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诱变方法

合集下载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引言菌种选育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学研究领域,通过对不同菌种的筛选和改良,可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包括菌种筛选、遗传改良和代谢工程等方面。

菌种筛选菌种筛选是菌种选育的第一步,通过对大量的菌株进行筛选,找到具有特定功能的菌种。

常用的菌种筛选途径包括:1. 传统筛选法传统筛选法是指通过传统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菌株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代谢产物的产量,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效率较低。

2. 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利用自动化设备和高通量平台,对大量的菌株进行快速筛选。

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微孔板筛选、流式细胞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

这种方法高效快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菌株。

3. 分子生物学筛选法分子生物学筛选法是通过对菌株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或特定代谢途径的菌株。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筛选方法包括PCR技术、基因芯片和下一代测序等。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菌株的遗传特征,对于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菌种选育的关键步骤,通过对菌株的基因进行改造或调控,使其具有更好的性状和功能。

常用的遗传改良途径包括:1. 诱变诱变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菌株的基因进行改变,产生突变体。

常用的诱变方法包括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

诱变可以导致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增加,从而增加筛选到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的概率。

2.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通过外源基因的引入或菌株内部基因的改造,使菌株具有特定的性状和功能。

常用的基因工程方法包括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和基因表达调控等。

基因工程可以准确地改变菌株的遗传特征,实现对菌株的精确改良。

3. 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是指通过DNA片段的重组和重排,实现对菌株基因组的改造。

常用的重组DNA技术包括PCR扩增、限制酶切和连接等。

重组DNA技术可以实现对菌株基因组的精确改造,为菌种选育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诱变育种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诱变育种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诱变处理: ➢诱变剂的处理方式: ✔单因子处理:采用单一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 ✔复合因子处理:两种以上诱变因子共同诱发菌体突变,包括①两种或多种 诱变剂先后使用;②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直接处理方法:将菌悬液用物理、化学因子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突变株; ✔生长过程处理法:适用于诱变作用强而杀菌率较低的诱变剂,或在分裂过 程中只对DNA起作用的诱变剂,如NTG、LiCl、 秋水仙碱等;方法:可将诱变剂 加入培养基后涂平板;或先把培养基制成平板,将一定浓度的诱变剂和菌体加入平 板; 或摇瓶振荡培养处理;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 ➢ 目的:获得单孢子(或单细胞)均匀的悬液;
➢ 原因: 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接触诱变剂,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 方法:✔菌龄:对数期细胞、刚成熟的孢子母菌细胞悬浮液的浓度为106个/mL、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 筛选方案:
➢ 筛选方法: ✔初筛:a.随机筛选:也称摇瓶筛选;随机挑选的平板菌落进行摇瓶筛选; b.平板菌落预筛:在培养皿上诱变后从试样检出突变体的一种
琼脂平板筛选法,有纸片培养显色法、透明圈法、琼脂块培养法等; ✔复筛:对突变株的生产性能作比较精确的定量测定工作,代表方法:琼脂
放线 菌或细菌的浓度为108个/ mL左右;
✔菌悬液配制方法:离心洗涤前培养物,用冷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制备菌悬 液,放在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振荡10min,令其分散,用无菌脱脂棉或滤纸过滤。 通过菌体计数,调整菌悬液的浓度供诱变处理。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诱变处理: ➢ 诱变剂种类的选择: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离子、快中子、ɑ射线、β射线、 超声波等; ✔化学诱变剂: 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羟胺、吖定类化合物等; ➢ 最适诱变剂量选择: ✔诱变剂剂量表示方式:a.UV的剂量指强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b.化学诱变剂剂量:诱变剂的浓度和作用 时间的乘 积来表示; c.在育种实践中,常以杀菌率来作诱变剂 的相对剂量; ✔最适诱变剂量确定:a.依据:最适剂量应该使所希望得到的突变株在存活 群体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b.方法:通过比较剂量--存活率曲线和剂量-

紫外诱变技术实验报告

紫外诱变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紫外诱变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紫外诱变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突变菌株。

二、实验原理紫外诱变技术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微生物,使微生物DNA发生突变,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紫外线照射能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改变、缺失或插入,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产生新的遗传性状。

三、实验材料1. 菌种: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

2. 器材:紫外线照射装置、超净工作台、电磁力搅拌器、低速离心机、培养皿、涂布器、10mL离心管、(1、5、10mL)吸管、250mL三角瓶、恒温摇床、培养箱、直尺、棉签、橡皮手套、洗耳球。

3. 培养基和试剂:无菌水、75%酒精、0.5%碘液、碘片1g、碘化钾2g、蒸馏水200mL、可溶性淀粉2g、牛肉膏1g。

四、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将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得到活化菌种。

2. 菌悬液制备:将活化菌种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37℃、180r/min 振荡培养3小时,制成菌悬液。

3. 紫外诱变:将菌悬液置于紫外照射装置下,距离20~30cm,照射时间分别为1、2、3分钟,设置对照组(未照射)。

4. 细菌复苏:将照射后的菌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5. 初筛:挑选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形态异常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淀粉酶活性测定。

6. 淀粉酶活性测定:将挑选的突变菌株接种于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用碘液检测淀粉酶活性。

7. 验证与保存:对具有较高淀粉酶活性的突变菌株进行验证,并保存于甘油管中。

五、实验结果1.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照射1分钟时,菌落生长速度明显降低;照射2分钟时,菌落生长速度有所下降;照射3分钟时,菌落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2. 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经过筛选,发现突变菌株A的淀粉酶活性最高,为对照组的1.5倍。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株时,应选择多种遗传类型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比较
稳妥,容易在较短时期内达到育种目的。
8. 菌种代谢特点
了解菌种代谢特点有助于选择有效的出发菌株。 有人曾研究过肌苷酸产生菌的代谢特性,发现肌苷 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与肌苷、肌苷酸及核苷酸、磷酸 化酶的活性有关,如果从产生肌苷酸野生型的枯草 杆菌中筛选到降解酶活性低而磷酸化酶活性强的作 为诱变出发菌株,一般都能得到良好的诱变效果。
6. 药品和原材料质量
药品规格和原材料来源不同,都会影响菌种的质量。
四、了解菌种有效产物中的 各种组分在代谢 合成过程中与培养条件的关系
由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pora) 产生的庆大霉素,其中C1是有效的组分; C2是无效
的。在发酵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磷或蛋白胨以及加大 通 风量都有利于C1的合成;反之,C2的比例就上升。

菌悬液由出发菌株的孢子或菌体细胞与生理盐水或 缓冲液制备而成。对菌悬液的制备有如下的要求:
1、供试菌株的孢子或菌体要年轻、健壮。
细胞要新培养的,细胞生理活性方面既要同步, 又要处在最旺盛的对数期,这样突变率高,重现性也 好。 霉菌孢子浓度约为:106ml-1,放线菌孢子浓度约 为:106~107ml-1。菌悬液通常采用生理盐水制备。如 果用化学诱变剂处理时,应采用相应的缓冲液配制, 以防处理过程中pH变化而影响诱变效果。
1. 对一般出发菌株的要求
(1)从自然界样品中分离筛选出来的野生菌株,虽 然产量较低,但对诱变因素敏感,变异幅度大,
正突变率高;
(2)在生产中使用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并且在 生产过程经过自然选育的菌株; (3)采用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如生长速度快、营 养要求低以及产生孢子早而多的菌株;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

诱变育种流程及紫外诱变育种的详细步骤-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1.首先是天然菌种的选育:调查研究及查阅充分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采集样品的生态环境采样↓确定特定的增殖条件增殖培养确定特殊的选择培养基及可能的定性或半定量快速检出法平板分离↓原种斜面↓确定发酵培养基础条件筛选↓初筛(1株1瓶)↓复筛(1株3~5瓶)↓结合初步工艺条件摸索再复筛(1株3~5瓶)↓3~5株↓单株纯种分离生产性能试验→毒性试验菌种鉴定2.诱变菌种:出发菌株----菌种纯化(出发菌株性能测定)----制备斜面孢子----制备单孢子悬液(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诱变剂处理(存活菌数的测定并计算存活率)----平板分离(测定变异率)----挑取变异菌落并移植至斜面上----初筛(初筛数据分析,生产性状的粗测)----斜面传代----复筛(复筛数据分析,精确测定生产性状)----变异菌株(菌株参数分析)----小型或中型投产试验----大型投产试验。

诱变育种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在同样简便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最好采用生产上已发生自变的菌株,选用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取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性状的菌株。

4)处理单细胞或孢子悬液。

单细胞悬液应均匀而分散,孢子、芽孢等应稍加萌发。

5)选用合适的诱变剂量。

一般正变较多出现在低剂量中,负变较多地出现在高剂量中。

6)选用高效的筛选方法。

紫外线诱变育种: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15W紫外线杀菌灯,波长为253-265nm.灯与处理物的距离为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

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 /ml。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实验二淀粉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酶活力测定指导老师:xxx生命科学学院08级生物技术(三)班豆豆同组人:xx xxx摘要:诱变育种技术是提高淀粉产生菌产淀粉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常用的诱变育种方法有自然突变育种、紫外线诱变育种、微波诱变育种、激光诱变育种。

本实验采用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方法,对从土壤中分离提取的淀粉产生菌进行诱变,测定诱变得到的菌株的酶活力,然后从中筛选出产淀粉能力强的菌株。

关键词:淀粉产生菌,紫外线诱变育种,酶活力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方法;2.进一步学习酶活力测定的基本方法;3.无菌操作的进行。

二、实验原理:紫外线的光谱范围在40 ~390 nm, 而DNA的嘌呤和嘧啶可以吸收的紫外线光谱通常为260 nm。

因此能诱发生物突变的有效波长范围是200~300 nm, 最有效的波长为25317 nm, 这一波长的诱变效应相当于波长260 nm的紫外线。

当紫外线照射微生物时不能引起电离, 其作用是使物质分子或原子中的轨道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紫外光子本身作为能量被物质吸收。

由于紫外线穿透性很弱, 所以被广泛用作微生物诱变剂。

紫外辐射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 阻碍碱基正常配对,并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另外嘧啶二聚体的形成, 还会阻碍双链的解开, 从而影响DNA 的复制和转录。

紫外线对各种微生物的诱变效应因菌种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一般微生物营养体照射3~5min即可致死, 但芽孢杆菌约需10min。

另外紫外线照射微生物后还存在可见光修复的问题,故通常采用在红光下操作,减少其光恢复的机率。

利用紫外可诱变选育出大量产量高、活性强的优良微生物菌种。

三、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和试剂:1.材料:(实验一)筛选的得到的淀粉产生菌2.仪器:超净工作台,紫外灯,红光灯,磁力搅拌器,100-1000ml移液枪,培养皿,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

3.试剂:碘液、2%可溶性淀粉、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0.5mol/L 乙酸、0.85%生理盐水、无菌水。

微生物的化学诱变技术

微生物的化学诱变技术

微生物的化学诱变化学诱变:利用化学物质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引起基因突变或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畸变称为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的物质很多,但只有少数几种效果明显,如烷化剂、吖啶类化合物等。

复合处理及其协同效应:诱变剂的复合处理常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增强诱变效果,其突变率普遍比单独处理的高,这对育种很有意义。

复合处理有几类: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先后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同时使用。

定向培育和驯化:定向培育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他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

由于自发突变的变异频率较低,变异程度较轻,故变异过程均比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慢得多。

微生物化学诱变的操作过程化学诱变剂的剂量主要决定于其浓度和处理时间。

化学诱变剂都具毒性,其中90%以上是致癌物质或极毒药品,使用时要格外小心,移取液体时绝对禁止直接用口吸,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也要防止污染环境,造成公害。

一、碱基类似物用于诱发突变的碱基类似物有5-BU、5-FU、BUdr、5-IU等他们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AP、6-MP是腺嘌呤的结构类似物。

最常用是5-BU和AP。

当将这类物质加入到培养基中,在繁殖过程中可以掺入到细菌DNA分子中,不影响DNA的复制。

它们的诱变作用是取代核酸分子中碱基的位置,再通过DNA的复制,引起突变,困此,也叫掺入诱变剂。

显然这一类诱变剂要求微生物细胞必顿处在代谢的旺盛期,才能获得最佳的诱变效果。

(一)碱基类似物的诱变机制正常的碱基存在着同分异构体,互变异构现象在嘧啶分子中以酮式和烯醇式的形式出现,而嘌呤分子中以氨基和亚氨基互为变构的形式出现、一般互变异构现象在碱基类似物中比正常DNA碱基中频率更高。

5-BU导致A:T碱基对转换为G:C碱基。

2-氨基嘌呤也可以诱发DNA分子中A:T-G:C或G:C-A:T的转换。

(二)碱基类似物的诱变处理方法(以5-BU为例)1.单独处理将微生物液体培养到对数期,离心除去培养液,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饥饿培养8~10 h,消耗其体内的贮存物质、将5-BU加入到经饥饿培养的培养液中,处理浓度为25~40 μg/mL,温合均匀,取0.1~0.2 mL菌悬液加入到琼脂培养基上涂布培养。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

微生物菌种选育方式(一)关键词:地衣芽孢杆菌诺卡氏菌 ATCC 北京标准物质网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

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自然选育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发明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之后,出现了微生物纯种的自然选育。

以基因自发突变为基础选育优良性状菌株的这种方法,是最早应用微生物遗传学原理.进行育种实践的一个实例。

由于微生物体内存在光复活、切补修复、重组修复、紧急呼救修复等修复机制以及DNA聚合酶的校正作用,使得自发突变几率极低,一般为10-6~10-10这样低的突变率导致自然选育耗时长、工作量大,影响了育种工作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诱变育种技术。

2.诱变育种1927年,Mi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基因突变。

之后,人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能诱发基因突变,并逐渐弄清了一些诱变发生的机理,为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前提条件。

1941年,Beadle 和 Tatum 采用X射线和紫外线诱变红色面包霉,得到了各种代谢障碍的突变株。

在这之后,诱变育种得到了极大发展。

诱变育种是以诱变剂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通过筛选突变体,寻找正向突变菌株的一种诱变方法。

诱变剂包括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

其中,物理诱变剂包括紫外线、X射线、射线、快中子等;化学诱变剂包括烷化剂(如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亚硝基乙基脲、乙烯亚胺及氮芥等)、天然碱基类似物、脱氨剂(如亚硝酸)、移码诱变剂、羟化剂和金属盐类(如氯化锂及硫酸锰等);生物诱变剂包括噬菌体等。

物理诱变剂因其价格经济,操作方便,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化学诱变剂多是致癌剂,对人体及环境均有危害,使用时须谨慎;生物诱变剂应用面窄,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现今,诱变育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青霉素生产菌的青霉素产量在40年内增加了近万倍,达到lO万u/ml左右;谷氨酸产生菌经紫外诱变处理,产酸率提高了3l%;用亚硝酸钠、紫外线等物化方法诱变产碱性蛋白酶的地衣芽孢杆菌,使其从原来的以玉米粉为碳源转变为以大米为碳源进行发酵产酶,后用紫外诱变,最终筛选出F一8014菌株,产酶量提高了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摘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方法框架。

关键词:诱变; 微生物育种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选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重要。

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

作为育种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微生物育种界主要采用的仍是常规的物理及化学因子等诱变方法。

1 物理诱变1.1紫外照射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之一,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260nm,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

紫外辐射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确定的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1]。

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所以可能导致突变甚至死亡[2]。

马晓燕[3]等以紫外诱变原生质选育法筛选发酵乳清高产酒精菌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株ZR-20,比优化前的酒精产率提高10.5%,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8%。

顾蕾[4]等通过紫外诱变红酵母ns-1原生质体,获得类胡萝卜素产量明显提高的突变株,其生物量、色素产量分别为6.15g/L、6.41mg/L,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7.6%、54.1%。

紫外照射诱变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一般实验室条件都可以达到,且出现正突变的几率较高,酵母菌株的诱变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1.2电离辐射γ-射线是电离生物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射线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

其直接效应是可以氧化脱氧核糖的碱基,或者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

其间接效应是能使水或有机分子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与细胞中的溶质分子发生化学变化,导致DNA分缺失和损伤[2]。

张伟[5]等将较高产酒精酵母制备成原生质体,经Co60诱变后,采用四级筛选,得到高产酒精酵母菌株Co-158,其遗传性状稳定,其成熟醪酒精体积分数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6.34%,比ADY提高了24.48%,残还原糖含量亦远远低于出发菌株和ADY。

除γ-射线外的电离辐射还有X-射线、β-射线和快中子等。

电离辐射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通常用于不能使用其他诱变剂的诱变育种过程。

1.3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高新技术,主要用于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

1986年以来逐渐用于农作物育种,近年来在微生物育种中逐渐引入该技术[6]。

离子注入时,生物分子吸收能量,并且引起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中间体是各类活性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可以引起其它正常生物分子的损伤,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突变,DNA 链断裂,也可使质粒DNA造成断裂[7,8,9]。

由于离子注入射程具有可控性,随着微束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的发展,定位诱变将成为可能[7]。

向砥[10]等用10keVN+诱变产壮观霉素菌株Streptomycesspectabilisb,使产量提高102.3%。

于广成等用10keVN+诱变产灰黄霉素菌株Penicellliunpatulum,使产量提高26.8%[11]。

除此之外,糖化酶生产菌、不饱和脂肪酸生产菌、维生素生产菌的离子束诱变效果也得到充分肯定。

这些表明,离子辐照处理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微生物药物的诱变育种新方法[12]。

离子注入法进行微生物诱变育种,一般实验室条件难以达到,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1.4 激光激光是一种光量子流,又称光微粒。

激光辐射可以通过产生光、热、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的综合应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机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酶的激活或钝化,以及细胞分裂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

光量子对细胞内含物中的任何物质一旦发生作用,都可能导致生物有机体在细胞学和遗传学特性上发生变异。

不同种类的激光辐射生物有机体,所表现出的细胞学和遗传学变化也不同[13]。

胡卫红等[13]采用CO2激光辐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isiae)AS2.1189,筛选到乙醇产量有较大提高的变异株。

鲍淑兰[14]以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 evesea)为材料,用He- Ne 激光进行照射,发现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致死率和突变率均明显增加,同时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多种氨基酸突变型。

激光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应用于微生物育种中取得不少进展。

1.5 微波微波辐射属于一种低能电磁辐射,具有较强生物效应的频率范围在300MHz~300GHz,对生物体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其热效应是指它能引起生物体局部温度上升。

从而引起生理生化反应;非热效应指在微波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非温度关联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在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一系列突变效应[15,16]。

因而,微波也被用于多个领域的诱变育种,如农作物育种、禽兽育种和工业微生物育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这方面的工作贾红华等[17]和雷肇祖等[18]有所报道。

1.6 航天育种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空间环境因素主要有微重力,空间辐射,以及其它诱变因素如交变磁场,超真空环境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的损伤,使生物发生诸如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

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不少进展,自1987年以来先后9次利用返回式卫星,4次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40多公斤种子,涉及到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经国内20多个省、市、区的50多个研究单位育种工作者的地面种植试验,育成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青椒、番茄、水稻、小麦、莲子等作物新品种、新品系,从中还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经济性状有突破影响的罕见突变[19]。

航天育种较其它育种方法特殊,是航天技术与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技术含量高,成本高,个体研究者或一般研究单位都难以实现,只能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由国家来完成。

2 化学诱变与物理诱变相比,化学诱变在某种程度上应用更为广泛,是指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提高生物的自然突变率,这些化学物质就叫做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特异性较强,能诱变定位到DNA上的某些碱基;后代较易稳定遗传,一般到F3代就可稳定;应用于遗传标记,是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

化学诱变剂主要包括4类,他们的特点、机理和应用如下:2.1 烷化剂烷化剂能与一个或几个核酸碱基反应,引起DNA 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而发生遗传变异,常用的烷化剂有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乙烯亚胺、硫酸二乙酯等。

甲基磺酸乙酯( 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是最常用的烷化剂,诱变率很高。

它诱导的突变株大多数是点突变,首先是鸟嘌呤的O6位置被烷基化,在DNA 的复制过程中,烷基化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导致碱基的替换,即G:C 变为A:T[20]。

常用浓度为0.05~0.5mol/L,作用时间5~60min。

该物质具有强烈致癌性和挥发性,可用5%硫代硫酸钠作为终止剂和解毒剂。

N-甲基- N'-硝基- N-亚硝基胍( NTG)是一种超诱变剂,应用广泛,但有一定毒性,操作时应该注意。

在碱性条件下,NTG会形成重氮甲烷(CH2N2),它是引起致死和突变的主要原因。

它的效应很可能是CH2N2对DNA的烷化作用引起的[2]。

周希贵等[21]用NTG对多粘类芽胞杆菌AS1.541 进行诱变,获得一株粘杆菌素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105%的菌株。

硫酸二乙酯( DMS) 也很常用,但由于毒性太强,目前很少使用。

乙烯亚胺,生产的较少,很难买到。

使用浓度0.0001%~0.1%,高度致癌性,使用时需要使用缓冲液配置。

2.2 碱基类似物碱基类似物分子结构类似天然碱基,可以掺入到DNA分子中导致DNA复制时产生错配,mRNA转录紊乱,功能蛋白重组,表型改变。

该类物质毒性相对较小,但负诱变率很高,往往不易得到好的突变体。

主要有5- 氟尿嘧啶( 5- FU)、5- 溴尿嘧啶( 5- BU)、6- 氯嘌呤等。

程世清等[22]用5- BU 对产色素菌(分枝杆菌T17- 2- 39) 细胞进行诱变,生物量平均提高22.5%。

2.3 无机化合物诱变效果一般,危险性较小。

常用的有氯化锂,白色结晶,使用时配成0.1%~0.5%的溶液,或者可以直接加到诱变固体培养基中,作用时间为30min~2d。

亚硝酸易分解,所以现配现用。

常用亚硝酸钠和盐酸制取,将亚硝酸钠配成0.01~0.1mol/L的浓度,使用时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即可。

2.4 其他盐酸羟胺,一种还原剂,作用于C上,使G- C变为A- T。

也较常用,使用浓度为0.1%~0.5%,作用时间60min~2h。

此外,诱变时将两种或多种诱变因子复合使用,或者重复使用同一种诱变因子,效果更佳。

顾正华等[23]以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761 为出发菌株,经DMS和NTG多次诱变处理,获得一株L-组氨酸产生菌。

常翠贤[24]等以产纤溶酶的根霉Y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得到一株高产突变株C6,其产酶活性是出发菌株的4.73倍。

杜娟[25]等以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野生菌株-灰绿曲霉XC9为出发菌株,经氯化锂、紫外、甲基磺酸乙酯等多重诱变处理,获得了抗葡萄糖阻遏的突变株,其CMC 酶活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2倍左右。

3 结束语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复杂的技术被应用于菌种选育,如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但是诱变育种技术仍是提供菌株生产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

它获得的正突变率相对较高,可以得到多种优良突变体和新的有益基因类型。

另一方面,诱变育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应根据出发菌株及实验室条件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诱变方法。

参考文献[1] Madigan,M.T(美),MartinkoJ.M(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0.[2] 曹友声,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 马晓燕,郑辉,李英军,等.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发酵乳清高产酒精的克鲁维酵母.酿酒科技,2006(8): 37- 40[4] 顾蕾,陆玲.红酵母原生质体制备及其紫外诱变育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4(4): 60-65[5] 张伟,朱会霞,李英军,等.Co60 诱变原生质体选育高产酒精酵母[J].酿酒科技,2006,(1): 23- 26.[6] 陈义光,李铭刚,徐丽华,等.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46- 48[7] 余增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51- 257.[8] 邓建国,余增亮.氮离子束辐照种子的自由基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63-268.[9] 姚建铭.离子注入利福霉素产生菌诱变选育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1999,8(3):214- 216.[10] 向砥,李炯,姚建铭,等.离子注入选育高产壮观链霉菌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2,11(4):276- 279.[11] 于广成,姚广华,付林,等.氮离子注入灰黄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28(2):119- 120.[12] 毛淑红,靳根明,卫增泉. 药用微生物辐照诱变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报,2004,13(1):25-29.[13] 胡卫红.激光辐照微生物的研究概况[J].激光生物学报,1999,8(1):66- 69.[14] 鲍淑兰.激光对酵母菌诱变效应的研究. 应用激光,2000,20(30):134- 135.[15] Leach WM.Genetic,growth and reproductive effects of microwave radiation[J].BullNYAcademicMedicine,1980,55(2):249- 257.[16] Kirsschvink Jr. Microwave absorption by magnetite: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couplingnonthermal levels of radiation to biological systems[J].Bioelectromagnetics,1996,17(3):187- 194.[17] 贾红华,周华,韦萍.微波诱变育种研究及应用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3,33(2):46- 49.[18] 雷肇祖,钱志良,章健.工业菌种选育述评[J].工业微生物,2004,34(1):39- 51.[19] 王侠礼.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 航天育种. 种子,2004,23(9): 94- 95[20] 陈立梅,汪旭,李启云,等.链霉菌诱变育种方法综述.吉林农业科学,2006,31(2): 62-封三.[21] 周希贵.粘杆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5):49- 51.[22] 程世清.产色素菌T17- 2- 39 的诱变育种实验[J].江苏食品与发酵,2000,102(2): 9- 12.[23] 顾正华.L- 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无限轻工大学学报,2002,21(5): 533- 535.[24] 常翠贤,梁海秋,杨辉,等.亚硝基胍、紫外诱变筛选高产纤溶酶菌株.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 32- 34.[25] 杜娟,曲音波,等.灰绿曲霉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的选育.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5(增刊) : 23-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