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治疗进展
临床综述股骨转子下骨折诊疗进展(ppt)

手术技巧
1、体位: 仰卧位和侧卧位是股骨转子下骨折最常用的手术体位。侧卧位可充 分分离进针点处软组织,彻底暴露进针点,但在术中应注意避免发生内 翻畸形。
2、进针点: (1)经转子打入髓内钉较梨状窝进针手术时间短、透视时间短、手术 切口小以及发生异位骨化几率低。但应该注意经转子打入髓内钉有可能使 完整的股骨近端骨块发生骨折或者成角畸形。Ricci 博士等通过进针时把 髓内钉旋转 90°使前弓顶端向内,穿过骨折部位后再往回旋转 90°,这 样可以避免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内固定物的进展
3、从20 世纪 80 年代到现在所使用的头颈型髓内钉是基于 Zickel 髓内钉设计的。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由于 Zickel 髓内钉的 设计、进针点以及使用的器材等,术后仍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包括骨折块移位和内固定失效。
4 、 95° 动 力 髁 螺 钉 和 角 度
1、由于转子下区域所承受的负荷较大及其解剖结构特点,决定 了转子下骨折复位较困难。另外股骨转子下区域含有皮质骨, 而转子间骨折干骺端的血供丰富,导致转子下骨折愈合时间要 比转子间骨折长。
2、股骨转子下骨折的骨折线介于股骨干骨折和转子间骨折的骨 折线之间,因此适用于这两者内固定物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固定股 骨转子下骨折。而且,当后内侧骨折块粉碎时,内固定物的应力 就明显增加,大大增加了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和再次手术的 风险。
临床综述股骨转子 下骨折诊疗进展 (ppt)
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
(优选)临床综述股骨转子下骨折诊疗进展
股骨转子下骨折概述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 种手术方法或内固定可有效治疗所有类型的股骨转子下 骨折。虽然内固定物在不断地改进和手术技巧在不断地 改良,但是并没有明显减少其术后骨折畸形愈合、不愈 合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的发生。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进展随着高龄人口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p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pff)病例开始增加,对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造成很大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进展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早期内固定治疗成为一种趋势,非手术治疗已很少应用[1~2]。
目前对pff患者,只要无明显手术禁忌,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pff 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下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简述。
1 多针(钉)固定早期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多,pff患者多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或有限切开,用3~4根斯氏针、螺纹钉或改良型的折断钉、双头加压螺钉等进行固定。
目前多根针(钉)已很少用于pff患者。
2 钉板系统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系统,包括鹅头钉(richards)、动力髋螺钉(dhs)和动力髁螺钉(dcs)。
jacobs[3]等证实dhs具有静力加压与动力加压的双重功效,能保持良好的颈干角,利于骨折愈合。
但随着其广泛使用,缺点也暴露出来:可导致股骨颈变短,出现肢体短缩畸形及行走障碍;在严重粉碎或骨质疏松者,过度加压可使钉头穿出股骨头;无有效抗旋转作用;对于内侧皮质骨缺损患者,内植物承受的内翻应力增大,出现疲劳断裂、髋内翻的机率增加;滑动加压用于反转子骨折时可导致骨折端分离、骨折不愈合[4~5]。
dhs改良出现了medoff钢板(msp)、经皮加压钢板(pccp)、锁定钢板、双钩螺钉、侧方钢板联合髓内针等,但其疗效均有待临床验证[6,7]。
dcs类似悬臂梁系统,符合髋部的生物力学要求。
适用于不稳定骨折,尤其适用于股骨近端的转子下骨折。
3 髓内周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主要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pfn-a 等.目前髓内固定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8]。
3.1 gamma钉能将股骨头颈部与股骨干牢固固定,允许骨折部嵌插,增加稳定性,克服了由于大转子骨质粉碎后,局部无支撑点这一力学缺陷。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进展

0 引言
股 骨转 子 问 骨折 多发 于 老年 人 ,随 着 社 会人 口老龄 化 和交通 、建筑 业 的发展 ,其发病率 在逐 年增 高 [ 1 】 。据 统计资 料表 明 ,患者 的平 均年龄 为 7 0岁 】 。股骨 转子部 血运丰 富 , 修 复能力较 强 , 对青少 年患者 治疗相 对容易 , 但对 老年 患者 , 由于伤前 已存 在 各种 基础 疾患 , 治 疗有 一定 风 险 , 保 守治疗 极 易发生髋 内翻和肢体 外旋 、短缩 畸形 , 同时带 来废 用性骨 质 疏松 和肌 肉萎缩 。长 期 卧床容 易造 成褥 疮 、泌尿 系感染 、 肺 部感染 、关 节挛缩 、深静 脉血栓 形成 等全身 并发 症 , 病死 率 较高 , 文 献报道病 死率 为 4 . 2 % ~3 4 . 6 %【 3 ] 。 目前 多主 张手 术 治疗 ,随着 生 物力 学 研究 的不 断深 入 以及 新 材料 的问世 和 改 进 ,其治 疗 方法 也 在 不 断增 加 , 以及手 术 治疗 病 例 数 的增 多 ,不同 内固定治疗 方法 的优缺点 也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4年第 1 4卷第 2 5期
股骨转子 间骨折的临床 手术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 山东省寿光市人 民医院 ,山东 寿光 2 6 2 7 0 0)
胡明涛 ,夏连科
摘 要 :股骨转子 间骨折是 临床上 最常见的骨折之 一,保 守治疗极 易发 生髋 内翻和肢体 外旋、短缩畸形 , 同时带来废 用 性骨质疏松和肌 肉萎 缩 ,长期卧床容 易造成褥疮 、泌尿 系感染 、肺部感 染、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全 身并发症 且治疗时 间较 长 ,患者死亡率很 高,目前 多主张手术治疗。本文从理 论基 础 ( 病 因、发病机制 、分类 ) 和I 临床 实践 f 临 床 表现和诊 断、治疗 ) 等方 面介 绍 了近几年来 国 内外治疗股骨转 子间骨折的研 究现状 。股 骨转子 间骨折 的手 术治疗仍 然应 该 围绕着微创这个理念去发展 , 目前 的生物力学研 究只是对骨骼进行研 究 , 没有考虑骨骼肌及血管 、神经的 问题 . 现代 生物 力学具有精 确客观 、灵敏有效 、简单 快速 的优 点 ,随着生物力 学研 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新型 固定材料 的 问世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新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新进展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
其好发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高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70岁,容易出现各种卧床并发症,尤其是高龄患者,长期卧床病死率达15~20%[1],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3%~4%[2],占髋部骨折的45%,其中35%~40%属于不稳定骨折,易引起髋内翻及死亡[3]。
尽管股骨粗隆部血运丰富,极少不愈合,但骨折常合并有粗隆后部和股骨矩的破坏,治疗不当易产生髋内翻畸形。
随着近年来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固定材料的问世与改进,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已逐渐成熟,现将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非手术治疗对于长期卧床肢体无法活动的病人,患有全身感染疾患的病人,手术切口部位皮肤损伤的病人,严重内科疾患无法耐受手术的病人,非手术治疗较安全。
保守治疗可以归为两类:对于骨折前已无法行走者穿“丁”字鞋或行皮牵引治疗,积极治疗合并症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有希望下地行走的病人,行骨牵引8-12周,由于牵引力量要达到体重的1/7才能对抗髋内翻,因此,皮牵引难以维持,多采取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力求骨折复位。
定期拍X线片,对复位和牵引重量酌情进行调整。
去除牵引后尽快属病人功能练习及部分负重。
骨折愈合满意后可行完全负责,但非手术治疗需卧床牵8~12周。
Horowitz[4]报道,牵引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且,资料表明,保守治疗髋内翻的发生率达46%[5],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趋向于手术治疗。
2 手术治疗2.1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架治疗为半侵入穿针外固定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不用切开,不损伤骨膜及髓内血运,对局部血供无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
术后1周即可在床上活动,1~2个月后即可下地负重,避免引起长期卧床所致的相关并发症。
但相对于髓内钉系统、髓外钉板,其力学稳定性差,因此仅适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以及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创伤的患者[6]。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 质 中 的把 持力 不 足 , 针 体 一旦 松 动 将不 可 避 免 地
出现骨折 移位 , 后 续治 疗 困难 ; ② 外 固定 架携 带 于体
中 国现 代 医药 杂 志 2 0 1 4年 9月 第 1 6卷 第 9期 MMJ C, S e p 2 0 1 4, V o l 1 6 , N o . 9
2 . 1外 固定 外 固定 架 的优 势在 于其 微创 , 可 以通 过 闭合 复位 给 予 固定 . 在 复 位 困难 时 可再 行 有 限 切 开
更容 易 接受等 。 此外 , 对于 部分合 并严 重基 础疾病 和 有 手术禁 忌证 的患 者 只能采用 保守 治疗 。 保 守 治疗 存 在 明显 的缺 陷 : 住 院时 间 和治 疗 周 期较长 ; 长 期 卧床 导致 肺 部 感染 、 褥疮 、 下肢 深 静 脉
简 便 易行 , 适 合基 层 医 院开展 ; 不会 对 骨折 处血 运造
治疗 , 在 伤后 4 8 ~ 7 2 h内接受 手 术 治疗 为宜 。 用 于治 疗股 骨转 子 间骨折 的手 术方 法 和固定 装
手 术方法 和 坚强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固定 装 置 已成 为骨科 医生 面
成二次破坏 , 保 留骨 折 形 成 的血 肿 , 有 利 于 骨 折 愈
装置 的不 断问世 , 股 骨转 子 间骨折 手术 也 日趋成 熟 。
手术治 疗 的根本 目的是 使骨 避免 良好 复位 的状 态下 畸形 的发生 、 缩短 卧 床 时 间 、 减 少 相关 并 发 症 , 使 患
高龄 股 骨 转 子 间骨 折 患 者 的死 亡 率 为 1 5 %~ 2 O %嘲 。 死 亡 是 股 骨转 子 间 骨折 患者 面临 的最 大 风 险【 4 】 。 因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治疗进展

文章 编 号 :1 0 —5 1 ( 0 0 0 0 1 8 7 2 1 ) 5—0 7 7 7—0 3
年 增 加 , 此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越 来 越 受 到 骨 科 医 师 的关 注 。因 因 老 年 人 均 有 程度 不 同 的 骨 质 疏 松 , 此 轻 微 的 暴 力 即 可 导 致 股 因
2 1 0 0年 1 0月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手 术 的 治 疗 进 展
袁 炜 庆
( 西 南 宁 市 红 十 字 会 医 院 骨 科 , 西 南 宁 5 0 1 E—ma :u n 5 7 @ s a cm) 广 广 302 i y a wq 8 6 i .o l n
关 键 词 :股 骨 颈 骨 折 ; 科 手 术 ; 折 固定 术 外 骨 中 图分 类 号 :R 8 . 2 6341 文 献 标 识 码 :A d i1 . 9 9 i n 1 0 —5 1 . 0 0 0 . 8 o : 0 3 6 d. s . 0 1 8 7 2 1 . 5 0 3 s 随 着 社 会 老 龄 化 趋 势 , 年 人 股 骨 转 子 间骨 折 的 发生 率 逐 老 2 2 空心 加压 螺 钉 以 三 枚 空 心 钛 合 金 加 压 钛 钉 微创 固定 股 . 骨 粗 隆 间 骨 折 是 近 几 年 来 出 现 的 一 种 微 创 手 术 方 法 。 以 三 枚
在 争 议 , 论 上 讲 , HS 度 为 1 0时最 好 , 为 此 时 拉 力 螺 钉 理 D 角 5。 因 与 股 骨 颈 压 力 骨 小 梁 平 行 , 低 了 内 植 物 因 折 弯 而 断 裂 的 概 降
率 。 但 临 床 上 1 5 与 1 0 加 压 滑 动 螺 钉 在 加 压 能 力 方 面 并 未 3 5。 发 现 有 明 显 区别 , 10拉 力 螺 钉 植 入 时 其 位 置 容 易 偏 向 股 骨 而 5。 头 上 方 , 将 其 准 确 置 于 股 骨 头 中 心 有 一 定 难 度 , 时 会 造 成 要 同 螺 钉 切 割 股 骨 头 脱 出 的 概 率 增 加 。 权 日_ 等 认 为 1 5 D 8 j 3 。 HS是 治 疗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的 理 想 内 固 定 物 。髋 拉 力 螺 钉 进 入 股 骨 头 的 深 度 是 获 得 对 近 端 骨 折 块 最 大 把 持 力 的 重 要 因 素 。有 学 者 J 出 了尖 顶 距 ( D) 概 念 , 提 TA 的 即在 正 、 位 X 片 上 , 别 测 侧 分 量 自股 骨 头 到 拉 力 螺 钉 尖 端 之 间 的 距 离 , 正 放 大 率 后 , 数 矫 两 值 之 和 。 在对 1 8例患 者 随 访 中 他 们 发 现 当 TA 9 D< 2 mm 时 , 5 无 一 例 因 拉 力 螺 钉 切 割 穿 出而 失 败 。 D S坚 强 内 固 定 应 满 足 : H ①股骨外侧骨皮质 的完整 性 ; 完 整 的的 股骨距 ; 有 完整 的 ② ③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力髋螺钉 ( H ) 内 固定装 置 为 G m a钉、 D S, am 股骨近 端髓 内钉 (F ) P N 。本 文对 近年来 的手术治疗方法作以总结 , 同行做 以供 更好 的选择 , 提高治愈率 。
符合髋部 的生物力学要求 ; 动力髁 螺钉靠钢 板部置 于股 骨外 侧, 主要分担张应力 , 且加压螺 钉可沿 钉筒滑 动 , 可对骨 折断 端进行有效 的动力性加压 , 治疗逆 转子 间骨折 中有 其独 特的
2 1 nes . E dr针 是 17 90年 E dr 等人 首先用 于股骨 转子 间 ne s
骨折 。具有手术时间短 、 创伤 小、 出血量 少、 能恢 复快等优 功
致, 且为一整体结构 , 测试有 足够强 度和抗旋转 能力【 。 经 2 J
但角度钢板对固定技术要求 高 , 一是角度不 可调 ; 二是要求一 次性打入成功 ; 三是对小转子劈裂移位 , 1 第 根螺钉无法 固定
力。不足之处是 当股骨 内侧皮质粉碎 , 不稳定时 , 力集 中于 应
级 以上 、 大转子完整 或大转子骨 折不超过 12的转 子间不稳 / 定型( vn- mo Ia Ⅱb型 、 E as e nI 型、 J Ⅲ型 ) 反转子 间骨折 或伴有 、 转子下骨折 , 应用 D S可取得较好疗效 。 C
(F 、 u l al 重建钉。 目前应用 较多的钉板 结构是动 PN)R  ̄lTy r - o
14 C 最早在 7 年代 由美 国 N e 等应用 , . D S 0 er 经过不断改进 和完善 , A 由 O学 派首先倡 导用 于股 骨转子 间骨 折。该 固定 由钢板部 、 动力加压拉力螺钉 、 加压锁钉三部分组成 。动力加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折 的稳 定 性 , 且与骨折复位后移位情况相关 , 因 此 临 床 较 多应 用 。
Ma等 认 为 , 对于 合 并 股 骨 外侧 皮 质 损 伤 的股 骨 转 子 间骨 折患 者 , 不 宜采 用 D H S固定 , 因为 其 手术 失 败 率 较高 。D C S可 以借 助 长 拉力 螺 钉 使 其 固定 呈 三 角
易感染 , 适 用于全 身情 况较 差不能耐受手术的 高龄 患者 ; 人 工股 骨头置换 具有手术操 作简单 、 住 院时间短 、 功 能恢复迅速 、 并发 症 少等优点 , 但 是假体容 易松动 、 变形 , 可导致再 次骨折 , 适用 于无 法保 留股 骨矩 的高龄 患者。本 文就股 骨转子间骨折 的手术治疗进
1 股 骨 转 子 间骨 折 的 分 类
股 骨转 子 问骨 折属 于关 节 囊外 骨 折 , 主要 分类 方
法有 B o y d — G r i in分类 、 f E v a n s分类 、 A O 分类 和 E v a n s
—
J e n s e n分 类 等 。E v a n s — J e n s e n分类 主 要 根据 大小 转
疗, 包括 髓外 固定 、 髓 内固定、 外 固定架 固定 、 人 工股骨 头置换 。髓 外固定具有手 术操作 简单 、 术 中出血量小等优点 , 适用于稳 定性
股骨转子 间骨折 ; 髓 内固定具有 良好的生物力 学优 势 , 固定 可靠, 但是手术要 求较 高, 操 作较 为复杂 , 适 用于不稳 定性股骨转 子间 骨折 ; 外 固定架 固定具有 手术时间短 、 无 需全 身麻 醉、 不影响骨折端血供 、 并发 症少等优 点 , 但是 固定效果不佳 , 而且针 孔和针 道容
子间 骨折 , 其 骨 折愈合 优 良率可 以达 到 9 1 . 1 % 。邰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治疗进展【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外科手术;骨折固定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因此股骨转子间骨折越来越受到骨科医师的关注。
因老年人均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因此轻微的暴力即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手术耐受能力较年轻人差,既往多采用保守牵引治疗,近几年来由于内固定材料的不断进展及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治疗方法种类越来越多,目前比较认可的是按照骨折的分类决定治疗方式。
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AO分型属于31-A型[1]。
根据骨折情况分为31-A1.1~31-A3.3型[2],根据AO分类的不同在治疗方法上有所差异,现综述如下:1保守治疗采用胫骨结节及股骨髁上骨牵引,对于转子间及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来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适用于拒绝手术及内科情况不允许手术者,其缺点主要为:卧床时间过长,护理不便,常并发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是导致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同时保守治疗无法精确地维持骨折固定,常发生肢体短缩、髋内翻畸形,甚至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
在20世纪60年代,Horowitz报道转子骨折采用牵引治疗病死率达34.6%,而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病死率仅为17.5%[3]。
随着手术技术及内固定器材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
目前转子间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基本已放弃使用。
2手术治疗随着AO学派的兴起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逐渐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手段,转子间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和病人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内固定治疗后的内科并发症比非手术治疗少且轻。
极少的例外是病人一般状况太差,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打击,不能接受这一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要达到骨折端坚强和稳定的固定,必须考虑几个因素:①骨骼质量;②骨折块几何形状;③复位情况;④内固定的设计;⑤内固定的植入位置[4]。
手术方式大致分为三类:①闭合微创固定;②手术开放固定;③人工关节置换。
2.1外固定支架单边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内科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打击者,对于此类患者来说,由于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开放手术及麻醉造成的打击,而如果采用保守牵引治疗,由于疗程漫长,常出现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长期卧床造成的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患者生存、减少并发症成为治疗的首要目标,因此AO单边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成为首选治疗方式。
手术当中应注意的是固定股骨头颈部的两根固定钉应尽量靠近股骨距[5]。
外固定架优点: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简单可靠,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手术。
外固定架缺点:固定股骨头颈部两根固定钉对骨折端无加压及相对滑动作用,作用力臂长,稳定性较差,受力后有切割股骨头进入关节的风险,存在髋内翻畸形的可能。
固定钉经皮肤及肌肉固定于骨上,对髋关节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固定钉存在松动、退出及钉道感染的可能,外固定架携带不便,对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6]。
2.2空心加压螺钉以三枚空心钛合金加压钛钉微创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
以三枚空心钉呈品字型通过股骨外侧骨皮质、股骨距及压力骨小梁固定,具有抗压力、抗弯、抗旋转能力强的优点[7]。
由于空心钉为松质骨螺钉,对骨折断端具有加压作用,克服了既往多枚斯氏针易退钉的缺点。
同时钛钉具有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有抗磁性不影响术后MRI、CT检查的优点。
由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依赖于股骨外侧骨皮质、小转子及股骨距的完整性,抗剪力较弱,仅适用于31-A1.1及31-A1.2骨折,同时对内科情况差及骨质疏松较严重者慎用。
2.3动力髋螺钉(DHS)滑动加压髋螺钉(Richard钉)由波兰人Emst Pohl设计,1964年美国Callwson首先报道应用于临床,AO/ASIF 加以改进后称为DHS。
DHS的最佳角度一直存在争议,理论上讲,DHS 角度为150°时最好,因为此时拉力螺钉与股骨颈压力骨小梁平行,降低了内植物因折弯而断裂的概率。
但临床上135°与150°加压滑动螺钉在加压能力方面并未发现有明显区别,而150°拉力螺钉植入时其位置容易偏向股骨头上方,要将其准确置于股骨头中心有一定难度,同时会造成螺钉切割股骨头脱出的概率增加。
权日[8]等认为135°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髋拉力螺钉进入股骨头的深度是获得对近端骨折块最大把持力的重要因素。
有学者[3]提出了尖顶距(TAD)的概念,即在正、侧位X片上,分别测量自股骨头到拉力螺钉尖端之间的距离,矫正放大率后,两数值之和。
在对198例患者随访中他们发现当TAD<25mm时,无一例因拉力螺钉切割穿出而失败。
DHS坚强内固定应满足:①股骨外侧骨皮质的完整性;②完整的的股骨距;③有完整的股骨颈后内侧皮质骨。
因此DHS适用于31-A1.1~31-A2.1及部分31-A2.2型骨折,对于大部分31-A2.2及A3型骨折来说,由于极其不稳定,DHS固定力臂长、抗旋转能力弱易产生折断、松动等并发症,故不宜选用;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的滑动螺钉切出率,应谨慎选用。
近年来,有应用DHS组合TSP的报道[9],TSP可阻止粉碎的大转子滑移,通过DHS加压螺钉、TSP钢板及螺钉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防止了骨折块的旋转、滑移等,可适用于31-A2.2及31-A2.3型骨折,DHS组合转子间稳定钢板(TSP)的临床效果目前尚缺乏长期随访报道。
2.4股骨近端解剖型及锁定钢板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干骺端解剖形态设计的,钢板近端勺型设计具有对大转子良好的包容效果,适用于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螺钉放置的角度可根据骨折块灵活调整,适用于31-A2.1~31-A2.3型骨折,但抗弯强度较DHS 差,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钢板固定的稳定有赖于:①小转子及股骨颈后内侧的支持结构;②螺钉与骨皮质之间的把持力(把持力与骨量呈线性正相关)。
因此对31-A2.2及31-A2.3型骨折来说,患者多为高龄老年人,折块粉碎严重,骨质疏松,固定的失败率较高,主要为内固定断裂,髋内翻畸形及固定螺钉松脱、切出股骨颈等。
为克服这些缺点,AO设计了股骨近端LCP锁定加压接骨板(LISS钢板),其设计遵循了BO原则,主要特点和优势有:①通过螺钉与钢板间的锁定装置达到对骨折块的稳定支撑,降低了复杂骨折手术稳定性对股骨转子间支持结构完整性的要求,在高动力负荷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一期复位丢失和二期复位丢失的风险,具有良好的内支架支撑作用;②钢板与骨表面之间的有限接触降低了骨膜血运的损伤;③锁定螺钉将由骨折块承受的应力转移到了钢板上,同时锁定固定螺钉可通过双皮质及锁定螺钉之间非平行固定的方法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受力与负荷[10]。
LISS在目前还是一项新技术,长期的临床结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2.5Gamma钉及PFN、PFN-AGamma钉由A rson Grosse于1989年设计后经Halder[11]及其他学者不断用于临床并加以改进而成熟。
由于其为髓内固定,符合股骨近端生理力线,力矩减小,因此其抗弯能力明显较DHS强,克服了DHS固定力矩长的缺点,国内周建伟等[12] 的研究表明:当后内侧骨皮质缺损或破坏时Gamma钉较DHS能传导更多压力,使股骨距区压力更小甚至为0。
因此Gamma钉较DHS更适用于转子间骨折,随着临床应用深入,医师逐渐认识到Gamma钉仍然有一定并发症。
有研究表明Gamma钉的并发症高达8%~15%[13],主要有骨折区域的塌陷、股骨颈螺钉的切出、钉尾附近的应力性骨折等。
出现这些并发症的原因可能与Gamma钉长度过短、外翻角度过大与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不符合、钉尾过粗及钉本身过度坚硬有关。
针对Gamma钉的缺点,AO/ASIF设计了PFN内固定装置,AO/ASIF研制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是目前较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的内固定装置,设计上与Gamma钉的区别在于:①其主钉距顶端11cm处有6°的外倾角,使其与股骨近端髓腔形态相符合;②近端增加了一枚防旋转螺钉,从而增加了抗旋转能力,拉力螺钉及防旋转螺钉相配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主钉长度有所增加,远端有特殊设计的凹槽,可大大分散股骨干的应力,防止应力性骨折;④主钉远端有动力孔及静力孔设计,医师可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锁钉方式。
PFN自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对于股骨颈短小的患者来说,在细小的股骨颈内打入两枚螺钉较困难,强行打入易导致穿出、切割等并发症,仅打入一枚拉力钉又起不到抗旋转的作用,针对PFN的缺点AO组织在PFN基础上改进并推出了PFN-A。
PFN-A与PFN的区别在于近端锁钉采用一枚螺旋刀片部件代替了两枚锁钉,简化了手术过程,避免了股骨颈细小导致无法打入两枚锁钉的尴尬。
螺旋刀片确保了最大程度的加压及锚合力,因此即使是骨质疏松的患者也可以获得理想的加压及抗切割能力,同时刀片锁定后可有效防止旋转和内翻畸形。
根据AO组织的推荐,PFN及PFN-A适用于所有AO分类转子间骨折。
到目前为止PFN及PFN-A的临床效果尚无长期随访报道。
2.6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的比例越来越大,高龄患者的特点是,内科情况普遍较低龄组差,骨质疏松比例高,骨折粉碎严重,不稳定,因此内固定的难度及效果较差。
有报道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36%~54%[14]。
国外文献报道在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内固定的失败率高达16%[15]。
由于术后不能早期负重,卧床时间长,容易使原有的内科合并症加重,有些患者甚至骨折尚未愈合就已经死亡。
目前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假体置换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
其受启发于假体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与传统的内固定方式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不必经历骨折愈合过程,可早期负重活动,避免了术后长期卧床,提高了生活质量。
Pinder 等[3]报告了在有选择的病人中使用Lein-bach关节假体的情况,86%~94%的病人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该明确的是并非所有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都可实行人工假体置换手术,一般认为手术指征为:①年龄>75岁,骨质疏松的转子间不稳定骨折;②转子间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及内固定失败者[16]。
术中应强调大小转子必须复位及固定以加强假体柄的稳定性,当骨折涉及到股骨上段时应选用加长柄假体或特制的粗隆型人工关节,骨水泥可改善局部骨质量,加强内固定,从而增加假体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