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伦理学

合集下载

诚信伦理学思考

诚信伦理学思考

03
诚信伦理学的实践应用
个人诚信建设
01
02
03
诚信意识培养
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 提高个人对诚信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树立诚信意识 。
诚信行为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 规范,履行承诺,做到言 行一致,树立个人诚信形 象。
诚信记录管理
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对个 人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和评 估,为个人发展和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为诚信行为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规 范。
信用信息共享与公开
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与公开,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为公众提供便 捷的信用查询服务。
奖惩机制与教育宣传
建立奖惩机制,对诚信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 曝光;加强诚信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
04
内涵
诚信伦理学强调人们在道德行为 中应该遵循诚实、真实、公正和 责任等原则,以建立和维护良好 的社会关系和道德秩序。
诚信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1 2
起源
诚信伦理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他们强 调人们在道德行为中应该遵循诚实、真实、公正 和责任等原则。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伦理学逐渐成为现代伦理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深化诚信伦理学理论研究
加强对诚信伦理学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原 则方法的研究,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拓展应用领域
将诚信伦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社会治理、教育科 研等各个领域,推动学科的实践应用。
关注新兴领域
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中的诚信伦理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 论指导。

儒家诚信伦理及其对企业信用文化构建的启示

儒家诚信伦理及其对企业信用文化构建的启示

儒家诚信伦理及其对企业信用文化构建的启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文化构建已经被视为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诚信伦理理念对企业信用文化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诚信伦理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儒家诚信伦理对企业信用文化构建的启示,以期为企业提供借鉴。

一、儒家诚信伦理的内涵儒家诚信伦理始于孔子,后由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进一步发展完善。

儒家诚信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诚”,包括“忠诚”、“诚实”、“守信”等多个方面。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言必信,行必果”的表述,强调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这体现了诚信伦理对言行的要求,对守信的重视。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也包括了“仁”、“义”、“礼”等伦理范畴,这些伦理范畴与诚信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伦理体系。

儒家诚信伦理的内涵包括了对个体的要求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要求。

对于个体而言,儒家强调自我修养,要求个体固本培元,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注重精神修养,倡导诚信守信,使之成为一个守信仁义的“君子”。

对于社会关系而言,儒家主张忠诚诚实,尊重他人,遵循礼仪,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1. 倡导诚信守信,培育道德意识儒家诚信伦理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修养,强调诚信守信的重要性。

企业信用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倡导诚信守信的理念,使员工树立诚信意识,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建立激励机制等手段,培养员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自觉保持诚信守信的行为。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也可以构建企业的诚信形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

2. 言行一致,遵循职业操守儒家诚信伦理强调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也需要倡导员工言行一致的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职业操守标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自觉遵循职业操守,坚守诚信底线,建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

从诚信角度看企业伦理

从诚信角度看企业伦理

从诚信角度看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又称商业伦理,是指蕴含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生活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和伦理活动的总和。

企业伦理也是企业处理内外部关系的哲学,表明企业为什么要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初发源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本质的因素。

而在企业伦理所反映的各种价值观中诚信又是其核心的内在价值观。

诚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根基,是一切文明的立足点。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诚信就是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基础。

一、诚信可以造就并保持成功企业长盛不衰美国《财富》杂志最近公布的全美500强企业中,沃尔玛以2,198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跃居榜首。

沃尔玛的成功源于七大要素:一是真实健康的财务状况;二是突出的内外一致的形象;三是诚实守信的服务;四是团队协作精神;五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诚信服务;六是公平、公正对待员工;七是激励和创新。

这七大要素都与诚信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核,不是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之外的东西,而体现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是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看,诚信更是一项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无形资产。

它可以提升企业品牌,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种产品质量是否优良,一项服务是否尽到了责任,一张报表是否准确,都体现了企业的诚信度。

毋庸置疑,市场中不守诚信的企业确实不少。

导致企业失去诚信的因素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只顾眼前或局部利益的短视行为。

这种短视行为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或服务的低劣,与企业对社会的承诺不相符合。

市场上流行的制假贩假、以次充优、以伪当真等行为就是代表。

这种行为一旦被市场发现,面临的将是信任的崩溃。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企业这样做无异于自杀。

论诚信伦理内涵_理论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论诚信伦理内涵_理论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显意识形态,并且日趋明朗和具体,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 非,阳奉阴违。另一方面,诚信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
最基本最普遍的准则。”[5]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首先是 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
对社会成员最起码的社会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 成、发展、完善起来的道德规范,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
诚信以契约为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社会,商品交换的诚信 为两方面:一方面,诚信区分度较明显,常有三个层次:一
只能依靠契约与合同,并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展 是至诚即忠诚老实,为人深信不疑;二是半诚即将信将
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规范从潜意识形态发展为 疑,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三是不诚即弄虚作假,口是心
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 说:“诚,信也。”诚与信互为解释,可见诚、信可以互训, 其意义相通,在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是“诚”、“信”合用。 现代的《辞海》对“诚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 约。”
古人认为“诚”即诚实,诚恳,是指真实不欺的品德, 它包含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内涵,它更 多的指主体的自我修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个人内在的道 德品性;而“信”指诚信,是指遵守诺言、兑现诺言的品 德。“诚”和“信”的关系是:“诚”是“信”的基础、前提, “信”是“诚”的结果、归宿。有“诚”则有“信”,无“信” 则必不“诚”。因此,“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
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 “市不二价”、“货真价实”成为古代从商的基本道德。美
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国学者费兰西斯. 福山认为,“信任是社会保持经济持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发展的必要因素。[8]”这充分表明伦理道德作为人力资本

儒家伦理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儒家伦理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儒家伦理学便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之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伦理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通过学习儒家伦理学,我深刻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价值,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儒家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关爱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家人、朋友、社会和国家。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仁爱之心的真谛。

首先,仁爱之心体现在对家人的关爱上。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是国家安宁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孝敬父母,关爱子女,使之成为一个温馨的港湾。

其次,仁爱之心还体现在对朋友的忠诚与互助上。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以诚相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最后,仁爱之心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礼仪之道儒家伦理学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

通过学习礼仪,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首先,礼仪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

通过学习礼仪,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使自己在言行举止上更加得体。

最后,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秩序。

而礼仪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中庸之道儒家伦理学主张“中庸之道”,即在处理事情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一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面对矛盾时,要善于调和,避免走极端。

其次,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握分寸,既要关心他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利益。

最后,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时,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

四、诚信为本儒家伦理学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详述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详述
▪ 学术诚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国际化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学术诚信教育经验,提高我国学术诚信教育水平。 2.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提高研究者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 3.强化跨学科研究,探索学术诚信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推动学术诚信教育的创新发展。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
建设诚信学术环境的展望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术诚信意识。 2.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 3.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管机制,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查处
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流程
1.建立举报机制,鼓励社会监督。 2.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3.对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或团队进行调查、审核和处理。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的定义
1.学术诚信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确保研究 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道德伦理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的联系
▪ 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1.促进科学研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价值。 2.维护学术界的声誉和公信力,增强社会对学术界的信任和尊重。 3.培养研究者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推动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学术诚信与道德伦理
学术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
▪ 严谨求实
1.在学术研性。 2.对于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和分析 ,杜绝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 3.在学术论文和报告中,必须准确描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以便 他人进行验证和重复实验。

诚信伦理视野分析

诚信伦理视野分析

教育管理学术探讨XU E SHU TA N TA O诚信伦理视野分析郑州大学张梦媛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把诚信看做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美德,抑或是保证社会和谐运行的基本规则。

于是在伦理学意义上,就产生了两种诚信伦理路径,也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诚信伦理视野,即美德伦理诚信观与规范伦理诚信观。

对于诚信伦理的探究不仅符合中国悠久的诚信传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诚信;诚信伦理;美德伦理;规范伦理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诚信传统。

战国公孙鞅“立木取信”,明初宋濂“寒夜抄书”“风雪赴约”等经典诚信故事累世传承。

诚而不欺,信守承诺,诚信作为道德范畴的一种,既表现出对个人内在品行的讲求,又体现为对人外在表现的规范。

一、诚信的涵义根据现今可考的资料,篆文中最早出现的“诚”字由“言”和“成”组成,“信”字则由“身”和“言”组成。

两者皆为会意字,即由两个或以上独体字合成的文字,综合表现构字成分合成的涵义。

“诚”内含了“以行成言”的意义,也即后世所强调的诚信“言行相符”的重要特质;“信”内含了“以言立身”的意义,体现了后世把诚信视为“处事为政”原则的词源性依据。

《说文解字》中指出,“诚,即信也”,“信,即诚也”,“诚”与“信”二字可互训。

二者如此意义相通,密不可分,逐渐由单字使用演变为了合用,即诚信。

战国时的《商君书·靳令》是我国现存的古代典籍中最早把“诚”和“信”连在一起使用的著作:“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礼记·祭统》中也进行了合用,“是故贤者之祭也。

致其诚信,与其忠敬”,有德性的人用祭祀来表现他的诚信、忠心和尊敬之情。

西方对于“诚信”的探讨要溯源到古希腊时代。

亚里士多德认为诚实作为一种道德、德性,其基本的涵义应该包括言行的真实和真诚。

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人适度的自我表现,一个是“守约的涉及公正与不公正”。

这两种涵义大致可体现为我们现今所说的“诚”与“信”。

基于诚信的医学伦理学维度的思考

基于诚信的医学伦理学维度的思考

基于诚信的医学伦理学维度的思考章越松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 要〕诚信是人们行事处世的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里存在着诚信缺失的行为和现象。

通过对这种行为和现象的分析,强调了加强诚信的医学伦理学意义,并提出如何建构一个诚信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体系。

〔关键词〕诚信;医学伦理学;思考〔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2)03-0035-02on H onesty and T rust from of Medical EthicsZH ANG Yuesong Medical School o f Shaoxing College o f Arts and Science,Shaoxing,Zhejiang,312000 Abstract:H onesty and trust is a fundamental m oral principle by which people behave.In the field of health service, there exist many contradictory phenomena to this principle.By analyzing these phenomena,the paper em phasizes the medical ethics significances of honesty and trust,and discusses the ways of constructing a market system of health service based on honesty and trust.K ey Words:honesty and trust;medical ethics;reflection “诚信”之所以成为一个现今广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假冒伪劣已成为社会公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伦理学自我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公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社会问题,社会诚信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加以高度重视,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势必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影响社会安定,影响人民的幸福生活,甚至消解我们以往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因此,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从多角度研究社会诚信问题,研究提高社会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

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而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

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个单音字构成,许慎《说文》、班固《白虎通》以诚信两字互训,其含义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二义,一是本体特性之义,二是德性之义。

其一,诚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

《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

朱熹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

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实实在在地有,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从宇宙形成之后,它就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和节拍运动、变化和发展,人承认它是那样,人不承认它还是那样。

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自然界是不存在假相的。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和消亡都有固有的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任何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哲学中所谓的假相,是认识论范畴,指的是那些看起来歪曲地或者相反地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现象。

也就是说,假相是人在认识宇宙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假相来自于人的主观方面。

人的感官有局限,人的理性有局限,人的知识有局限,人的能力有局限,故而把某些自然现象当做是假相。

比如说,除了瞎子以外,人人都会认为天空是蓝色的。

然而,天空并非一定是蓝色的。

当人脱离了地球到外太空以后,天空是黑色的而非蓝色的。

即使在地球上,人看天空是蓝色的,而在其他动物看来天空也并不一定是蓝色的。

天空以其本有的形态展现自己,不以人或其他动物的认识为转移。

蓝色是天空呈现在地球上的人类眼里的现象,你说蓝色是天空的假相就没有道理。

假相是由人类本身的原因形成的,在宇宙自然那里没有什么假相。

又比如,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固有道理和内在必然性,一个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必然要向其反面转化。

有丰富人生经验和一定哲学头脑的人都知道这一道理,然而孩童对此却并不了解。

如果一个孩童说物极是反的假相,那么在睿智的成年人看来必定觉得可笑。

如果一个哲人说因自然界有假相存在故而诚者天之道的说法未必正确,那么真正的大哲也必定觉得可笑。

其二,诚是一个表述人的基本德性和精神状态的道德范畴。

《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注: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

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指向不再是宇宙自然界而是人本身。

古人认为,天道的本质特性是诚,是实有,人是天地的产物,因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征,但没有达到天然具足的程度。

人作为万物之灵,能够体认自己的内在本质及其不足,并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培育诚的德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作为传统道德范畴,诚是个体德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

其含义有三:其一,诚是与天道本质特点密切相联系的人的真诚无妄的德性;其二,诚是人的自我统一性,是身心内外的合一不二;其三,诚是诚敬严肃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人的内在实有的德性,总是要通过人外在言行表现出来的。

某人的言行就构成了其他人对某人具有多少诚的德性的了解、判断和评价的依据。

然而,某一个人的言行常常不能完全地表现一个人内在德性的实有。

其他人受自身言行习惯的局限和对某人言行了解程度的局限,常常不能对他人的德性做出恰当的评价。

真正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有多少诚德性的人,是某人自己及对其有深刻了解的知音。

自然界没有主观意志,因而不存在什么假相;人类有主观意识,故而有虚伪和谎言。

在道德领域,与诚相对的是伪。

所谓伪,就是没有内在德性的实有而伪装成有。

伪是对他人的欺骗,比无更坏,因此,人们常常说真小人比伪君子还更可爱一些。

信字,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

信字原本讲的是人在神面前祷告和盟誓的诚实不欺之语。

古人认为,神灵具有人所不可企及的智慧和能力,人在神面前只能老老实实,否则必有灾祸降临。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典型地表现了春秋时期人们的信观念。

郑伯就是郑庄公。

从其出生的第一天起,他的母亲就不喜欢他。

其父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

其母背地里支持其弟太叔段谋反篡位。

郑庄公早有准备,击败其弟,囚禁其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相见。

不久,郑庄公回心转意,对母亲很是想念。

但是,那个不到黄泉,誓不相见的信誓,决定了母子二人今生今世是不可能再相聚了。

后来,一个叫颖考叔的人给黯然伤神的郑庄公出了一个主意:掘井见黄泉,母子邃中相见。

母子因此才得以团圆。

郑庄公之所以信守誓言,就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人类对于鬼神的畏惧。

这种对于鬼神讲信的行为方式运用到人际关系之中,讲求人际之间的言而有信,也就是人际信用伦理。

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

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

诚于中,必信于外。

因此,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

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

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的协作和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有过许多论述。

孔子曾经多次谈到诚信的极端重要性。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认为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的资格,是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的。

被后人视为儒家亚圣的孟子,特重仁、义、礼、智四德,这与《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记述的思孟学派崇尚五行的特点不甚相符。

据郭沫若先生的研究,与其自然观上的五行思想相配合,其道德观上除了仁义礼智四德之外还应有一个更核心的德,这就是诚或信。

诚或信在其道德系统中的地位,就像土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的地位一样。

思孟学派的名著《中庸》正好大大地发挥了诚的思想,提出不诚无物的命题,把诚看成是一切道德的根基。

人之于诚信,如同鱼之于水,不可须臾而离。

北宋的周敦颐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通书诚》)诚信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是排斥主观性、排斥主体我自身的。

越少主观性,科学的研究也就越接近客观真理。

道德的学习和修养则必须与主体自身紧密相联系。

孔子和荀子都曾经把道德的学习和修养称之为为己之学。

这种学问的特点是入乎耳,蓍乎心,造就和提升自己的人格。

修德首先就是要有一颗诚心。

所谓诚,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毋自欺,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地想,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不自欺欺人。

诚是心灵、理性、情感、意志的内在合一,是自我身心的统一。

它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和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修习的过程。

《大学》把诚意作为修德的关键一环。

朱熹《集注》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益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①焉。

不能自诚其意,修德就无从谈起。

诚意所达到的程度,又决定了一个人修德所达到的程度。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古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到了至诚的境界,自我高度统一,自我的天然性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达到赞助天地化育的神奇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干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常常自己给自己鼓劲,使自己集中精力,使自我内部统一起来,这就是一种诚的功夫。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诚,也就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自我,其心灵是散的,外部表情也是散的,对外部信息的感应是浅淡的。

这样一种心灵状态,做事不可能做得漂亮,修德不可能有效果,与人相处不可能交成好朋友。

《中庸》所说不诚无物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总要与他人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行来进行的。

成于中必显于外。

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

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

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

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以行为和时间来检验的。

孔子曾讲,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诚信故而也相信别人的诚信。

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有的人自以为很高明,认为人都很好欺骗,故而长于言而短于行。

但是,人毕竟是不能靠欺骗生活的,当其欺骗的把戏被人们普遍知晓的时候,这种人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没有欺骗的市场。

童话中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某些人欠缺诚信的美德,却不思如何实际地约束自己、提高诚信度,而是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伪装诚信。

《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在隐蔽的地方,在微小的地方,常常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真正的面目。

即使伪装的再高明,总是会露出破绽和马脚的。

只有表里一致的人,才没有破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内在德性诚实的人一般都从来不表白自己的诚实,而惯于说谎的人总是诚恳地向人表白自己说的不是谎;诚实的人总觉得人人说的都是实话,不诚实的人总觉得别人都不诚实;厚道的人常常认为人人都厚道,工于心计的人常常认为人人都工于心计。

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不需费很大的气力就可以通过言谈洞察一个人的德性。

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共同要求。

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诚信。

然而,正常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则需要双方或多方都讲诚信。

信字还包含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

如果双方当面说一套,背后搞另一套,友好的关系不可能得到维持,两人更不能成为朋友。

彼此以诚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动摇,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诚信。

值得指出的是,诚信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个人都不可须臾而离,但是这也不能看成是绝对的。

诚信是一个基础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义的道德原则来统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