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苏绣”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合集下载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人奋起站出来,成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典型代表。

以下是非遗保护传承人的十个典型案例。

1. 传统剪纸艺术传承人 - 李明李明先生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之一。

他潜心研究中国剪纸的历史和技艺,并开设了剪纸工作坊,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李明先生还在全国各地举办剪纸展览,将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带给更多人。

2. 古琴制作传承人 - 王志才王志才先生是中国传统古琴制作的传承人。

他深入研究古琴的制作工艺和音色特点,并将这些技艺传授给他的学徒。

他的制琴技艺精湛,手工制作的古琴不仅音质出色,外观也极具艺术性。

3. 苗绣艺术传承人 - 吴红吴红女士是中国苗绣艺术的热心传承人。

她带领苗族妇女进行苗绣的教学和创作,推广苗绣艺术。

她还深入苗族村寨进行田野调研,记录苗绣的历史和发展。

4. 足球蜡染技艺传承人 - 长明长明先生是印度尼西亚足球蜡染技艺的传承人。

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染色艺术。

长明先生还开办了蜡染工坊,教授年轻人这项技艺。

5. 日本木版年画艺术传承人 - 伊藤和子伊藤和子女士是日本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人。

她努力传承和推广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并举办木版年画的展览和工作坊,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6. 印度手工织物传承人 - 萨里塔萨里塔女士是印度手工织物技艺的传承人。

她热衷于保护和推广印度传统手工织物的艺术,致力于在当地社区开办培训班,传授手工织物的技巧和文化意义。

7. 巴西舞蹈表演传承人 - 卡洛斯卡洛斯先生是巴西舞蹈表演的传承人之一,他致力于传承并推广巴西的传统舞蹈,以及音乐、鼓乐和艺术。

他通过组建表演团队和举办舞蹈培训班,将巴西文化带到了全世界。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苏绣,碧螺春绿茶制作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苏州评弹,古琴艺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剧等。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声腔、剧种。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百花园中的“兰花”。

昆曲起源于14世纪的中国苏州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是苏州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结合。

它以优美的歌词、优美的风格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

它用鼓和板来控制歌唱的节奏,以曲笛和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苏绣是苏州的地区刺绣产品,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湘绣、粤绣、蜀绣齐名,其发祥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优美,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风格精美,被誉为“东方明珠”,中国苏绣的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刺绣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许多奖项。

2006年,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精美的苏绣(环绣山庄牌)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江苏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

“碧螺春”是中国的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此茶白毫显露,色泽银绿色,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旋状,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千年历史,因产自苏州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代时被列为贡品,洞庭(山)碧螺春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江苏著名特产。

碧螺春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具有细秀的特点。

“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茅”可以从嫩芽和嫩叶的嫩度看出。

汤色清亮,浓郁醇厚,清新爽口,回味悠长。

碧螺春绿茶的生产工艺采用传统的采制技艺,分为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个工序。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公布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公布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公布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日期】2008.06.20•【字号】苏文民保字[2008]9号•【施行日期】2008.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公布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苏文民保字〔2008〕9号)各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及市属相关协会、相关单位:根据《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2008年,市文广新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经各市(县)、区及市属相关协会、相关单位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组评审、社会公示和复审,最后确定第一批民间文学、民间美书、传统手工技艺等9大类的134名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陆瑞英等19位国家级、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根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已命名为国家级、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然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规定,自然列为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要特征。

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公布,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我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各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及市属相关协会、相关单位要按照《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的精神和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第一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北京的高老太,她是京剧老生演员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承担起了京剧老生中的重要传承任务,还利用各种机会向年轻演员传授经验和技艺。

她坚持以京剧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为己任,多年来在京剧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被誉为“活文化遗产”。

第二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浙江的陈师傅,他是一位传统龙船手工艺传承人。

陈师傅从事龙船制作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他坚守着龙船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创新,使龙船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三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山东的李大爷,他是一位传统剪纸艺术传承人。

李大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剪纸这个古老的手工艺上,不断挖掘其潜力,将传统剪纸工艺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欢上了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

第四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四川的杨师傅,他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变脸”传承人。

一直以来,杨师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川剧变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本人技艺高超,还培养了众多的传承人,为川剧变脸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广东的黄师傅,他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府木偶戏”传承人。

黄师傅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广府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在演出方面技艺高超,还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推广了广府木偶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

第六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江苏的张师傅,他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传承人。

张师傅一直致力于苏州刺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他将这一千年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不断创新,使苏绣这一文化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第七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湖北的刘大妈,她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楚锣鼓”传承人。

刘大妈一直致力于荆楚锣鼓的保护和传承,她坚持不懈地在各地进行演出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荆楚锣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

第八位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来自福建的林师傅,他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

林师傅致力于闽剧的传承和发展,他在继承传统古典剧目的还不断创新,使得闽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在当代社会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

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

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

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

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

文化特征及制作工序
苏绣针法分类
单面绣
双面绣
本地绣
苏北绣
宝应绣
苏绣注重运针变化,苏绣常用的苏绣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 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四五十种。
文化特征及制作工序
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
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实用类(手帕、 荷包)。

重 大 意 义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申 请 非 遗 流 程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非遗内容介绍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 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 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8。


在苏绣面临的传承和保护措施方面,不仅要注重传承对象上技术人才的断层现象,

更要扎根于国内的非遗文化保护现状,结合互联网新兴传播交互方式,让苏绣重
焕光彩,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版权意识,守护好这份珍贵灿烂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 国家 四级 大非 名物

绣质
之文
一化
绣 遗
和提高。
苏绣的历史渊源
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 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

薪火传承--江南苏绣传统工艺与非遗活化创新运用的探索研究

薪火传承--江南苏绣传统工艺与非遗活化创新运用的探索研究

074I苏绣文化研究丨Suzhou Embroidery Culture薪火传承—江南苏绣传统工艺与非遗活化创新运用的探索研究—王丽华摘要:苏绣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艺术瑰宝,使其持续地保持文化活性,是亟待思考并需要非遗传承者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切入,通过实际的非遗活化实践,从苏绣的表现技法、题材、载体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苏绣传承和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苏绣非遗活化创新应用江南苏绣,源于苏州。

这座历经2500多年的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

经济和文化齐头并进,孕育出散发独特魅力的苏绣文化。

苏绣因苏州的江南人文气韵而生,苏州也因苏绣塑造出精致迷人的城市形象。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既有“绣万国于一锦”的精致大气,也有着较高的国际美誉度,从连续三次斩获国际博览会奖项就可见一斑。

可以说,苏绣一直保持着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

早在2006年,苏绣就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吴越文化的传统手工艺代表,苏绣展现出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时也兼具温度感的使用属性,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艺术瑰宝。

发展至今,保护和传承苏绣文化,使其持续地保持非遗活性,是亟待思考并需要非遗传承者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所以说,非遗的保护不仅在于传承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保护她的文化生命力。

作为苏绣的非遗传承人,除了根植传统,传承技艺,我们也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去剖析、探究、记录、宣传,以期能从一位“匠人”变成真正能为非遗活化的创新留存添砖加瓦的"艺人”。

—、表现技法传承的“守破离”与当代艺术审美的结合苏绣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俗话说“绣里有乾坤”,坊间也有“一笔千线”的行话,苏绣表现技法展现出的工艺难度,也成为苏绣工艺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原因之一。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苏府〔2020〕44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苏府〔2020〕44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苏府〔2020〕44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市于2018年启动了第七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部分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并将其列入2019年市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经过属地或行业推荐、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推荐名单公示、异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审议等程序,按照《苏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实施细则》要求完成合法性审查、廉洁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21个项目为第七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28个单位新增为苏州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共同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附件:1.第七批苏州市非遗项目名录2.新增苏州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苏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4月21日附件1第七批苏州市非遗项目名录编号项目名称区域保护单位项目类别备注1苏州牙雕姑苏区苏州祥韵牙雕有限公司传统美术2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吴中区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技艺3手工弹棉絮技艺张家港张家港东妤床上用品厂传统技艺4苏州湖笔制作技艺吴中区苏州市栗本工艺品有限公司传统技艺5顾氏中医内科张家港市张家港中医医院传统医药6雷允上中药传统技艺(泛丸)市直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有限公司传统医药7九连环高新区高新区通安环秀坊巧环工作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白猿通背拳太仓市太仓市武术协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9香山石锁张家港市张家港市金港镇东山村民委员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0苏州冬至习俗姑苏区平江街道文化站民俗11苏州灯谜市直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列入市七批名录项目,调整市六批项目平望灯谜为苏州灯谜(平望灯谜)12苏式汤面制作技艺市直苏州市烹饪协会(苏州市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传统技艺列入市七批名录项目,调整市三批项目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为苏式汤面制作技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13东岳庙会昆山市昆山市巴城镇文化体育站、昆山市张浦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局民俗列入市七批名录项目,调整市六批项目圣堂庙会为东岳庙会(圣堂庙会)14猛将会(胥口猛将会)吴中区胥口镇新峰村村民委员会民俗列入市七批名录项目,调整市六批项目东山猛将会为猛将会(东山猛将会)15吴歌(七都太湖渔歌)吴江区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文化体育站民间文学列为市一批项目吴歌的扩展项目16吴歌(沙上山歌)张家港市张家港市大新镇文体服务中心民间文学列为市一批项目吴歌的扩展项目17吴歌(甪直山歌)吴中区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文体教育服务中心民间文学列为市一批项目吴歌的扩展项目18苏派酿酒技艺(菊花酒酿造技艺)张家港市张家港市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传统技艺列为市四批项目苏派酿酒技艺的扩展项目19苏扇制作技艺(绢宫扇制作技艺)市直苏州市凌云工艺扇厂传统技艺列为市二批项目苏扇制作技艺的扩展项目20吴罗织造技艺(多经互绞链式罗织造技艺)市直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传统技艺列为市六批项目吴罗织造技艺的扩展项目21东岳庙会(福山庙会)常熟市常熟市海虞镇文化站民俗列为市七批项目东岳庙会的扩展项目附件2新增苏州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编号保护单位区域项目名称项目类别1姑苏区金阊街道文化站姑苏区唐伯虎故事民间文学2张家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张家港市施耐庵传说民间文学3苏州市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姑苏区苏州灯谜民间文学4沙洲琴社张家港市古琴艺术传统音乐5昆山市玉山镇文化体育站昆山市昆曲(堂名)传统音乐6昆山市张浦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局昆山市连厢传统舞蹈7常熟市海虞镇文化站常熟市徐桥荡湖船传统舞蹈8苏州市相城区渭塘文化站相城区草编传统美术9姑苏区吴氏剪纸工作室姑苏区苏州剪(刻)纸传统美术10昆山市巴城镇文化体育站昆山市苏州竹刻传统美术11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市直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12太仓沙溪酿造厂太仓市太仓糟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13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吴江区宋锦制作技艺传统技艺14苏州市祯彩堂工艺厂姑苏区苏州缂丝技艺传统技艺15常熟市虞山镇谢桥盛世红木厂常熟市苏式红木小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16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吴中区吴罗织造技艺传统技艺17苏州市姑胥小学校姑苏区苏州彩蛋技艺传统技艺18吴中区木渎弘戈堂碑刻艺术工作室吴中区苏州碑刻技艺传统技艺19姑苏区金阊冯氏镶银艺术品坊姑苏区苏州金银丝镶嵌传统技艺20张家港幸运金属有限公司张家港市金属抬凿錾刻传统技艺21苏州市相城区弘君堂铜器文化研究院相城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传统技艺22姑苏区炉缘雅舍艺术品有限公司姑苏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仿古铜炉制作技艺)传统技艺23姑苏区多罗山庄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姑苏区苏州装裱技艺传统技艺24苏州中国珍珠宝石城有限公司相城区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传统技艺25苏州市中医医院市直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传统医药26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姑苏区尢氏针灸传统医药27老万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直姑苏吆喝(叫卖)民俗28太仓市文化馆太仓市七夕节民俗——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充满了美和智慧艺术之花开得更艳更辉
煌。”
2dc0f8c9a 宝运莱
么都不用做。没有希望,不需要未来。美好?美好是什么,我从来不知道,也懒
代人的需求,也成为最主要原因。
那时王丽华和她的老师、伙伴们很少有人会 想着去开发除了生活用品之外的领域,王丽华就
开始琢磨能不能创作不一样的作品,让自己的刺
绣得到更大的价值,朋友拿来了一个肖像,让王 丽华试试,当时王丽华不过学习的半年多的时
分,2002 年开始,王丽华逐渐用它来实现自己的
梦想,就是用传统的工艺绣出现代的文化,做出 现代人喜欢的作品,然而,这却是从来都没有人
做过的素材,也是自己要攻克的难题,经过几番
取舍,王丽华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又有 国际地位的商周青铜器。 青铜器之所以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爱,是因
为它身上独有的蕴含了几千年历史的味道,它身
走到今天,王丽华已经去过十几个国家表演
自己的刺绣技艺,也是国家将要列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点对象,然而,她知道能够将这种经历
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下去,首当其冲的就是
更好的推广开去,让更多的人来支持和喜爱,才 能有更好的发展,2006 年 7 月,几经寻找,王丽 华终于与北京通宝斋达成一致,在北京这个中国 的文化中心,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由此来结 识更多中外喜爱艺术的朋友。
么都不用做。没有希望,不需要未来。美好?美好是什么,我从来不知道,也懒
目前,对于王丽华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更
好的创作题材,20 世纪 80 年代,著名学者费孝 通来到吴县镇湖镇,看到王丽华的作品时题字
“家乡艺术”,王丽华说,她记得很清楚,“费老
的意思是说这种艺术在世界上来说,只有我们的 家乡才有,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推广到全世界 去,目前我正处于创作的颠峰时期,我希望能找 到更多更好的素材,比如类似奥运会题材的作 品,这样才能让苏绣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苏绣
影响却渐渐有些势微,直到 2003 年,法国总统 希拉克访华,有心之士邀请位总统,当总
统及他的随行人员看到如此精美的绣品之后,不 禁惊叹,忙不迭的接了过去,从此,王丽华与她 的刺绣开始暂露头角。 对于王丽华来说,她一直不认为那是自己最
么都不用做。没有希望,不需要未来。美好?美好是什么,我从来不知道,也懒
满意的作品,她认为在所有的刺绣作品中,以人
物肖像为内容的作品最难创作,而她对于这位法 国总统希拉克并不熟悉,单是凭着照片的感觉,
不足以抓住人物的神韵,而她专门创作的孙中
山、宋庆龄的肖像作品,相对来说,则是她比较 满意的,其中她专门为宋庆龄创作的头像刺绣已 经被上海的宋庆龄故居收藏。“另外一幅迄今为 止,我创作的最大型作品„邓小平‟在 2004 年 青年文化周获特别贡献奖。”
给希拉克绣头像
自古太湖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多蚕桑,盛 产丝绸,而吴县居中,自然成为锦绣之乡,“苏
绣”能够扬名天下与这里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有着
很大的关系,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 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而延
续至今,“苏绣”更是得到无数文人墨客、富商
大贾的宠爱。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刺绣技艺的发展与
么都不用做。没有希望,不需要未来。美好?美好是什么,我从来不知道,也懒
上特有的铜锈斑斑的凝重赋予它无穷魅力,而通
过刺绣来表现,则相当困难。经过无数次的试验, 王丽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她拿出自己的第一
副青铜器绣品“犀樽”时,所有在第一时间看到
的人士无不惊叹,毕竟这是前无古人的尝试,而 竟然如此神似,简直是超乎想象。王丽华知道, 自己成功了。 将北京做为“根据地”
位省级工艺大师,擅长绣动物,一个偶然的机会,
么都不用做。没有希望,不需要未来。美好?美好是什么,我从来不知道,也懒
余老师把自己手里的订单给了王丽华,当时余老
师心里对这个新人还是有些打鼓,但看到王丽华 很勇敢,就决定让她试一试,“行家一伸手,便
知有没有。”很快,王丽华就得到了余老师及其
他艺术前辈大师的信任和指点,王丽华说那是她 最好的学习机会,从那以后,王丽华的刺绣技艺 有了飞速提高。 苏绣已经慢慢成为王丽华生命中的一大部
初生牛犊不怕虎
王丽华出生于“苏绣”的发源地吴县镇湖镇, 16 岁正式开始学习刺绣,当时不过是绣些枕套、
头花、被面等简单的生活用品。与无数“绣娘”
一样,王丽华每天都专注于自己眼前的针、线和 花样,做些传统的针法,然而能够得到今天的成
就,王丽华认为,跟本人对传统艺术的酷爱和艺
术方面的悟性是分不开的,她比较早的把握了现
间,平时想归想,真正遇到不同的领域,心里还
是有些不托底,“我当时用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的
时间来琢磨,怎么把这个人物的头像绣好,直到
反复修改后自己感觉还可以,才敢拿给朋友看, 没想到,朋友看后大大赞赏了我一番。”王丽华
回忆自己第一次创新。 但那时,无论对于王丽华来说,在技法上还
是有很多缺陷,毕竟没有得到过名师指点,但她 已经开始敢接活了。余老师是王丽华接触的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