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ppt课件

第三 政治伦理化。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 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政治修养以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 贤才标准中道德占据首要位置, 君王 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也来源于君王个人道德修养状况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特征。 第四 朴素的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从殷末周初的枟周易枠开始, 到春秋 末年的孔子、老子,已经开始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变革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相 呼应。在这一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由于不 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丧失了指导地位,逐渐成为反思批判的对象。 而一度被中国人艳羡并全力追求的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也 因为无法挽救中国的危亡而逐步由“新” 变“旧”,并最终在 五四时期被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 中国政治思想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 中国政治思想本质上是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阶 层、集团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表现。
综上所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关系 等的理论和主张,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 背景、理论基础、内在联系和历史地位与影响 等。
代表的道家,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 以及墨家、阴阳家、名家
等学说“ 百家争鸣”的局面。 贯穿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命题相继提出, 思想
体系和思维方式渐次形成, 对后世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
2.秦汉隋唐是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时期
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为维护和巩 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经过不断的斗争融合, 符合国家大一统需要的政治思想逐步形成。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27种已出版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相关情况一览表xls

27种已出版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相关情况一览表
学校名称: 序号 联系人及所在部门(盖章): 名称 办公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 出版社 教材订数 课程负责人 及联系方式 是否使用马 现使用教材名称 主编 工程重点教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数量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3 中国哲学史 4 西方哲学史 5 伦理学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7 文学理论 8 新闻学概论 9 西方经济学 10 《资本论》导读 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13 世界经济概论 14 史学概论 15 中国近代史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7 世界现代史 1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 19 政治学概论 20 中国政治思想史 21 西方政治思想史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3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25 社会学概论 26 法理学 27 宪法学
马工程重点教材已出版目录(截止201611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 想史 资本论导读、资本论宣读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代史、 中国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 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通史
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世界通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概 论、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科学社 会主义原理 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概论 法理学、法学基础理论、法学概论、法学导 论、法学绪论 中国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工程重点教材出版目录(截止20161111)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价格
适用课程名称
2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3.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3.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
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
西方美学史 美学原理、美学 中国思想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世界古代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中国革命史 国际公法学 经济法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民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
已出版马工程教材名称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1
38.80
14
经管类
《资本论》导读
978-7-04-035669-4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2
39.80
15
经管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
978-7-04-035686-1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2
30.60
16
经管类
区域经济学
978-7-04-048189-1
安虎森、孙久文、吴殿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5.00
17
经管类
中国经济史
978-7-04-050130-8
王玉茹、萧国亮、宁欣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52.00
18
经管类
世界经济史
978-7-04-050202-2
高德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已出版马工程教材名称
序号
学科
门类
马工程教材名称
书号
首席专家
出版社
出版
时间
定价
1
法学类
宪法学
978-7-04-033736-5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1
33.00
2
法学类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978-7-04-050116-2
余劲松、左海聪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54.00
3
法学类
范健、赵旭东、叶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特点试分析

教学实践研究"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特点试分析崔丽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比93版教材更注重科技思想,更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教材内容更丰富全面,体现学术研究的精进性原则,更符合教材的特征。
建议该教材在以后修订时加入《隋唐时期的科技思想》,在《绪论》中恢复和增加关于“中国思想史特点”的论述,增加“本章小结”部分。
关键词:“马工程”教材《中思想史》特点《中国思想史》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9月正式出版。
该教材是目前思想史学科最权威、普及面最广的教材,是在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简称93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现对其呈现的新特点、新理念予以分析和评述。
一、简要介绍“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分是:第一篇先秦篇、第二、第北、第唐、第五宋元、第六明代清中、第代,52。
该教材是史的史教材,大,,,中先《论》部分,述该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然后是,设思,是对论述主的%该教材《版》《论》!》《版"个部分。
《版前言•:中国思想史》论述了中国思想史在代、下的史及研究和学习中国思想史应注意的问题,《绪论》交代了学习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学,以及《中国思想史》教材的编写,《》《"分别交代了教材的编写版%二、特点及优点(一)更加注重科技思想在93版的《中国思想史•原序》中,张先生提出“学习研究思想史该科学史的成”,马工程教材;了张先生思想理念,分论述(第第二)、宋元(宋元第)、明清之(明代清代中期篇第二章)的科技思想,和展示了中国思想史中包含的特的科学%(二)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93版相比,“马工程”教材在先秦篇第三章《老子的“自然”之学》中增加了第《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第《孔子与儒家学派》中增加了第五节《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通过强调了中国思想的世界性地位和影响%此外,先增加了第九《战国时“会”思想的学派》,北朝增加了第五《儒道释三教论争》,这些节基本着眼于各学派之间的交流融合%而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科学思想及整代都着各种思想,特是中西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三)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全面“马工程”教材93教材增加了6万多字,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性更强%除了上述面的增添外,突出了以下几面:(1)增加了各个时的非主流思想,如北朝篇增加了第《儒经学思想》、宋元篇增加了第五章《苏氏蜀学》,使时的思想得以全貌式呈现%(2)增加了学派支派的介绍和论述,如先秦篇第七章《庄子思想及道家学派》增加了第四节《黄老道先道其他流派》、第六增加了第《王阳明心学学派的分演变》,使学派史更为明细%(3)增加宗教思想的论述,如增加了第六《的宗教思想》、宋元增加了第章《宋元时的宗教思想》、第六增加了第《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使中国宗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明了%(4)增加些经典述,如增加第《汉的经学》,对两汉经学的产生、争论进行论述,便于学生对经学的全面把握%此外,在整个教材的行中增加了概述的段落,如对老子“”义的讲述、对朱熹“理”范畴的,使学生能够把握心念的具涵。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

29 《宪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33736-5 33.0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30
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
31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史》
978-7-04-045157-3 978-7-04-045914-2
44.9 54.0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 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 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 思政教育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 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 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
23 《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中国法制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6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刑法学》(上册.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925-8
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59.0
32 《中国革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582-3 40.5 中国革命史等
33 《地方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 《国际组织》
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政治学概论》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性善”论 二、“王道”论 三、君权天授论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 邹(今山东邹城) 人,受 业于子思门人。其生活年代约与 梁惠王、滕文公同时。孟子曾经 在齐、鲁两国做过客卿,但时间 都不长。他曾效法孔子带领学生 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没有为各国统治者所接 受。后来退隐,与其学生万章等 人作《孟子》七篇。
相。 在用人原则上,荀子主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根据人的才
能决定取舍。
在经济上荀子主张实行富国富民的政策。
他认为,足国、富民是统治阶级最为重要的责任, “ 王者富民”。
至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荀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前 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如何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荀子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 :
在战国儒家看来,王道就是 以仁义道德治国,并因此获 得民众广泛支持的政治。
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
孟子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他认为,统治者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道义优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 益的主观动机。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之所以要道义优先,是因为道义 之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 。
一、兼爱与非攻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 爱。“兼相爱” 便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的 途径。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 “非攻”。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 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具体理由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一、 天道观 二、 义利统一观与王霸并用论 三、 通变救弊之策 四、 均田安民、 地尽国用的思想 五、 “强兵” 之策
◆第三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 五行说 二、 “变祖宗之法” 的政治主张 三、 “众建贤才” 的思想 四、 均平思想与理财主张
◆第四节 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天人合一” 论 二、 “为万世开太平” 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 恢复宗法与分封的思想主张
三、 “开眼看世界”
◆第四节 魏源的政治思想
一、 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 二、 兴利除弊的变革思想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 基督教文化的渗透及其影响
◆第二节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 一、 反清思想 二、 “小天堂” 理想及其实现举措
◆第四节 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一、 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二、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三、 “统物通变” 的政治调节思想
◆第五节 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
一、 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二、 民本思想与 “倡四维”、 兴教化的主 张 三、 礼法兼施与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节 枟淮南子枠 中的黄老政治思想
一、 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 二、 “法与时变, 礼与俗化” 的制度调 节主张 三、 兼容仁义与法势术的治国之道
◆第八节 唐甄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一、 “学即其政, 政即其学” 的思想主张 二、 对专制君主的反思 与批判 三、 “财用为生民之命” 的养民思想
◆第九节 戴震以批判理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对理学的批判目 二、 “体民情”、 “遂民欲” 的政治理想
◆小 结
第九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 “羁縻为上” 的外交思想 四、 “陶铸人才, 转移习俗” 的思想
◆第三节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
一、 “千古未有” 的变局论
二、 制器变法的自强观
三、 “必先富而后能强” 的求富观
◆第四节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 一、 西洋富强 “有本有末” 说 二、 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观 三、 有理有节的和平外交观
◆第五节 张之洞的政治思想 一、 中体西用论 二、 “以工为本” 的实业富国论与 “自强” 的军事
三、
◆小 结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社会经济状况 二、 政治状况 三、 文化状况
◆第二节 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一、 君权至上的统治思想 二、 中央集权与 “大一统” 的政治思想 三、 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第三节 李斯极端专制的政治思想 一、 文化专制思想 二、 “督责之术” 与帝王专权思想
◆第三节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 一、 变法自强思想的提出 二、 变法自强的具体内容
◆小 结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洋务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二、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三、 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礼治世的思想
二、 “师夷智” 以自强的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首席专家:曹德本 宝成关 孙晓春 葛荃 游洛屏
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成 王宪明 李晓男 李景林 宋少鹏 张茂泽 林建华 杨 阳 卓泽渊 郑维东 韩冬雪 颜德如
目录
◆导 论 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 四、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 陈亮的功利思想 二、 叶适 “以利与人” 的政治思想
◆第八节 许衡以 “得天下心” 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许衡与理学的官学化 二、 以 “爱与公” 而 “得天下心” 的 思想 三、 “必行汉法” 的治国主张 四、 对君主基本素质的 探讨
◆小 结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四节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 一、 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对 “纲常名教” 的批判
◆第五节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一、 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维新思想 二、 反对专制的自由思想 三、 开中国政治学理论之先河
◆小 结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清政府沦为 “洋人的朝廷”
◆第四节 李贽反儒学正统的政治思想
一、 “童心” 说 二、 对儒学的反省批判 三、 “至人之治” 的 治道思想
◆第五节 黄宗羲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一、 “人各自私、 人各自利” 的人性观念 二、 “天下为主君为
客” 的天下观 三、 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
四、 以 “天下之法”
取代 “一家之法” 五、 变法救世的政治措施
◆第五节 柳宗元以政体理论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一、 国家起源与政体思想 二、 礼刑论 三、 政治革新主张
◆第六节 罗隐以 “明君论” 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二、 “明君” 政治理想
◆小 结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社会经济状况 二、 政治状况 三、 文化状况
二、 满清贵族与汉族的矛盾加剧
三、 新的社会力量成长
四、 各种思潮的勃兴、 碰撞及辩论
◆第二节 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一、 三民主义思想
二、 五权宪法和建国方略
◆第三节 章太炎和宋教仁的政治思想
一、 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二、 宋教仁的政治思想
◆小 结
第十四章 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文化论争
一、 何晏、 王弼的贵无派玄学思想 二、 嵇康、 阮籍对纲常名教 的批判 三、 裴頠、 郭象的崇有论对名教的维护
◆第五节 鲍敬言的 “无君” 思想
一、 批评君主与等级观念 二、 平等观与 “无君” 理想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社会经济状况 二、 政治状况 况
一、“天下有道” 的政治理想 二、“仁” 与修身
三、“礼” 与德政教化
◆第三节 老子 “无为而治” 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的 “道” 论
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三、“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小 结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兼并战争与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列国变法 郡县制的实施
三、 文化状
◆第二节 王通 “三教可一” 的政治思想
一、 “三教可一” 论 二、 王道政治与仁政主张
◆第三节 唐太宗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一、 唐太宗贞观统治集团对隋亡教训的总结
二、 仁政思想
三、 法治思想
四、 谏议思想与政策主张
◆第四节 韩愈以 “道统” 论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道统论的政治意义 二、 尊君主张
思想 ◆小 结
第十二章 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戊戌维新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维新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维新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一、 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大同思想
◆第三节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 一、 戊戌维新时期的民权观 二、 “新民” 思想
三、 尚同主张
◆第五节 庄子以返朴归真为主旨的政治思想
一、 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君道无为的思想主张
二、 社会批判精神
三、
◆第六节 商鞅的法治思想
一、 人性好利论 法治主张
二、 “利出一孔” 与奖励耕战 三、
◆第七节 韩非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思想
一、 历史观与人性论 二、 君主至上的观念 法、 术、 势兼用的主张
◆第六节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政治思想 一、 经世致用思想 二、 对 “私天下” 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三、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 的政治主张 四、 正人心、 厚风俗的主张
◆第七节 王夫之以 “公天下” 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理气、 道器说 二、 “公天下” 以批判专制的思想 三、 “宽以养民” 的民本思想
◆第五节 二程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天理” 观
二、 王道理想与仁政主张 三、 “以择任
贤俊为本” 的人才观
四、 “仁义未尝不利” 思想
◆第六节 朱熹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天理” 观
二、 “为政以德” 的仁政观
义为先” 与理欲之辨
四、 改良积弊的治理观
三、 “仁
◆第七节 陈亮、 叶适以功利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一、 前期政治思想 二、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李大钊的政治思想 一、 创造 “青春中华” 的爱国思想 二、 “民彝” 政治观 三、 马克思主义观 四、 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节 改良主义、 无政府主义和东方文明救国论 一、 胡适的改良主义 二、 黄凌霜等的无政府主义 三、 杜亚泉的东方文明救国论
◆第三节 西周初期的 “敬天保民” 思想 一、商周王朝更替对西周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周公的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
◆小 结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王室衰微与社会秩序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的瓦解
三、思想的活跃与私人办学风气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的仁、 礼学说与德治主张
◆第七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一、 天的权威与人副天数 二、 “君权天授” 与 “天谴” 说
三、 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四、 重在调节的政治哲学理念
五、 天人合一论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