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高中语文《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合集下载

《越女词五首(其三)》 PPT课件 图文

《越女词五首(其三)》 PPT课件 图文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袜刬”,指来不及穿 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 是说头发松散, 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和羞走”三 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 绘。“和羞”者,含羞也; “走”者,疾走也。然而 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 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 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 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雕李此鉴
饰白诗赏
”“风要
的清格点
诗 风
水 出
清 新

。芙自
蓉然
,,
天体
然现
去了
人物形象
越女词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 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 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 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 来了。
棹: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 行船之轻松欢快;入: “笑”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 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里,她絮絮叨叨说着一年多来工作上的不如意,她说工作一点都不开心,找不到半点成就感。 末了,她问我:学姐,为什么想找一份 自己热 爱的工 作这么 难呢? 我问她上一份工作干了多久,她说不到 三个月 ,做的 还是行 政助理 的工作 ,工作 内容枯 燥乏味 不说, 还特别 容易得 罪人, 实在不 是自己 的理想 型。 我又问了她前几份工作辞职的原因,结 果都是 大同小 异,不 是因为 工作乏 味,就 是同事 不好相 处,再 者就是 薪水太 低,发 展前景 堪忧。 粗略估计,

《越女词五首(其三)》唐·李白

《越女词五首(其三)》唐·李白

《越女词五首(其三)》唐·李白展开全文越女词五首(其三)唐·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①越女:古代越国多出美女,西施其尤著者,后因以泛指越地美女,并常用诗歌咏唱之。

②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相传西施曾在此浣纱,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故又名浣纱溪。

③棹歌:水乡之民摇船时所唱之歌。

④佯:假装,故作姿态。

【译文】江南的七月,莲荷成片,越女成群。

她们三三两两,散在莲荷的深处采摘莲花、荷叶、莲蓬。

歌声飞扬,笑语四起。

突然,眼明耳尖的女伴发现远处驶来一只客船,船上的客人受了姑娘们的感染,也唱起了嘹亮的情歌:“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她们悄悄地互相会意地望了一眼,迅速划入莲荷的深处,装作害羞的样子躲藏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肯出来露面。

但她们的眼睛,却仍然紧紧地盯着来客的一举一动,恨不得有一个与他们攀谈、表白自己心意的机会。

莲花深处的采莲之女,衣若荷叶,脸比花红,心如江水,奔腾起伏。

荷花美,但姑娘更美;不过有了荷花的映照,姑娘们的艳丽又比往日平添了几分光彩。

诗人在同组诗歌其五咏唱耶溪女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那是用“光景两奇绝”的赞语来咏歌镜湖水与耶溪女的。

这首诗则是用芙蓉与采莲女两两相比,以极其简洁非常明快十分自然的语言赞美荷莲之艳,讴歌采莲女之美。

在李白的诗集中,还有一首《采莲曲》,也提到了若耶溪旁的采莲女,诗云:“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写法与这一首比较接近,可合并而读。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丁都护歌课件、哭晁卿衡、越女词 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丁都护歌课件、哭晁卿衡、越女词 课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 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 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 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 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 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 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 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 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丁都护歌
李白
❖[豪迈第的9章李白扩]声朝系辞统调白音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开朗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 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不畏权贵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 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 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小结:
这首诗诗人运用乐府旧题, 另创新意,描绘了纤夫夏日拖船 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 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 达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主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 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李白借旧题写时事, 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那么 全诗的诗眼应该是什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地点
环境
这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好像 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
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 纤夫拖船的劳苦形成鲜明的对照;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歌。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简要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二课时:《哭晁卿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哭晁卿衡》。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三课时:《丁都护歌》(一)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丁都护歌》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丁都护歌》。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四课时:《越女词五首其三》(一)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越女词五首其三》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其三》教案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其三》教案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其三》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李白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程与方法: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语】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

越女词五首(其三)-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越女词五首(其三)-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越女词五首(其三)-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一、教材概述《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是一本选读性质的文学教材,旨在通过经典诗词和散曲作品,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其中,本教案所涉及的《越女词五首》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能够为学生带来独特的文学体验和情感共鸣。

二、教学目标1.理解和领会《越女词五首》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展现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介绍李清照和《越女词五首》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赏析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越女词五首》的全文,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和领悟诗词的内涵和感情。

3. 交流环节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口语表达水平,采取小组或全班互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就《越女词五首》的各个方面展开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4. 写作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就其中一首词进行创作,要求学生在表达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实际经验,进行个性化的创意拓展和表达。

5. 总结环节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结的方式,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要点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和对诗词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评分;2.学生写作成果和作品评价;3.学生自主学习和策划的相关活动或展示。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2.在交流和写作环节中,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和表达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范式;3.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帮助他们将古代诗词文化与现代生活和实际经验相结合。

粤教版本-语文-高一-《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粤教版本-语文-高一-《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

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谪居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寓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可以说,在封建时代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其中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声、叠音等多种手法,精彩纷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贾.人(gǔ) 迁谪.(zhé)嘈.嘈(cáo) 嘲哳..(zhāo zhā)红绡.(xiāo) 钿.头(diàn)虾.蟆(há) 呕哑..(ǒu yā)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3.文言虚词4.古今异义词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古义:于是作。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

今义:朝前。

)5.相关成语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6.特殊句式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三、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

粤教版-语文-高一-《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粤教版-语文-高一-《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白诗《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步骤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高中语文《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白诗《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步骤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

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

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1 请问四句诗,哪句诗给你留下的画面最为清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 第一句画面清晰吗?(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3 第二句,画面如何?(明确:清晰。

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 第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展示如下:思考•探究: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

《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

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系。

答: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但这又是借景抒情。

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既含有对朋友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又有为痛失朋友的伤感之情,甚至我们还能从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味: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令人伤心不已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啊。

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这没有生命的天色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与“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样,充分地抒发了因朋友亡故而极其悲伤的感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作所写的景物一定要与表达情思有相似或相关的联系,能够激发人的联想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触景生情”,使作品具有“欣赏”(“欣”是怡悦,“赏”,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就是“交流”的意思)的价值。

小结:诗忌浅而显。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

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

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

“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

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

“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

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

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

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

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

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

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

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

“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

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

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

“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

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

“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

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

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

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二)意读,讨论如下问题1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2 这首诗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是哪句?(明确:给我印象最深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是“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3 这两句诗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联系课后练习四,讲析夸张特点和作用。

展示如下:思考•探究:请说说下列诗句中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答: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达效果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天”“金”两句,极言其“高”“贵”,于是就与要表达对象“天姥”“不食之人”形成反衬对比关系,进而突出要表达对象的特征。

另一方还可强化诗作主人公的感情;“白”“飞”两句就是这样,“白”极言“愁绪”之长,“飞”句在如此豪壮的描写中,不但表现出诗人雄壮的气魄,而且还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三)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越女词五首 ( 其三 )(重点:神态描写)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

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

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

“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鉴赏要点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一)声读,全班齐声朗读(二)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思考•探究: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

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附: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