以下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发育有积极作用 , 尤其对贫困儿童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效果 。
泰国从 2001 年 4 月起实行全民医疗保险 ( Universal C ov 2 era g e ,UC ) 。
每次门诊和住院病人只需共付 30 泰铢 ( UCP ) ;而 对贫困者 、老人 、12 岁以下的儿童 、学生可以免缴共付的 30 泰铢 ( UCE ) ,提高了卫生保健的可及性 。
但对三个低收入省份 的 515 户家庭和 216 个卫生机构的调查发现 ,还有 9 %的人口 没有参加保险 , 一半以上是贫困家庭 。
而且调查证明 UCE 的 保险制度更有利于贫困者 , UCE 的集中曲线 (concentration curve ) 优于 UCP 和无保险者 。
调查还发现 , 随着需求的增加 , 医院缺少资金和医疗资源的支持 。
另外 , 全民保险中还有不 少问题 , 如保险卡的发放 、对象的确定 、合格标准 、医疗质量 、 等候就诊的时间过长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态度较差等 。
泰国 目前的卫生总费用约占 G DP 的 3. 2 % , 但全民医疗保险实行 两年来预算费用并没有增加 。
10三 、医疗救助的公平性医疗救助和费用减免经常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 这与补 助规模偏小和不能针对目标人群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