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试验PPT
合集下载
细菌—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一)侵 袭 力
包括
黏附结构
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
侵袭性物质
1. 菌体表面结构——菌毛 菌毛黏附可抵抗体液的冲刷作用
2. 侵袭性物质
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透明质酸 链激酶 A群链球菌 链道酶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
(二)毒 素
外毒素 内毒素
1. 外毒素
定义:是由G+菌分泌及部分G-菌合成后释放 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DIC等
7/18/2023
第二部分
细菌的侵入数量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引起感染的数量与其毒力成 反比。
第三部分
细菌的侵入途径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其特定的侵入途径和部位。细菌可通过:
➢ 呼吸道 结核杆菌 流脑奈瑟菌 白喉杆菌 ➢ 消化道 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 皮肤粘膜接触 葡萄球菌 链球菌 ➢ 创伤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 多种途径侵入机体 结核杆菌
性质:为蛋白质,毒性强,具有组织选择性, 不耐热,抗原性强,可用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2. 内毒素
定义: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裂解后 释放出来。内毒素也存在于螺旋体、衣原体和 立克次体中。
性质:脂多糖(LPS),耐热;毒性较弱,无 组织选择性;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毒素。 LPS毒性成分为脂质A。
微生物与免 疫学
细菌的致病性
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途径
01
目
02
录
03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途径
第一部分
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

细胞损伤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是非常广泛的生物类别,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征、 分类和重要性。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如细菌的形态类 型、病毒的结构组成以及真菌和寄生虫的特征。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自养、寄生、共生等。我们将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 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将研究免疫系统 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抗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起着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的 重要功能,如识别病原体、产生抗体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应对方式
免疫系统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微生物的入侵和感染。我们将了解免疫系统的主要防御机制,如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等,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 疫学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准备好开始这个充满知识和惊喜的旅程吧!
免疫学基础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它的重要性的第一步。我们将介绍免疫学的定 义、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微生物与免疫》课件

1 微生物和免疫的重要 2 免疫系统的作用和意 3 生物技术在免疫学中
性
义
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以及 免疫系统的功能对人类健 康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的作用是保护机 体免受微生物侵害,维持 机体的稳态和健康。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免疫学 研究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新 的机遇和前景。
微生物与免疫
探索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了解免疫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生物技术在免疫 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定义
微观世界的奇妙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包括水、土壤、空气和人体。
微生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功能
免疫系统能识别和消灭外来微 生物,并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分类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 得性免疫两大类,分别担负着 不同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的类型
1
免疫反应的基本类型
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
细胞免疫反应
2
疫反应,两者共同参与免疫的整个过程。
细胞免疫通过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
胞的协作,直接消疫苗的制备与应用
疫苗通过使用微生物的成分或 病毒修饰物,激发免疫系统产 生特定的免疫应答。
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人体中 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有助于早 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免疫治疗技术
免疫治疗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调 节免疫系统,治疗免疫相关疾 病,如癌症和自身免疫病。
总结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1 病原微生物
某些微生物能导致疾病, 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 真菌感染等。
细菌—细菌的人工培养(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与免 疫学
细菌的培养
01
目
录
02
03
培养基的分类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一部分
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culture medium) 人工配制适合于细菌 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分类
1. 基础培养基 牛肉膏、牛肉汤+蛋白胨+氯化纳+磷酸盐+水
2. 营养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 葡萄糖、血液等
沉
混
菌
淀
浊
膜
生
生
生
长
长
长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菌落、菌苔
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 或干燥、边缘齐整与否、溶血情况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有
无
鞭鞭毛源自毛菌菌有无
鞭鞭
毛毛 菌菌
第三部分
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细菌学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生物制品的制备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的培养 小结
➢ 培养基的分类 ➢ 细菌的生长现象 ➢ 细菌的人工培养
3. 鉴别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指示剂
4.选择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抑制性化学物质
5. 厌氧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无氧环境
按照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 2-5%琼脂 固体培养基
0.2-0. 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第二部分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培养
01
目
录
02
03
培养基的分类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一部分
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culture medium) 人工配制适合于细菌 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的分类
1. 基础培养基 牛肉膏、牛肉汤+蛋白胨+氯化纳+磷酸盐+水
2. 营养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 葡萄糖、血液等
沉
混
菌
淀
浊
膜
生
生
生
长
长
长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菌落、菌苔
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 或干燥、边缘齐整与否、溶血情况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有
无
鞭鞭毛源自毛菌菌有无
鞭鞭
毛毛 菌菌
第三部分
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细菌人工培养的应用
细菌学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生物制品的制备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的培养 小结
➢ 培养基的分类 ➢ 细菌的生长现象 ➢ 细菌的人工培养
3. 鉴别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指示剂
4.选择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抑制性化学物质
5. 厌氧培养基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无氧环境
按照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 2-5%琼脂 固体培养基
0.2-0. 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第二部分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相应抗原作用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抗体的免疫作用。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土壤、水域、空气、动植物 体内等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分布范围
微生物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命维持起 着重要作用。
02
CATALOGUE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维护机体的健康。
制备方法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纯化 、灭活或减毒处理,以及加入佐剂等 。
疫苗接种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程序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或卫生部门的建议, 按照规定的年龄和时间进行接种。
VS
注意事项
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符合规定,避免疫 苗失效;接种前应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避免在疾病状态下接种;接种后应留观 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 联系。
例如,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 入探索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奥秘,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 和细胞疗法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如CTLA4和PD-1,来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免 疫反应。
肿瘤疫苗
利用肿瘤抗原制备的疫苗,旨在激发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 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利用免疫疗法来调节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反应,以达 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微生物实验 革兰染色(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4、染色: 革兰染色过程: ▪ 初染: 结晶紫 1滴
1分钟
▪ 媒染: 碘液1滴
1分钟
▪ 脱色: 95%酒精2滴 半分钟
▪ 复染: 稀释复红1滴 半分钟
▪每步染色完后均需水洗。
5、镜检 结果: 呈紫色为G+菌; 呈红色为G-菌;
紫碘酒红 一一半半 球阳杆阴 阳紫阴红
思考题
1.在细菌染色涂片的制作过程中,固定 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 细菌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等电点较低,在 pI2-5之间。故在近于中性的环境中,细菌多带负电 荷,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
2. 细菌胞质中含有大量呈酸性的RNA,也与碱性 染料有亲和性。
单染和复染 ▪ 单染:一种染料 ▪ 复染: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进行染色
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Gram stain)
个细菌菌落,在玻片上涂成直径约为1.0cm 的菌膜。(Tip:菌量不宜过多,以免标本过 厚,影响染色结果)
2、干燥: 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或放入37度培
养箱,也可在远离火焰上方微微烘干,但 切勿靠近火焰以免烤焦标本。(Tip:如烘干, 以玻片不烫手为宜。)
3、固定:
火焰固定。固定的作用一是杀死细菌,同 时可改变对染料的通透性(因为活的细菌一 般不让各种染料进入细胞内)。再者使细菌 与玻片粘附牢固,三是使细菌蛋白凝固后保 持其固有的外形。
2.革兰染色的意义。 3.革兰染色时,为什么会出现阳性菌阴
染的现象?
细菌是无色半透明的微小生物,肉眼看不到,必须 借助于显微镜才能够观察。然而,未经染色的细菌 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粗略地看见其形态 和大小,只有经过染色后才能观察清楚。染色后镜 检,不但可以识别细菌的各种不同结构,还可以辅 助鉴别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镀银染色法
梅毒螺旋体 螺旋体细
长,有8-14 个致密而规 则的小螺旋 ,两端尖直 。
立克次体
•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 革兰染色阴性,但一般着染不明显,因此常用 Giemsa染色,将立克次体染成紫或蓝色
恙虫热立克次体
• 观察感染细胞内的恙虫热立克次体:注意在 单核细胞浆内靠近细胞核旁边,有成堆的紫 蓝色的球杆状的立克次体。
在琼脂板上打孔,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相 应孔中,二者自由向四周扩散,在比例合 适处形成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 抗体系统,可出现多条沉淀线。
可用于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成分
球菌 ( coccus )
葡萄球菌
双球菌
链 球 菌
杆菌( bacillus ):
大肠杆菌 棒状杆菌
炭疽杆菌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微生物与免疫学试验PPT
单向定量免疫电泳(火箭电泳)
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中,制板,在板的一端 打一排小孔,加入待检样品,置于阴极端进行电泳 。抗原在泳动过程中与抗体在比例合适部位形成锥 形沉淀峰,状如火箭,称火箭电泳。沉淀峰的高低 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
敏感度与单扩相仿,但需时较短。
双向免疫扩散
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G+
新生隐球菌(新型隐球菌)— 墨汁负染
Thank y 感谢聆
弧菌:一个弯曲
螺菌:多个弯曲
Hale Waihona Puke 肺炎链球菌G+淋病奈瑟菌G-
厌氧芽胞梭菌
破伤风梭菌
结核杆菌:抗酸染色
螺 旋 体(spirochetes)
是一类细长而柔软、弯曲呈螺旋 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根据螺旋体的大小、螺旋数目、规则 程度及螺旋间距等分为—— 疏螺旋、 密螺旋、钩端螺旋体。
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螺旋体细
长,有8-14 个致密而规 则的小螺旋 ,两端尖直 。
立克次体
•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 革兰染色阴性,但一般着染不明显,因此常用 Giemsa染色,将立克次体染成紫或蓝色
恙虫热立克次体
• 观察感染细胞内的恙虫热立克次体:注意在 单核细胞浆内靠近细胞核旁边,有成堆的紫 蓝色的球杆状的立克次体。
在琼脂板上打孔,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相 应孔中,二者自由向四周扩散,在比例合 适处形成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 抗体系统,可出现多条沉淀线。
可用于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成分
球菌 ( coccus )
葡萄球菌
双球菌
链 球 菌
杆菌( bacillus ):
大肠杆菌 棒状杆菌
炭疽杆菌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微生物与免疫学试验PPT
单向定量免疫电泳(火箭电泳)
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中,制板,在板的一端 打一排小孔,加入待检样品,置于阴极端进行电泳 。抗原在泳动过程中与抗体在比例合适部位形成锥 形沉淀峰,状如火箭,称火箭电泳。沉淀峰的高低 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
敏感度与单扩相仿,但需时较短。
双向免疫扩散
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G+
新生隐球菌(新型隐球菌)— 墨汁负染
Thank y 感谢聆
弧菌:一个弯曲
螺菌:多个弯曲
Hale Waihona Puke 肺炎链球菌G+淋病奈瑟菌G-
厌氧芽胞梭菌
破伤风梭菌
结核杆菌:抗酸染色
螺 旋 体(spirochetes)
是一类细长而柔软、弯曲呈螺旋 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根据螺旋体的大小、螺旋数目、规则 程度及螺旋间距等分为—— 疏螺旋、 密螺旋、钩端螺旋体。
密螺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