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黄褐斑的针灸治疗法

合集下载

针灸美容如此神奇,其原理是什么?

针灸美容如此神奇,其原理是什么?

针灸美容如此神奇,其原理是什么?针灸美容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学科。

纵观历代的针灸古籍,都有不少与针灸美容有关的内容。

《黄帝内经》记载,针灸对人体的经络、脏腑与表皮的相互关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针灸美容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针灸美容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针灸美容理论1.1“辩证观”中医诊疗注重个体差异,注重整体理念,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诊疗计划。

从美丽的角度来看,辨证的观点能更准确地找出肌肤问题的根源,而不只是表象。

在临床上,针灸美容常与脸部、肢体配合使用。

脸部腧穴对局部肌肤有一定的作用,而四肢腧穴对全身经脉、脏腑的协调作用较强。

如此搭配,不但可以解决表层肌肤的问题,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体状况,由内而外地达到美容的功效。

比如,中医认为,35岁以后,女人的阳明经,就会逐渐出现气血亏虚、面色苍白、脱发、眼袋突出、嘴角肌肉松弛等症状。

过了42岁,女人的三阳脉就会老化,脸色也会变得越来越黄,头发也会变得花白。

女人过了四十九岁,任脉就会衰弱,太冲脉就会变老,因为太冲脉主生育,这个时候就会进入所谓的绝经期,也就是女人的更年期。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脸部的老化和肌肤的松弛与人体经络的升降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一部分女性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其他的原因,造成气血的过度消耗,从而使脸部老化、皮肤松弛等症状提前出现。

众所周知,针灸的原理是通过对经脉进行刺激,促进血液的流通,达到美容的效果。

1.2“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也就是所谓的“气血之力”。

这个观念说明了身体中的各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与转换。

津之水,主水之水,为人体之滋养之用。

气、血、津液的平衡是针灸美容的关键,任何一种皮肤病,如干燥、油腻、粉刺等,都是气血、津液失调所致。

通过针灸的方式,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活动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从而达到“气”的目的。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

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

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标签: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

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

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1.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

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

梅花针叩刺配耳压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梅花针叩刺配耳压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治疗 组 总有 效率 为 9 . %,对 照组 总有 效 率为 7 . %, 6o o 66 7
梅 花 针 叩 刺 配 耳 压 治 疗 黄 褐 斑 临 床 观 察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梅花 针 叩刺配 耳穴 压豆 治疗 面部 黄 褐斑 的 I床疗 效 。方 法 } 缶
侧 的大 椎 、肺俞 、膈 俞 、心俞 、肝 俞、 胃俞 等穴位 进 行梅 花针 叩刺 拔 罐 ,耳 穴 压豆 ,取 肺 、肝 、脾 、肾 、胃 、膈 、内分泌 、面 颊等 穴 ;对照 组
第 7卷第 3期 总第 7 期 1
二 oo九年 三 月 ・ 己丑年
◎ 哼MDD教 M为I远O EOSUF DDNAC CREO育 .ECT 厦 N Na l G I N T 程N E AI,
朱 玉 张福 侠 通 州 区 中医院针 灸综合科 ( 0 0 5 1 10 4 )
治疗 组 5 0例 采 用梅 花针 叩刺 配耳 穴压 豆 治疗 ,选 择背 脊两
关 键词 :黄 褐斑 ;梅 花针 ;耳穴压 豆 ;临床 观 察 ;中 医药疗 法
d i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i n17 .7 9 0 9 3 1 o :1.99 .s.622 7 . 0 . . 5 js 2 00
黄褐斑是一种色 素沉着病 ,好 发于面部 ,多见 于中 22 注意事项 治疗期 间,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 . 青年女 性,俗 称“ 蝴蝶斑” ,属于 中医学“ 黧黑斑” ,多与 多吃新鲜 蔬菜和水果 ,保持心情舒畅 ,避 免情志过激 , 妊娠 、月经不调 、内分泌失调 、神经衰弱 或 日晒等诱发 保持充足 睡眠 。 皮肤黑色素细胞功 能亢进有关 。近一年来 笔者采用梅花 2 结果 两组疗效 比较见表 1 . 3 。由表 1可见治疗组 5 0 针叩刺加耳穴压豆法治疗黄褐斑 5 0例 ,取得较好疗 效, 例,临床 治愈 1 9例 ( 3 %) 占 8 ,显效 1 7例 ( 3 %) 占 4 ,好 现报道如下。 转1 2例 ( 2 %) 无效 2例 ( %) 总有效率为 9 %。 占 4 , 占4 , 6 1 资料与方 法 对照组 3 0例,临床治愈 4例 ( 1. %) 占 33 ,显效 7例 ( 3 占 11 一般资料 两组均为女性 患者 ,来 自我院针灸调脂 2 . %) . 3 3 ,好转 1 例 ( 4 %) 3 2 占 0 ,无效 5 ( 2 . %) 例 占 33 , 3 门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 组 5 例 ,年龄最 总有效率为 7 . %。 0 6 7 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具 6 小2 3岁,最 大 4 8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3年 ;对 有显著性 ( <O 5 ,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 0 照组 3 0例 ,年龄最小 1 ,最大 5 9岁 0岁 ,病程最 短 4 个 表 1 两组 疗 效 比较 表 月,最长 25 。 .年 型 塑 墨查堕 里 堑整 垂 查塾奎 垒 塾 墼望 ( 治 疗组 5 0 1 9 1 7 1 2 2 9. 6O 0 1 入 选标 . 2 依据 中国中西 医结合 学会皮肤病专业 翌墨 : : :: ! 委员会色素病组 2 0 0 3年修订 的黄褐斑 的临床诊 断标准 。 注 :总 有效 率= ( 愈例 数+ 治 显效 例数+ 好转 例 数 ), 总病 例数 x O% l0 ①面部皮损为淡褐色 至深褐色 ,界 限清 楚的斑 片 ,通常 3 讨论 呈对称性分布 ,无 炎症表 现及鳞屑 。②无 明显 的 自觉症 黄褐斑是 一种 发生于面颊 、额 部、鼻和 口唇 周围的 状 。③女性复发 ,主要发 生在青春期后 ,起病有 慢性过 淡褐 色或深褐色斑 片状皮肤疾 患,青壮年女性 多发。祖 程。④ 病情 可有季节性 ,常夏 重冬轻 。⑤无 明显 内分泌 国医学对 此早有记载 , 葛洪 《 肘后备 急方 》 之为“干 , 称 皮 黯” 疾病 。排 除其它疾病 引起 的色素沉着 。 《 外科 正宗》称“ 黑斑” 。 1 治疗方法 . 3 黄 褐斑属皮肤 常见病及疑难病之 一。其发病原 因, 1 . 治疗组 ( .1 3 耳刺组 )取穴 :主 穴:取大椎 、肺 俞 , 目前 尚不十分清 楚。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 发生与 内分泌 配穴 :据 临床辨 证 ,肝郁气滞者取 肝俞、膈俞 ,脾气 虚 失调 、雌 激素水平紊 乱有关 ,常继发于妊 娠、肝病 、肺 弱者取脾俞 、胃俞 ,肝 肾阴虚者取肝俞 、肾俞 ,便秘 者 结核 ,另外紫外线辐射 、皮肤炎症及过敏 、使用劣质化 加大肠俞 。 操作 :嘱患者俯 卧在 床上 ,充分暴 露背部,局部穴 妆品 、睡眠长期不足均 可诱发本病 。中医 学认为情志不 遂 ,暴怒伤 肝 ,肝失疏泄 ,郁 结不畅 ,气滞血瘀 ,不能 位用 7 %酒精 常规 消毒,嘱其全身放松,手持梅花针对 5 准穴位,叩刺 2 ~3下 ,实证重 叩,虚证轻 叩。用小玻璃 上荣于面 ;或忧思伤脾 ,脾 失健 运 ,水湿 内阻,气血升 降不畅致颜 面失养 ;或肝 肾阴亏 ,精血亏虚 ,肾水不能 火罐闪火 法拔在 叩刺的穴位上 ,实证 出血 1 nl ~3 l ,虚证 上 承 ,促使 面部皮肤晦暗 。笔者据 多年的 临床经验 ,采 微出,留罐 7分钟左右起罐 ,先用 酒精 棉球 消毒 ,再用 用辨 证论治 的方法 ,取足太 阳膀胱 经,相应脏腑背腧 穴 干 棉球将血擦拭干净 。 舒肝解 郁 ,益气健脾 ,滋补肝 肾,补虚 泻实 ,以达到 改 疗程 :l 5日 1 ,6次为 1 次 个疗程 。 1 . 对照组 ( .2 3 耳压组 )取 穴:肺 、肝 、脾 、肾、胃、 善脏腑 功能 的作用 。大椎穴为诸 阳之会 ,可 以除 阳经之 热 ;肺主 皮毛 ,肺俞 穴可 以治疗皮肤病变 ;膈俞为血之 膈 、内分泌、面颊 。 操作 :任选一侧 耳廓 ,常规消毒 ,以王不 留行籽 贴 会 ,拔罐 刺激可 以去 除血 之郁热 ,肝主疏 泄,取肝俞穴 敷于穴位 上,嘱 患者每 日按压 耳穴 2 ~3次,每 次揉按 5 来调整肝之疏 泄失常 ,胃俞 以泄阳 明经之热 。再配 以耳 穴 ,内分泌 ,调整代谢 ;膈 ,活 血化瘀 ,行气 理血;面 分钟,两 耳交替 ,每周 3次 ,1 0次为 1 个疗程 。 颊 ,激发经络感 传到相应部位 ;两者相和 ,共 同达 到调 2 疗效观察及 结果 21 疗 效评 定标 准【 基 本治 愈 : 肉眼 视色 斑 面积 消 和脏腑 阴阳气血 ,疏通经络 ,养颜 祛斑的 目的 。 . 】 参考 文献 退 >9 %,颜 色基 本消 失 ;显效 :肉眼视色 斑面 积消 退 O [】朱学骏. 1 现代皮肤 病性病诊疗手册 E : 京 北京医科大学 出版 社, 0 : 4 2 1 0. 0 2 >7 %,颜色 明显变 淡 ;好 转 :肉眼视色斑 面积 消退 > O 【】中 国 中西 医结 合皮 肤科 学 会色 素 病学 组. 褐斑 的诊 断和 疗效 判 定标准 2 黄 3 %,颜色变 淡 ;无效 : 肉眼视 色斑面 积消退 <3 %, 0 0 ( 草案 )[】 国皮肤 性病 学 杂志 , 9 , () 0. s. 中 1 91 4: 9 9 3 2 颜色 变化不 明显 。 ( 收稿 日期 :2 0- 1—2 ) 0 8 2 7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概况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概况
动 态 ・ 究 ( 研 苎展
Wt r Tiahs ei eroa rt lie dn snul ai n ie eJno dnCeMc f o

2 2 Vo .5 . 01 12 No 3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栅况
陈 芳 ,闵仲 生 ,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 医学院, 江苏 南京 204;2 江苏省 中医院 106
后 服 自拟 疏 肝 理 气 汤 、 逐瘀 汤 、 肾养 血 汤 , 照 补 对
l 中药内治 11 汤药 内治 . 11 1 中 医辨 证 论 治 辨 证 论 治 是 中医 诊 疗 的 .. 基 本特 点 。不 同患者 的临床 表现不 同, 治疗 方法 其 也 有所 不 同。 中医认 为本 病 的产 生与 肝 、 、 3 脾 肾 脏
丝 瓜络 、 归、 地 黄各 1 , 当 熟 0g 红花 、 山茱萸 各 5g , 连 服 4周 , 总有 效率 8 .% 57。 1 2 中成 药 内治 . 中成 药 服 药 方 便 , 效 确 切 , 疗 符 合 现 代 人 的 生 活方 式和 节 奏 , 此 应 用 范 围广 因
所 称之 黧 黑斑 , 由 肾虚 所 致 , 多 治疗 宜 采取 滋 阴补
肾法 , 用六 味 地黄 丸治疗 黄 褐斑 1 2例 , 有效 选 1 总
口服 维 生 素 C及 维 生 素 E 8周 后 , 疗 组 总 有 效 , 治 率 6 .% 对 照 组 3 .% 2组 比较 有 显 著 性 差异 。 20 , 20 ,
将 7 患 者 分为 3型 , 郁血 瘀 型 (00 )脾 虚 2例 肝 5.% , 湿 盛型 (7 8) 肾阴虚 型 (22 ) 分别 选 用逍 遥 2.% 、 2 .% , 散、 归脾 汤 、 六昧 地黄 丸 治疗 , 程共 3个 月 , 效 疗 有 率 分 别 为 8 .% 9 .% 8 .% 6 1、0 0 、75 。周潇 [] 中 医调 9用 经 治疗黄 褐 斑 6 O例 , 疗组 分 别在 经前 、 期 、 治 经 经

疏肝祛瘀针刺法治疗黄褐斑45例疗效观察

疏肝祛瘀针刺法治疗黄褐斑45例疗效观察
加五土 以增强疗效。方 中土茯苓 、 土黄 连、 土 大黄 可增强清 热利湿 、 泻火解毒之功 , 其 中谓土茯苓利湿去热 , 搜剔湿热 之
用疏肝 祛 瘀 针刺 法治 疗 黄 褐 斑 取 得 了 较 好 疗 效 , 现 报道
如下 。
1 临床资料
1 . 1 一般 资料
将2 0 1 1— 0 6~2 0 1 2— 0 6在 本 院针灸 科及
参 考 文 献
[ 1 ] B r a d l e y E L A c l i n i c a l l y b a s e d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a c u t e p a n —
c ca r i f i f s . A r c h S u r g , 1 9 9 3 , 1 2 8 ( 6 ) : 5 8 6 .
科技 出版社 , 2 0 0 1 : 1 0 3 . [ 5 ] 郭 国华 .临床 中药 辞典 . 2版, 长沙 : 湖 南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
2 O o 9: 2 8 . ( 收稿 : 2 0 1 3— 0 2—1 9)
2 . 1 治疗方法
治疗 组 : 予疏 肝祛瘀 针刺法 。( 1 ) 取穴 : ①
外伤后 色素沉着者 ; ③妊娠期 间或 分娩后 1年 以内者 ; 从 事 室外 工作 者。
2 方 法
[ 3 ] 李爱忠 .蒿芩清胆汤治疗急腹 症临床运用举 隅 . 湖南 中医杂
志, 1 9 9 2 , 8 ( 4 ) : 1 7 .
[ 4 ] 黄泰康 , 丁志遵 , 赵守训 , 等. 现代本草纲 目. 北京 : 中国医药
1 . 5 排 除标 准 ① 年龄在 1 8周 岁 以下 或 5 5周岁 以上 者 ;

黄褐斑中医治疗进展

黄褐斑中医治疗进展

74中国现代医生CHINA MODERN DOCTOR
万方数据
2008年2月第46卷第6期
·综述·
留针30min,每10分钟行针1次,另一耳相同穴位贴压王不留行 籽,每天按压3~4次,每次按压5min。隔日治疗1次,两耳交替 进行,10次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10d,与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 和维生素C)的有效率43.33%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1 内治 1.1辨证分型治疗
多数学者普遍认为黄褐斑的发生是由于肝郁、脾虚、肾亏、 血瘀所致,治疗应采取健脾、舒肝、补肾、化瘀的方法。李秀萍”】把 黄褐斑分为4型进行治疗:(1)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 加味逍遥散加减;(2)脾虚湿盛型:治宜健脾利湿,行气化瘀,方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3)肾阴亏虚型:治宜滋阴降火,化瘀祛斑,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4)肾阳不足型:治宜温阳补肾,活血化 瘀,方用右归丸加减。
过伟峰闻根据补肾、疏肝、活血法研制中药复方克斑胶囊治 疗黄褐斑患者88例,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19.3%)),显效30 例(34.1%),有效29例(33.O%),总有效率88.4%;对照组(口服 维生素E、维生素C)分别为4例(10.4%)、6例(15.4%)、15例 (38.5%),总有效率64.1%。两组之间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P<0.01)。
4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吸取中医和西医各自治疗的优势,避
免单纯西医治疗引起的副作用。黄红【1睬用中药四白面膜结合口
服维生素c治疗本病80例与对照组68例(口服维生素c,外用 3%氢醌霜)相比,其痊愈率30%与对照组6%、治愈率89%与对 照组70%均有极显著差异。“四白”祛斑面膜粉(白芷1009,密陀 僧509,白附子1009,白茯苓1009,白芨2509,丹参、紫草各2009 混合研粉备用)209加蛋清调成糊状涂于面部,并结合内服维生 素C 0.29,次,每日3次,疗程为3个月。

针刺治疗黄褐斑32例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治疗黄褐斑32例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治疗黄褐斑32例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黄褐斑患者采取针刺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整体美观性得到改善。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黄褐斑患者32例,采用针刺的方式对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在3~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本组32例黄褐斑患者在采取针刺进行治疗后,痊愈患者15例,占46.8%;显效11例,占34.3%;好转5例,占15.6;无效1例,占3.1%;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占总有效率96.9%。

结论:黄褐斑患者采取针刺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在黄褐斑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标签:黄褐斑;针刺;临床效果皮肤科中黄褐斑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居多。

黄褐斑患者采取针刺进行治疗不但能够获得较为可靠临床效果,且不存在不良反应。

现今,黄褐斑采用针刺治疗有着多样的方式,其中包括针刺配合耳穴、中药内服、单纯针刺以及刺络拔罐等[1]。

本文就我院2010年~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黄褐斑患者32例采用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黄褐斑32例采用针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本组32例黄褐斑患者中,年龄在18~50岁之间,平均年龄30.2岁;通过分析黄褐斑严重程度以及面积对皮损进行分类,其中,极重度3例,重度12例,中度10例,轻度7例;根据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进行分型,其中下颌型10例,面颊型10例,中央型12例。

本组32例黄褐斑均通过CT、B超等进行检查,将内脏肿瘤、肺结核等病变排除。

1.2方法1.2.1全身取穴进行针刺治疗,该种治疗方法主要选择在肺、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以及血海等穴位。

患者属于痛经或者月经不调类型的应该加次、子宫以及关元等穴位。

患者属于肝郁气滞类型的则应该加肝、行间以及太冲等穴位。

患者属于有着较多的夜尿次数、腰部酸困以及肢冷胃寒等类型的应该加膀胱、肾以及腰阳关等穴位[2]。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规律探讨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规律探讨

Abstract:Objective:To
ard model for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law of choosing
acupoints
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treatment for Melasma in order to hst
Infrastructure,CNKI)2000
年至2009年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及试验研究文献, 并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目前临床治疗本病采用的针
作者简介:廖维心(1986一)。女。2008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王升旭(1962一),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 导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的疗效分析。

肾经 三焦经 胆经
11



5 4 2 2 2 2 l 7 l l 4 3 l 4 2 3



黄褐斑针灸治疗的选穴特点和规律
任脉


关元 中脘 神阙 大椎 命门 百会 颧髂 后溪 列缺 尺泽 内关 郄门
3.1取穴规律 3.1.1临床多以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为基本 主方 在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主穴中。选用足三里、三阴 交、曲池、血海合用的占将近一半。中医学认为黄褐斑 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脏腑不合、气滞血瘀、气血不足、阴 虚火旺、风邪外侵、女子冲任功能失调等,脏腑主要涉 及肝、脾、肾,与肝郁、脾虚及肾阴不足有关,就疾病的 虚实而言,黄褐斑是以虚为主的病证。三阴交为足太 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刺之可调肝脾肾三
National Knowledge
灸疗法包括体针、耳针(压丸)、眼针、耳穴放血、割耳 敷药、耳穴埋线、刺络拔罐、美容针、穴位注射法或配合 中药、推拿治疗等,针灸临床治疗黄褐斑的方法主要以 体针、耳穴以及二者的综合运用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种黄褐斑的针灸治疗法
黄褐斑又名肝斑、蝴蝶斑。

一般表现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

成年女性多见,特别是育龄期妇女,男性也可发生。

患者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等有关。

妊娠斑也属黄褐斑。

皮疹表现:皮疹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片状淡褐色或黄褐色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表面光滑,局部无炎症及鳞屑。

无自觉感,大部分患者会持续数月或数年,日晒后加重。

夏季加深,冬季减轻。

中医认为黄褐斑虽然病位在面部,但其发生发展与内在脏腑、气血、经络有密切的联系。

其发生就是脏腑气血经络发生异常反应在外的表现。

黄褐斑的病机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瘀阻络脉,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

黄褐斑的治疗目前尚属于皮肤以及美容科一大难题,传统中医针灸治疗黄褐斑副作用小,效果显著。

1、毫针刺法:以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

处方:主穴: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可加病变局部腧穴。

配穴:太溪、命门、神门、内关、中极。

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也可以接电针治疗。

2、艾条悬灸法:取肾俞、肝俞、气海、四白,局部黄褐区,用艾条悬灸,每次 3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

或艾条局部雀啄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 1 次,10 日为 1 疗程。

3、刺络拔罐法:取大椎、身柱、肺俞、命门,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留罐 10~15 分钟,隔 2 日为 1 次,5~7 次为 1 疗程。

4、耳针:取肾、肝、脾、内分泌、,耳穴用 0.5 寸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
隔日 1次,10 次为 1 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