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1.2
纵隔肿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纵隔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纵隔肿瘤概述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内的肿瘤和囊肿,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畏寒、发热及气急等。
纵隔区肿瘤种类繁多,既有原发,也有继发。
原发性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
纵隔实际上是指胸骨与脊椎之间的胸腔,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织。
为了便于纵隔病变的解剖定位,通常将纵隔划分为上、下两部。
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英文名称:mediastinal tumor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肺积、咳嗽、胸痹。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纵隔,胸部。
常见症状:咳嗽、胸痛、畏寒、发热。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X线、CT、MRI、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活检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若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胸部存在异常肿块或平时感觉胸部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临床分类: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1、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
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
以单侧多见。
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较大可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蚀时可发生疼痛。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分成两大类:(1)自主神经系统肿瘤:大多起源于交感神经。
恶性的有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良性的有神经节细胞瘤。
尚有少数发生于迷走神经的神经纤维瘤。
(2)起源于外围神经的肿瘤:良性的有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临床上这两类肿瘤表现相似,故有人统称为神经纤维瘤。
多发生于脊神经根或其近侧段,亦有少数来自肋间神经。
恶性者有恶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肉瘤。
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脏大血管前方。
根据胚层来源虽可分成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三种类型,但其发生学相同。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后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随访1年、3年、5年,生存患者分别为38例、21例、11例,生存率分别为82.61 %、45.65%、23.91%。
结论对于恶性纵隔肿瘤患者应做好术前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术式并加强术前、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恶性纵隔肿瘤诊断临床分析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为较常见的胸部肿瘤。
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多数,有1 / 4患者为恶性肿瘤,良性纵隔肿瘤恶变患者较为少见。
而继发性肿瘤多是由纵隔以外的恶性肿瘤如:胃肠道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纵隔转移所致[1]。
恶性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多因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等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文重点探讨原发性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所在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恶性纵隔肿瘤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为57.3±5.3岁,病程在1~9个月。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其他伴随症状有发热、咳嗽、气短、声嘶、吞咽困难以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症等。
病理结果分析,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中,恶性胸腺瘤患者3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7例,恶性畸胎瘤患者5例,非精原性恶性生殖细胞瘤2例,恶性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诊断对患者均采取手采取X线胸片、CT胸部影像学检查,46例患者中,I期病变患者26例,Ⅱ期病变患者13例,Ⅲ期病变患者7例,肿瘤位于前纵隔18例,中纵隔15例,后纵隔13例。
纵隔肿瘤的诊疗和鉴别诊疗宣教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向 肺野旳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 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CT与MRI
纵隔内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组淋巴结 增大,且融合成块。呈略低于软组织密 度,CT值30~40HU,密度可不均匀。 M信R号I。上T1WI呈中档信号,T2WI可呈高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体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变化旳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A)示纵隔影 略宽,密度增高;侧位片(B)示前上纵 隔高密度肿块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体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沿较清或呈大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旳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旳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一般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份,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增强扫描,一般不增强或轻微增强,以 周围轻微增强为主。
可见大血管受压、移位及气管受压变窄。 浸润至胸膜和心包时可引起积液。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
发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 面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 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Hodgkin disease, thoracic. CT scan showing bulk disease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极少远处转移。
纵隔肿瘤健康教育PPT课件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具体方案因肿 瘤类型和分期而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 方案。
如何治疗纵隔肿瘤?
术后护理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康复 训练。
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
如何治疗纵隔肿瘤?
心理支持
患有肿瘤的患者常常需要心理支持,家庭和朋友 的支持至关重要。
什么是纵隔肿瘤?
类型
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淋巴瘤、胸腺瘤、神经鞘瘤 等。
不同类型的肿瘤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
什么是纵隔肿瘤?
发生原因
纵隔肿瘤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与遗传、环境 因素及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
谁会得纵隔肿瘤?
谁会得纵隔肿瘤?
风险人群
纵隔肿瘤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青少年和年 轻成年人更为常见。
如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
何时去看医生?
检查方法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胸部X光、CT扫描或MRI等检 查来确诊。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
何时去看医生?
随访
确诊后,定期随访非常重要,以监测肿瘤的变化 。
肿瘤的生长速度和反应对治疗的方式都会影响随 访频率。
如何治疗纵隔肿瘤?
如何治疗纵隔肿瘤?
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焦虑和压力。
如何预防纵隔肿瘤?
如何预防纵隔肿瘤?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有 助于降低风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如何预防纵隔肿瘤?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早 期发现问题。
体检可以帮助检测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措 施。
纵隔肿瘤的症状

纵隔肿瘤的症状文章目录*一、纵隔肿瘤的症状*二、纵隔肿瘤的并发症*三、纵隔肿瘤的饮食注意事项1. 纵隔肿瘤吃什么好2. 纵隔肿瘤不能吃什么纵隔肿瘤的症状临床表现:一般而言,纵隔肿瘤阳性体征不多,其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式、质地、性质等有关。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生长到相当大尚无症状或很轻微。
相反,恶性肿瘤侵犯程度高,进展迅速,可在较小时已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头面部水肿、一侧面部无汗、吞咽困难等。
此外,还可出现一些与肿瘤性质相关的特异性症状:如随吞咽上下运动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为破入肺内的畸胎瘤;伴重症肌无力者为胸腺瘤等。
诊断: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重要手段。
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
X线正侧位胸片可显示肿瘤部位、密度、外形、边缘清晰光滑度、有无钙化或骨影等。
CT或核磁共振能进一步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必要时可作心血管、支气管造影。
超声可鉴别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
放射性核素可协助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
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
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检查。
胸腔镜纵隔肿物活检。
诊断性放射治疗,在短期内能否缩小,有助于鉴别对放射性敏感肿瘤,如恶性淋巴瘤。
纵隔肿瘤的并发症并发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恶性者可发生转移。
胸腺瘤可合并重症肌无力症和红斑性狼疮。
纵隔肿瘤的饮食注意事项1、纵隔肿瘤吃什么好合理科学的饮食是每位患者的需要,对于高纤维素、高蛋白质的食物一定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豆制品等,高纤维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番茄。
特别是胡萝卜、香菇、木耳、豆类、黄花菜、芦笋、甲鱼等,都是纵隔肿瘤患者必备的良好食物。
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蛋白质低于正常人是正常的,因此,补充蛋白质是重要的,可以多吃一些。
如肉类:羊肉、狗肉、牛肚、鸡肉等。
食疗方:两茹汤[配料]山慈姑10克、黄芪20克、鲜香茹500克、厚朴10克、大枣20克、夏枯草10克、排骨250克,食油、盐、葱、姜、蒜适量。
前纵隔胰腺异位一例报道

前纵隔胰腺异位一例报道关键词:前纵膈;胰腺异位。
病例报告男性患者,31岁,因“咳嗽2周”就诊,行胸部平扫CT,提示纵隔肿物,遂入院治疗。
入院后完善增强CT,提示:双肺散在结节状影,较大者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大小约1.2cm*0.9cm,前纵隔升主动脉旁见类圆形低密度病影,增强后轻度强化,考虑胸腺瘤与其他待鉴别。
排除手术禁忌症、完善术前准备,胸腔镜中转前胸骨劈开,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及左肺上叶结节楔形切除术。
术中胸腔镜探查见到纵隔肿瘤约4*3*2cm大小,与心包、左无名静脉、膈神经紧密粘连,腔镜下分离困难,遂中转前正中胸骨劈开,打开心包,从肿瘤基底部分离,分离并注意保护左无名静脉及膈神经,将肿瘤完整切除,而后行左肺上叶结节楔形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患者出现呼吸无力,转ICU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15天后气管切开,7天后顺利脱机,堵管后拔除气管插管,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后情况好转,给予出院。
术后1个月、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回访,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与术前无异。
术后病检:(左肺上叶结节)非典型腺瘤样结节,免疫组化,ck(+), ck7(+), TTF-1(+), NaspinA(+), p40(-), p63(-), CK5/6(-),Syn(-),CgA(-),CD56(-),CK18(+),CKL(+)。
(纵隔肿物)胰腺异位。
讨论前纵隔常见肿瘤有胸腺肿瘤,畸胎瘤,淋巴瘤,生殖腺胚胎瘤,胸内甲状腺异位等,纵隔中的异位胰腺特别少见,异位胰腺又称为迷走胰腺,即定义为发生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两种胰腺没有解剖上的联系,拥有相对独立的血液供氧和神经支配系统(1-12)。
尽管有两种不同的假设,异位胰腺的病因仍不清楚 (10)。
异位胰腺是一种发育异常,通常位于胃肠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7,8)。
纵隔中的异位胰腺特别少见。
在此,我们特介绍前纵异位胰腺病例一例。
纵膈胰腺异位极为罕见。
根据之前2000年以来的文献报道 (2–13) 的30余例病例中,女性占半数以上,胰腺异位多发生在前纵隔;患者术前症状是非特异性的;由于外分泌液、炎性渗出液和异位胰腺出血无法排出,肿块通常很大并伴有囊性变化 (7)大多数病例在手术后预后良好。
纵隔肿瘤知识点

纵隔肿瘤知识点什么是纵隔肿瘤?纵隔是胸腔内的一个区域,位于两个肺之间,从胸骨到脊柱。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肿瘤。
纵隔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纵隔肿瘤的症状纵隔肿瘤的症状可以因肿瘤的位置和性质而有所不同。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1.咳嗽和呼吸困难:纵隔肿瘤可能会压迫气道和肺部结构,导致咳嗽和呼吸困难。
2.胸痛:肿瘤对纵隔和周围组织的良性或恶性浸润可能引起胸痛。
3.声音变化:纵隔肿瘤可能会影响喉咙和声带,导致声音变哑或嘶哑。
4.吞咽困难:纵隔肿瘤可能会压迫食道,导致吞咽困难。
5.体重减轻和乏力:恶性纵隔肿瘤可能会导致患者体重减轻和乏力。
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诊断纵隔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1.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2.活检:通过纵隔肿瘤的活检可以确定其是否为恶性肿瘤。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指标,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活动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手术切除:对于可切除的纵隔肿瘤,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2.放疗:放射疗法可以用于治疗恶性纵隔肿瘤,或者在手术后预防复发。
3.化疗:化学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用于治疗恶性纵隔肿瘤。
4.靶向治疗: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以针对特定的纵隔肿瘤类型进行治疗。
5.对症治疗:如针对疼痛、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纵隔肿瘤的预防由于目前对纵隔肿瘤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因此目前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
然而,生活健康习惯的调整和定期体检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纵隔肿瘤。
小结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腔纵隔区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声音变化、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活检和血液检查。
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实用】-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纵隔肿瘤按来源分为神经纤维瘤、畸胎瘤和胸腺瘤。
良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恶性肿瘤可表现消瘦、贫血、胸闷、疼痛、恶病质等。
胸腺瘤常并发重症肌无力。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手术伤口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使用呼吸机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伤口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除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肌疲乏无力有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1、术前卫生宣教:指导患者深呼吸,掌握有效咳痰方法。
1.2、练习床上排尿,避免术后排尿困难。
2、术后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充分给氧,预防肺部感染。
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术后,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或备气管切开包及呼吸机。
2.2、观察胸内出血情况:见胸腔引流管护理。
2.3、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是否有感染及切口愈合情况。
2.4、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术后,禁用乙酰胆碱类药物,以免诱发肌无力危象。
【护理评价】
1、疼痛减轻或消失
2、病人恢复正常气体交换功能
3、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组织学来源较多,可以无临床症状或伴有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局部症状,部分肿瘤可以引起全身症状。
前纵膈最常见的肿瘤为:胸腺瘤、畸胎瘤、异位甲状腺肿瘤、淋巴瘤等;中纵膈最常见的为先天性囊肿、淋巴瘤等;后纵膈最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
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所不同,根据其部位及其形态可以形成初步诊断的意向,但确诊往往需要组织学和细胞学的依据。
流行病学2
纵膈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膈的肿瘤,以良性者居多。
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患者,其余肿瘤均多发生于40岁以上患者。
相关疾病1、2
胸腺瘤、畸胎瘤、异位甲状腺肿瘤、淋巴瘤、先天性囊肿、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高钙血症、高钙血症、Cushing综合征、Horner综合征、胸膜腔积液、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
大多数纵膈肿瘤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
病理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
(一)症状体征
纵膈肿瘤是否出现症状及严重程度与肿块的良恶性、部位、大小、有无继发感染、肿块有无特殊内分泌功能及有无系统性疾病有关。
大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
纵膈肿瘤引起的局部症状多由直接侵犯或者压迫相邻结构引起:累及气管或支气管时可以出现呼吸困难、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咯血等症状;累及食管可以出现吞咽困难;累及喉返神经可以出现声音嘶哑、声带麻痹;累及星状神经节可以出现Horner综合征;累及胸壁、胸膜可以引起胸痛、胸膜腔积液;累及膈神经可以引起膈麻痹;累及上腔静脉或心脏大血管可以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纵膈肿瘤继发感染可出现高热。
全身症状多由肿瘤分泌激素、抗体、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所引起,如甲状旁腺瘤的高钙血症,胸腺瘤的高钙血症、纯红细胞减少、风湿性疾病,类癌引起的Cushing综合征。
消瘦、贫血、恶病质等表现常常提示为恶性肿瘤或肿瘤负荷较大。
(二)实验室检查
恶性畸胎瘤可出现甲胎蛋白(AF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升高;甲状旁腺肿
瘤患者可以出现血钙升高;部分胸骨后甲状腺患者可以伴有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某些类癌可以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成神经细胞瘤或者成神经节细胞瘤需要进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测定。
(三)其他辅助检查
1、X线透视
能够提供肿瘤大小、部位、密度、成分等信息。
2、CT
可以区别脂肪、血管、囊肿及软组织肿块、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间的关系。
增强CT能够发现心脏大血管的受累情况,已经成为纵膈肿瘤诊断中的常规检查。
CT检查并不能区分纵膈肿瘤的良恶性,但它有时候能提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或有无胸内脏器的转移。
3、MRI
CT三维重建技术使得MRI的应用有所减少。
但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更适合MRI检查。
MRI 能够评价软组织肿瘤的组成,评价神经源性肿瘤对椎间孔和椎管内的影响程度,评价纵膈肿瘤与血管、支气管的关系。
4、B超检查
够鉴别纵膈内肿瘤系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对胸骨后甲状腺肿、延伸到纵膈内的颈部囊肿以及靠近胸壁的肿块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多普勒超声能够分辨肿块内血流的情况,对心包旁肿块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经食管超声(TEE)有利于评价纵膈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
5、对怀疑肿块为甲状腺来源者,131I或123I核素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对胸骨后功能性甲状腺肿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6、正电子发射扫描(PET)
可以在早期诊断肿瘤的生物学改变,检测肿瘤代谢情况,并且能够评价全身有无转移灶。
7、活组织穿刺检查
适用于临床上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者,或肿瘤巨大、难以切除干净的情况,以便明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
尽可能采取粗针穿刺的方法,避免细针穿刺的不足带来诊断的困难。
随着腔内技术如经气管镜、食管镜穿刺活检以及经纵膈镜、胸腔镜技术的开展,几乎能够完成全部纵膈肿瘤的活检。
但对囊肿、包膜完整的肿瘤一般主张直接手术切除,特别是考虑诊断为胸腺瘤时。
诊断要点2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2、体检可见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哮鸣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3、X线检查可见纵膈肿块阴影或囊性阴影。
4、CT和磁共振检查可见纵膈占位病变。
5、纵膈肿块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及防治
治疗与预后1、2
(一)治疗1
1、手术适应证
原发性纵膈肿瘤及囊肿,绝大多数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少数病例可选用放疗或者化疗,如恶性淋巴瘤适合放疗,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适合化疗等。
2、手术原则
纵膈肿瘤一般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
为确保气道通畅,巨大肿瘤或重危患者,可采用清醒时插管。
应当选择暴露良好、创伤小、便于应急处理的切口。
一般单侧性前纵膈肿瘤多采用
前外侧切口,肿块大、超过中线者,可以采用胸骨横断。
后纵膈肿瘤采用后外侧切口。
位置偏高的前纵膈肿瘤、双侧性纵膈肿瘤及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需作全胸腺切除术,可以采用正中切口或胸骨横断切口。
包膜完整的纵膈肿瘤做手术摘除一般不难。
如肿瘤外侵严重,可行包膜内切除,不强求完整切除。
源自椎孔内神经根的神经源性肿瘤,影响学上表现为哑铃型,因为椎孔处不易止血,单纯的胸部入路风险很大,而且容易残留导致复发。
对这一类患者的手术,可以联合骨科医师或神经外科医师进行联合手术人路的一期外科切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和纵膈镜手术(VM)
VATS和VM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部分纵膈肿瘤,尤其是后纵膈肿瘤、纵膈囊肿、良性畸胎瘤和较小的胸腺瘤等的摘除。
肿瘤巨大或者肿瘤外侵严重者,一般不宜采用VATS或VM。
(二)预后2
本病除了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其余肿瘤多数预后良好。
护理3
1、术前护理
(1)执行开胸手术前护理常规。
(2)对肿瘤感染与支气管、肺相通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雾化吸人连续3天。
每晨留痰标本培养,做药敏试验。
(3)胸腺瘤病人护理:①了解病人肌无力症状及病情进展。
②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时,应严格执行看到药服到口的原则,并观察有无胆碱能危象及肌无力危象发生。
③加强生活护理,有吞咽、咀嚼困难者,应调整饮食,给予高蛋白、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④疑有危象发生,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
⑤术晨留置胃管。
2、术后护理
(1)执行开胸病人手术后护理常规。
(2)同时做肺叶切除者,执行肺叶切除术后护理常规。
(3)保持纵膈或胸后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4)胸腺瘤并发重症肌无力病人: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咳嗽或体位排痰,雾化吸入每日2次。
②持续吸氧24~48小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严格按呼吸机操作规程进行。
③术后继续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禁食期间自胃管注人,以后按术前维持量服药。
根据症状按医嘱逐渐减量。
④严密观察病情,发现肌无力危象时,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协助抢救。
⑤口腔护理,每日2~4次。
⑥控制液体输人速度和量,减轻心脏负担。
⑦协助病人执行术后早期活动计划。
防治措施
膳食调理
注意事项2
1、纵膈肿瘤属恶性或恶变者可用阿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联合方案化疗。
2、重症肌无力者使用溴吡斯的明。
参考资料
1、《实用外科学第4版》吴肇汉,秦新裕,丁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年第1471~1472页
2、《肺部疑难病例诊疗策略与解析》周菘雯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年第107~108页
3、《临床实用护理常规指导手册》高慧平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409~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