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潘西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
推荐-新建90万吨主斜井井筒揭穿煤层专项设计 精品

新建90万吨主斜井井筒揭穿煤层专项设计一、工程概况1、煤层赋存情况1、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据8个钻孔资料统计结果,井田内9号煤层厚0.24–2.03m,平均0.73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层位较稳定,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其顶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井田内9号煤层埋藏较深,不存在风氧化及剥蚀现象。
现状条件下,9号煤层尚未动用。
2、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的中部,距K2灰岩底面7.30–11.79m,平均9.64m。
据8个钻孔资料统计结果,井田内15号煤层厚度1.46–3.90m,平均厚2.73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稳定,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含夹矸0–1层,夹矸层不稳定,最大厚0.60m,呈层状。
其顶板为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
井田内15号煤层埋藏较深,不存在风氧化及剥蚀现象。
现状条件下,15号煤层尚未动用。
2、煤层瓦斯情况根据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20XX年8月编制的《山西潞安环能上庄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表明:上庄煤业生产前期开采3号煤层时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48.95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5.85m3/t;生产中期开采15号煤层时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8.86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6.36m3/t;生产后期联合开采15号煤层和9号煤层时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6.99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0.65m3/t。
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6.99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0.65m3/t。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133条的规定,上庄煤业各生产时期均属高瓦斯矿井。
3、地质构造井田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潞安国家规划区的东北部,井田内第四系黄土大面积覆盖,井田北部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沿沟底零星出露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山西组(P1s)及等地层。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毕业设计——新庄孜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新庄孜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ef902528ea81c759f5785e.png)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小组成员:曹振兴02070823曹明03071319蔡鹏01070095设计题目新庄孜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班级采矿07-4班指导教师成绩日期 2011年1月目录1矿井设计概况 (1) (1) (1) (2)2矿井通风系统拟定 (4) (4) (4) (6) (7)3采区通风 (9) (9) (9)4掘进通风 (12) (12) (12) (13) (15)5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8) (18) (21)6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3) (23) (23) (23)7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1) (31) (33) (35) (35) (36)8矿井通风费用概算 (38) (38) (39) (39) (39) (39)9结论 (40)参考文献 (41)1矿井设计概况1)矿区概述新庄孜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东麓,南与谢一矿相接,北与孔李公司为邻。
地处东经116°4938″北纬32°35′41″,行政区划属淮南市八公山区。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新庄孜井田东以第Ⅳ勘探线与李一矿井田毗邻,西以第Ⅸ勘探线及人定境界与新庄孜相接,北部Ⅳ-Ⅴ至Ⅵ勘探线间以八公山背斜轴、Ⅵ至Ⅸ勘探线,南至3-1煤层-650m底板等高线地面投影线,~,;倾斜宽:,,。
3)煤层特征,含煤2余层;其中可采煤层3-1煤层,,%。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矿井东翼在开采3-1煤层时,,,矿井瓦斯等级应定为高瓦斯矿井。
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为三级。
依据《矿井防灭火规范》,矿井自燃危险等级划归为二级自燃矿井。
1)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3-(Mt),(Mt),(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15m×400m的长方形,(Mt)。
2)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本矿井年工作日330天,每天净提升时间16小时。
潘西煤矿通风系统降阻改造及其效果

潘西煤矿通风系统降阻改造及其效果
张成功
【期刊名称】《煤矿安全》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潘西矿于1960年投产,设计能力30万t/年。
1992年产量达到50万t,“八五”期间产量稳定在50余万t。
现矿井通风方式为多风井混合式通风。
矿井属低瓦斯矿井,但局部区域瓦斯异常,现有两个瓦斯重点管理区。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张成功
【作者单位】新汶矿务局潘西煤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12
【相关文献】
1.常村煤矿通风系统降阻工程实施方案及效果评估 [J], 张鹰
2.漳村煤矿南北翼通风系统降阻、增风改造 [J], 冀敏俊;张连发;王宗梅;韩三锋
3.杨庄煤矿通风系统降阻改造及效果分析 [J], 姜立国
4.辛置煤矿通风系统阻力测定及降阻增效技术研究 [J], 罗兵
5.辛置煤矿通风系统阻力测定及降阻增效技术研究 [J], 罗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潘二矿通风设计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一、地理概况1、位置潘东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原潘集第二煤矿)位于淮南市西北部,明龙山以南,淮河以北。
隔淮河与淮南老区相望,南距淮南市政府所在地洞山,直线距离约25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116°50′00″~116°56′15″,北纬32°45′10″~32°50′00″。
2、交通矿井内现有矿区公路与各矿和市内相连接,矿井铁路专用线与淮阜线和淮南线相连接,通达全国各地。
矿井南行15公里即可连接淮河水运,交通极为方便。
3、最高洪水位淮河为本区主要河流,矿井所在地洪水位采用田家庵水文观测站资料,淮河历史最高洪水位为1954年最高洪水位+25.63m ,2003年7月6日淮河水位+24.31m,现堤面标高+27.07m。
二、井田开拓开采1、井田境界井田边界:西起Ⅶ-Ⅷ线,东以13-1煤层-800m等高线投影为界,北界起于F1断层及其延长线,经F66、F1-3煤层-800m等高线,南界由F5断层向东经Ⅵ线,背斜轴,拐Ⅳ-Ⅴ线,再沿F3断层、Ⅲ线至13-1煤层-800m等高线。
拐点为构造线与勘探线的交点,Ⅶ-Ⅷ线上拐点在Ⅶ-Ⅷ12孔南200m连602孔交F5断层,Ⅵ线上拐点在Ⅵ2孔南160m处,以57度与Ⅵ线夹角向西南交F5断层。
井田走向长12Km,倾斜宽1.3~4.5Km,井田面积33.5Km2。
2、储量储量计算边界即井田边界,矿井一水平计算储量为基岩界面垂深60m~-530m,二水平计算储量为-530 m~-800 m,储量计算煤层为13-1、11-2、8、7-1、6-1、5-1、4-1。
截止2004年底,潘东公司井田内7层煤共有地质储量37815.4万吨(其中一水平15903.7万吨、二水平21911.7万吨),可采储量11290.3万吨(其中一水平5966.4万吨、二水平5323.9万吨)。
3、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能力历经5次修改。
1975年5月合肥煤炭设计研究院完成2.4Mt/a矿井初步设计,75年11月完成3.0Mt/a修改初步设计,89年7月完成2.1Mt/a修改初步设计,95年8月完成2.1Mt/a调整初步设计。
矿井通风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矿井通风设计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一、井田概况1、交通位置王封煤矿位于西山煤田杜儿坪一西铭勘探区北部,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2°19′15″一112°21′20″,北纬37°52′50″—37°53′40″。
井田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封村西侧,东距太原市区约25km,距太古公路4km,距太原西站风声河发煤站仅13km,交通十分方便,2、地形地势本井田位于吕梁山脉的东翼、汾河南岸,属中低山区,区内地形复杂,沟谷纵横,“V”字形冲沟发育,梁峁坡地分布有黄土,基岩大部分裸露。
其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边界附近的山梁,标高为1416.46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沟内,标高1149.0m,最大相对高差267.46m。
3、气象及地震井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冬春季多风,日夜温差较大,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据太原市和古交市气象站历年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9.5℃。
最低1月份平均-6.4℃,日最低达-18.5℃;最高7月份平均23.5℃,日最高达36.4℃。
年降水量327.4-558.8mm,平均500mm,且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平均2093.8mm,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为期3-4倍,气候较为干燥。
霜冻期为每年10月上旬至次年3月份,全年无霜期140-190d,最大冻土深度0.86m。
全年盛行偏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4m/s,冬季较大,夏季较小,最大风速25 m/s,瞬间极大风速40.5m/s。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01《建设抗震设计规范》,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
二、地质特征1、区域构造本区位于太原西山煤田东北部边缘地带。
西山煤田位于吕梁山背斜东侧、汾河断陷地西侧,总体呈轴向北西的向斜,在此基础上发育有一系列的平缓褶曲、高角度正断层,主要褶曲有正门沟背斜、冶峪背斜及小卧龙向斜,主要断层有随老母正断层,落差100m,王封断层落差50—110m,杜儿坪正断层,落差80-220m。
永华二矿90万吨安全通风设计设计共61页文档

永华二矿90万吨安全通风设计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位置与交通永华能源有限公司二矿(即焦村煤矿)位于偃师市缑氏乡境内,北距偃师市区32km,井田属于偃龙矿区郭村井田一部分。
二矿与偃师市区之间有柏油公路相连,井田深部工广位于公路西测240m。
沿该公路向北10km可在顾县与郑洛公路相交,向北约5km在侯氏镇与207国道相连,向南10km与郑州至少林寺高速相连,交通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1.1.2地形地貌及水系矿区位于嵩山山脉北麓的山前平原区,全区多被第四系覆盖,仅有零星基岩出露,地表南北向冲沟发育,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矿区4001孔南矿区边界处,标高279.5m,最低点位于矿区石家寨北矿区边界处,标高174.4m,相对高差105.1m。
本区属黄河流域伊河水系。
伊河位于矿区外围北部,发源于栾川县西部的伏牛山区,经嵩县、伊川、洛阳,向北东至偃师市岳滩境内与洛河汇合后称伊洛河,东流至巩义市东北的神堤渡口注入黄河。
区内无河流,仅有冲沟形成的溪流(铁窑河等),雨天有水,雨后即干。
雨季洪流沿冲沟由南向北排泄,最终注入伊河。
区内无大型水库,地表水体主要为冲沟筑坝形成的小型水库以及人工开挖的小水塘,这些水体的储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矿井排水汇集而成。
区外南部有陆浑东一干渠由西向东蜿蜒通过1.1.3气象矿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冬寒夏炎,春秋多风,四季分明。
年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据洛阳市气象台资料,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最低气温-18.2℃(1969年2月1日),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量595.8mm,年平均蒸发量1907.8mm;最大冻土深度18cm,无霜期204d,最大风速21m/s。
1.1.4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9),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方案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方案目录1 矿井概述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地质特征 (1)2.2 煤层特征 (2)3 矿井开拓及基本巷道布置 (3)3.1 矿井开拓 (3)3.2 矿井基本巷道 (4)4 采煤方法和矿井运输、提升系统 (8)4.1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8)4.2 矿井运输系统 (11)4.3 矿井提升系统 (13)5 矿井通风系统 (14)5.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14)5.2 矿井需风量 (15)5.3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23)5.4 主要通风机的选择 (31)5.5 电动机选型 (34)结论 (35)参考文献 (37)附表1 通风容易时期摩擦阻力及风速校核计算表 (39)附表2 通风困难时期摩擦阻力及风速校核计算表 (40)附图1 开拓平面图附图2 开拓剖面图附图3 通风平面图附图4 通风系统示意图附图5 矿井2#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地质储量计算图1矿井概述某矿井是位于某市东北部约4公里处的一座高瓦斯矿井,隶属于某矿务局。
本矿区在地貌上属于华北大平原西侧的一部分,就其成因而言为太行山东麓冲洪积平原的一部分。
区内地势平坦,地表标高介于+53m~+62m之间,自然坡度2.3‰。
公路交通:其西距京广公路约3.4公里、距规划中的东环路约300米;北距京广公路与京深高速公路联络线(北外环)1.30公里、距规划中的北环路310米;东距东外环2.60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3.60公里;南距某(台)某(县)公路约2.40公里,距牛尾河1.45公里。
该矿井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最高气温42℃,年最低气温-22℃;年降雨量300mm~600mm,蒸发量400mm~600mm;常年风向为西北风,风速最大为18m/s;冻土最大厚度为440mm。
2井田地质特征2.1 地质特征2.1.1 煤系地层特征该井田为一全隐蔽型井田,上覆第四系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210~320m,分布规律为西薄东厚,其底界面无大的波状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任务书
潘西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为煤矿新井通风设计,是《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矿井通风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的问题。
二、设计内容及步骤
1、矿井的地质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如下设计技术资料所示,矿井开拓平面图与剖面图见附件1和附件2。
井下同时作业的最多人数为700人,综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40人,高档普采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60人。
2、提出该矿井前25年左右的矿井通风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比较与经济比较(粗略),选择最优方案,确定出矿井的通风系统。
3、确定采区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
4、确定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方式并作技术比较。
5、确定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并作技术比较。
6、计算各用风地点的供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7、确定矿井通风困难时期和容易时期的开采位置,分别绘制两个时期的通风系统立体图和网络图(用A3或A4纸画)。
8、分别计算两个时期的矿井最大通风阻力与等积孔,并评价矿井通风难易程度。
9、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并确定两个时期的工况点,选择配套电机,概算通风费用,提出对通风设备的安全技术要求。
10、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协调,经过技术处理加工后,依据附件3说明书模板编制矿井通风系统说明书(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及参考书目),绘制矿井通风系统图(比例尺为1:5000或1:0000,个别小矿井可采用1:2000),作图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具体要求见附件4.
三、设计要求
1、按设计内容及要求编排章节,并按序编页码
2、语言文学
(1)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2)文理通顺,词达意明,应用专业术语
(3)字体工整,书写清洁
3、公式与图表
(1)所用公式应写出处,并编号(如式4-2)公式中各项意义单位需注明,计算应准确,计算结果可以图表表示。
(2)图表应按顺序编号(如表图2-3),标明图标、表题并与文字相呼应,表内数据对应数位应整齐、数字重复应照写。
(3)所有图均采用纸质较好的白纸按制图标准描绘,要求图面清洁、粗细均匀、比例一致。
4、排版格式完全参照《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四、设计技术资料
潘西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潘西井田位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和钢城区颜庄镇,地理坐标:东经117°44′40"~49′24",北纬36°8′04"~10′58"。
范围西至F2-1断层与西港、南冶井田相邻;东部边界为F6断层与潘东井田相邻。
浅部至各煤层露头,深部到-800 m标高。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1.2 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平均走向长6.1 km,倾斜长3 km,面积约18.27 km2。
1.3 煤层特征
本矿井可采煤层有19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为4m,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根据精查地质报告的瓦斯地质资料本采区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CH4:3.45~9.23m3/d.t,平均 6.22m3/d.t,属于低瓦斯矿井。
煤尘具爆炸性危险,爆炸指数为40.73%;有自燃发火倾向性为三类不易自燃。
2 井田开拓
2.1 井田境界与储量
矿井地质资源量:19#煤103.08(Mt),矿井工业储量98.62(Mt),矿井可采储量62.08(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60m×400m的长方形,工业广场的煤柱量为671.5(万t)。
2.2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计算,“三八制”,每天三班作业,二班半生产,半班检修,每班工作八小时.,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62.02年。
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2.3 井田开拓
工业场地的位置选择在主、副井井口附近,即井田中央。
井田主采煤层为19号煤层,设计中只针对19号煤层。
其它煤层属急薄且不稳定煤层或是受水威胁煤层,近期暂不开采可作为后备储量。
19号煤层属缓倾~倾斜煤层,倾角14~28°平均倾角为22°,在本井田无煤层露头线,埋藏最浅处为±0m,煤层埋藏最深处达-950m,垂直高度950m。
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缓倾斜、倾斜煤层的阶段垂高为200~350m,针对于本矿井的实际条件,决定煤层的阶段垂高为300m左右。
由于本矿井埋藏较深,属于缓倾~倾斜煤层,最终采用立井单水平加暗斜井开拓方式。
一水平采用上下山开采,采用采区式布置。
二水平采用上下山开采,由于大部分煤层倾角在22°~28°,采用采区式布置。
立井单水平加暗斜井开拓,其一水平井筒形式基本上与方案一相同,只是采用斜井形式延深。
这种开采方式所需掘进的阶段石门长度较短,对矿井的运输有利,且第二水平采用斜井的形式有利于延伸及
矿井末期的开采。
3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
3.1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首采的东部采区走向长度为2100~2870m。
其它采区走向长度为1400~2700m。
首采的东翼采区上山阶段斜长为1019m,为保证合理的工作面长度,故上下山阶段区段长度确定为220m左右,上山区段数目为4个。
在同一采区内,先采上层,后采下层;沿倾斜方向,由上向下开采。
本设计只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达产,工作面的接替顺序为:在上山两翼进行左右跳采接替。
根据煤层条件,采用单层布置准备方式。
在采区内沿煤层布置两条煤层上(下)山,一条为运输上(下)山,一条为轨道上(下)山。
两条煤层上(下)山之间采用中间联络巷贯通,区段平巷及区段集中巷也采用联络巷进行贯通。
采区上(下)山与联络巷的断面形式、支护方式相同。
区段平巷与区段集中巷的断面形式、支护方式相同。
3.2 采煤方法
主采煤层选用综采开采工艺,倾斜长壁全部垮落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
工作面的推进方向确定为后退式。
根据工作面的关键参数选用配套设备:ZY3400/23/45支架、MXA-300/4.5型双滚筒采煤机、刮板输送机SGZ—764/264A、SZB-764/132型转载机、PCM110型破碎机、SSJ1000/2×160型带式输送机。
采煤机截深0.6m,其工作方式为双向割煤,追机作业,工作面端头进刀方式。
工作面用先移架后推溜的及时支护方式。
3.3回采巷道布置
本工作面采用综采采煤工艺,回采巷道采用一般的U型布置方式,即一条区段运输平巷和一条区段回风平巷。
本采区巷道采用双巷掘进,相邻区段间留10m的煤柱。
该采区开采单一煤层,煤层厚度为4m,2个巷道均采用矩形断面,锚网支护。
巷道断面规格为:采用矩形断面,净宽×高=4.4×3.0 m。
3.4部分井巷特征参数
表2部分井巷特征参数(其他井巷参数自行设计、计算或在相关图纸上提取)
五、成绩评定方法
参照《矿井通风课程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规定执行。
六、附件
附件1矿井开拓平面图
附件2矿井开拓立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