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马克思简答论述

平顶山学院马克思简答论述
平顶山学院马克思简答论述

第一章:四、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6-59

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特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容及其理论意义。p30-31

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P45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统一辩证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方法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个别上升到认识的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是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无论“中国特色”多么的特殊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就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又是个性。因此坚持中国发展特色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的。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3.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原理: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前进

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设小康社会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全国小康社会必须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计划。要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或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经过曲折的探索,坚持正确的路线,否定错误的方法,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渐渐在向小康社会迈进。

第二章

四、简答题

1、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哪些?p70

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时间方法及工作方法。

2、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6

一:实践决定意识。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

3,实践世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含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第二段

首先,理论认识依赖于感应认识,理论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五、论述题

1、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抵制“三俗”文化的重要性。

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的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3、“三俗文化”是指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要以雅反俗,以雅代俗。目前最关键的是树立雅的标准。国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现阶段核心价值体系,重建道德体系,坚决制止“三俗风”流行。同时,要制止媒体的三俗化,规媒体行为。主流媒体必须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善于批判那些腐朽堕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章:

四、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现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生产力关系适合生产力发现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现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怎样?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9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4、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2、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以人为本。P132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

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原理,说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P95

原理: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护地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由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

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社会,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简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P148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现。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五章: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形式有哪些?P186-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有哪些?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

在竞争手段上,除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的更加复杂,更加激烈。在竞争围上,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总,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