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七都镇总体规划方案(2018-2035)

七都镇总体规划方案(2018-2035)

七都镇总体规划方案(2018-2035)一、区位分析地理位置七都镇位于苏锡常都市圈内,也处于江苏省优化发展区内,毗邻太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南端,与浙江省相交。

七都镇距离上海114km,距离苏州市区55km,距离无锡116km,距离嘉兴113km。

对外交通沪渝高速、S230省道和苏震桃公路等重要的对外通道是影响七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沪渝高速江苏段经过吴江区北厍、黎里镇、古池荡、七都镇、震泽镇,终点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苏浙两省交界处,与浙江省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相接,江苏段路线全长49.947公里。

S230省道起自宜兴丁蜀镇,止于苏浙交界的苏州市吴江七都镇,为环太湖的重要干线公路,也是苏南地区一条重要的通往浙江的南向通道,吴江境内部分路段与规划中的苏震桃公路共线。

苏震桃一级公路,北接苏州市区友新路,经西南绕城高速公路,跨太湖稍连接松陵、横扇、震泽、桃源等乡镇,南接浙江桐乡(盐官至乌镇一级公路)。

七都镇周边城镇盛泽镇、平望镇和滨湖街道是苏州市规划内的优化提升区域。

二、七都镇的发展潜力七都镇作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长三角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不仅具备优美的太湖风光,还有亨通光电缆、有色金属、针织纺织、建材家居四大支柱产业,国学大讲堂、江村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太湖国学音乐小镇的旅游项目资源。

同时在交通上,南临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西接苏震桃一级公路,中有230省道横贯全镇。

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中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三、上位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中,七都镇沿湖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吴江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临湖生态经济片区中心。

吴江市某年度城市总体规划d

吴江市某年度城市总体规划d

吴江市2002-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目录附件一对原规划及实施情况的回顾及评价1附件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8附件三城市自然条件及建设用地评价85附件四城市历史沿革89附件五对松陵城区外来人口及用地构成分析报告94附件六城市现状简况与分析106附件七城市性质111附件八城市规模114附件九城市总体布局119附件十城市居住用地规划125附件十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132附件十二城市工业用地规划138附件十三城市仓储用地规划146附件十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48附件十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59附件十六城市风景旅游规划164附件十七总体城市设计167附件十八城市给水工程规划174附件十九城市排水工程规划179附件二十城市供电工程规划183附件二十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86附件二十二城市燃气工程规划188附件二十三城市供热工程规划193附件二十四城市环境卫生规划197附件二十五城市防洪规划199附件二十六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5附件二十七城市消防规划212附件二十八城市人防工程规划215附件二十九城市环境保护规划219附件三十城市近郊区规划232附件三十一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37附件三十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246专题吴江市产业分析报告 (247)附件一对原规划及实施情况的回顾及评价《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由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96年编制完成,经过6年的规划实施,对吴江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吴江市经济飞速增长,目前的城市用地的发展部分已突破城市远景备用地,因此,现进行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一、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回顾(一)总体评价1、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对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结构符合吴江市城市实际情况,对市域城镇的发展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区域发展定位较准确,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镇群体构思和交通、能源、水资源的网络框架。

但市域城镇工业结构单一,各城镇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纺织后整理示范区区域环境评价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吴江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环评单位:上海大学证书等级:乙;证书编号:国环评证乙字第1801号目录1. 总则 (3)2. 建设项目简况 (3)2.1.项目名称 (3)2.2.项目性质 (4)2.3.项目背景介绍 (4)2.4.环境质量现状 (5)3. 工程分析 (6)3.1.纺织后整理工艺概述 (6)3.2.盛泽镇纺织后整理行业污染源调查 (6)3.3.盛泽镇纺织后整理行业主要污染源排污分析 (7)4. 纺织后整理示范区规划相容性及产业导向分析 (8)4.1.纺织后整理示范区建设规模及功能定位 (8)4.2.纺织后整理示范区产业导向 (8)4.3.区域开发规划与地域总体规划一致性分析 (8)5. 清洁生产 (9)6. 污染集中控制及缓解措施 (10)7. 废气排放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8. 纺织后整理示范区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 (13)8.1.潜在的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识别 (13)8.2.风险防范措施 (15)9. 结论 (18)9.1.集中建设可行性分析 (19)9.2.选址可行性分析 (19)10. 附图大谢村基地周边情况 (20)1.总则盛泽镇是中国的丝绸之都,享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

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600余家,其中丝绸纺织企业占90%。

今天,近1500家丝绸纺织工厂汇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服饰制成品的丝绸纺织生产链和年产合成纤维100万吨、丝绸纺织品40余亿米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盛泽镇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作为纺织行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纺织后整理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纺织后整理行业也带来了环保、安全、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

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

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盛泽镇政府决定对部分纺织后整理企业实行整体搬迁,并进行污染综合整治。

搬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按照环保和消防、安全等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同时通过对纺织后整理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企业规模、布局的调整,使纺织后整理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7.16•【字号】苏政复[2008]38号•【施行日期】2008.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08〕38号)苏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批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苏府呈〔2007〕26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上报的《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吴江市是苏浙沪边界、太湖东岸的新兴城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吴江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把吴江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文化昌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江南水乡城市。

三、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利用地处苏浙沪边界、毗临太湖的地理优势,以片区为基础整合市域空间,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优化镇村布局,稳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

加强对各类空间资源的规划管制与协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

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规划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60万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78.81平方公里以内;规划到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80万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95.54平方公里以内。

保持中心城区“一市双城”结构,其中松陵城区主要向西和向南发展,盛泽城区主要向西和向南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附件: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城镇概况-----------------------------------------------------------------------01第二章规划背景-----------------------------------------------------------------------06第三章规划依据与总体规划目标--------------------------------------------------08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10第五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12第六章镇域空间管治与自然环境保护规划--------------------------------------14第七章镇域旅游规划-----------------------------------------------------------------15第八章镇域交通规划-----------------------------------------------------------------16第九章城镇用地总体布局-----------------------------------------------------------17第十章城镇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21第十一章城镇道路交通与对外交通规划-------------------------------------------24第十二章城镇绿地与河网水系规划-------------------------------------------------26第十三章城镇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27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8第十五章城镇市政工程设施规划----------------------------------------------------34第十六章城镇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37第十七章城镇综合防灾规划------------------------------------------------------------39第十八章城镇近期建设规划------------------------------------------------------------40第十九章规划实施建议------------------------------------------------------------------42第一章城镇概况1.1现状概况1.1.1基本概况1.1.1.1 地理位置同里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东部,东经120°44’,北纬31°09’处。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一节功能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3)第二节城市化及城镇发展战略 (8)第三节城市化水平预测 (9)第四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9)第五节空间利用规划 (10)第六节空间管治 (11)第七节旅游发展规划 (12)第八节基础设施规划 (14)第九节社会事业协调规划 (18)第十节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第十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22)第三章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 (26)第四章城市发展方向与结构形态 (28)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9)第一节总体布局 (29)第二节居住用地 (29)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 (31)第四节工业用地 (34)第五节仓储用地 (37)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8)第一节对外交通 (38)第二节道路交通 (39)第三节城市公共交通 (44)第七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风景旅游规划 (47)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7)第二节城市风景旅游规划 (49)第八章总体城市设计 (51)第九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55)第一节给水工程 (55)第二节排水工程 (56)第三节供电工程 (57)第四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9)第五节燃气工程 (59)第六节供热工程 (60)第七节环境卫生 (61)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63)第一节防洪规划 (63)第二节消防规划 (64)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65)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66)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67)第十二章城市近郊区规划 (69)第十三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72)第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80)第十五章城市规划的实施措施 (82)第十六章附则 (86)附:《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论证意见第一章总则第1条面对全球经济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来,吴江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苏州总体规划

苏州总体规划

苏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

苏州中心城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014.7平方公里(包括吴县市的市区、太湖度假区、及东山、西山、镇湖、太湖、渡村、望亭、通安、东渚、光福、胥口、浦庄、横泾、东桥、黄埭、渭塘、湘城、木渎、越溪、藏书、郭巷、车坊、甪直、黄桥、蠡口、陆慕、北桥、太平、阳澄湖28个镇;吴江市的同里、屯村2个镇;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巴城、正仪、南港5个镇)。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0万人。

2005年149.1万,其中吴县市区13.5人。

远期为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

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

远期为186.9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5.总体布局: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

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6、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系统的主骨架是井字形快速路加三环的道路系统。

古城内保持原有路、河格局,严格限制道路拓宽。

古城区我印象中的苏州,除了古色古香的街坊,精巧雅致的园林,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而苏州的城市规划也同样令我惊喜。

在古城区,站在六七层的“高楼”上,就可以“一览众‘楼’小”了。

我了解到,古城区的建筑是限高的,最高建筑不能超过24米。

吴江城市规划

吴江城市规划

吴江市都市总体规划(2023-2023)来源: 吴江市建设局受人民政府委托, 吴江市建设局于2023年年终开始对《吴江市都市总体规划》组织修编, 目前规划成果已经基本完毕。

为提高规划旳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都市总体规划旳重要内容进行公告。

请广大市民对该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提议, 为下一步规划成果旳完善提供参照。

第一部分总则一、区域位置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苏锡常、杭嘉湖经济圈之间, 东临上海、北靠苏州、西濒太湖、南与浙江嘉兴、湖州接壤。

二、规划年限近期: 2023-2023年远期: 2023-2023年远景: 展望50年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发展目旳经济发展目旳: 见表一表一社会发展目旳: 见表二表二生活水平目旳: 见表三表三生态环境目旳: 见表四表四二、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人口规模预测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以构造调整为主线,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 树立生态观念, 将吴江建设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于一体旳园林都市。

人口与都市化水平预测1.市域人口吴江市域总人口分别为: 2023年135万人, 2023年160万人。

2.都市化水平预测吴江都市化水平估计: 2023年为70.4%, 2023年为81.3%三、市域空间构造规划1.市域空间构造: 分为五个相对独立旳片区。

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包括松陵、同里、菀坪以及平望旳太浦河以北地区。

临沪综合经济区:指汾湖镇, 具有紧临上海旳区位优势, 是吴江全面接轨上海发展旳前沿阵地。

临湖生态经济区: 包括七都和横扇。

盛泽民营经济区: 包括盛泽、铜罗、平望太浦河以南地区。

震泽民营经济区: 包括震泽、桃源。

2. 城镇等级规模构造:估计吴江全市人口2023年临苏外向型经济开发区50万人, 临沪综合经济区20万人, 临湖生态经济区7万人, 盛泽民营经济区40万人, 震泽民营经济区13万人, 合计13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附件一对原规划及实施情况的回顾及评价 (1)附件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附件三城市自然条件及建设用地评价 (84)附件四城市历史沿革 (88)附件五对松陵城区外来人口及用地构成分析报告 (93)附件六城市现状概况与分析 (105)附件七城市性质 (110)附件八城市规模 (113)附件九城市总体布局 (118)附件十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124)附件十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 (131)附件十二城市工业用地规划 (137)附件十三城市仓储用地规划 (144)附件十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47)附件十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58)附件十六城市风景旅游规划 (163)附件十七总体城市设计 (166)附件十八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173)附件十九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177)附件二十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181)附件二十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84)附件二十二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186)附件二十三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191)附件二十四城市环境卫生规划 (195)附件二十五城市防洪规划 (197)附件二十六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203)附件二十七城市消防规划 (210)附件二十八城市人防工程规划 (213)附件二十九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17)附件三十城市近郊区规划 (230)附件三十一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35)附件三十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244)专题吴江市产业分析报告 (247)对原规划及实施情况的回顾及评价《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由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96年编制完成,经过6年的规划实施,对吴江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吴江市经济飞速增长,目前的城市用地的发展部分已突破城市远景备用地,因此,现进行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一、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回顾(一)总体评价1、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对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结构符合吴江市城市实际情况,对市域城镇的发展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区域发展定位较准确,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镇群体构思和交通、能源、水资源的网络框架。

但市域城镇工业结构单一,各城镇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

2、双核城市形态,符合吴江市特色。

盛泽虽然作为市区,但目前盛泽在行政体制、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等方面都未能享受市区待遇,仍然以小城镇的方式管理与建设盛泽,严重阻碍了盛泽的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未能全面发挥其与周围地区经济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中心城区作用。

(二)若干具体问题1、市域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原规划确定市域总人口2010年为10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看,吴江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市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5‰,机械增长率10‰左右,按此增长率计算到2010年,市域总人口低于100万人。

原规划确定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因为,根据《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全省正贯彻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发展方针,由此《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将苏州市域城市化水平定为70%,其目的是要将苏州市建设成为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而吴江松陵城区紧靠苏州市区,势必受到苏州中心城市集约发展的影响,《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将吴江市域城市化水平确定为68%。

原规划预测200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2%,而2000年吴江实际城市化水平仅为40.42%。

因此,对于市域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应在原规划的基础上,适当降低。

2、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原规划的城镇发展战略为均衡发展战略,双城的规模各为12万人,五个重点中心镇规模为3-5万人,还有16个规模1-2万人的一般镇,一般镇规模较小,数量较多,不利于集聚发展。

3、市域基础设施(1)沪湖一级公路提升为高速公路,并改线至八坼以南,而不是在松陵城区以南,规划应进行调整。

另外,作为双城的松陵、盛泽之间的交通联系应进一步加强。

(2)原规划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地方领导忽略了对水源的保护,各个乡镇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影响了生态环境,造成区域水质性缺水,特别是盛泽,近几年丝绸印染业的飞速发展,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本轮规划一方面要引太湖水为自来水源,实行区域供水;另一方面,在加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同时,也要求针对盛泽的特殊性请专业部门编制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二、规划对策1、运用“四普”资料为依据,“五普”资料为参考预测市域总人口,确定合理的市域城市化水平。

2、加强对吴江市产业结构的分析研究,实行区域联动的发展战略,对外加强与苏州、昆山和太仓等地的联系,实行优势互补政策;对内实施城镇分工,体现城镇经济的综合优势。

3、充分考虑与浙江相邻、与苏州、上海相近的区位条件,积极接受周围大城市的经济辐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4、从更大范围解决交通、区域供水问题。

5、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重点中心镇,走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合理撤并乡镇,控制农村居民点的扩张。

6、从市域生态建设的角度,加大市域环境治理的力度三、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回顾(一)总体评价原规划具有合理的城市结构形态,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吴江江南水乡特色,用地布局科学合理,为本轮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运东地区工业快速无序连片发展,破坏了松陵城区原有的城市特色和空间尺度。

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盛泽在近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此外规划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预见性不足,对吴江良好的区位经济优势条件下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的趋势估计欠缺,规划相对滞后,用地规模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二)若干具体问题1、城市规划区原规划界定的城市规划区包括松陵、盛泽和芦墟三部分。

规划区总面积226.15平方公里。

经过几年的建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芦墟的建设缺乏指导作用;也不利于市区的集中建设。

而松陵、盛泽的规划区过小,现状规划建设用地在许多地方已突破原规划区范围。

2、城市性质原规划界定的城市性质符合吴江市实际情况。

最近几年,松陵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吴江经济开发区经过7年的奋战,已形成了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

松陵城区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8.1%,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量的7%左右。

随着开发区外资企业的投产运营,松陵城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松陵今后继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之后,又将成为全市的经济中心。

3、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上一轮近期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为松陵8万人,盛泽9.5万人。

2000年现状松陵9.33万人, 盛泽9.46万人,松陵城区六年内增长3.53万人,年增长率近8‰。

盛泽城区六年内增长2.9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松陵城区人口规模与近期规划人口相比有较大突破,主要是开发区发展太快,外来人口增长迅猛。

盛泽城区人口规模与近期规划人口规模相当。

本规划应扩大松陵人口规模。

(2)用地规模:吴江市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私营经济的活跃,城市建设用地发展速度加剧,人口规模与原规划基本持平,但用地规模的扩大与原规划相差较大,松陵近期建设已突破了远景规划范围,盛泽近期规划也突破了远期规划范围。

其中松陵原规划现状用地规模(1994年)为598.4公顷,近期(2000年)用地规模777.6公顷,而松陵现状(2000年)用地规模1382.04公顷, 六年内增加了792.61公顷,增加了1.34倍。

包括已征待建用地六年内增加了991.62公顷,增加1.65倍,平均每年增加165.3公顷。

盛泽原规划现状用地规模(1994年)为561.8公顷,近期(2000年)用地规模836.9公顷,而盛泽现状(2000年)用地规模1149.03公顷,六年内增加688.23公顷,增长了1.2倍,每年平均增长115公顷。

本规划应排除这其中部分发展速度的“泡沫”成分,合理预测吴江市区的用地规模。

4、城市发展方向原规划松陵城区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南为主。

近几年,由于城市的扩展突飞猛进,松陵城区向北已发展至苏州市界,向东已跨越了苏嘉杭高速公路。

2000年11月,松陵又撤并了八坼镇,松陵城区将以向南发展为主,适当向西发展。

盛泽以向南、向西为主的城市发展方向,切合实际。

盛泽原先向西发展受行政区划的限制,2000年11月,盛泽撤并了坛丘镇,为盛泽向西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5、规划布局结构原规划布局结构基本合理,即松陵以大运河为界分运西、运东两片,在组团内部采用北生产、南生活的功能分区,保持组团内部的就业相对平衡。

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及规划控制不力,运东用地的全部和运西的北面基本改为工业用地,导致用地布局不合理,用地结构不相协调。

工业用地的无序扩展,使运东、运西发展不平衡,东部生产,西部生活;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原规划中盛泽城区采用集中布置的方式,将工业用地分为三大块与四个居住区穿插布局,绿色空间契入城区。

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控制,造成工业用地包围城区,工业遍地开花的局面,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6、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原规划中松陵城区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周围,居住质量较好;在浦北和运东开发区内分散着许多农居,造成农居与成片的工业用地混杂,造成许多“城中村”现象。

另外,在开发区工业企业内部都设置了职工宿舍,致使工业区内部居住分散,并缺乏商业服务设施配套。

同时,由于规划控制不严及各单位利益驱动,在城区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低层低密度住宅,使松陵现状人均居住用地高达48.6平方米/人,约为国标的1.5倍。

由此限制了松陵居住新区的开发,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增加了难度,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盛泽城区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周围,老城区内的居民以低层为主,新建了一批农民别墅;多层公寓以4层为主;农居分散在城区周围。

盛泽的居住用地与松陵存在着同样问题,现状人均居住用地也高达43.16平方米/人,与松陵不同的是盛泽旧城改造任务繁重。

原规划确定的中小学生指标过高,应适当降低指标,同时扩大中小学规模,减少数量。

(2)工业用地:原规划对工业的发展估计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用地扩展存在无序现象,工业用地因为招商引资和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而急剧增加,目前松陵城区工业用地跨越苏嘉杭高速公路发展,有与同里历史文化名镇相连的可能。

根据用地结构分析,将吴江市城市建设用地与国标、周边城市及原规划的用地指标相比较,松陵人均工业用地50.18平方米/人,低于昆山但高于其他周边城市。

所幸的是松陵工业门类是以电子资讯业为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小。

另外,开发区跨越高速公路发展,由于事先未与公路部门协调,已实施的苏嘉杭高速公路未预留必要的穿越通道,规划实施的可能性较小,基础设施投资代价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