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乐教文言文

合集下载

教学的文言文

教学的文言文

教学的文言文教学的文言文 1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古代君王立国,治民,无不以教育为先。

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领导他们;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下结论。

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5、温故而知新——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体现巩固性教学原则。

2. 关于教师的古文< > 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如此传道授业解惑。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谁能没有怀疑?如果你很迷茫,不跟着老师走,那就很迷茫,你永远也不会明白。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是春秋时期一部杰出的儒家文献,孔子颂扬其为“乐其言而行之”,把它称为“乐记”中最优秀的著作。

乐记在西周朝建立了乐教,使乐及其礼俗成为国家正式的礼仪,乐记中乐教思想,主要以人的道德修养、平等对待和爱护他人为重点,它被誉为“以乐教化成国”。

从原文来看,乐记的乐教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之道,以礼仪为核心,以讲礼仪为前提,将自然礼仪与乐学相结合,以乐府、乐曲、乐动等呈现出来,以乐礼之序训礼仪,平衡礼乐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乐学之中注重人文关怀、乐道之义精神主义,以及礼乐共存、互赞之逻辑。

首先,乐教重要思想“以德训礼”,表明乐教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正是基于此,乐记记载了大量的礼仪,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以传承礼乐之美。

其次,乐教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对待,使礼仪变得自然,不只是给君王,甚至是市井小民也能够接受。

再次,乐教注重“爱护他人”的思想,思想超越了等级观念,更加重视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个体尊严中实现自我,彼此尊重,把爱护他人融入到礼仪之中。

乐教思想对社会文明的创新作用巨大,其核心思想是“以乐教化成国”,以乐府吟咏训礼,以乐曲调节心情,以礼仪统一国家,让人们在乐府之中,感受到乐趣和礼仪的精神,使社会文明走向繁荣。

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
势,乐记乐教思想也成为了当今人们追求道德完善,认识优雅礼仪和担当责任的重要参照。

回归乐记乐教思想,充分研究它,以它为指导,可以有助于构建文明的社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礼仪的发展,并使大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乐教勤业的古语

乐教勤业的古语

乐教勤业的古语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乐教勤业的古语流传至今。

这些古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也能够引导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与乐教勤业有关的古语,来探讨其中的含义和启示。

一、“乐学以致知,毅行以致远”这句古语表达了学习和行动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学习是一种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方式。

只有通过乐学,即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学习,才能够真正收获知识。

而且,知识只有通过行动去应用,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只有通过坚定的毅行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这句古语强调了教育与学习的无限可能。

在古代,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同样地,学习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我们在何时何地,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要做到乐教勤业,我们需要持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

三、“从艰,成易”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只有在克服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并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四、“教育要精耕细作,如培育小草”这句古语用生活中的一幅画面来比喻教育的重要性。

就像培育小草一样,教育也需要耐心、细致和关爱。

只有用心去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茁壮成长。

而乐教勤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像耕种田地一样,耐心地去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五、“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句古语强调了勤奋和毅力的重要性。

绳锯木断和水滴石穿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才能够产生显著的结果。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持之以恒,努力不懈。

逐渐地,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

“乐学与乐教”的内涵、价值与实施

“乐学与乐教”的内涵、价值与实施

“乐学与乐教”的内涵、价值与实施作者:王孟婷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7年第08期人们常说,教学是科学,教学又是艺术。

“乐学与乐教”即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乐学与乐教”的内涵“乐学”,是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愉悦感的体现,就是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动求知,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感。

“乐教”,是教学艺术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愉悦感的概括,就是教师在学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扩充自己的知识,不仅使所教授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及时代发展相结合,而且圆满完成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感。

二、“乐学与乐教”的价值(一)调动学习兴趣,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学习潜能人的潜能是丰富的又是隐藏的,它虽具有个别差异性但一般来说都是可以开发的。

每个学生都拥有可开发的学习潜能,教师以乐观的教学态度看待学生的发展,是“乐教乐学”启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前提。

整个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过程,因为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才蕴含了无穷的乐趣,使教育者有愉快的教学情绪体验。

受教育者,则在“乐学乐教”的境界中,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的活力与身心自由而更加愉悦。

因此“乐学与乐教”,是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讲究教学艺术,化解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乐学与乐教”是学科教学艺术的体现,这一高水平的艺术境界可以有效化解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短时间来说,讲求“乐学与乐教”是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创造性的、愉悦的传递知识充分享受教学的自由,不受拘束感与挫折感的影响;长时间来说,又有利于保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讲求“乐学与乐教”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需要,产生动力,增强其主动精神。

有了学生的主动配合,无形中就化解了教学难度。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

教师通过施教的艺术性尊重学生自尊,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利用提问、质疑、点拨、练习等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愉悦的智力情绪,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到保证。

聆听老师教诲文言文翻译

聆听老师教诲文言文翻译

古有孔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师生关系之重要,亦言学习之道。

吾辈学子,当以孔夫子之言为座右铭,勤学苦练,深思熟虑,方不负师恩。

一日,吾师讲授《论语》之道,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吾辈闻之,心中为之一震。

仁者,爱人也,爱己、爱人、爱物,皆需以仁为本。

智者,知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吾辈当以此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又一日,师曰:“君子不器。

”吾辈不解,师遂曰:“器者,器用也。

君子不器,言君子不拘泥于物,不拘泥于形,以道德为本,以仁义为行。

”吾辈闻之,恍然大悟。

君子不器,即不拘泥于小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心怀仁义。

师又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辈思之,学习之道,在于持之以恒。

学而时习之,方能铭记于心,运用自如。

是以,吾辈当珍惜时光,勤学苦练,不断提高。

师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辈感悟,人生在世,无不有师。

吾辈当虚心向学,不论师之地位高低,不论师之年龄长短,皆以师为榜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一日,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辈闻之,不禁深思。

知之者,知其然;好之者,好其所以然;乐之者,乐在其中。

吾辈当以此为追求,热爱学习,乐在其中。

师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仁者之道,吾辈当以此为行为准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诚信之心对待朋友,以谦虚之心对待师长。

时光荏苒,转眼间,吾辈已从师学道数载。

回首往事,心中充满感激。

师恩如山,吾辈当铭记在心,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奋发向前。

总之,聆听老师教诲,吾辈学子当以仁义为本,以道德为行,以学习为乐,以进步为目标。

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我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乐教乐学,教学相长

乐教乐学,教学相长

乐教乐学,教学相长——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广福中学谢祥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各种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们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小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脱缰的野马,导致课堂效率不升反降。

正如苏联教育家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的那样:“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

”确实,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走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和谐“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

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顾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精美的教具,或利用电教手段,或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游戏、小竞赛活动,或采用故事等,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被老师讲课所吸引,对这门功课有兴趣,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角色定位,体现教学相长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要从“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能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

如教学《背影》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果一味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验的。

乐教乐学教师演讲稿

乐教乐学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关于“乐教乐学”的感悟。

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望,承载着祖国的未来。

而“乐教乐学”,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乐教乐教,即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博大的爱心,具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坚定的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具备以下几点:1. 热爱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事业,它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无尽的爱心。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我们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激情和动力。

2. 严谨治学。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严谨治学,以身作则。

3. 关爱学生。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

4. 不断创新。

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乐学乐学,即学生应当热爱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下是我对乐学的几点理解:1.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今社会,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注重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乐教乐学的重要性乐教乐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乐教乐学的重要性:1. 提高教学质量。

乐教乐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孔子“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作者:宋一丹来源:《卷宗》2015年第03期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强调新课改的今天,中国传统的教育面临一定挑战,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教育,却发现其实古代的许多教育理念,不但没有过时。

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为迷人的风采,也为今人推开了一道更为宽阔的大门。

孔子的“乐学”思想即是如此。

应该说,它对数千年后的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乐学;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自古至今,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倡的“乐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所谓“乐学”,就是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幸福感、快乐感。

今天,对孔“乐学”思想进行回顾与借鉴,对提高我们当前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乐学”思想浅析“乐学”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之《学记》篇。

《礼记·学记》中曰:“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论语》开篇即强调“乐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崇尚一种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由此出发,把学习境界分为三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他认为,在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中,以乐之为最高境界,只有乐之者学习效果才最好,所以要强调“乐学”。

孔子认为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去学习,同时学习时应该会产生快乐的情绪。

这一点在孔子的得以门生颜回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是“乐学”一个典范。

孔子曾赞扬他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礼记·学记》也正面阐述了善学者乐学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快乐之事的观点,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学乐教文言文
————————————————————————————————作者:————————————————————————————————日期:
乐学乐教文言文-中学语文论文
乐学乐教文言文
◎柯炳阳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

因此,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与这“荒凉”守旧的现状相比照的是,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把古代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提高到了40%。

这一比例的提高,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当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

“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是充塞于耳。

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

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精巧等。

文言文教学尤其要这样,要想让现代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是不行的,那只能走向死胡同。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用现代人的故事去理解文言文
如有一次给学生讲《论语》,为了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我结合现代入的故事加以形象的诠释。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从文字上并无深奥之处,但需深入理解其含义却并非易事。

我讲了一则现代的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

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

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酝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

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鸡尾酒,呈现在人们眼前。

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

这则近似寓言的故事,实质上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

再说,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对这则语录的理解将深刻得多。

二、用现代意识去诠释文言文
课文《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此文。

但文中蕴含的哲理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是可能会出现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主旨“死生亦大矣”这句话。

我引用了《南方周末》所载《对死亡说些什么》来探索“死生亦大矣”这个命题。

文中主人公陆幼青,在医生断言他只剩下一百天日子后,开始动手写《与死神相约》的日记,并在榕树下网站连载,引起媒体极大关注。

其中在陆记者采访时说道:“超生避死是人之常情,但对我而言,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死能够换来别人生,我宁愿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赴死……当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就要设法增加其密度。

”只有真的猛士,面对死亡的到来,才能如此从容而无畏,陆幼青用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古老命题加入现代意识,用如此鲜活的眼前的事例如此诠释,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用现代生活实例去领悟文言文
课文《六国论》,它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何等警示的语言!有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和车队,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在明亮的教学楼里上学,5200万留守儿童的悲伤怎能让我们忘却经典?当今时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让我们感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现在很多海归派和一些赞美西方的人,往往把西方国家的巨大社会成就归结于他们良好的制度和科技水平,而忘记了他们的掠夺、强盗行为,以及其它负面的东西。

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柯炳阳,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