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期末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民俗史

姓名:崔志刚

学号:12531007

培养单位:社会学学院

院系专业:社会学

考试时间: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得分评卷人

对泰山崇拜与泰山文化的认识

摘要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 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山岳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泰山崇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中国信仰文化的独特现象:五岳崇拜及其巡守、封禅仪典。本文以东岳泰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泰山崇拜和泰山文化的认识。

关键字泰山崇拜封禅泰山神泰山文化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山岳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山崇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山岳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泰山崇拜则可以作为中国山岳崇拜的代表,从多方面窥见中华民族山岳崇拜及其山神信仰的本质。

一、自然地理因素对泰山崇拜形成的影响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7.7米。相对高差约1300米。泰山所处的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整体海拔较低,尤其是泰山主峰所在的泰安城海拔只有25米,因而山的相对高度特别大,从泰安城望泰山,该山有一种高山起于平野的浩然气魄。另外,与泰山相临的山峰大都低于泰山 300~400 米,登上泰山环视诸山,确实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因此,纵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泰山独占鳌头,居高临下,形成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

其次,泰山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是古代东夷文化的中心区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适合人类的居住。

这些自然地理因素都对泰山崇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地理因素的优越性为后来各朝地王对泰山的重视、祭祀以及泰山五岳之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二、人类宏观历史对泰山崇拜的影响

泰山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从古代传说,史书记载,历史遗迹中都可以发现宏观历史对泰山崇拜的影响。

泰山自古就是一个充满神话的神山。古代神话中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颅化为泰山(任昉《述异记》)。古人也认为传说中的昆仑山就是泰山,凸显了泰山在古代传说中地为。还有一些关于其他神话的传说,如关于玉皇大帝与碧霞元君抢夺泰山的传说,吕洞宾的故事等等,这些都从侧面为泰山崇拜奠定了基础。

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也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在历朝史书中对泰山的记载也颇为丰富。在《史记集解》对泰山的记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在《礼记》中对古代帝王对泰山的巡守以及祭祀也有大量的描述。

几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考察等因素,逐渐确立了了人们对泰山的崇拜。

三、帝王巡守、封禅大典对泰山崇拜形成的影响

巡守亦写作巡狩, 又称作巡省、巡幸、巡游等, 是指古代帝王巡视地方与边疆的活动过程。巡守“起源于上古军事民主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对各地的武装巡视活动, 是威服四方、强化联盟的主要方式”。在先秦时期, 巡守“逐渐演变成君主对部落、方国以及诸侯封国巡察、征伐的政治军事活动, 并成为控扼天下、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从春秋到秦汉, 在儒家“天子非展义不巡狩”思想的指导下, 巡守逐渐制度化和礼仪化, 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也更加广博和深远。(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在《礼记·王制》记载了关于天子巡守的制度,在其中体现了巡守制度的全貌和泰山在巡守制度中的地位,但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泰山与其他三岳并列,只是巡守的时间不同,还没有达到后来“五岳独尊”的地位。

与巡守四岳不同,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来。封禅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泰山封禅大典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他父亲司马谈因故没有随从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抱憾终生,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

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报地之功” “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以前有七十二个帝王曾行封禅之事,不过,司马迁自己也只提到十二个帝王,而且还多语焉不详,叙

述模糊。也有学者认为,所说七十二帝王只是约数,极言其多。自秦以来,正史所载,秦汉唐宋诸朝均有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派遣官员代祭,或亲临拜祭,对于泰山的礼遇始终不衰。从而更加凸显了泰山“五岳至尊”的地位。

封禅大典选择在泰山,这与泰山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有关。泰山所在的齐鲁大地, 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泰山地区远古时期就有了文明的产生,这一地区先后产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进入商周时期,泰山地区的历史文化仍然经久不衰,成为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西周灭亡后,泰山地区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如孔子、孟子、墨子、孙膑等。

四、泰山神的人格化历程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过程中,泰山只是作为一个自然实体而存在,巡守和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对天、对地的告祭,泰山只是告祭的场所。在长达数千年的巡守和封禅仪礼的举行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的特殊位置而完成了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

对于泰山神灵化崇拜的缘起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升格,进入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这种信仰自然会发展成为对他们的崇拜。充分发展起来的物有灵观就包括了信奉灵魂和未来的生活。这些信奉又在实践中转化为某种实际的崇拜。” 根据泰勒的万物有灵观,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在夏商时代人们对山岳神灵化崇拜的现象,并进而对稍后兴起的“泰山治鬼说”加以解释。

最早关于人格化的记载是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出现了泰山府君,这使得泰山山神的人格化形象开始形成。随着泰山信仰在民间影响的扩大,佛道两家为了争取信徒,也争相把泰山神延纳到自己的神灵体系中。如佛教地狱观借助泰山治鬼的民俗信仰,将地狱十大阎王中的第七王封为泰山王(罗世平《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道教中泰山神也直接来源于民间关于泰山神的信仰。

在泰山神人格化逐渐确立之后,从唐代开始,随着对泰山神不断的加封,开启了泰山神的国家化和帝王化的倾向,泰山神灵的地位在国家和民众中最终得以确立。唐代武则天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宋代,宋真宗不仅加封泰山,还加封泰山夫人为“ 淑明皇后” ,加封泰山的五子分别为侯、为王,加封泰山女儿为玉仙娘。到了元代,元世祖又加封泰山为天齐大圣仁圣帝。

从传说时代就在泰山上举行封禅这种典章制度上最隆重的大典,到宋代之后的帝王致祭泰山,从泰山作为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封王、封帝,兼封其妻子儿女,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