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事件
2020年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鸿茅药酒事件”时评精选

给“鸿茅”发社会责任奖项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南方都市报12月25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近日在京举行,鸿茅药业、鸿茅药业某副总裁分别荣获“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和“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荣誉称号。
消息一出,立即激起了舆论热议。
一个行业协会颁奖引发公众关注,当然还是因为鸿茅药业的名声太大了。
2017年底,广州医生谭秦东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毒药”,因为购买药酒的往往是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而他们原本不适宜饮酒。
这篇阅读量只有2000多的文章引起鸿茅药业方面的强烈反弹,2018年初,谭秦东被“跨省抓捕”,成为当年的焦点事件。
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鸿茅”两个字刻在了公众的记忆里。
现在,“鸿茅”获奖,让这个企业又一次站到了舞台的中心,也等于激活了人们的记忆。
而这一点应该正是舆论对“鸿茅”获奖消息反应激烈的原因。
假设一下,如果这次“鸿茅”是因为赢利能力强大或者内部管理高效而获奖,非议的声音肯定会小得多。
相比之下,“社会责任”四个字的分量就太重了。
尽管据媒体报道,同时得奖的“鸿茅”副总裁在会上分享了企业精准扶贫、社会公益方面的实践,相信这家企业在2018年的确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过一些工作,但由于谭秦东事件同样发生在2018年,更因为企业在谭秦东事件中的作为给了公众强烈的刺激,将“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这样的冠冕授予“鸿茅”,在公众那里,至少在观感上会引来极度不适。
一家媒体的评论说得好,“鸿茅药业获‘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奖’是对社会的冒犯”。
立论依据何在?很简单,如果多数网民都认为自己的情感受到了某一事件的亵渎,那不就是对社会的冒犯?据报道,围绕“鸿茅”的获奖争议,中药协会方面给予了回应,要点有二:一曰“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二曰评奖有标准,“但不方便透露”。
“不要总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原则上自然没错,但“鸿茅”药业的过去之所以会被舆论盯着不放,则事出有因。
鸿茅药酒事件及其反思

法 行 为 进 行 了报 道 。2 0 0 8年 , 苏 、 夏 等 地 药 监 局 江 宁
对 鸿 茅 药 酒 做 出 了 “ 停 销 售 ”的 决 定 。 2 0 年 1 暂 09 月 1 日 , 北 省 药 监 局 发 出 通 知 , 报 鸿 茅 药 酒 广 4 湖 通 告 严 重 违 法 , 停 其 在 湖 北 省 行 政 辖 区 内销 售 , 令 暂 责 该 企 业 刊 登 更 正 启 事 。 随 后 , 东 烟 台 食 品 药 品 监 山 督 管 理 局 也 以 鸿 茅 药 酒 “ 大 药 品 适 应 证 ” “ 科 夸 、 不 学 地 表 示 功 效 ” “ 用 医 疗 机 构 、 家 、 者 等 名 义 、利 专 患 和 形 象 作 证 明 ”等 原 因 , 报 其 违 法 , 令 整 改 。 通 责
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本文以“ 鸿茅药酒事件 ” 为例 , 出个别 经营者利 用公众对 中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对 指
民问 医药 的信 任 进 行 欺 诈 , 是 “ 这 文化 遗 产 燕 ” 背景 下 新 生 的一 种 虚假 宣传 手 法 , 当 前 社 会 “ 化 遗 产 热 ” 情 在 文 的 况 下 , 众 应 当树 立科 学正 确 的文 化 遗 产 观 。 范此 类 事件 的再 次发 生 。 公 防
导 产 品 。 内蒙 古 鸿 茅 药 业 网 站 宣 称 “ 茅 药 酒 ”始 鸿
创 于 13 年 ( 乾 隆 四 年 ) , 生 产 工 艺 已 经 获 得 79 清 其 国 家 发 明 专 利 。 但 在 广 告 宣 传 中 , 茅 药 酒 的 功 效 鸿 被 描 述 为 : “ 天 喝 两 口 , 病 都 溜 走 ”; 鸿 茅 药 每 疾 “ 酒 , 药 治 多 病 ”; 一 药 贯 通 三 焦 , 病 同 治 , 病 一 “ 多 慢
追责鸿茅药酒“毒药说”要先证伪

SHANGHAI ENTERPRISEMay 2018追责鸿茅药酒“毒药说”要先证伪■草乙/文因在网上发帖称“鸿毛药酒是毒药”,广州医生谭秦东遭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抓捕。
谭秦东所涉嫌罪名为“损害商品声誉罪”,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称,谭秦东的文章造成了140余万的退货损失,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
但谭秦东的家人称,谭秦东是出于一名医生的职业操守警告部分老人不要饮用鸿茅药酒,“并没有虚构事实。
”“毒药说”的确会对鸿茅药酒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否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还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根据《刑法》规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鸿茅药酒“毒药说”是不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
与夸大药品疗效等虚假宣传相比,更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的是鸿茅药酒本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鸿茅药酒并非酒,也非保健食品,而是中成药中的一种内科用药。
但作为非处方药,在国家食药监局官网和公开的信息数据中,均查不到鸿茅药酒的临床试验结果,其药品说明中的“不良反应”一栏为“尚不明确”。
专家指出,在鸿茅药酒的配方中,共有67种中药材,其中包含何首乌、附子、槟榔、半夏、苦杏仁等毒性药材。
以何首乌为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专门提示,应该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何首乌及其制剂,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停止服药。
此外,鸿茅药酒配方中的半夏和附子是相克的,属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十八反”,即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鸿茅药酒在宣传中,却总在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非处方药”的身份,大肆鼓吹“每天两口”、“长期服用”。
不仅有客服称“有病治病,没病养生,长期服用还可以预防老年病、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电视剧画面中,鸿茅药酒也常常和食物一起摆在餐桌上,剧中人物不论男女老少经常端起杯将鸿茅药酒一饮而尽。
文明拒绝谩骂乱言无助法治

文明拒绝谩骂 乱言无助法治鸿茅药酒肆意被冠名为“毒药”伤害的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事件的起因2017年12月19日,身为从事医药和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三家公司法人代表的董事长谭秦东在“美篇”上发布一篇名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网帖(鸿茅之茅本为茅草之茅,不是鸡毛之毛。
名字都没有搞清楚,就来下定论。
不由人不怀疑其为民请命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并将该文分享到微信群,网站点击量2241多次,微信好友250多次,微信群有849次访问,朋友圈有720次访问,被分享的应该难计其数。
2017年12月22日,三天内因“鸿毛药酒来自天堂毒药”的网贴导致经销商和消費者退款退货约达肆佰多万元,为防止进一步遭受商业侵害,内蒙古鸿茅国药有限公司向当地公安局报案,谭秦东“定论鸿毛是毒药”严重损害了“鸿茅”的商业信誉,对企业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任由肆意定论这种行为在社会漫延,今天是毒药,明天就可能是毒肉、毒米、毒面、毒茶、毒油、毒菜、毒海鲜等等,将对美丽天堂内蒙古及全国各省区的食品经济带来灭顶之灾,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破坏。
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在人人都关注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今天,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肆意冠名xxx 食品是毒品,xxx 药品是毒品,给食品和药品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给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个企业的建立都要付出巨大的文/孙 治2017年12月19日谭秦东发布题为《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危害。
涉事企业以其恶意抹黑造成自身14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报警。
2018年1月10日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谭秦东实施跨省抓捕。
2018年3月5日《广告史劣迹斑斑的鸿茅药酒获“CCTV 国家品牌计划”,打了谁的脸》一文发布在程远律师的微信公众号。
虚假广告宣传的经典案例

虚假广告宣传的经典案例
1.三鹿奶粉案:三鹿集团是中国的知名乳制品企业,曾经是中国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
领域的领导品牌。
在2008年,其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毒物质三聚氰胺,导致6000多名儿童患上肾结石。
此事件震惊了全国,也对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鸿茅药酒案:鸿茅药酒是一家中医药酒企业,其广告宣传一直备受争议。
在2017
年,医生谭秦东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鸿茅药酒的功效。
随后,鸿茅药酒公司向警方报案,称谭秦东损害了其商誉。
此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许多人称鸿茅药酒的报警行为是一种“恶意营销”。
3.脑白金广告案:脑白金是巨人集团旗下的保健品品牌,其广告宣传一直以“洗脑
式”的风格著称。
其广告宣传中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产品功效的问题,被媒体和消费者广泛批评。
4.权健自然医学集团案:权健自然医学集团是一家以医疗和保健品为主的企业,其广
告宣传也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产品功效的问题。
在2018年,该企业被曝光涉嫌传销和虚假宣传,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5.莎普爱思药业案:莎普爱思药业是一家制药企业,其广告宣传存在虚假宣传的问
题。
其广告宣传中存在使用虚假疗效、误导消费者等问题,被媒体和消费者广泛批评。
【2018.4.17】吐槽药酒被跨省抓捕(标注版)

吐槽药酒遭跨省抓捕:警惕民事纠纷刑事化这两天,“医生吐槽鸿茅药酒是‘毒药’被跨省追捕”事件在舆论场不断发酵,并引发了医学圈、学界、媒体、公众的热议。
事情原委是,去年12月,拥有麻醉医学硕士学位的广东医生谭秦东,发了个题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
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涉事企业以他恶意抹黑造成自身14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报警后,今年1月,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他抓捕。
文章发布在仅5个粉丝的账号上,阅读量只有2241次,内容主要是医学分析和健康科普,材料多来自公开报道和处罚通告,除了“毒药”二字有些情绪化外,找不出专业错误……可就是这么个帖子,为他招致了跨省带走和刑事拘留之祸。
此事甫一曝光就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弹,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在被推上风口浪尖后,鸿茅药酒方面14日对媒体表示,“这个事情是警方去做的,我们没办法回应”。
在这起事件中,谭秦东医生究竟哪里“捏造并散布了虚伪事实”?怎么证明该帖跟企业方诉称的因退货造成的80万元经济损失有关?这些都需要当地警方给出确切解释。
就目前看,专业人士更倾向于认定,此事连普通名誉侵权都未必成立,只能算是“普通名誉侵权纠纷”。
其次,此事还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鸿茅药酒“反弹性揭底”:据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曾被江苏、辽宁、浙江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自2011年起,鸿茅药酒已于近7年间取得1167个“蒙”字开头的药品广告批准文号。
鸿茅药酒广告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它明明是OTC药(非处方药)却偏扮成“保健品”的样子。
“是药三分毒”,它却能突破《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等法规,避而不谈“药性”而大谈其保健功效,这难免造成误导。
在此情境下,比起急着给陈述其副作用的网帖贴上“恶意抹黑”标签,涉事企业或许更该反思,“违法成瘾”式自黑对自身商誉的损害。
鸿茅药酒跨省抓人

89鸿茅药酒跨省抓人十大危机事件2018年1月2日,广州医生谭秦东撰写《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后,被内蒙古凉城县公安局办案人员跨省抓捕,引发舆论关注。
一时间,关于该医生的言论是否对鸿茅药酒构成严重损害、警方跨省追捕是否存在民事纠纷刑事化的问题等疑问纷至沓来。
谭秦东因其父亲购买了鸿茅药酒,并没有治好父亲的疾病,反而不如之前,这催生了谭秦东撰写“毒药”一文。
在谭秦东发布的“毒药”一文中提到了心肌的变化、心脏传导系统的变化、心瓣膜的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5个概念,还有一部分内容转自权威媒体、网站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开报道与处罚公告的截图,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刊登的公告《海南省暂停鸿茅药酒等九个违法广告药品的省内销售》等。
最终,“鸿茅药酒案”当事双方谭秦东和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相互达成和解,并分别通过微博平台公开发表声明,为此事画上了句号。
有消费者就鸿茅药酒事件的几个焦点问题上书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该局以“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形式,回答了消费者的疑问。
在政府告知书中,“鸿茅药酒是否含有有毒成分”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内蒙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回应称,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3号)所列毒性中药品种中有生附子、生南星、生半夏。
鸿茅药酒处方中所用附子(制)、天南星(制)、半夏(制)全部为炮制加工品,不属于毒性中药品种。
另一个被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是“鸿茅药酒到底有没有治疗作用”。
作为一种非处方中成药,鸿茅药酒既不是有害的“毒药”,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虽然其说明书上明确标注了主治功能、禁忌事项等,但一般消费者对此并不熟悉,如果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弱化药品属性、强化保健功能,就会模糊药品与保健品的边界,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事实上,鸿茅药酒通过广告宣传,导致很多消费者认为鸿茅药酒是保健食品,并不清楚它是一种药品。
问题是,这种夸大药品疗效的宣传,严重欺骗和误导用药者的广告,并非仅鸿茅药酒一家。
三问鸿茅药酒事件

政 府法制 20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 刑 事诉讼 法 相关 规定 ,管辖 是 犯罪 地 为 主 、居 住 地 为 辅 ..谭 秦 尔 在 广 州 网发文 ,居住地 也在广州 ,即便 要 i使刑 事追 诉权 ,也应 陔 广州 公安机 关 启动
热 点聚 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问鸿茅药 酒事件
口毛 一竹 刘懿德 曹林 铭 杜 康
广 东 医 生谭 秦 东 因在 网络 撰 文称 鸿 茅药酒 是“毒药 ”.内蒙古 自治 区 鸟兰 察 布市 凉城县 警 方对 其进行 跨省抓 捕 , 引 发 社 会 广 泛关 注 4月 17 13,内蒙 古 自 治 区 人 民 检 察 院 研 究 认 为 ,目前 陔 案 件 事 实 不 清 、证据 不 足 ,指 令 凉 城 县 人 民检 察 院将该 案退 回公安机关 补允侦查并变 更 强 制 措 施 。 回 顾 这 一 案 件 ,谭 秦 尔 的 行 为到 底 属 于 民 事 纠 纷 还 是 凉 城 县 警 方 所称 的“涉嫌刑事 犯罪 ”?警 方跨省抓捕 是 否 涉 嫌 滥 用 权 力 ?鸿 茅 药 酒 “违 法 广 告 ”为何 屡 禁 不 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方接到报案, 对相关事实要有一个初步判断,而不能在事实不清、后果不明的情况下, 就匆忙对当事人实施抓捕和刑拘。警方抓捕谭秦东后,检察院两次要求警方继续侦查取证、 补充侦查,由此可知 警方侦查存在仓促了事、证据不充分等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警方千里迢迢赶赴广州抓 人,也就很难不被人质疑是滥用警力,过度介入民事纠纷。 回到事情本身, 谭秦东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来自天堂的毒药”,用词虽然夸张,但文章 却也并非随意抹黑产品。事实上, 鸿茅药酒存在虚假宣传, 并不是谭秦东无中生有的事 情。据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健康时报》报道, 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显示, 鸿茅药酒广告曾 被江苏、辽宁、山西、湖北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 违法次数达2630次, 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这其中,不少是因为厂家存在夸张宣传、夸大疗效等行为。这大概都 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的毒药”, 用词虽然夸张,但文章却也并非随意抹黑产品。 事实上, 鸿茅药酒存在虚假宣传, 并不是谭秦东无中生有的事情。据人民日报社主办的 《健康时报》报道, 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显示, 鸿茅药酒广告曾被江苏、辽宁、山西、湖 北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 违法次数达2630次, 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这其 中,不少是因为厂家存在夸张宣传、夸大疗效等行为。这大概都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了吧。
感谢聆听
鸿茅药酒的“弱”症已久。 鸿茅药酒号称能祛除“风寒湿痹”,它自己却很“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医认为,寒为阴邪, 常伤人阳气。回头看这家企业的发迹,确实透着一股“邪气”。比如,虽然鸿茅药酒 的广告已经成密集轰炸之势,但对于其是药还是酒、是治病的还是保健的,很多人并 不清楚;虽然产品说明书上明确写明“儿童、孕妇禁用”,其企业负责人却公开讲 “没有年龄限制”;虽然广告不断受到查处,却能不断拿到新的广告批文……这股 “邪气”,让企业在获取暴利的同时,“虚弱”之症越来越严重。 找到“病灶”,才能对症下药。鸿茅药酒的“病灶”在其自身,而非一篇指出其 问题的网络文章。鸿茅药酒只有正视它的“病”,并愿意治“病”,才能成为一家健 康的企业
鸿茅药酒作为非处方药,既是药又是酒,说是药又到处宣传“所有人都能喝”,说是酒 又正如网友所说 除了肝癌没有它治不了的病。一家屡屡违法宣传欺骗消费者的厂家,竟然还认为质疑 者损害其名誉,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管怎么说, 厂家动用公权力千里跨省抓人,看 似牛气冲天,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做只会让更多人知道其违法违规劣迹。
正义之声
还原事件
求真务实
齐心协力
共同前行
追求结果
鸿茅药酒事件
跨省抓医生 鸿茅药酒底气何在
指导老师:
赵鹏举老师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动向
事件结果
CONTENTS
事件解决
事件总结
三个月前, 因在网上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毒酒”,广州医生谭秦东遭到厂家所在的 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跨省抓捕。近日,“红星新闻”“春雨医生”等媒体和自媒 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和披露,引起了广泛关注 警方是以“损害商品声誉罪”为由抓捕谭秦东医生的 根据警方的《起诉意见书》可知,谭秦东去年12月在美篇APP上发布了该文, 包括 微信群、朋友圈和网站点击等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千点击,转发(分享) 不过一百多次。 但鸿茅药酒声称, 受此文影响,有两家医药公司、7名市民要求退货,涉及货款近 400万元, 造成利润损失约142万元。这应是谭秦东被抓捕、刑拘并准备起诉的原因。 一篇点击那么少的网帖,能否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这且不说了。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则消息后,都不免会感到诧异, 觉得小题大做。换 言之,这事情的处理方式与人们的常识认知存在偏差。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认为,问题首先出在厂家。正常来讲,厂家在网上遭到谣言中伤,或者真的认为 网络言论损害了其正当权益,除了与对方交涉澄清事实、删除言论外上遭到谣言中伤, 或者真的认为网络言论损害了其正当权益,除了与对方交涉澄清事实、删除言论外 还可以走民事诉讼渠道, 向对方索赔。厂家绕开民事调解和诉讼,直接诉诸警力, 对当事人进行跨省抓捕,这自然引起人们反感
最近,“鸿茅药酒”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面对质疑,企业有责任对近五年来各地监管 部门处罚其虚假广告的原因及问题,以及对 社会关注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作出解 释。唯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 及时公布进展,才能真正回应公众关切。与 此同时,鸿茅药酒的药品适用与广告违法等 问题,也呈现在舆论的探照灯之下。
蓝色
蓝色为手中面积最大
红色
红色为受众范围较大
白色
白色为受众范围较小
TEXT A
TEXT B
TEXT C
TEXT D
鸿茅药酒事件被曝光之后,销量急速下降,警示我们诚信经营
问题讨论
鸿茅药酒是不是真的有毒,还有待权威调查;鸿茅药酒是不是真能治它宣传的那些病, 也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权威结论。但诸多报道显示,鸿茅药酒本身就有很多“病症”, 不知道它能否用自己的药治疗自身的病。 鸿茅药酒号称能治“气虚血亏”,它自己却很“虚”。“谭秦东损害鸿茅药酒商品 声誉案”的一个焦点,就是鸿茅药酒的产品虚假宣传问题。据媒体梳理,近10年来鸿茅 药酒广告曾被江苏、辽宁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 停销售数十次。行政机关给出的处罚原因,不乏“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 “发布未经批准内容”、“夸大疗效”、“严重欺骗和误导用药者”等明确而严肃的表 述。编造虚假概念,做出虚假承诺,恶意诱导消费,鸿茅药酒“虚”症不轻。 鸿茅药酒号称能“健脾温肾”,它自己却很“弱”。中医常说,“虚则弱”。一方 面,一个企业需要用虚假广告这种方式来盈利,可见产品并不过硬;另一方面,不实宣 传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损害企业文化,败坏企业形象,最终也将断送企业发 展前途。此次鸿茅药酒身陷舆论漩涡,网络上对其谴责、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就是明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也发出通知,要求鸿茅药酒就虚假广告的问题作出解释,并称 “如发现违反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将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吊销药品批准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