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1)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1、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P45 2、历史意义: 三大转折(思想路线、工作重点、体制);三个标志。P45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1840 2、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五”计划)
3、结果:
1949 1956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社 造会
主 义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特点(实质): A、时间的长期性;
B、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
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B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6.(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
企 改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革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C、成效: 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原因: ①历史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②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过程: 1、1980年,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2、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 技术开发区) 3、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C、格局: 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 ———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内地(多方位) D、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介绍50-70年代中国历史的书

介绍50-70年代中国历史的书介绍50-70年代中国历史的书籍这些书籍通常全面介绍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等。
它们基于丰富的历史资料,结合分析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深入的历史视角。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随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然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
这些书籍在阐述这一时期的历史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层面:讲述我党的领导作用,以及政治体制的发展。
同时,也涉及一些重要的政治决策和事件。
经济层面: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工业化进程、农业政策以及经济规划等。
同时,探讨经济政策的影响和效果。
文化和社会层面:介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时,也触及一些社会议题和挑战。
这些书籍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这一时期的历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人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书籍简述书名:《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及相关历史文献内容概述:这本书主要聚焦于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但其中也简要涉及了50至70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背景,为理解后续的企业和经济变革提供了基础背景。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50至70年代历史的读者,可以辅以其他历史文献,这些文献详细叙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土地制度的变革、国际关系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动态。
内容分析经济层面:50年代,中国实施了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随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构性调整。
60年代面临经济困难,而70年代初经济有所恢复,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政治层面:此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活受到特定思想的影响,这也在一些重大运动中体现出来。
同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PT(完美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 PT(完 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毛泽东思想
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 讲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 PT(完 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 PT(完 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 PT(完 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毛泽东思想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 PT(完 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大力发展
同
社会主义
我国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
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综合平 衡中稳步 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 PT(完 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1956) 是非关系
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革就命是和要反把革国命内的关外系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中业国服和务外。国的关系
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 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2019·海南卷,24:从职工人数猛增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 (2)2019·海南卷,25:从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考查三年经济困难 (3)2019·课标卷,33:从克服平均主义考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4)2019·海南卷,24:从人民公社化体制考查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 、成就。 2.教材空白点:(1)统购统销。(2)新中国的 城市化问题。 3.备考策略:(1)新中国建立到“一五”计划 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对于本 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从生产 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 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缺陷。第 二、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经 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2)“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农村经济政策调整 的背景、内容和效果。从唯物史观看“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生产力要与 生产关系相适宜。(3)抓住探索中的重大 历史活动,全方位进行考查,注重角度灵活, 挖掘深入。从经济、政治、外交、学术 、教育等方面进行联系。
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 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 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概述(PPT 33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奠定基础)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3、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进行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
项目
措施
农业
参加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 体化道路。
2、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3、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制定依据? (2)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3)基本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1957年
观察图片,了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 的成就,并思考:“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哪一行业?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这一行业?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八字”方针(1960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庆油田
成功试验第一 颗原子弹
包头钢铁基地 包兰铁路
兰新铁路
人工合成结晶 牛胰素岛
武汉钢铁基地
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手工业
手工业者纷纷 参加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 资本主义工商
业
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
潮。
影响
存在问题
三大改造的基本 三大改造也 完成,实现了生 存在一些缺 产资料的私有制 点:过急、 向社会主义公有 过快、单一。 制的转变,是中 国历史上最深刻 的社会变革;它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 建立;也标志着 我国开始进入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成功 的探索,又有哪些严重的失误?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 启示?
1.成功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①《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开始;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 盾;③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 误,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主要的失误:①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经 济困难;②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严重干扰经济建 设。 2.原因 (1)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正确认识了国情,出现错误之后及时纠正。 (2)失误的原因: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违背实事求是 的原则;②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估计不 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③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含义: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 ,大幅度地人为地提高经济建设计划指标。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
果
任
务
辛亥革命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帝制,建立了资产 中华民国 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成立和社 第二次 会主义制 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历史 度建立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召开 新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明的儿子,我深情 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1. 下列属于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的有①坚持党基 本路线不动摇 ②指出判断实践的标准 ③指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 是
凤阳地多不打粮, 说凤阳,道凤阳,
磙子一住就逃荒。 改革鼓点先敲响,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不见新娘进凤阳。
—— “文革”时期凤阳花鼓 ——十一届三中全会凤阳花鼓词 词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1增比:98加179过形了7年8程式3粮年::2食增小包%产加岗 产;量了尝 到棉达9试 户3花.到、—3产%4包中量,亿干央达农吨到肯到业户定,4—…总比19全…产1万9国值7吨8推达年,行 到46调76动亿农元民,生比产积19极78性年增加了近三倍。
1、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国营企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凤阳粮食生产三年 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0亿 千克,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这段材料充分说明了: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
? 农业的发展遇到了什么困境?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牢阳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凤阳花鼓词养到18岁。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军 令 状 队 长 严 银 昌 一 家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建立公有制
D 产品平均分配
3. 下列对于邓小平南方讲话意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使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C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D 促使香港的早日回归
4.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
伟 大 的 转 折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 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 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 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 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作用:
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成效: 到1987年,80%国企实行承包经营 责任制……
200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 中国18家企业入选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 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 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 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性的跨越
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共十四大
•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思 邓小平南巡讲话
想 解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中共十四大召开
和 认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识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中共十五大召开
程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
工
总值变化图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 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遵循客观规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正确认识主要矛盾,保持安定团结; (5)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 (6)与外部世界相联系,抓住发展机遇。
十四届三中全会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必须坚持以公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空下
有制为主体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 主体、方针、机制、制度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79年7月…… 1980年…… 1984年5月…… 1985年…… 1990年4月……
经济 特区
沿海开 放城市
沿海开 放区
内地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浦东
珠海 海南
厦门
汕 头 深圳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实事求是、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200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 中国18家企业入选
200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 中国23家企业入选
……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 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1978-1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 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 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 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1978-12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转折 意义: 开辟中特道路 揭开改革开放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 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 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 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1958年303 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 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 下降为1.85元。
计划和设想
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
放的省份是
A、广东、浙江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海南、福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