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_我们这样读 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欧阳询观古碑唐欧阳询尝行①,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③,及疲,乃布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行:赶路。
②索靖:晋朝书法家。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布裘:展开皮衣。
⑤因:于是。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8分)(1)唐欧阳询尝.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百步复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日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欧阳询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 博采众长B. 虚心好学C. 甘于奉献D. 善于钻研二、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①,辍②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③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④曰:“嗟乎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释】①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作。
②辍:停止。
③若:你。
④太息:长叹。
⑤嗟乎:相当于感叹词“唉”。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4分)A. 尝.与人佣耕吾尝.终日不食B. 陈涉少.时少.选之间C. 辍耕.之垄上耕.当问奴D. 佣者笑而.应之处士笑而.然之2. 请你写一写“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学弈》中,我知道了“鸿鹄”的意思,可以推测文中的“鸿鹄之志”可以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有关读书的文言文精选

【导语】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个途径,读⼀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
下⾯是®⽆忧考⽹分享的有关读书的⽂⾔⽂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1.有关读书的⽂⾔⽂精选 读书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字,不可多⼀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然上⼝,久远不忘。
古⼈云,“读书百遍,其义⾃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到最急。
⼼既到矣,眼⼝岂不到乎? 译⽂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声,不可以读错⼀个字,不可以少读⼀个字,不可以多读⼀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遍,⾃然⽽然就顺⼝⽽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解释说明,⾃然就会明⽩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
⼼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和眼既然不专⼼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到最重要。
⼼既然已经到了,眼和⼝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难道。
乎:吗,语⽓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
2.有关读书的⽂⾔⽂精选 上曾⼦固龙图书 张⽾〔宋代〕 某尝以谓君⼦之⽂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繁简舒敏之节,⼀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之必为楚声,秦⼈之必⾐秦服也。
惟其⾔不浮乎其⼼,故因其⾔⽽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
盖古之⼈不知⾔则⽆以知⼈,⽽世之惑者,徒知夫⾔与德⼆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疑其⾏。
专题05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5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3.文中两小儿一个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出发,所发得出相反的结论。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4.两小儿辩日,从“辩日”的角度,说一说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答案】1.决定、判断。
同“智”,智慧。
2.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近者大,远者小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者热,远者凉3.视觉效果温度的感知孔子不能决也4.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分析】译文参考: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1.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决指:决定、判断。
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
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是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依据是“近者大,远者小”。
也就是说因为早上离着远,中午离着近是依靠其形状特点近大远小推断。
从“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是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依据是“近者热,远者凉”。
鹿照水小古文阅读理解

鹿照水小古文阅读理解标题:《鹿照水》:古文阅读与解析在古典文学的宝库中,诸多短小精悍、意境深远的古文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品味和学习的对象。
《鹿照水》便是这样一篇小古文。
本文将对这篇古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寓意。
一、《鹿照水》原文《鹿照水》原文如下:鹿见水而照影,影照水而不映骨。
鹿曰:“吾但见其影,不知其骨。
”人见皮而不见其内,吾恐其亦不知吾之骨也。
二、词语解释1.鹿:指一种哺乳动物,常见于山林之间。
2.照影:映照在水中的影子。
3.影照水:影子映照在水中。
4.不映骨:影子只能照出鹿的外形,无法照出其骨骼。
5.皮: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6.内:指事物的内在本质。
三、句子解析1.“鹿见水而照影,影照水而不映骨。
”这句话描述了鹿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影子只能照出鹿的外形,无法照出其骨骼。
寓意着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难以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
2.“鹿曰:‘吾但见其影,不知其骨。
’”这句话是鹿对自己的影子发出的感慨,表示自己只能看到影子,却无法了解自己的骨骼。
这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
3.“人见皮而不见其内,吾恐其亦不知吾之骨也。
”这句话是作者通过鹿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担忧。
认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本质。
作者提醒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免被表面现象所误导。
四、总结《鹿照水》这篇小古文通过鹿照影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小古文100篇(2-6年级)

小古文一百篇
23. 道与德
•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小古文一百篇
24.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 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 笑。
小古文一百篇
25.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 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小古文一百篇
49.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小古文一百篇
50.冬
冬虽隆寒逼人,而梅白松青, 装点春色;又感六花飞絮,满地琼 瑶。兽炭生红,蚁酒凝绿;狐裘貂 帽,银烛留宾;在尾兔毫,彩笺觅 句。亦佳事也。至如骏马猎平原, 孤舟钓浅濑。豪华寂寞,各自有致。
经典诵读
小古文一百篇
4.落日
浮云散, 落日红。 霞光满天, 凉风徐来, 蝉鸣树间。
小古文一百篇
3
5.秋虫
明月将出, 虫声四起, 时高时低, 时近时远, 其声不一。
小古文一百篇
6.梧桐
梧桐两株, 枝高叶大。 霜降后, 叶渐黄, 西风吹来, 落叶满阶。
小古文一百篇
7.秋野
秋日郊原,天 气晴朗。稻黄若 金,棉白如雪。 果实满树,皆已 成熟。 农人做工于 田间,其状甚忙。 然收获丰,虽忙 亦乐也。 小古文一百篇
小古文一百篇
小古文一百篇
(51~60) 四年级下册诵读
小古文一百篇
小升初暑假小古文阅读训练2

小升初暑假小古文阅读训练2(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③而入胡。
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⑦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⑧。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西汉·刘安《淮南子》)【注释】①塞上:长城一带。
②术:术数。
③亡:逃跑。
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⑥居:经过。
①富:多。
③髀(bì):大腿骨。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1)故:(2)将: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3.根据短文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填原句)(5分)4.“塞翁失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连用。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二)李贺作诗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
援②笔辄就如素构③,自名曰《高轩过》④。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⑤,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⑥程课⑦者。
及暮归,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日率⑧如此。
过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选自《新唐书》)【注释】①皇甫湜(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
②援:拿。
③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④《高轩过》:题目名。
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愈、皇甫湜二人来访。
过,拜访。
⑤奚(xī)奴:童仆,奴仆。
⑥牵合:牵强符合,指受到束缚。
⑦程课:固定的格式。
⑧率:大概,大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2分)(1)自是..有名(2)及暮.归,足成之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援笔辄就.如素构就:完成。
B.每旦.日出旦:一旦。
小古文:读书(二年级晨诵)

四读,读懂蕴含的道理。
小朋友,读完以后,你明白了什么呢?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 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 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 禽兽何异?
名人读书的故事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小时候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 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 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 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 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 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 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 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 的大文豪,写出了《资治通鉴》。
qín shòu
则/于禽兽何异?
二读,读懂字词的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书
qín shòu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
cháo xué
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
wéi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
qín shòu
则/于禽兽何异?
二读,读懂字词的含义。
饥饿 读书 吃
qín shòu
名人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 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 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 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 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 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 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 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cháo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
xué
wéi
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
小学生:小古文100篇+注释+配图(打印版)

小学生经典诵读小古文一百篇带注释和配图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水滨多芦荻d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②其:它的.③或:有的.④惟:只有.⑤赭zhě:红褐色译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种类繁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天空阴沉,清晨的雾渐渐变浓。
细密的雨如丝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
微风吹散了云,明亮皎洁的月亮开始显露出来。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陈学壮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样,小古文的“小”字是如何定位的。
一、定位于小大家来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首篇是《放风筝》,内容如下: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看到这样的小古文,一读,你是不是笑了?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三字经》行文风格?三字一句,朗朗上口。
这样的小古文,像童谣一样。
有人物,有情景,人物就是孩子,情景是春天。
这是儿童生活的写照。
孩子一读,不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吗?再来看第一单元中的两篇吧: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数一数看,文中是不多为四字一句,即使像“水边杨柳数株”这样的六字句,读的时候一断开,就变成“水边\ 杨柳数株”这样的二四句式了?而“水滨多芦荻”,断句之后为“水边\ 多芦荻”,为二三句式。
由三字句,到四字句,把长句断成节奏分明的散句。
开头这几篇,读起来是不是一点都不难?我们再看《新经典日日诵》第五册中出现的小古文,一共5篇,篇篇短小精悍,我们选其中两篇来看:1、蜻蜓雷雨之前,黑云如墨。
蜻蜓/千百成群,飞于空中,往来上下,觅小虫/食之。
儿童/捕其一,视之,六足四翼,身有节,能屈曲。
4、蟋蟀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
弟问姐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姐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这样的小古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有情趣,有对话,意思呢?一读就明白。
你说,你喜欢不喜欢?说到这儿,大家明白了吧。
我所说的小古文,就是这样的“古”文啊。
是啊,在启蒙阶段,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小古文,不就应该这样短小,有趣,读起来顺口吗?话再说回来,即使看起来长一点的小古文,看看文章的语言结构,你就会哑然失笑,因为看起来很长,但是像《诗经》里的歌谣一样,是一唱三叹式的,读好了第一部分,其他的语句自然就会读了。
不信,你来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的第90篇,我们重新编排一下段落,你看: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如果我们把文中第四段中扁鹊说的话重新排列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句式是多么整齐了:疾在腠理,汤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样一编排,长文也变短了。
短了,学生就不惧不怕了。
所以,一切都从短小入手。
从“小”入手,一切都很容易。
二、扫除障碍1、字音问题A、领读让学生来读,在读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呢?首先,是音,字音的问题吧。
那么,想想一年级的学生,是怎样读课文的呢?借助汉语拼音。
想想幼儿园的孩子,是如何唱歌谣的呢?教师口耳相传。
想想孩子是如何学说话的呢?父母不厌其烦一遍遍熏陶浸染。
这么一问一想,你也许恍然大悟了。
低年级的孩子,不就像搀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不就像教孩子学说话一样,你一句,孩子一句地带着他们读吗?所以,学前班的孩子可以“听”读。
而学会了用拼音来拼读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呢?在你领读几遍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读了。
所以,哪果我们读小古文,是从低段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那就要通过教师的领读、让学生在听读与跟读基础上来朗读小古文。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时,学唱歌谣时,是不厌其烦的。
同样,我们在教低年级的孩子读小古文的时候,也要这样不厌其烦。
这样,通过领读,就扫除了读的障碍。
所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前30篇文章是全文注音的。
就是想让学生在教师领读之后,能尝试着自己借助拼音来读课文。
B、标注接下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小古文时候,我们该如何解决生字字音,甚至通假字、多音字的字音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字音问题,我一手来操办。
我在教孩子读小古文的时候,大多不让他们动手查字典,注音的问题,我基本上提前做在前头。
我会预先板书在黑板上,如果是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那我就提前在生字的后面注上音。
这样,学生每次接触到的小古文,没有字音的障碍,没有字音的障碍,读起来就顺畅些,学生会觉得不麻烦。
为什么要这样一手代办呢?你想想看,如果给学生一篇小古文,里面有生字,他查字音就要查半天,他的心里烦不烦呢?还没有开始读,心就烦了,就厌了,那何谈接下来的读呢!所以,扫清字音之障碍,我之责任也。
除了生字要注音,还有哪些字也要注上音呢?通假字,多音字,学生易误读的字,只要在这一篇当中有可能造成学生朗读障碍的字一律注上拼音。
这些字,怎么来确定呢?如果,你是一位对教材相当熟的老师,那么所教年级段学生的识字情况你是了解的。
自然你就可以来确定需要注音的是哪些字。
如果你对教材不熟悉,那你可以先找一两个同学来读读,哪些会读,哪些不认得,一读就知道啦。
拼音怎么标注,就标在那个字的后面,读起来一目了然。
比如第五册《蜂》这一课,我就如下注音:蜂春夏时,庭花盛开,群蜂往来枝间,状忙甚shèn。
须臾yú,飞集花心,敛liǎn翼缩足,吸取甜汁,归以酿niàng蜜。
蜜成,满蜂房,储chǔ为冬令之粮。
故霜雪既降,百花皆jiē残,群蜂安居房中,无缺食之患huàn。
另外你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这些语句,不注音,学生怎么知道读什么呢?所以,需要教师提前标注。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gōng挥洒。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
其弟子曰:“夫f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fú唯嗜鱼,故不受也。
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2、关于断句学断句,断而能读,读明其义何谓“读”(dòu),读,是指古文中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何谓“句读”,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
古文的句式与现代文不同,要想读好小古文,在字音能读正确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会正确停顿。
会停顿了,句子就能读顺了,能读顺了,意思也就明白了。
断句,主要要从语意上来把握,也可以从语速,换气的角度上来修正,还可以从译文的角度来推敲。
例:第1课本末始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有三字句四字句,有五字句六字句。
断句之后你就会发现,长句一律变为短语断开之后,语句更有节奏了,读起来只要把握好节奏,读着读着,里面讲的是干什么意思,你似乎也就慢慢地懂了。
再来看一篇:例:庄子\钓于濮(pú)水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谒焉,曰:“愿\以境内\累(l è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yè)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一篇,句子断开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数数看,所以的句子,标明停顿之后,五个字的变成的一四句,六个字的变成了二四句,七个字的为成了三四句,更长些的句子也都变成了一、二、三、四、五句相间,再长的句子也都变成短语了。
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成语是四字的,五言诗是五字一句的,这样断开之后,一篇古文的语句最多变成了五言诗的形式。
五言诗是易读的,那么,小古文变成了诗,不就变得易读了吗?况且,这又与诗不同,不同的是各种句式杂揉,寻揉的好处是能避免语句过于整齐划一,长短相间,节奏富于变化,音韵更加优美动听。
断句,一开始,教师为主导,之后,逐步放手,到后来可以先让学生来标一标,然后师生一起在读中来改一改。
这样,由扶到放,学生慢慢地就能掌握规律了。
想一想,这样的断句与现化语的句中停顿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按照谁/做什么,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样。
不同之处,只是古文比现代文更加精致和典雅罢了。
你们看,学断句,慢慢来,一开始断得碎一些,慢慢断得长一些。
我们所做的毕竟是文言启蒙嘛,所以,不急,不急!三、读出花样读小古文,要读出花样,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极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1、读有韵,韵而悠悠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几乎所以的孩子都喜欢读而有韵,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不亦乐乎。
所以,我带着学生这样读:把握停顿,快慢结合,且让尾音拖得长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样瓬,把“天阴”和“雨止”后面的逗号给读丢了。
但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气韵,这样读,让人觉得雨细,如丝,长长的,绵绵的。
让人觉得皓月像害羞的姑娘一样渐渐升起,天地间一片澄静明朗这样,他们觉得与平时的读书不同,有新鲜别异的感觉,会打心眼里喜欢。
因为他们不是在读,而是在歌,在吟啊。
谁不喜欢歌吟呢?2、读中舞,舞而化之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请看这篇《芦花》,请大家看向我,眼观,耳闻,心感。
我来读: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这一篇,诗意而浪漫,手一舞起来,你就变成了芦花一朵,你就立马地入情入境了。
“水边多芦荻”,右手前伸,从腹前由左向右划过,读到“芦荻”时再由下向上举起,就像那亭亭而立的芦苇。
“秋日开花”,两手自胸前托起,慢慢上升,舒展,如同花开。
“一片白色”右臂前伸,从左往右,在胸前划过,眼睛平视前方,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了大片大片白色的苇花。
“西风吹来”,语速稍快,让朗读稍微富有变化,让节奏有张有弛。
同时右手由右上方打着四个旋圈。
向左“吹”来。
“花飞如雪”,两眼微闭,语速渐缓,悠悠然然,同时右手呈“S”状向下”“飘”落,口中娓娓诵出:花飞——如——雪——呵呵,这样读来,够抒情的了,那情,那意,就在你的体态、你的手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