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诱变育种技术在我国真菌育种上的应用_马少丽

合集下载

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_综述_

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_综述_

2007,36(3):69-73.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综述)张燕玲,吴立蓉,贺 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摘要:介绍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主要成就,并探讨其发展方向及前景。

人工诱变技术与杂交育种、基因转移及离体筛选等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育种效率,拓宽了抗病育种的范围。

该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将有利于培育植物抗病新品种,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工诱变;植物;抗病育种中图分类号:S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7)03-0069-05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rtificial Mutation Technology on Breeding forResistance to the Diseases of PlantsZHANG Yan-ling, WU Li-rong, HE Hong(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Guangdong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t of plants.It elaborates that artificial mutation connected with crossbreeding,gene transfer and in vitro selection could rais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and enlarge the field of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t.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mutation technology is favorable to cultivate new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Key words: artificial mutation; plant; the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植物病害是植物在生长期内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尤其是农作物的病害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27、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A)1、人工诱导多倍体,培育新品种2、单倍体育种,缩短了育种的年限3、诱导青霉素菌株,提高青霉素的产量4、诱导三倍体,生产无籽果实28、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和特点(A)单倍体(haploid)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原理: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特点:1、明显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2、获得的种都是纯合的,自交后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会发生分离。

注意: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29、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

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30、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类型(A)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31、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A)显性: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贫血症、先天性聋哑等32、遗传病的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A)产前诊断是指: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33、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A)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4、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A)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3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3、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36、生物进化的历程(A)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产抗生素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产抗生素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产抗生素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李戈;李学兰;李荣英;彭建明;赵俊凌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13)5
【摘要】诱变育种技术是提高抗生素产生菌产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介绍了自然突变育种、紫外线诱变育种、微波诱变育种、激光诱变育种、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6种产抗生素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李戈;李学兰;李荣英;彭建明;赵俊凌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景洪,66610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景洪,66610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景洪,66610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景洪,66610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景洪,6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92
【相关文献】
1.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发酵产沼气的研究进展 [J], 高星爱;李楠;黄枭;赵新颖;张永峰
2.诱变育种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刁欢;汤强;阮玲玲
3.微生物技术去除抗生素残留污染的研究进展 [J], 张欣阳;许旭萍
4.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去除水体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J], 周乐安;蒋倩;孙士权;张伟;高阳;王鑫
5.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去除水体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J], 周乐安;蒋倩;孙士权;张伟;高阳;王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杨明飞;姚红军;吴苏霓;韩峰;宋晓波
【期刊名称】《北方水稻》
【年(卷),期】2014(044)006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育种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航天诱变技术机理,指出了航天诱变育种变异源丰富、育种周期短的特点,详尽介绍了航天诱变育种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方向.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杨明飞;姚红军;吴苏霓;韩峰;宋晓波
【作者单位】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物理诱变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J], 熊俐;杨跃寰;胡洋
2.试谈生物技术在我国甜菜育种上的应用进展及问题 [J], 吴则东
3.空间诱变技术及其在我国花卉育种上的应用 [J], 王雁;李潞滨;韩蕾
4.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J], 张福彦;张建伟;程仲杰;陈晓杰;齐红志;杨保安;范家霖;崔龙
5.应用航天诱变技术育出优质小麦新品种 [J], 谭永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诱变育种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概述

诱变育种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概述

诱变育种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概述摘要:在现代发酵工业中,诱变技术(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诱变)对于促进微生物发酵从而提高利用反应底物的能力和高产率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工业生产中对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的方法(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等)进行了综述,以及通过几种常见的诱变方式来介绍在微生物育种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物理诱变;化学诱变一、前言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最终产物,一般都是由微生物生产得到的,且通过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所取得的效益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认可。

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优化选育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突变和筛选为中心的传统育种技术在工业微生物发展到现在规模的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70年代以来,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开始用于菌种选育。

各种外源基因在原核生物、真核细胞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使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进入了真正意义的分子水平育种时代[1]。

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主要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找出这个突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

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2]。

理想的工业化菌种必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具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特性。

而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种,不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但诱变筛选方法相对简便,是菌种选育的基本、常规和经典方法。

特别是对遗传背景不很清楚的对象,诱变育种更是必不可少。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冬虫夏草优良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冬虫夏草优良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冬虫夏草优良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马少丽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36
【摘要】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的真菌菌种,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多次传代培养后容易变异、退化,其遗传稳定性会发生变化.总结分析了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冬虫夏草菌中的应用,以期为冬虫夏草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2页(P13835-13836)
【作者】马少丽
【作者单位】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3+5
【相关文献】
1.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丝状真菌育种中的应用 [J], 刘士旺;刘爱英
2.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酿酒酵母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J], 魏运平;叶俊华;赵光鳌
3.应用性遗传模式选育香菇优良菌株——中香68杂交菌株选育报告 [J], 黄秀治;罗凤来;蔡衍山
4.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在核糖菌种选育中的应用 [J], 李颖
5.激光辐照在优良根霉菌株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J], 王瑞丽;欧家鸣;尚鹤龄;杨卫平;周汝敏;许坤一;余尊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学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化学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化学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微研二班訾小利602071005024菌株优劣对于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野生菌株往往因为产率低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而是通过菌种改良,选育出高产的优良菌株。

在育种研究中,近来还发现有些突变株可代谢产生新产物,具有可供作药源新菌株资源的潜在应用前景,使育种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

化学诱变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诱变作用专一性强等特点,是一种迅速发展的育种途径。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诱变既有利用某一种化学诱变剂的单一诱变,也有组合利用化学或其他多种诱变剂的的复合诱变,还有化学诱变联合抗生素抗性筛选等。

化学诱变育种与物理诱变相比,很多化学诱变剂产生了高比例的点突变、低比例的染色体畸变,而物理诱变如以射线和x射线为代表的电离辐射,其穿透力较强,易被染色体组吸收,对染色体结构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化学诱变育种具有以下特点:诱变突变率较高,具有位点特异性;染色体畸变的比例相对较少,很少有致死型发生,对处理材料损伤轻;有迟效作用,即诱变引起的损伤和染色体断裂,有的并不立即断开;存在残留药物的后效作用,在M.代引起的生物损伤大;引起的突变范围广,后代选择需要足够大的群;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

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1.常用的化学诱变剂1.1碱基类似物作为化学诱变剂的碱基类似物主要有嘧啶类似物和嘌呤类似物两大类。

其中,常用的嘧啶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FU)、6-氮杂尿嘧啶(6-NU)等;嘌呤类似物有2-氨基嘌呤(AP)、6-巯基嘌呤(6-MP)、8-氮鸟嘌呤(8-NG)等[1]。

1.2 烷化剂烷化剂类化学诱变剂种类较多,如硫芥(氮芥)类、环氧衍生物类、硫酸(磺酸)酯类、重氮烷类等。

其中,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等较为常用。

1.3移码诱变剂移码诱变剂是指能够引起DNA分子中组成遗传密码的碱基发生移位复制,致使遗传密码发生相应碱基位移重组的一类化学诱变物质。

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作者:陈令志戚化学赵宏赵德民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23期【摘要】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科技制度改革逐渐完善,行业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市场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和深化,我国对植物种子进行诱变的技术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

从诱变小麦育种的基本定义出发,结合在实践研究工作中的经验,分析了超高产小麦诱变育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用诱变育种技术在开展超高产小麦诱变育种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为深入推动当前我国超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关键词】超高产小麦;诱变技术;应用策略引言目前,植物诱变育种的主要意义是利用激光电子束、各种红外线、激光等物理化学因素,以及碱基酸类似物、烷化剂等化学因素,使一些植物的各种基因结构发生良性突变。

根据诱变育种的技术要求,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具有一定生物学用途的有价值的植物,培育出新的种质品种,应用于植物生产育种,或将其作为新型品种的亲本,用于进行植物新品种的优化培育。

对于提高我国的小麦品种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超高产小麦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界对于超高产小麦的科学研究育种工作已经持续了几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

1.1稳定性较差从育成理论上面来看,很多超高产育成的作物品种都需要具备较高的育成产量,事实上,超高产品种需要在充分的生长条件基础上充分建立,但是有很多育成种子在种植过程中生长条件并不是十分充足,因此,其增长稳定性相对较差。

为有效提高小麦超高产种苗培育质量,必须不断完善小麦超高产种苗培育育种技术,不断改善小麦超高产种苗培育环境,为保证小麦实验室研究培育的超高产小麦品种技术,能够广泛运用于实际的小麦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我国超级小麦高产,就必须对已有的培育技术进行突破,改善小麦的生活环境以及种植方式,提高小麦的产量,促进小麦的生长。

1.2没有较大的突破在我国,超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生产和栽培准备工作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突破口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4年第44卷第1期(总第229期)常用诱变育种技术在我国真菌育种上的应用*马少丽,刘欣(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中图分类号:S8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950(2014)01-0042-03自然选育是获得优良菌株最基本的方法,从自发突变的菌株中选择优良菌株,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下来,由于自发突变率较低,要从自然界筛选到理想的菌株,需要很长的时间,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满足不了需要。

诱变育种则补充了自然选育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获得能够满足需要的理想菌株。

真菌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真菌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分离,从众多的变异株中挑选出产量提高、性状优良的品系。

以人工诱变为基础的真菌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便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常用的诱变方法根据诱变剂的不同可分为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复合诱变〔1〕。

1化学诱变方法1.1烷化剂烷化剂是最有效、也是用得最广泛的化学诱变剂之一。

这类诱变剂具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烷化剂基团会使DNA分子上的碱基及磷酸部分被烷化,DNA复制时导致配对错误而引起突变。

依靠NTG诱发的突变主要是GC-AT转换,另外还有小范围切除、移码突变及GC对的缺失〔2〕。

常用的烷化剂有亚硝基胍(NTG)、乙基硫酸甲烷(又称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硫酸二乙酯(DES)、乙烯亚胺等。

王璋等〔3〕使用亚硝基胍处理萌发状态的链霉菌WZFF 孢子悬浮液,结果得到1株转谷氨酰胺酶活比出发菌株提高1.2倍的突变菌株。

徐同宝等〔4〕以黑曲霉XE6为出发菌株,经微波(MW)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木聚糖酶菌株mAn1。

所产木聚糖酶的酶活为81151U/g,比出发菌株的酶活60165U/g提高了34.88%。

1.2碱基类似物这类诱变剂主要是在微生物细胞处于代谢旺盛时期时掺入到DNA分子中,并在DNA 进行复制时由于本身分子结构式产生酮式→烯醇式变化而引起变异。

碱基类似物是一类与天然的嘧啶嘌呤等4种碱基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是1种既能诱发正向突变,又能诱发回复突变的诱变剂。

对于处在静止或休眠状态的细胞不适合。

用于诱发突变的碱基类似物有5-氟尿嘧啶(5-FU)、5-溴尿嘧啶(5-BU)、5-碘尿嘧啶(5-IU)、2-氨基嘌呤(AP)、6-巯基嘌呤(6-MP)等。

程世清等〔5〕用5-氟尿嘧啶(5-BU)对产色素菌(分歧杆菌T17-2-39)细胞和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22.5%和16.4%。

1.3移码突变剂移码诱变剂与DNA结合后,引起碱基增添或者缺失,在DNA复制时造成点突变以后的所有碱基都往后或往前移动,引起全体三联密码转录、翻译错误而引起菌种性状的变异。

这类化合物的平面三环结构可插入DNA双螺旋的临近碱基对之间,使DNA链拉长,2个碱基间距离拉宽,造成DNA链上碱基的添加或缺失,从而造成碱基突变点之后的全部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错误。

移码突变剂主要包括吖啶橙、吖啶黄、原黄素(2,8-二氨基吖啶)、ICR-171、ICR-191等化合物。

王世梅等〔6〕通过吖啶橙对阿扎霉素B产生菌NND-52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到1株突变菌株,其产量达到了1100mg/mL,比出发菌株提高3倍以上,且传代稳定。

1.4其他化学诱变剂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诱变剂,如脱氨剂、羟化剂、金属盐类、秋水仙素和抗生素等。

脱氨剂可直接作用于正在复制或未复制的DNA分子,脱去碱基中的氨基变成酮基,改变碱基氢键的电位,引起转换而发生变异。

羟化剂具有特异诱变效应,专一地诱发G:C→A:T的转换。

用于诱变处理的金属诱变剂主要与其他诱变剂复合处理,如氯化锂(LiCl)又称为助诱变剂。

秋水仙素是诱发细胞染色体多倍体的诱变剂。

抗生素一般也与其他诱变剂复合使用。

李春丽等〔7〕利用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技术构建的纯合的二倍体糖基化酵母,糖基化酶活性比其单倍体亲株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幅度在17% 244%。

白先放等〔8〕用亚硝酸诱变选育黄原胶高产菌株,筛选得到1株黄原胶高产突变株S-126菌株,其黄原胶产胶率为2.35g/L,产胶率比出发菌株提高了9.3%。

化学诱变剂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较多,其诱变效果较为理想。

但因化学诱变剂对人体的致畸致癌作用,实际应用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物理诱变方法2.1紫外线紫外诱变技术是诱变优良菌株的常规育种方法。

由于其设备简单,诱变效率高,操作安全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

紫外线被吸收后引起突变的原因一般认为:DNA与蛋白质交联〔9〕;胞嘧啶与尿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交联反应,使DNA分子中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嘧啶二聚体,二聚体的出现会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或死亡,同时二聚体的形成还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正常复制和转录,从而使子代DNA形成缺口,*收稿日期:2013-12-2043青海畜牧兽医杂志44卷1期2/2014Chinese Qin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Vol.44,No.1碱基错误插入该缺口,造成新链的碱基序列与母链不同而引起突变。

紫外辐射还可以引起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等〔10〕。

石一珺等〔11〕采用紫外线2次复合诱变处理内生真菌哈茨木霉,获得了突变株UV-5-3,大大提高了原始菌株发酵液的活性。

崔培梧〔12〕等采用紫外线对野生型柚苷酶产生菌青霉P-M1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一株较理想的柚苷酶高产菌株青霉PU-15,酶活达到334.3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37.4%,连续传代10次测定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稳定性良好。

2.2快中子、χ射线、γ射线快中子、χ射线、γ射线都是高能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只要强度适当可以使真菌分子发生电离,从而使生物体遭受破坏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

直接作用是物理作用,指染色体吸收辐射能量后发生畸变;间接作用是电离辐射使水或有机分子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中的溶质分子起作用,发生化学变化,作用于DNA引起缺失和损伤而引发突变〔13〕。

蒋世春等〔14〕将抗肿瘤抗生素柔红霉素产生菌———天兰淡红链霉菌激光株经N+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后再经摇瓶筛选,获得1株高产柔红霉素突变株,其柔红霉素效价较亲株提高了25.8%。

杜润泮等〔15〕用快中子对灰色链霉菌进行诱变,得到链霉素产量提高26.7%的高产菌株。

刘健等〔16〕以耐酒精高活性干酵母为原始出发菌株进行60Co-γ辐射诱变处理,经逐级筛选确定了最佳诱变菌种H13,其乙醇得率为4.23g/100g鲜秸秆,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9.5%,乙醇转化率为51%。

2.3激光激光是一种光量子流,又称光微粒。

其生物学的效应是光、电、热、压力和磁效应的综合作用〔17〕。

各效应的累积使细胞DNA分子吸收、聚积能量并进行能量再分配,使细胞DNA处于一种易于突变的状态,继而发生一系列的诸如断键、聚合、交联等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DNA分子的损伤和突变,最终引起突变株这样的生物学属性变化〔18〕。

如果是控制某种代谢途径的酶系基因水平上的改变,则有可能增加某一特定代谢产物的积累〔19〕。

相对于传统的紫外诱变技术,激光诱变具有高效、稳定、高选择性、回复突变率低、定向变异率高、辐射损伤轻、当代变异、无污染等优点。

郭爱莲等〔20〕采用He-Ne激光技术对白腐真菌L1原生质体诱变,选育出一株木质素降解率达43.03%的菌株Lx,比出发菌株L1提高了50%。

孙毅〔21〕利用激光技术进行纤维素酶产生菌绿色木霉的育种研究,选育出的菌株酶活提高了103.2%。

2.4微波微波作为一种高频电磁波,能刺激水、蛋白质、核普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极性分子快速震动。

在2450MHz频率作用下,水分子能在1s内来回震动24.5ˑ108次。

这种震动能引起摩擦,因此可以使得单孢子悬液内DNA分子间强烈摩擦,孢内DNA 分子氢键和碱基堆积化学力受损,使得DNA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遗传变异。

微波具有传导作用和极强的穿透力,在引起细胞壁分子间强烈震动和摩擦时,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内含物迅速向胞外渗透〔22〕。

但是微波辐射直接作用于微生物DNA引起变异,还是其穿透力使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核质变换而引起突变,目前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永泉〔23〕采用微波辐照,对黑曲霉聚糖酶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结果选育到1株产量较高的生产菌A.nigerHD-3.6,发酵单位从15000U/mL提高到21500U/mL,提高了43.3%。

朱传合等〔24〕利用微波诱变阿维拉霉素产生菌SV获得1株阿拉维霉素诱变株SV-15,其产量达到21.5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19.4%。

2.5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方法是利用离子注入设备产生高能离子束(40 60kev)并注入生物体引起遗传物质的永久改变。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特点,表明其是一种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为一体的综合诱变方法〔25〕。

但是生物效应是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很难截然分开,离子注入的同时向受照射机体内输入能量、离子和电荷,其原初过程极为复杂且有特异性〔26〕。

离子注入对生物体的作用是集动量传递、能量、质量沉积和电荷的中和与交换于一体的联合作用的观点〔27,28〕。

能量沉积是注入的离子与生物体大分子发生一系列碰撞并逐步失去能量,而生物大分子逐步获得能量进而发生断键、原子被击出位、生物大分子留下断键或缺陷的过程,动量传递会在分子中产生级联损伤,电荷交换会引起生物分子电子转移造成损伤,从而使生物体死亡、自由基间接损伤、染色体重复、易位、倒位或使DNA分子断裂、碱基缺失等生物学效应〔29 31〕。

袁仲等〔32〕采用10Kev低能N+注入啤酒酵母,经筛选获得一菌株Lz37,其凝聚性很强(本斯值1.4/ml),适合于在小麦汁中发酵啤酒,其发酵度为66% 68%,双乙酰含量低于口味阀值,遗传稳定性良好。

2.6空间诱变自空间探索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空间特殊环境中,诸如微重力、高能粒子辐射等诱变因素对微生物的复合影响,其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是主要的诱变因素。

在空间特殊条件中,微生物的变异频率较高。

DNA和生物膜是射线作用的靶子,DNA 结构的损伤主要有单、双链断裂,碱基和糖的损伤,DNA与DNA、DNA与蛋白质交联等。

其中单、双链断裂较多见,富含胸腺嘧啶的区域最易受到破坏。

膜损伤有膜结构的改变、膜结合酶活性和膜受体功能降低等〔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