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物形象剖析

合集下载

有关描写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事例

有关描写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事例

有关描写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事例一、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诸葛亮啊,那可真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就像是智慧的化身一样。

从他的外貌来说,他总是一袭白衣,羽扇纶巾的,那模样看起来就特别有范儿,飘飘然有神仙之姿。

他的智慧简直是深不见底。

就拿草船借箭这个事儿来说吧。

周瑜那时候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给他出难题,要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

可是诸葛亮呢,他淡定得很,他算准了江上的大雾天气,然后带着几十条扎满草人的船就去曹军那边“溜达”。

曹军呢,因为大雾看不清楚,以为是敌军来犯,就一个劲儿地射箭。

结果啊,诸葛亮轻轻松松就弄来了十万多支箭,把周瑜都给惊到了。

这得多聪明啊,不仅懂得天文气象,还能准确地揣摩敌军的心理。

再说说空城计。

当时诸葛亮城里没多少兵,司马懿带着大军就来了。

换做一般人啊,估计都吓傻了。

但是诸葛亮呢,他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司马懿看到这个场景,以为城里有埋伏,愣是不敢进城,带着大军就撤了。

诸葛亮就这么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吓退了敌军。

这胆量和智慧,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还特别忠诚。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直跟着刘备,尽心尽力地辅佐。

不管刘备遇到多少困难,他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哪怕是刘备去世之后,他也还是坚守着对刘备的承诺,继续辅佐刘禅,努力想要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他为了这个目标,不辞辛劳地南征北战,还写了出师表,言辞恳切地表达自己的忠心和想法。

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诸葛亮虽然智慧超群,但他也不是那种刻板的聪明人。

他也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在和他的朋友们或者对手相处的时候,偶尔也会来点小幽默,让气氛变得轻松一些。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无奈之处。

比如在北伐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像粮草供应不足啊,后方不够稳定之类的。

但是他还是一直坚持着,这种执着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有点心疼呢。

他背负着那么重的责任,要管理国家大事,又要带兵打仗,感觉他整个人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一刻也不能停歇。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他的形象特征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以下将从诸葛亮的智慧、谦虚谨慎的性格以及他的忠诚和奉献等方面来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首先,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主要是因为他拥有超凡的智慧。

诸葛亮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能够从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凭借智慧战胜了曹操、刘备的敌人,保护了蜀国的利益。

诸葛亮善于谋略,深谙兵法,他能够洞察敌人的心理,抓住战机,从而获得战胜的优势。

在对付曹操的时候,他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用火攻成功击败了曹军。

他的智谋和计策被誉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次,诸葛亮的性格十分谦虚谨慎。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能,而且十分谦虚,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注重大局。

他在刘备北伐时,总是对自己说:“吾蜀有龙子之志,为此滑稽耳。

”他将自己与龙比喻,表示自己的才能只是微不足道的。

诸葛亮不仅谦虚,还非常谨慎。

他们在出征前,会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

他还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就悉心安排农田水利工程,以保障粮草供应。

这种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他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诸葛亮以忠诚和奉献为人的核心价值观。

他对刘备忠诚不二,始终以刘备的利益为重。

他劝刘备建立“仁政”,以争取民心,为了刘备的事业,他策划了不少战略,出谋划策。

他一心一意地为刘备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派人向刘备求救,刘备不而易位的机会,但诸葛亮却选择对曹操诓骗,维护了刘备的利益。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奉献令人钦佩,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特征凸显了他的智慧、谦虚谨慎的性格以及他的忠诚和奉献。

他所具有的超人的智慧和计谋,谦虚谨慎的个性以及对刘备的忠诚奉献,使他成为人们敬慕的楷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物形象分析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是最为深刻的,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智谋过人、博古通今、严谨治军、涵养德行的辅国良才。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诸葛亮的才学超群,智计无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表现出的智谋和才气是无人可比的。

他广泛涉猎神仙道士、史书经典,是当时的博学大才子,与汉代阮籍、杨修齐名。

诸葛亮的才华不仅仅只是博学多闻,更是体现在了治国方略和军事谋略上。

他曾留下名言“人算不如天算”,他主张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不是光凭人力而战。

第二,诸葛亮是一位极为严谨治军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持军务极有条理和严谨性。

他强调备足军粮、精心筹划作战计划,并对军队的训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确保将士们的素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他在管理军队时,更是关爱部下,善待士兵,深得军队的爱戴和信任。

第三,诸葛亮是一位“仁者之师”。

他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中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严谨的治军才干,更是以温和、仁爱、严谨的态度获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推崇仁道,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并常被战友赞誉为“百姓之父”。

第四,诸葛亮的形象还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精神价值。

他的德行和修养是中国道德思想的体现,敦睦周围现代世界,在矛盾重重的沉浸校园深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理想典范和正义代表,他不仅是一个谋士、将领,更是一个父亲、老师和慈善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仁爱之道。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人物的全面形象。

其才学超群、智计无双、治军严谨、仁者之师,以及精神道德至高无上的品行,使得他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代表,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楷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斗终身
第三章
小说与历史中诸 葛亮形象的比较
小说与历史中诸葛亮形象的异同点
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智慧、忠诚、谋略过人,善于用兵,能预知未来。 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治理国家,长于战略规划。 异同点: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神秘和传奇,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真实和全面。 原因:小说创作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来吸引读者,历史记录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
文学技巧:小说作者通过运用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作意图: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会影响其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读者接受: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会影响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小说人物通过艺 术手法展现历史 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行为逻辑,使 读者更深入地理
第四章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添加标题
联系: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小说人物往往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 过艺术加工来塑造形象。
添加标题
区别: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其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标准,而历史人物是真 实存在的,其形象和事迹通过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得以流传。
解历史。
小说人物在文化 传承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能够 传递民族文化和 价值观,影响读 者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人物是文化传 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 研究和传播,可以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和理解历史, 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民族文化。
智慧和谋略的代表 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性格剖析
说到“神机妙算”,大家也许会联想到诸葛亮。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赞叹,被文人墨客所赞美。

诸葛亮就好比是智慧的化身!可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酸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后,我不禁百感交集,对诸葛亮也有了新的看法。

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走,吩咐赵子龙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一个森林里,与曹操对战。

后来,曹操逃脱了。

诸葛亮又派关云长在华容道守侯,而关云长念曹操对他有恩,加上曹操对他苦苦哀求,一念之下释放了曹操,带兵回营。

到了大营里,关云长向刘玄德请罪。

我静静地读着,思考着……诸葛亮虽说是个用兵如神的天才,可他也有“马有失蹄,人有失足”的时候啊!
我想:诸葛亮既然既然会天算、地算,那为什么不算算身边的大将军关云长呢?似问:诸葛亮知道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那为什么不派重兵防守呢?而要派柔弱寡断,重义气的关云长去防守呢?他明明知道曹操有恩于关云长,为什么还派关云长去,而不派张翼德去呢?如若派张翼德去防守,就
可以杀他个片甲不留,活捉曹操。

这样一来,结局就大不一样啦!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也不会再遭殃了。

那么,刘备也许会得到天下。

这可见,诸葛亮也有出差错的时候,他并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主要是靠平时细心观察,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才成为天才的。

书读多了,人也就聪明了,经验也就多了。

说起文官第一人,大家都会想起诸葛亮,诸葛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是智慧的化身,说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我也不否认他的能力,才能,和智谋,难道他真的就是比较完美的吗?这里有我对他的一点点看法: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庞士元为友,非常了解他们,而后来与诸葛亮同事刘备的只有庞统,我觉得这里有他的一点点私心,他怕庞统在取西川上有大功,而在准备攻骆城时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是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而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怕自己得了头功,这里多少有一点诸葛亮的私心,他非常了解庞统的性格,所以这封书信多少有激将的嫌疑,而使庞统死在了落凤坡。

本人觉得三国里的文官还是郭嘉郭奉孝是排在第一,可惜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

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

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

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

”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

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

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

然却不尽然。

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

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

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
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

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

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

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

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

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

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

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

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

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

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

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

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

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
义。

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

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

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

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
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

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

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

”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流涕。

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