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养殖水域环境是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它是各种经济水生动植物产卵繁殖、生长育成、越冬、洄游所需的诸环境条件的统称。它由相互联系的非生物性环境(包括水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气象、底质、径流等)和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组成。凡适宜水生经济动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统称为增养殖水域。根据生产习惯,一般把增养殖水域划分为海洋、淡水及咸淡水,或天然、人工及半人工等水域类型。

一、江河水

l、水体更新快江河水长年保持流动,水流不断更替,其更新期较其他陆地水体短,水流与地表物质接触时间不长,水面蒸发小,因此与其他陆地水体相比江河水矿化度较低,一旦遭受污染,易于恢复,是水源保护的有利因素。

2、受流域内水文气象条件影响,水的化学组成成分变化快江河水的成分在流动过程中随着水量增减及支流或坡面水流汇人而变化。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大气降水,不仅改变河流水文动态,也为河水增补大气中的溶解物,江河水与大气的良好接触使江河水经常溶有大气的气体成分。

3、水化学成分与水生生物活动强弱及水流补给来源有关水生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为河水提供大量的有机物及大气中不含有的极微量的气体成分,但生物过程对水中离子和气体成分作用比较弱,气体成分多以分子形式存在。此外,水中化学组成随水流过程、变化及时间变化强烈。原因是江河水不仅与地表水之间有交换过程,而且与地下水有着密切联系,因而致使江河水化学成分复杂多样。

4、人类活动频繁的河段易受污染江河水系是人类社会主要供给水源,也是人类生产活动较多的场所,它被污染的机会多、途径多,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复杂,一旦遭受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二、湖泊水

1、水流迟缓,湖水的换水周期长湖泊内的水一般流动性较差,其浑浊度较低,透明度较高,但水流不易混合,会出现水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尤其是深水湖泊或容量大的湖泊更为显著。

湖泊的换水周期,是指湖泊蓄积的水量被年平均人湖水量替换所需要的时间。换水周期小于1年的湖泊(如我国东部平原区的五大淡水湖),其换水周期短,湖水被利用后可很快得到补充,其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水资源可充分利用。换水周期1~3年的湖泊(如滇池、洱海、博斯腾湖等),其湖水仅可部分利用。如需大量利用湖水,必须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换水周期大于3年的湖泊,大多位于我国的干旱地区(如乌伦古湖的换水周期要8.5年,羊卓雍错要25.5年,青海湖要60.4年)。这些湖水的补充量缓慢,因此湖水资源如被大量引用,其生态环境必然恶化。开发利用这些湖泊时,必须持慎重态度。

2、矿化庋较河流高由于水对底质的溶蚀作用较强,加上湖面水蒸发,一般湖水矿化度较河流高。又因为水在湖泊中停留时间较长,这就会增强湖水对湖盆中岩石、土壤的溶蚀作用。同时湖泊水面较宽广,在强烈水面蒸发作用下,提高了湖水矿化度,最终导致水质成分的变化。

3、水质成分变化受湖泊面积犬小影响湖泊面积大小不仅会影响其水量的调节,而且会导

致水质成分变化。一般,大湖泊的水质比小湖泊稳定,同时小溯泊水质具有强烈的区域特征,而大湖泊水质相当于大区域中水质的平均状态。

4、水生生物因素对水中气体及生物生成物质影响大一般受热条件好,矿化度低的小湖泊中生物活动繁盛,往往成为水质动态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大湖或矿化度高的湖泊,生物作用减弱。

三、水库水

水库多是由河道修坝构成的人工湖泊。其水文及水质条件从河流变成溯泊而发生剧烈变化,水库的水环境特征与建库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水库类型

1、按水库规模大小分类水库的规模通常按库容或面积大小将水库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和山塘。

2、按水库形态分类根据水库所在地区的地貌、淹没后库床及水面的形态,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山谷河流型水库建造在山谷河流上的水库。拦河坝常横卧于峡谷之间,库周群山环抱,岸坡陡峻,坡度常在30°~40°以上;水库洄水延伸距离大,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库床比降大,水位落差大;一般水深为20~30m,最大水深可达30~90m如浙江的新安江水库(4万hm2)、安徽的梅山水库(5万hm2)、甘肃的刘家峡水库(1.06万hm2)等。

(2)丘陵湖泊型水库建造在丘陵地区河流上的水库。库周围山丘起伏,但坡度不大,岸线较曲折,多库湾,洄水延伸距不很大,新敞水区往往集中在大坝前一块或数块地区;最大水深15~40m,淹没农田较多,水质一般较肥沃。如河南南湾水库(5666.7 hm2)、江苏沙河水库(1373.3 hm2)、浙江青山水库(566.7 hm2)。

(3)平原湖泊型水库在平原或高原台地河流上或低洼地上围堤筑坝而形成的水库。库周围为浅丘或平原,水面开阔,敞水区大,岸线较平直,少湾汊;与山谷水库相比,单位面积库容较小,水位波动所引起的水库面积变化较大,常有较大的消落区;库底平坦,多淤泥,最大水深在10m左右。如河南宿鸭湖水库(1.49万hm2)、安徽蜀山湖水库(1733.3 hm2)。

(4)山塘型水库是为农田灌溉而在小溪或洼地上修建的微型水库,其性状与池塘相似。

(二)水库的水环境特征

水库的水环境其上游具有河流的特点,中下游则有湖泊的特性。此外,水库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库水处于经常交换状态,营养物质的输人和循环较快,水温、溶解气体的分布较均匀,因而有利于鱼类及其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在建库初期,由于大片土地被淹没,其有机物及可溶性无机盐类大量进人库内,同时库内水温增高,蒸发加剧,透明度提高,这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水库的消落区(随水库水位升降而呈水陆交替变动的区域,称为消落区)是水库生态系的重要能量来源。在消落区露裸阶段,就会有许多陆生植物(特别是湿地植物)大量生长,这些植物吸收太阳能生产出大量有机物;在消落区被淹呈水相时,就为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食物或营养(有机物腐烂转化为肥料)。

3、水库的上游,入库河流某些河段具备一定的流速、流态,由于汛期水流的刺激,一些江

河性产卵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鳙、鲮、鳃等),它们的成熟亲鱼可上溯并找到一定的产卵场所,这是水库作为鱼类繁殖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4、水库的中下游水深,水流极为缓慢,其透明度大,溶氧丰富,浮游生物量较大,是鱼类生长育肥的良好场所。

四、海水

l、海水含有复杂的盐溶液、多种溶解气体以及大量的、各种粒度的有机和无机悬浮物质海洋是地表溶质径流最终归宿场所,聚积了所有地表风化后的化学元素。据估计在5亿年以前海水含盐量为25×103,原始海水几乎完全为淡水。但现在除近岸海区,特别是河口区由于大陆径流的影响,海水盐度低一些外,开阔洋中海水盐度一般为33到38,平均为35.虽然盐度增加速度是缓慢的,但在今后地质年代中,海水的盐度会进一步提高。

2、海水交替条件好,加上水体积大,局部水域水质变化不会对整个海洋发生影响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水体积约13.2×108km3,占全球总贮水量的97.3%。如此宏大的水体,加以海洋特有的形态、气候条件等,使海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海水运动,如潮波运动、海浪运动、海水混合等等。这些运动使得海水得到很好的交替更换、混合;此外海水复杂的化学组成,也使海洋能容纳、分解各种污染物质,并通过海水各种运动扩散到整个海洋中。正是由于这些运动,加上海水容量大,故从海洋整体上讲是不易被污染的。然而,随着现代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其结果使海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向海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质和热量,给沿岸海域带来了明显的污染,而且现在己扩散到广大的海洋,使污染成为全球规模的大问题。

3、海水化学成分随地理纬度、离陆地远近不同变化较大众所周知,地球上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匀,因而使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海水化学成分以及水生动植物的组成和分布具明显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由子大陆径流携带的陆源物质的加人,使得海洋近岸海域水化学组成较复杂,生物种群增多。因此,一般大洋海水的透明度大,而近岸海水透明度相对要小。

4、大陆溶质径流及生物沉淀作用直接影响着海水中化学物质的平衡关系海水盐度几乎全部决定于几种主要离子。这些主要离子有一个固定程序:即Cl->SO42->HCO32-,Na+>K+>Mg2+>Ca2+,而且各离子间数量比例关系近似恒定,这种恒定关系在不同海区或同一海区不同深度有所变化。在远离陆地,不受大陆径流影响的大洋中,这种恒定性较好;但在近岸海区,这种海水化学组成的恒定性会由于大陆径流带人大量的有机、无机物质,生物作用加强而不同程度发生变化。

五、河口水

l、水运动复杂,混合作用大,水体更新期短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由于人海河口一般都受到海洋潮汐的影响,加以江河水流的影响,河口咸淡水能充分混合交换,最终随潮流或海区近岸流进人到海洋中。

2、水化学组成成分主要取决于水源物质、径流沿程冲刷河口区既然是江河水与近海海水的交汇区,其混合后的水的化学组成显然与这两种水原有的化学成分有关。而江河水在流人海洋前,在陆地上经历了漫长的流程,在此期间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沿程的各种物质有不少被水流带走,进而影响江河水的化学成分。

3、水化学成分变化受咸淡水混合激烈程度影响较大河口区中咸淡水混合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海水密度大于淡水,故交汇时河水一般在上层,海水在下层。当以河流水文形势为主时,水流表现为向海洋的单一流向,虽也受海洋潮汐影响,此时交汇区的水化学组成近于江河水

质;当河流与海洋的水文形势相当时,既有河流的下泻,也有潮流的上溯,此时交汇区的水质较复杂,而且不稳定;当以海洋水文形势占主导地位时,即海洋潮汐对河冂区影响大时,海水可上溯到河日内很深的距离,此时交汇区中水的化学组成则偏近于海水特征。

4、水生生物的限制生长,影响交汇区水的理化特性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淡水、半成水和海水种类的生物也随着变化。河口的盐度变化很大,仅有少数广盐性的生物种类能忍受这种变化。河口区独特的水文状况,导致了有限数量的本地种生物,也阻碍了许多淡水和海水种的移动。尤其是盐度低、密度小,对于许多海水鱼类产浮性卵是致命的。然而在许多河口,大量的淡水带来丰富的天然饵料、有机絮凝物和营养盐类,某些适应这些生活条件的水生经济动物,其个体数量获得很大的发展,往往形成渔汛。

六、地下水

存在于地表下,充填在土壤、岩石的孔隙、裂缝和洞穴中的所有天然水都属于地下水,它是由降水经过土壤地层的渗流而成的。有时也通过地表水渗流得以补给。但由于存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质可能与地表水有较大差别。

1、含盐量地下水含盐量差别很大,低者小于500mg,高的达30-50g/L,甚至高至200-300g/L,可用来制盐。与大气降水、河水相比,地下水含盐量相对较高。同一地区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含盐量可能不同。有的地区地下水含盐量自上而下增加,依次出现淡水带、咸水带、盐水带、卤水带、浓卤水带。

2、主要离子含盐量低的地下水离子组成多以HCO3-与Ca2+为主;含盐量高的地下水,以Cl-和Na+为主,并且常富含钾、硼、溴、锂和碘等元素;有石膏地层的地下水含有丰富SO42-离子;接近油田的地下中SO42-含量减少。

3、溶解气体地下水溶有氮、氧、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甲烷等气体。地下水溶氧主要来自空气,随深度增加而逐减,在较深地下水中缺乏溶解态氧。地下水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较高,通常为15~40mg/L,一般低于150mg/L,个别高于103mg/L。甲烷是由于有机物分解时各种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而积累在地下水中。

4、微量元素地下水微量元素主要有Fe、Mn、F、Br、I、Cu、Ti、B、Li、Co等。人们将含有某些特殊微量组分或气体成分、或具有较高温度、对人体生理机能有益或有一定医疗作用的天然地下水称为矿水或矿泉水。

5、含盐地下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目前在辽宁、山东、福建使用含较多盐分地下水开展海水经济动物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但并不是凡含一定量盐的地下水均可直接用以养殖,地下盐水具有水质类型复杂、氨氮、硫化物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特点,如用以养殖海水品种,尤其是苗种培育,应注意使水质类型与养殖品种的生理需求相匹配,其次应将水的含盐量、其中主要离子含量及其比值进行适当调配,此外尚应注意其他有关水质指标如不合适应作相应的处理。

生态养殖策划书

创建神农生态园 生 态 养 殖 策 划 书 创业名称:创建神农生态园 创业团队: 创业地点:茶陵县下东乡关铺村创业时间:二〇一三年九月九日

项目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国内外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模式,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合理组织农业生产,选择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基础设施好、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畜禽养殖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创建“绿色、安全、高效”生态园,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形成产品特色,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1.1 创业名称:创建神农生态园

养殖水域生态学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考试 养殖水域生态学试卷 (课程代码 222216)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限制因子: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又称主导因子。 2.拥挤效应:是指种群增长过程中随着密度增加而使种群增长速度降低的现象。 3.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 4.水呼吸: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解、悬浮有机质的分解,是主要的耗氧组分。 5.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反映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 6.窒息点:当动物处于密闭空间中时,不再向该空间中加入新鲜空气,一段时间后当动物因缺氧昏迷接近死亡时的氧气含量,即为该动物的窒息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A_______。 A.指数式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2.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_C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3.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D____。 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生动物 4.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D_____消耗。

生态养殖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生态养殖实施方案 篇一:养殖项目实施方案 胡家湾养殖项目实施方案 一、养殖项目 (一)、水产、鸡、鸭立体养殖; (二)、果树以及其它农作物种植; 二、项目背景:该养殖项目位于宁强县金家坪村七组,金家坪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广大群众有养殖的传统习惯,养殖积极性高,但由于品种单一、生产原始、技术落后,且防疫工作不到位,导致成活率低甚至造成鱼鸭的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此外较小的养殖规模没有给养殖户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由于种植业收益率低及胡家湾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限,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摆在当前的一道难题。创建金家坪立体生态养殖场,充分发挥本村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实情,引导广大农民创业增收。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规模 养殖场共有水域面积约15亩,山地面积约7.5亩,养殖场地结构分布合理,适合立体养殖业发展,整体规划混合养殖四大家鱼(草鱼、鲢鱼、雄鱼、鲤鱼)3万尾,肉鸭1000只,土鸡5000只。 (二)具体规划建设内容: 首期:投入资金:10—20万元。用于自建山塘、鸡舍、鸭舍等场所,鸡苗、鸭苗、鱼苗等。 该阶段主要收集各方面资料情报,进行技术整合,可行性分析,对环境的影响,对市场进一步的了解,降低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如果有必要,及时调整项目,务必做到能够赢利。 第二期: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扩建各种设备,鸡苗鱼苗引入(适量增加数目),饲料等。 此时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有一定经验了,加强对市场的了解,对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政策配合,学习新技术(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到外地考察)剔除不赢利的项目,整合附近村镇资源。 第三期:持续发展资金:80万元。各种紧急情况下可能会需要的款项。 四、经营目标:年平均收入15万元人民币以上。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16) 一、名词解释 1.限制因子:。 2.临界氧量: 3.拥挤效应: 4.生态位: 5.水呼吸: 6.赤潮生物: 7.内禀增长率: 8.窒息点: 9.营养级: 10.生态学: 11.生态系统: 12.生态因子: 13.生境: 14.阈: 15.生态幅: 16.指示生物: 17.种群: 18.环境容纳量: 19.生物群落: 20.群落演替: 21.库: 22.积温: 23.有效积温: 24.生物群落: 25.生态平衡: 二、选择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生态学定义是由首次___ ____提出 的。 A. Odum E.P. B. Haeckel E. C. Forel D. Tansley 2.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____。A.指数式 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3.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 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4.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5.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__ ___。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 生动物 6.海洋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 _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7.淡水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_ 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8.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 ___消耗。A.鱼类呼吸 B.逸散入空气 C.底栖生 物呼吸 D.水呼吸 9.林德曼定律生态效率一般是_____ ______。 A. 10% B. 10-20% C. 50% D. 15% 10.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 _____。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11.个体水平的生物能量学方程一般是指_____ ______。 A. C=P+R+F+U B. PG= PN+RA C. P = PNC +R D. PNC = PG – RA-RH= PN-RH 12.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 _______。 A. D = KCL B. D = K-C+L C. D = KC/L D. D = K+L -C 13."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________。 A. 10%规律 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阈 14.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A. D = KCL B. D=K-C+L C. D= KC/L D. D = K+L-C 15.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______指标而数量化。A.生长曲线 B.种群转变速率C. 香 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D.能量转换效率 16.____________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17.表示化学耗氧量的是____ __。 A . BOD B. COD C.TOD D.TOC 18.下面不属于水体生态因子中的自然因子的是___________。 A.降水量 B.土壤深度 C.微生物 D.溶解盐 19.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 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20.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 __。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

生态循环养殖项目计划书

生态循环养殖项目计划书 (草稿) 一、项目定义: 本生态循环养殖采用综合利用生态链式养殖模式,项目以蝇蛆养殖消耗、处理动物粪便等废物为循环基础,是以蝇蛆动物活性蛋白作为饲料添加剂为核心的绿色、环保、安全的现代工厂化、规模化生态养殖项目。 生态链式养殖循环示意图: 二、项目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中国消费者的最大不安,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的安全是国人的一块心病,食品安全在政治层面上已摆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是我国各级政府当前亟待解决和加大监管力度的重要工作。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寻求更为安全、有效、无残留的动物促生长剂和保健剂来代替抗生

素和化学药品。对于畜牧生产者来说,生产无残留、无污染的天然绿色禽畜产品是当务之急,实现禽畜产品“绿色化”的核心问题,即是少用或不用抗生素等药物类饲料添加剂。对此,畜牧养殖业如何提高品质,减少药物残留,降低甚至禁止抗生素等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使用成为生产绿色禽、畜产品的首要环节,也是当前禽、畜养殖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绿色、安全食品的生产和供给已成为时代消费的潮流。而蝇蛆固有的动物活性高蛋白、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蝇蛆体内可诱导产生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包含抗菌肽、抗菌蛋白、壳聚糖、昆虫凝集素等)作为动物蛋白添加剂,不仅可替代日益昂贵的鱼粉和骨粉,提高产蛋率和猪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成本,且蝇蛆可诱导产生的抗菌肽成分可取代目前饲喂动物所用的抗生素,提高养殖动物自身的抗病菌能力,使用蝇蛆作为饲料添加剂可真正实现禽畜产品“绿色化”生产,满足消费者食品安全食用的时尚需求。同时,蝇蛆养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禽、畜粪便,经蛆处理后的禽、畜粪便臭味很快消失,解决了禽畜养殖中粪便污染问题,净化了环境,蝇蛆处理后的剩余物(虫渣)还是一种肥效长、无臭味、土壤改良效果明显,能克服连作障碍,防止土壤酸化的优质有机肥。因此,利用蝇蛆作为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发展养殖业不仅是生物技术应用的推广,而且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的生态、环保、安全的“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是一个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三、蝇蛆饲养的意义 (一)、苍蝇的特点 在生物学上,苍蝇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蝇蛆)、蛹(蝇种)和成虫(苍蝇)4个阶段,世代周期短,寿命最多1个月;苍

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通过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建立“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200个以上,推广技术模式9个以上,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样板,辐射带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适应各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并汇编成册。 二、重点任务 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示范,从我部筛选的9项技术模式或其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中选择,积极稳妥进行推广。沿海地区每省(区、市)应选择3个以上技术模式,建立海水类推广基地5个以上、建立淡水养殖类推广基地5个以上(天津、上海市可自行确定数量);内陆水产养殖重点地区每省(区、市)应选择3个以上技术模式,建立推广基地6个以上;

其他地区每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行选择技术模式数量,建立推广基地2个以上。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根据鱼、虾、蟹池塘养殖特点,在池塘内通过功能区构建、多营养级营造、智能机械配置等进行水质调控、底质调控和精准管控,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在养殖区利用排水渠、闲置塘、水田等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和渔农综合种养系统等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 (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在室内建设养殖设施,通过对养殖水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一系列处理后,使全部或部分养殖水得以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由于养殖过程全程受控,因而具有节水、节地、节约控温能耗、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快等显著优势。 (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利用稻田为基础条件,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对其进行适度整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有稻虾、稻蟹、稻鱼、稻鳅、

土鸡生态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及性质 1.1.1项目名称:散养鸡场建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新建 1.2 项目建设单位 六枝特区绿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法定代表人:柏泽跃 1.3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和范围 1.3.1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 a)《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 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c) 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省、市、区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d)财务效益评价按国家《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参数》(第三版)进行规范化计算和财务经济分析。 e)机械设备价格依据各专业生产厂家报价比较后综合估算。 f)土建工程依据当地同类工程造价比较估算。 1.3.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范围 a)建设规模及规划布局,环境分析。 b)散养鸡场地条件分析。 c)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d)生产销售的可靠性。 e)编制劳动定员、工程投资、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评价。 1.4 建设规模 按散养土鸡 20000只、散养野鸡2000只设计。配套建设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等及防疫、接种设备和办公、生活设施。

1.5 建设地点和条件 1.5.1建设地点 本项目拟在六枝特区毛口乡牂牁村建设散养鸡场一个,占荒山面积约200亩,分区域建设土鸡散养区和野鸡散养区。 1.5.2建设条件 项目区位于六枝特区毛口乡,距六枝特区城中心约70公里,紧临水黄高等级公路。该场址内山势较平坦,沟壑错落有序,交通运输便利,建设条件良好。 1.6 建设内容与建设期限 1.6.1建设内容 项目单位自建1个散养鸡场,分二个养殖功能区:土鸡散养区占地约150亩,按存栏20000只建设;野鸡散养区占地约50亩,按存栏2000只建设。同时按照设计建设各养殖分区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生活、办公、服务设施。 1.6.2项目建设期:6个月。 1.7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1.7.1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192.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1.8万元(防疫及技术装备投资12.8万元),流动资金投入71万元。 1.7.2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单位自筹22.8万元,其中:121.8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21万元用于流动资金;申请产业扶持资金180万元。 1.8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342万元,年均利润68万元,投资利润率35.27%,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2.61年,财务净现值(ic=8%)286.8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9.84%。 1.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水域生态学考试分析

一、名词解释 1、生物监测: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 2、新生产力: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为新生产力。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因子。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进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的物种,从而可能引起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6、生态对策:从进化论观点来看,生物适应于不同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属于r-选择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属于K-选择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 7、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起来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8、微生物环:是指自养或异养微生物可将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释放的DOM转化成POM(细菌本身),并被微型浮游动物(特别是原生动物)所利用,最后这部分初级生产的能量得以进入后生动物,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环。微生物环是水层区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流程。 9、指示生物:生物在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0、生态模型:用物理或数学的术语对生态学问题基本成分的规范表达。 11、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2、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统一体。 13、生态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即在某一个生态系统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 14、原生演替:水生群落的演替如果是从新形成的水体开始,就称为原生演替,如新挖鱼池中群落的演替。 15、次生演替:水生群落是从原来干涸的水体充水后开始的就称为次生演替,绝大部分内陆水体的演替一般都属于次生演替。 16、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相对的稳定和协调,并在一定强度的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 17、生物修复:利用特定生物(特别是为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作用,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 18、生态锥体:指在生态系统中,当依次以各个营养级上的能量、个体数量或总生物量来描述群落的营养结构时,出现从生产者到终端消费者急剧的、阶梯般的金字塔形锥体,包括能量锥体、数量锥体和生物量锥体,三者统称生态椎体。 1、营养级:就是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亦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多个物种组合。 2、关键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但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本」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本」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内容: 【摘要】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畜牧养殖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首先浅谈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然后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着重讨论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平衡畜牧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影响;有效措施 1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畜牧养殖业在我国较为普遍且经营规模较大,我们知道,畜禽养殖过程中需要给畜禽喂食一些抗疾病和增加抵抗力的营养饲料或药物来帮助保证畜禽自身的健康,但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养殖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饲养畜禽,有时会在喂养的饲料中添加一些不合格的饲料添加剂或是抗生素,直接导致畜禽排除的粪便中氨气和硫化物的量超标,并且由于畜禽排出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直接产生有毒气体,进一步影响当地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1]。2)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畜牧养殖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动物排放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或是不按规范处理,且这一影响是最为严重的。一方面,动物粪便在清理过程中如果不规范处理就会渗入地下,然后沿着土壤流向水源,而粪便中含有氮、磷等元素的有机物质随河流进入当地人的饮用水中,将会对当地人的健康安全造成莫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粪便流入江河湖泊

对虾实用生态养殖模式

南美白对虾实用生态养殖模式 南美白对虾俗称万氏对虾、凡纳滨对虾,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由于步足呈白垩状,故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其甲壳较薄,正常体色的为浅青色,全身不具斑纹,成体最长可达24cm,平均寿命可达32个月。要养好南美白对虾,首先要掌控它的生态习性。 (一)、南美白对虾的生态生活习性。 1、与水温关系,如下: 2、与盐度关系,如下: 降低水体盐度日变化宜在2度以内,提升水体盐度日变化宜在3度以内,否则对虾易发生应激。在相同环境的条件下,对虾生活在低盐度的水体比在高盐度的长得快。 3、与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总碱度、透明度可参照水质指标标准。在相 同条件下,对虾个体愈大,耐低氧能力愈差。对虾脱壳时,对溶解氧的要求比平时高。通常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在养殖池,底部溶解氧一般不低于2mg/L,高密度的不低于3mg/L,其缺氧窒息点大约在0.5—1.5mg/L。 对虾的幼体和仔虾蜕壳可正常游动,而中、成虾刚蜕壳后,活动较弱,身体防御机能较差,有时会侧卧水底,易被其他对虾所食,当底部溶解氧较低时,易发生缺氧并发症“偷死”。 健康虾在3—5分钟即可完成蜕壳。 5、具有自切与再生功能。 当遇到天敌或相互争斗或附肢机械损伤严重时,对虾会自行脱落或钳去附肢,称为自切,是一种防御保护性功能。自切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重现长出,称为再生。再生的小附肢,一般经过2—3次蜕壳后能恢复原来大小。未成熟的个体再生较快。 6、食性及饲养管理: 南美白对虾为杂食性,且偏向肉食性,又贪食。摄食的种类随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 在体长3厘米之内的对虾喜食绿藻、硅藻、隐藻等有益藻类和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有益浮游动物,一般能食刚蜕的新壳的对虾(备注:中成虾的头壳一般较硬,对虾食不了)在体长3厘米以上,且具有摄食死虾、死鱼、昆虫、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动物等特点。 对虾的消化道短,消化腺不发达,排泄快。其生长速度与投饵次数有关,投饵次数多,对虾相对长得快,因此要坚持少量多餐原则。对虾可用颚破碎饲料,步足抱食入口,在对虾相互争斗时,可吃掉三分之一,丢去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在对虾生长阶段也要注意饲料颗

生态鸡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鸡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生态鸡养殖项目 2、主管单位:某某市某某区畜牧兽医局 3、建设单位:生态养殖场 4、负责人: 5、项目性质:新建 6、建设地点:某某区枫相乡枫相院村对和坪 7、建设期限: 8、建设规模:散养土鸡 25000只。配套建设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等及防疫、接种设备和办公、生活设施。 9、建设内容:建设散养鸡场1个,土鸡散养区占地约200亩,按存栏25000只建设;同时按照设计建设各养殖分区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生活、办公、服务设施。 10、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⑴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192.8万元,其中:土建107.5万元;设备57.9万元,引种费10万元,流动资金投入10万元。 ⑵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单位自筹112.8万元,申请财政扶持或银行贷款80万元。 1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342万元,年均利润68万元,投资利润率35.27%,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2.61年,财务净现值(ic=8%)286.8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9.84%。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二、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和范围 1、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 a)《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 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c) 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省、市、区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d)财务效益评价按国家《建设项目评价——方法参数》(第三版)进行规范化计算和财务经济分析。 e)机械设备价格依据各专业生产厂家报价比较后综合估算。 f)土建工程依据当地同类工程造价比较估算。 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范围 a)建设规模及规划布局,环境分析。 b)散养鸡场地条件分析。 c)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d)生产销售的可靠性。 e)编制劳动定员、工程投资、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评价。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该项目建设通过“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符合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建设规模适宜,资金安排合理。项目设计方案合理,先进实用。财务分析经济效果

水生生态系统 上

水生生态系统构建 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各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称。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体包括: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 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水生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自然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其中,自然水生生态系统通常由以下两条食物链构成: A 牧食链: B 腐食链:

人工生态系统构建示意图 水生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示意图 人工水生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模型,人为的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如水草、食藻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鱼类、微生物等,人为地建立人工水域生态系统。其中各种水生动物的比例搭配是关键,如果水生动物比例较少,则水生植物可能疯长;反之,水生动物特别是草食性鱼类比例过高,水生植物可能无法成活,不能发挥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克藻效应,易产生藻类水华。 景水质管理目标 防止富营养化控制藻类水华爆发 营养物质移出养殖滤食性水生动物 种植水草底层碎屑食性水生动物放养 观功能 放养肉食性鱼类

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水处理原理 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水生植被构建、水生动物的放养及水体微生态系统构建: 1. 水生植被构建 在景观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具有景观功能,还能提供更多的栖息生境,营造生态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水生植物有利于封闭底泥,吸收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和有害物质,降低景观水体中的氮、磷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沉降、抑制蓝绿藻水华均有一定的意义。此外,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水生植物要做到及时收割,收割后移出水景环境,以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基本设计方案: (1) 根据景观湖的设计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态、不同生态类群的水生植物。 (2) 水生植物的种类设计,兼顾景观效果和净水效果。景观效果主要由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来体现。

厦门周边水域生态环境.doc

厦门周边水域生态环境 曹黛、徐威 指导教师:林宗进 简要背景说明: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它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秀丽与灵动并蓄,自然与现代色彩交融。佳木,奇花,掩映着碧海、白沙、奇石、秀屿。 厦门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关注人和自然的平衡,不断地为保护环境而探索 课题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厦门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厦门当前水环境状况,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 活动计划: 时间安排:第一阶段:开题----寒假前(设计问卷,安排外出调查计划) 第二阶段:寒假期间(外出调查,发问卷,采访专家,查阅资料) 第三阶段:寒假后----结题(对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课题报告,制作幻灯片)活动地点:厦门环岛路,西堤码头,东渡码头,第一码头,火烧屿,海洋三所,筼筜湖厦门市新华书店等。 活动所需设备:数码相机,电脑等。 一、水环境状况: 1、厦门周围海域海水水质评价: 厦门市几个主要海滨浴场的总大肠菌群监测表明,曾厝垵浴场、太阳湾浴场、黄厝海滨浴场和前埔浴场因其周围海域比较开阔,海区海水自净能力较强,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小,海水水质状况良好,海水质量符合海滨浴场海水水质国家质量标准,是较优良的海滨浴场。 鼓浪屿美华浴场、鼓浪屿港仔后浴场、珍珠湾浴场等几个浴场的海水水质一般,勉强可以游泳,状况不容乐观。 厦大白城浴场因受厦大一带生活污水的影响,其总大肠菌群数超标严重,海水水质较差,不适宜游泳。 2、水域环境质量: A.海域: 以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评价,2000年厦门周围海域超标率72.4%,高于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但与1999年相比有所改善。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总铅与总大肠菌群。总体而言,东部海域水质明显好于西部海域。 B.筼筜湖与马銮湾:经多年的综合整治, 筼筜湖水质不断得到改善,几个主要污染指标

2020年-规章制度-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畜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简介: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畜牧养殖业在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内容: 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正不断发展和扩大,满足了百姓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畜牧养殖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来,不可避免产生了诸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畜牧养殖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发展,首先浅谈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然后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着重讨论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平衡畜牧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影响;有效措施 1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畜牧养殖业在我国较为普遍且经营规模较大,我们知道,畜禽养殖过程中需要给畜禽喂食一些抗疾病和增加抵抗力的营养饲料或药物来帮助保证畜禽自身的健康,但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养殖者并没有严格按照国

家标准来饲养畜禽,有时会在喂养的饲料中添加一些不合格的饲料添加剂或是抗生素,直接导致畜禽排除的粪便中氨气和硫化物的量超标,并且由于畜禽排出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直接产生有毒气体,进一步影响当地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1]。2)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畜牧养殖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动物排放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或是不按规范处理,且这一影响是最为严重的。一方面,动物粪便在清理过程中如果不规范处理就会渗入地下,然后沿着土壤流向水源,而粪便中含有氮、磷等元素的有机物质随河流进入当地人的饮用水中,将会对当地人的健康安全造成莫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粪便流入江河湖泊后其中的氮、磷元素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植物疯狂生长,这些植物占据了水中大部分空间和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从而使各种水生动物死亡,死亡后的尸体腐烂后又进一步加强水体的污染,到一定程度后致使江河湖泊水体发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畜牧养殖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畜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而养殖者面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往往不能及时供给配套的基础性设施,从而造成动物粪便的大量随意堆积,使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养殖者对畜牧过度后造成荒化的地方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土地进一步荒化,当雨季来临时,大量的雨水冲刷会使粪便渗入地下,也会使土壤流入河流,在造成水体污染的同时致使植被破坏,土地大量流失,若是不加以防治,时间一久便会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破坏[2]。 2造成一系列环境破坏的原因 2.1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在以前经济不发达的时期,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其养殖规模是较小

生态养殖项目计划书

生态养殖项目计划书 生态养殖项目计划书篇一:生态养殖策划书 创建神农生态园 生 态 养 殖 策 划 书 创业名称:创建神农生态园 创业团队: 创业地点:茶陵县下东乡关铺村 创业时间:二〇一三年九月九日 项目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国内外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安全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现代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未来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我国农产品的“瓶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针指导下,吸收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模式,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合理组织农业生产,选择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基础设施好、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畜禽养殖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创建“绿色、安全、高效”生态园,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形成产品特色,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1.1 创业名称:创建神农生态园 1.2发展战略目标 神农生态园规划时遵循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创建“绿色、安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进行特色农产品、畜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绿色食品生产园,体现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持续化,按照现代农业生态产业模式安排规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docx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 2、水域生态学的定义什么?养殖水域生态学与水域生态学有什么不同? 3、水产养殖与水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耍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 1.解释名词:个体生态学、生态幅、坏境、坏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 最适度、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补偿点、补偿深度、真光层、适应性、乔丹定律、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离子系数、临界氧量、窒息点、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简述水体的光照特点。 3.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4.何谓极限温度?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有那些适应? 5.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积极意义?为什么? 6.水体的化学分类体系如何?对淡水的含义有儿种观点? 7.试述水生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机制。 8.何谓呼吸系数(R.Q. ) ?何谓二氧化碳平衡系统? 9.二氧化碳和硫化氮对水生生物有何作用? 10.水生生物怎样适应呼吸条件的变化? 11.水中悬浮物有何生态作用? 12.简述水体降氨措施和氨毒性利用。 13.水中溶解有机质有何生态作用?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1.解释名词:阿利氏原理、领域制、内禀增长率、生态对策、拥挤效应、环境容纳量、最小种群原则、社会等级。 2.何谓种群?说明它有哪些基木特征。 3.决定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哪些?试予以说明。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5.什么是存活冊线?它有那几种基木类型?举例说明。 6.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效应和生态学意义。 7.什么是I?-对策者和K-对策者?试比较两者种群动态特征的区别。 8.什么是内禀増长率?它与周限増长率有何关系?为什么? 9.种群数量变动的方式有哪几种形式?什么原因? 10.试述北温带湖泊浮游生物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策略》

《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 为使畜牧养殖业更加绿色生态,降低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深入研究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介绍了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强化规模化畜牧养殖中污染监督和管理、调整和优化地区畜禽养殖、强化粪便无害化处理这3方面提出规模化畜牧养殖无害化的措施,进而有利于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第一支柱,在农业经济中,畜牧养殖业的比重较大,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所需要的畜牧养殖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规模化畜牧养殖中有有很多的废弃物产生,有的还是有害物质,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规模化畜牧养殖专业户要充分认识到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影响 1.1土壤污染。因为规模化畜牧养殖大都存在在农村或郊区,且大部分养殖户经常以堆肥的形式处理少量的动物废弃物,但是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动物废弃物非常多,一些养殖户直接通过堆肥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大量的动物粪便会改变土壤中元素的比例,直接影

响土壤的肥力、酸碱度等,如动物粪便中存在的大量的氮、磷等化学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使土地的肥力下降,使土壤盐碱度失衡,也会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埋下隐患。而且大量动物废弃物简单堆肥也会为病菌提供大量的滋生空间,极大增加农作物、动物感染病菌的可能性,使农作物、动物的产量、品质下降,而且一旦人们误食有害农作物、动物,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1]。 1.2水体污染。为确保动物的养殖环境,使动物能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下生长,养殖场会对养殖环境进行定期的打扫和整理,而有一些养殖中的废弃物会随着水流直接排入河流中,直接对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因为大多养殖废弃物中含有的氮磷钾等有机元素会激发河流中藻类的生长,形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一旦水中的藻类极大增加,会降低水中的含氧量,使水中的生物受到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水质遭到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成本对水污染进行整治[2]。 1.3空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场因为动物的粪便、尿液等而会散发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而养殖户不能恰当的处理动物的排泄物,也不能对动物尸体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其腐烂变质,进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样恶臭的散发会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严重的可能使人们过敏或中毒,对人们的人身健康安全造成威胁。因为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气体大都含氮、硫等有毒元素,不但会损伤人们的呼吸道,还会造成酸雨,打破周围环境的酸碱平衡。 2对策 2.1强化养殖中污染监督和管理。大部分规模化畜牧养殖户对其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为此,下面推荐12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一种:猪-沼-菜模式 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1亩左右的露地菜,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在0.8亩塑料大棚内建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猪-沼-果(鱼)模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第三种:“生物链”模式 建一口5-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