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重点

合集下载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在日本,关于弥生文化有各种论点,弥生文化被看作是日本历 史上充满神秘的文化。首先,对它的产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大陆来日的渡来人创造的,有的说是日本列岛先民创 造的。更有的人说,是徐福他们创造的。理由是,公元4世纪 左右,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和百工东渡日本并在日本定居 下来,创造了辉煌的弥生文化。但这毕竟是传说,是美好的神 话故事,事实有待今后的考证。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在很短的时间里,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文化突然 降临到当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文化中,并且很快得到人们的认 可,并在很短的时间不断发扬、壮大,成为漫长历史中的一部 分。弥生文化充满了大陆文化的色彩,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弥 生文化是大陆文化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外来文化。
细石器时代: 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以渔猎、畜牧经济 为主。以石髓、玛瑙、燧石等为石器原料,有多角锥状石核、 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小石片等,器形有刮削器、圆状刮削 器、短削器、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 石 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到 铜石并用时代。在日本国内,一般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后期, 但在欧洲等地,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的 中石器时代。 以下是在日本出土的细石器图片。
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日两国的将来有所展望,对我们今 后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真可谓有 百利而无一弊。中日友好符合大势所趋,对于亚洲和平乃至 世界和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年轻的一代应该向老一辈学 习,为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代篇
第一章 绳文文化和大陆文化 第1节 “陆桥”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洪积世: 距今250万年——15000年之前叫做洪积世,洪积世又分为冰 河期和融冰期。其间经历了4次冰河期的轮回。在最后一个 冰河期来临时,日本列岛的北端和南段和中国大陆是相连的。 这位人类的迁徙带来了可能性。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

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

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

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

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

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

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

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

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

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

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

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

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

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介绍

中日茶文化沟通史的介绍针对“日本茶原生说”阐述了唐从前的中日文化沟通;介绍了隋唐、晚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中国径山茶礼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物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日本足利将军府的中国文物珍藏及书院茶道的兴衰;中国功夫茶对日本的影响。

本书不单以大批史实与各样生动案例表达与考据了中日茶文化在历史上的沟通、流传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从而比较和商讨了中日茶文化的异与同。

总结出中日茶文化都表现了天人合一、东方真理和文化集成等共同特点。

同时又揭露了两国茶文化在历史成因、喝茶品种、调茶方法、茶具与参加者、有关文化等方面的差别。

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适用品逐渐上涨到精神文化,而日本茶文化倒是从精神文化普及到适用的。

中国茶文化多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亲密,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形成于佛教禅宗思想的融入。

第一章日本茶的自生说与隋唐从前的中日文化沟通第一节隋唐从前的中日文化沟通第二节日本茶的“自生说”和“渡来说”第三节中国茶树散布区的扩散及其对茶叶东传的影响第二章隋唐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隋唐期间中日文化沟通概略第二节正仓院没能珍藏茶饼的原由第三节中国茶文化盛行于中唐第四节《茶经》对中唐此后中国喝茶文化的影响第五节最澄和尚与茶第六节空海和尚与茶第七节永忠和尚与茶第八节嵯峨天皇与弘仁茶风第九节中日两国早期喝茶活动的比较第三章晚唐至北宋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晚唐至北宋期间的中日沟通第二节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浸透及影响第三节北宋龙凤团茶和散茶的发展第四节日本喝茶衰微阻滞说及其历史原由第五节安全时代中后期日本喝茶特点第四章南宋、元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南宋、元期间的中日沟通第二节南宋、元期间的中国制茶及喝茶法第三节荣西的《吃茶养生法》及对南宋新茶法的流传第四节日本茶树栽种面积的扩大及喝茶的普及第五节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第六节日本的唐物高潮及中日斗茶之比较第五章明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明期间的中日关系和贸易来往第二节足利将军府的唐物珍藏及其书院茶道的兴衰第三节堺市商人的茶人化及草庵茶道的初步形成第四节“和物”的出生与日本草庵茶道的全面形成第五节明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第六章日本茶道与中国第一节茶道的茶会第二节茶道的建筑第三节茶道的道具第四节茶道的礼制第七章清期间的中日茶文化沟通第一节长崎与唐人贸易第二节福立功夫茶在长崎的流传第三节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叙至19世纪中叶)第四节日本煎茶文化的特质(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第八章日本煎茶道与中国楔子:社会转型期的唐物煎茶会第一节煎茶道的茶会第二节煎茶道的装修第三节煎茶道的礼制结语主要参照书目后记唐朝从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喝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特别是此中的和尚发挥了重点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史重点

中日文化交流史重点

2012-2013学年选修课中日文化交流史考试重点一、试卷结构(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4选2(3)论述题4选2第一章1、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全面性、双向性、自主性、持久性。

2、日本历史时间旧石器時代-绳文時代-弥生時代-古坟時代-飞鸟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镰仓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时代3、日本最古老的文化叫做什么文化?答:绳文文化4、“陆桥”是什么东西,请简单地描述一下。

答:因为地壳变化和海平面下沉使得大陆和日本列岛相连,产生了生物可以移动的狭长地带。

5、岩宿遗迹是谁首先发现的?答:相泽忠洋6、绳文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答:绳文文化早期以狩猎、采集等自然经济为主,已存在石褪、石斧、石刀、石链等种类繁多的打磨石器,中后期向农耕经济过渡,开始出现石、木、兽骨等制做的生产生活用器。

绳文人住宅以半地穴式为主,并形成村落,拥有共同的墓地以及祭祀场所,从现在已发现的非实用性的石棒和乳房、脸部夸张的女性陶偶来看,当时已经产生了基于农耕文化的自然信仰活动。

7、渡来人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给日本带去了什么?答:从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穿越朝鲜半岛到达现在的九州北部地区。

基本上可以认定指历史上的“渡来人”。

第二章1、青铜器和铁器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答:日本的弥生时代,也就是中国的秦汉时代。

2、“弥生文化”的“弥生”表示什么意思?答:弥生文化是由发现弥生式陶器的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得名弥生时代,它还有新生的意思。

3、弥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答:以金石并用、经营水稻栽培与畜牧并重的生产经济为主。

这个时代日本受到中国内地文化的强烈影响,主要是稻作农耕技术。

4、铁器和青铜器分别有什么用途?答:青铜器主要用于武器、兵器,一小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青铜器还用作祭祀器具。

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由于大陆移民,日本人很容易的就用上了铁器。

5、徐福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答:徐福一行人为日本带去了中国大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特别是种植粮食和使用金属工具的技术,致使公元3世纪左右日本列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了突变。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秦汉六朝1.大宰府P132.左旋海流P33.铜铎P4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8.信子节(千童镇)P179.佐贺吉野里P1910.金印P26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吉米、志贺岛P2612.乐浪P21、P22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15.朝贡意义P39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17.五王遣使P48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19.伽耶P50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21.古坟时代P53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1.平假名、片假名P582.文学交流P60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4.诗歌方面P615.镰仓时代P636.江户时代P64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8.汉藉P67◆◆◆◆◆◆◆◆◆◆◆◆◆◆◆◆◆◆◆第二章:隋唐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3.圣德太子P83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6.《十七条宪法》P877.改新之诏P888.四期遣唐使P89/90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P91 (表)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13.宫市P95;宝饰镜P96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22.喜娘P11023.晁衡贡献P110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26.鉴真和尚P112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28.鉴真东渡功绩P115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31.学问僧、请益僧P134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33.惠果大师P138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35.日本真言密宗P139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38.张保皋P14139.会昌法难P14440.圆仁功绩P144/145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2.道教P1583.共存性P1604.总结P1615.◆◆◆◆◆◆◆◆◆◆◆◆◆◆◆◆◆◆◆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1.新形势下的变化P1652.不对等贸易的后果P1683.单方贸易的不利影响P1694.藤原道长、藤原赖通P1695.国风文化及特点P169下、提纲P76.紫式部《源氏物语》P170/1717.苏木、香木、锦P1728.十二单P170、172(特点);束带装P1709.鸿胪馆P17310.中山平次(考古)P17511.《开宝敕版大藏经》P17812.源信P18013.五百罗汉堂点茶供养P18514.成寻:中日佛教真正的双向交流P187;意义P187-188综述三:中日艺术的交流(音乐、美术、工艺)P190◆◆◆◆◆◆◆◆◆◆◆◆◆◆◆◆◆◆◆第四章:南宋、元1.平氏集团P1992.平清盛P1993.海盗P1994.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福原离宫P2005.《平家物语》P2016.船只流动特点P2017.宗像氏“海上豪族”P2028.青瓷葵口碗P202 ;图P267(一种非一个)9.宋人百堂P202/20310.谢国明P20311.圆尔辨圆P20312.南宋、元时中日佛教交流的特征P206、提纲P913.明庵荣西P206;提纲P914.天台山万年寺P207;天童寺P207/21215.师从虚庵坏敞P20716.真言宗、华严宗P20817.荣西成功开辟临济宗P20918.《吃茶养生记》P209;《兴禅护国论》19.希玄道元(曹洞宗)P210、提纲P920.兰溪道隆(中国人)P216;提纲P1021.禅与武士道P215/217(详细);提纲P10 22.无学祖元P218;提纲P1023.北条时赖P216;北条时宗(唯一的民族英雄)P22024.综合论述南禅宗与镰仓幕府的关系P22125.建长寺P221;圆觉寺P22526.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动机P228几次远征提纲P827.为何出现日人涌入中国的现象P23128.宋钱流入日本;日本货币体系P231◆◆◆◆◆◆◆◆◆◆◆◆◆◆◆◆◆◆◆第五章:明朝1.足利义满P2452.堪合贸易P247;总结P2543.堪合符P247下4.争贡事件P2485.足利义教P2476.嘉靖倭患P2487.贡品分类P249、P2538.《善邻国家记》P2559.东山御物P256;来源P25610.东山文化P25611.东山御物的功能P260、P26612.唐物与茶道的联系P268~276、综述P27913.唐物侍奉官P27414.村田珠光——茶道之祖P275武野绍鸥——茶道中兴P27515.丰臣秀吉赐死千利休P276、P279、P27216.茶头P27617.唐物摆饰规定P27718.法肆关系P28719.倭寇P282;起因P28320.王直、许栋、徐海、五峰先生P287;提纲P1121.唐人村、唐人路P28822.展海令P28923.倭寇作乱的影响(意义)P28924.朱印状P29025.中日之间的几次战争P29626.遣明使与遣唐使的区别P297、提纲P1127.为何用名僧做遣明使?P29828.遣明使在中国的活动分类P30029.雪舟P301;提纲P1130.《天桥之图》P30631.策彦周良P307、P311(总结)32.宁波港P312◆◆◆◆◆◆◆◆◆◆◆◆◆◆◆◆◆◆◆第六章:清朝前期1.琉球P3292.郑迥、球案、林世功P3313.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P3225.唐人贸易的三个时期P337~3426.郑氏商船成功的原因P3397.正德新商法P3438.19世纪中叶中日贸易隐患P3439.唐人坊P34410.草袋物P34411.隐元隆琦P35212.黄檗宗P 35313.禅宗三大派:临济、曹洞、黄檗P35514.黄檗文化在各方面的成就P355~35815.黄檗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P35816.朱顺水赴日贡献P361+ P36217.古黄檗、新黄檗P362综述六:中日民俗的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实物考察:铜铎○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实地考察:千童镇○《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

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

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文化需要碰撞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兵家尚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与国之间更需要不断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自身的文化活力。

在古代,中国和周围诸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也从中汲取文化结晶,但闭关锁国之后中国面临列强的打压,这不断地告诉要改变观念,正视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益处,积极进行文化交流。

自三国时期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出使曹魏,到如今的中日建交,千年的碰撞与交流让中日两国都受益匪浅。

在有史记录的两千多年的交流中,文化交流是中日两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最深刻的领域,同时让中日两国文化蓬勃发展,紧密相连。

元世祖时期曾两次攻打日本,战败后两国就一直保持着和平,但没有政治上的交流,宋元时期中日商人活跃,僧侣来往频繁,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担当起两国文化交流的重担,在这期间,中日都进行了哪些交流呢?下面就让一起来看看吧。

僧侣往来,交换经书不同于隋唐、明清时期的官方交流,宋元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没有派遣使臣来往,因为改朝换代还有战争的原因,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没有什么官方联系。

而此时的中日关系主要以民间交流为主,主要是商人东渡贸易和僧人来中国学习佛法。

其中日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僧人来中国学习经法文化,并在学成归国后将中国的禅文化带回日本,这使得中国的禅文化得以在日本蓬勃发展。

在宋朝时日本来到中国的僧侣有“入宋僧”的说法,裔然就是宋朝时期从日本到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僧侣。

他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带来了后面许许多多的“入宋僧”和“赴日僧”,开创了两国僧侣交流的先河,也为后来的禅文化引入日本埋下了伏笔。

后来日僧明庵荣西来中国学习禅法,领得法衣、祖印等归国,将当时中国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禅文化在日本开始盛行。

宋太宗还给许多日本僧人赐予宋版的《大藏经》等许多中国典籍,加深两国文化交流。

元朝时僧人来往也很频繁,据史书记载,仅泰定三年,元朝一次就“遣日本僧瑞兴等十四人还国”,可见来元之日僧的人数之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选修课中日文化交流史考试重点一、试卷结构(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4选2(3)论述题4选2第一章1、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全面性、双向性、自主性、持久性。

2、日本历史时间旧石器時代-绳文時代-弥生時代-古坟時代-飞鸟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镰仓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时代3、日本最古老的文化叫做什么文化?答:绳文文化4、“陆桥”是什么东西,请简单地描述一下。

答:因为地壳变化和海平面下沉使得大陆和日本列岛相连,产生了生物可以移动的狭长地带。

5、岩宿遗迹是谁首先发现的?答:相泽忠洋6、绳文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答:绳文文化早期以狩猎、采集等自然经济为主,已存在石褪、石斧、石刀、石链等种类繁多的打磨石器,中后期向农耕经济过渡,开始出现石、木、兽骨等制做的生产生活用器。

绳文人住宅以半地穴式为主,并形成村落,拥有共同的墓地以及祭祀场所,从现在已发现的非实用性的石棒和乳房、脸部夸张的女性陶偶来看,当时已经产生了基于农耕文化的自然信仰活动。

7、渡来人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给日本带去了什么?答:从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穿越朝鲜半岛到达现在的九州北部地区。

基本上可以认定指历史上的“渡来人”。

第二章1、青铜器和铁器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答:日本的弥生时代,也就是中国的秦汉时代。

2、“弥生文化”的“弥生”表示什么意思?答:弥生文化是由发现弥生式陶器的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得名弥生时代,它还有新生的意思。

3、弥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答:以金石并用、经营水稻栽培与畜牧并重的生产经济为主。

这个时代日本受到中国内地文化的强烈影响,主要是稻作农耕技术。

4、铁器和青铜器分别有什么用途?答:青铜器主要用于武器、兵器,一小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青铜器还用作祭祀器具。

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由于大陆移民,日本人很容易的就用上了铁器。

5、徐福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答:徐福一行人为日本带去了中国大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特别是种植粮食和使用金属工具的技术,致使公元3世纪左右日本列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了突变。

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的生产方式为主的绳纹时代,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弥生时代。

徐福一行在九州或纪州定居后,还向当地居民传授农耕、天文、航海、纺织、冶炼、捕鲸、医学等技术。

为促进古代日本文化和生产力飞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章1、“乐浪”是现在朝鲜半岛的哪里?答:北朝鲜平壤附近。

2、大和朝廷的真正统治者是谁?答:雄略天皇3、朝鲜半岛的“三国鼎立”指哪三个国家?答:百济、新罗和高句丽。

4、渡来人的三大家族是哪三大家族?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答:秦氏、汉氏、文氏三大家族。

秦氏家族擅长养蚕和织布,他们将这些技术带到了日本,教给当时的日本人,提高了当时的纺织技术。

另外,秦氏还擅长农耕,他们居住的京都盆地农业生产发达。

另外,这一家族还擅长建筑、土木工程。

汉氏家族擅长的是工艺美术。

例如,铁器铸造、皮革加工、金银加工等。

神略天皇时代,得到天皇的“直”姓氏的赏赐,管理所有技术人员。

文氏家族主管大和朝廷的文书、外交、户籍编撰等重要工作。

开始时他们被称为“书首”,可是后来被称为“文氏”。

他们的祖先据说是“王仁”,王仁主讲各典籍,是将《论语》、《千字文》带到日本的人,同时王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5、《日本书纪》是一本什么书?什么时候,何人书写的?答:日本书纪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

舎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奈良时代720年完成。

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

6、倭国五王是哪五王?分别叫什么名字?答: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

即讚、珍、济、兴、武。

7、汉字什么时候、由谁传入日本的?答:弥生时代中期渡来人传入的。

8、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叫什么名字?答:倭奴国9、邪马台国的统治者叫什么名字?答:卑弥呼第四章1、推古朝的真正统治者是谁?答:圣德太子一句话就是佛教文化。

在圣德太子的努力下,推古朝时代,佛教受到日本人的崇拜。

3、圣德太子的主要功绩有哪些?答: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

圣德太子积极地吸收中国的儒教、法家等先进文化和思想,并巧妙地利用于日本的君臣制度。

圣德太子可谓是巧妙利用中国儒教和法家思想,渐渐地将古代日本国家体制向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第一人。

4、遣隋使前后一共进行了几次?答:4次,分别是公元600年、公元607年、公元608年、公元614年。

5、分别阐述一下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

答:冠位十二阶制定于推古十一年(公元603年)。

冠位的名称是儒教的五常,即由来于仁、义、礼、智、信。

再在前面加上“德”,即德、仁、义、礼、智、信,按照这一顺序设定冠位。

冠位十二阶就是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义、小义、大礼、小礼、大智、小智、大信、小信,共计十二阶。

宪法十七条制定于推古十二年(公元604年)。

所谓《宪法》实际上不同于今天的《宪法》,主要是一些政治性、道德性的训诫。

6、请阐述一下国书事件的经由。

答:公元607年,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第2次来中国时,带来了一封国书。

小野妹子提交给隋朝庭的国书中有下列一段话:「日出づる処の天子、書を日没する処の天子に致す、恙無きや」。

这段话引起隋炀帝极大的不满。

理由是,与从前以臣相称,乞求得到封号的态度相比,此次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点不同于以往的、不愿臣服的态度。

隋炀帝看完国书后,大为恼火,决定杀掉使者,以解心头之恨。

但是,最终隋炀帝没有杀掉小野妹子。

因为,当时的隋炀帝一心想要征服高句丽,他不想得罪实际控制着高句丽以南的倭国,不想将关系弄僵,所以只能暂时忍下羞辱。

其实,这也是当时隋炀帝的一个策略。

公元608年4月,以裴世清为首的12人一行在小野妹子的陪伴下出访日本,到达筑紫(现福冈)。

因为遣隋使的成功,圣德太子大喜,遂设宴招待隋朝使节,表示极大的欢迎。

同年9月,隋朝使节归国之际,小野妹子陪伴隋朝使节,再一次作为遣隋使节被派遣到中国。

7、这个时代出现的佛像制作大师是哪一位?答:鞍作鸟第五章1、大化改革发生于什么时候,主要内容是什么?答: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2、日本的律令官制是怎样的制度?答:日本的律令官制是模仿中国的官制形成的,制定律令制是大化革新后日本政府改革政策的重要一环。

日本的律令可以说都是以中国的律令为蓝本制定的。

有的律令在条目上与唐律令很相似,律等完全一样。

答: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天平文化”,尤其在佛教、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渐发达起来。

而且呈现出浓厚的唐文化的影子,可以说,唐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4、学问僧是怎样的人?杰出代表人有哪些?答:在遣唐使成员中,他们占据绝大多数,他们都是从日本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僧侣,也可以成为精英。

他们来到唐朝后,努力学习宗教的佛教和经典,回日本后,在各寺院宣扬佛教和大陆文化,非常活跃,其中很多人成为各寺院的住持。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空海、最澄、荣西等人。

5、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答:虽然鉴真仅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但是他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的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唐朝文化繁荣发达的时期。

鉴真来日本的时候,同行的人中有刺绣艺人、画家、玉器艺人等,他们带去了刺绣、绘画、玉器、铜镜等工艺美术珍品以及大量的真迹字帖等。

鉴真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在日本被吸收,对天平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鉴真还将中国医学传到了日本。

他亲自为光明皇太后治病。

虽然双目失明,但对药物的知识渊博。

鉴真在日本的十年拼命学习,为了中日文化交流尽了最大的努力,留下了卓越的功绩。

1973年,当时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拜访唐招提寺时,接受了寺院长老们的请求。

1980年4月19日,鉴真坐像回到故乡扬州公开展出,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欢迎。

第六章1、菅原道真是怎样的人?他为何谏言天皇废除遣唐使?答:唐朝末期,因为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定,加上航海方面的危险因素、以及经济困难等,公元894年,菅原道真向日本朝廷提出废除遣唐使。

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废除了遣唐使。

菅原道真是平安时代前期的贵族和学者。

菅原是善之子。

效力于宇多天皇并得到信任,历任文章博士、藏人头、参议等职位。

是日本书法三圣之一。

也称为菅公。

其实,菅原道真提出废除遣唐使的真正原因是,日本已经赶上中国了,可以不用向中国学习了。

2、源信和净土宗是怎样一种关系?答:处于其发展中间过渡期的源信则以自己撰写的《往生要集》共3卷表明了自己在日本净土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存在。

不仅是日本,也给中国宋朝的佛教界带来了很大影响。

这本书广泛引用了以净土经典为主的各种佛典的词句,然后加上评论,甚至对念佛时要注意的地方加以说明。

3、临济宗是由谁传入日本的?答:荣西4、简单叙述一下宋日商船贸易。

答:进入北宋(公元960~1126年)后,几乎和之前一样,中日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中国商船为中心展开的。

尤其是以南海贸易为中心,从广州开始,福建的泉州、浙江的明州、杭州、山东的密州(现山东省胶州)等港口均成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因此,设立了叫做“市舶司”的机构,负责处理管理事务。

5、请介绍南宋禅僧中的2位杰出人物。

兰溪道隆(公元1213~1278年)是中国南宋临济宗僧侣,作为第一个将大陆禅宗真正传入日本而为人们熟知。

兰溪为号,宋朝西蜀涪江人(现四川省绵阳县)。

道隆听说日本的禅宗逐渐兴旺起来后,想要在日本进一步弘扬禅宗,公元1246年,和弟子一起,乘上日本商船,经过京都来到镰仓。

时值34岁。

得到幕府的执政者北条时赖(公元1227~1263年)之邀,成为常乐寺住持。

公元1253年,时赖建造了建长寺,迎来道隆做开山之祖。

时赖经常向道隆请教佛法和禅宗,甚至在1256年,决定让出自己执政地位给北条长时,剃度投身道隆门下,专心修行。

受其影响,追随时赖的出家人也多了起来。

道隆在镰仓传授禅宗长达13年,受到幕府的优待。

公元1278年,道隆圆寂。

后宇多天皇追授谥号为“大觉禅师”,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禅师号。

无学祖元(公元1226~1286年)也是临济宗僧侣,无学是道号,祖元是法名。

无学出生于浙江会稽,13岁时在临安净慈寺受戒出家。

6、请阐述五山文学和汉文学的关系。

答: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常常占据其主流地位。

五山文化其实也是宗教文化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