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整合课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丝绸之路》,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认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描绘、比较、分析等,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2.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调查研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活动,如制作丝绸之路的手工模型、编写丝绸之路的小故事等。
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可以对小组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制定改进的计划。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结合语文学科特性,旨在提高学生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认知、文化理解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本案例以《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为主线,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丝绸之路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十 路:丝绸之路》 公开课ppt课件_0

艰难历程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 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十万筑路大 军奔赴“世界屋脊”,这些设计者和施工者们, 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挑战困难,以脚踏实地、开 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克服困难,创造了许多“世界 之最”:最高最长的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最长的高原 冻土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为了保护自然生 态,还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修建通道。
《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
《青藏铁路简介》《丝绸之路》
写作方法 相同点 写作目的 歌颂人物 文章结构
路的概况
2006年7月1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 式通车。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 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 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 “天路”。
补充资料2
“一带一路”就是借用古代丝绸 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 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伙伴关运 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介绍名路,学以致用
运用这样的方法把你选择的那条 名路介绍给大家。
注意:一条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 字数1200字内,可以打印。
艰难历程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 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 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 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 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 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 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 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 各国。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精品ppt课件

条件
首次
时间
策略
再次
深入学习
•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
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
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
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
和野兽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
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
比较直白,不能细致地刻画出条件恶劣的程 度。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城西 北约90公里处。
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70公里处,因在 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知识拓展: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 州词》)
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
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
和野兽的袭击。
对比感悟
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 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 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更具体,更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条件的恶劣。
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 隔着沙漠、高山和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2019/9/1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4
谢谢欣赏!
2019/9/1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5
深入学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 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 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 穿过沙漠戈壁, 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 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深入学习
•
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
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再次出使,不辱使命
北师大版语文《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同学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同学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俺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3、同学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同学阅读兴趣,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俺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丝绸之路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可能会提出: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教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同学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同学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同学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考虑的开始,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局部?找出来,读一读。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
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
可谓一举三得]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语文主题策略五年级下《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把铁路修道拉萨去》+《丝绸之路》【课型】略读实践课【教学目标】1.运用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及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运用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及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运用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及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天路》。
2.歌曲中,藏族人民生活得怎么样?这“天路”指的是什么?3.通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你对青藏铁路有何了解?4.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更深一步来了解这神奇的天路。
5.复习: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冻土层、恶劣环境、极度缺氧)二、抓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情感。
1.出示“冻土层”相关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重点句:“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1)从字面看,学生谈理解(理解“根本不可能”在文中的意思)。
(2)读4、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再谈理解(理解西方媒体预言的原因)。
(3)出示图片资料,三谈理解(理解工程艰巨,要求极高,难度极大)。
(4)联系第6自然段,四谈理解(体会西部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的精神)。
2.找出描写“恶劣环境”和“极度缺氧”的有关语句,体会工程艰巨。
3.过渡: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这些都是世界级难题!但是不管多难,都被修路工人克服了。
所以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那么,筑路工人到底怎么做的呢?找出相关语句。
4.出示句子,你想对筑路工人说些什么?5.小结:这些西部建设者就是凭着顽强、乐观向上的精神,勇往直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5篇)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制作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
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
(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课文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导读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
,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一个内容。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
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整合课

《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整合《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2. 对比《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发现写作规律,进一步体会天路和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介绍有形的路提供服务。
教学重点: 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发现写作规律。
教学难点: 感受“天路”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一、回顾引入,明确目的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两条有形的名路,一条是现代的青藏铁路,一条是古代的商路丝绸之路。
2、像这样的有名的道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呢?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历史与丝绸之路一样悠久) 徽杭古道(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从这条道路上走出去的)太白古道(李白、杜甫、苏轼都曾在这条孤岛上留下足迹)剑门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条路)梅关古道(古战场,陈毅将军临危写下的《梅岭三章》就写于此处)宜万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秦岭古道(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3、如果请你介绍这条你感兴趣的名路,又该怎样介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发现写作的内在的规律,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板书: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二、默读课文,比较异同1、同学们,比较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作者、体裁、内容、结构、中心、写法)板书:文章结构、写作目的(两篇文章都歌颂了人物)、写作方法2、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的相同点,看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注意先默读课文、批注,再进行小组的交流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完成手中的思维导图。
3、交流讨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5)请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整合《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2. 对比《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发现写作规律,进一步体会天路和
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介绍有形的路提供服务。
教学重点: 比较同一主题文章的相似之处,深度感受“天路”的建设者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发现写作规律。
教学难点: 感受“天路”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一、回顾引入,明确目的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两条有形的名路,一条是现代的青藏铁路,一条是古代的商路丝绸之路。
2、像这样的有名的道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呢?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历史与丝绸之路一样悠
久) 徽杭古道(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从这条道路上走出去的)太白古道(李白、杜甫、苏轼都曾在这条孤岛上留下足迹)剑门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条路)梅关古道(古战场,陈毅将军临危写下的《梅岭三章》就写于此处)宜万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秦岭古道(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
3、如果请你介绍这条你感兴趣的名路,又该怎样介绍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发现写作的内在的规律,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板书: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
二、默读课文,比较异同
1、同学们,比较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作者、体裁、内容、结构、中心、写法)
板书:文章结构、写作目的(两篇文章都歌颂了人物)、写作方法
2、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的相同点,看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注意先默读课文、批注,再进行小组的交流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完成手中的思维导图。
3、交流讨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5)
请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补充。
4、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一下写作的规律。
先看对路的情况的介绍。
请带领大家找到相应段落。
预设:相同点:
(1)路的概况(2分钟)
2006年7月1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
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
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
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下面的。
思考这两段在内容的介绍上有什么规律?(位置;起止点;命名。
)
(2)开辟前,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4分钟)
请两个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两课书中相应的段落。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宜生存的“生命禁区”。
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面临着高寒缺氧、终年冻土,生态脆弱等巨大困难,这些世界性难题严重阻碍了工
程的顺利进行。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铁路、汽车和飞机。
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的袭击。
你们发现这两段文字的描述上有什么规律?(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生命禁区。
)
两篇课文都用了一个自然段来写道路建设和开辟之前的自然环境,这样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品质服务的。
)是的,两篇课文都运用环境描写是侧面衬托人物的品质。
板书:写法环境烘托
(3)哪部分内容直接突出人物品质?艰难历程
《青藏铁路简介》
①请大家略读第三自然段,你了解到建设者们怎样的品质?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②出示资料1:
建成前
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
面对外国人的质疑,建设者们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从中你又体会到建设者们怎样的精神?(爱国、民族荣誉感)板书:爱国
小结:为了建设这条铁路,数十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勇敢、坚强、智慧和对祖国、对藏族人民深深的热爱)才彻底改写了“出国易,入藏难”的历史,西藏才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①哪几自然段写的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5-8)
看,这两段,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新街描写最细致的内容,老师把它摘录出来,我们看看这两段描写中,张骞表现出来的品质与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的精神有哪些相同之处?
出示: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小结:是的,就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板书:写作目的——坚持不懈、不畏艰辛、智慧、爱国
(4)两条古今名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3分钟)
先看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的建成沟通了西藏、青海和内地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条钢铁大动脉的贯通,彻底解决了人员和物资“进藏难”“出藏难”的问题,必将有力地促进藏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促进西藏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因此,这条铁路又被各族人民誉为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
如果请你用两个词语来叔叔这条路的作用,你选择那两个词语?
沟通的是什么?促进的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有这样的作用意义吗?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
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
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小结:看似是一条有形的道路,透过这条路,它背后承载的是建设者或开辟者的一种精神,而由这条路的建成或开辟所带来的物质上的交流,精神、文化、信仰上的融通,便是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终将写进历史,成为永恒的篇章。
时隔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的开辟距今大约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还在谱写着新的篇章,你们知道吗?
今年的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在北京召开。
让我们了解一下资料2
“一带一路”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这就是一条有形的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
三、介绍名路,学以致用(2分钟)
1、了解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现在如果让你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条名路,你准备如何介绍呢?
2、完成名桥的介绍。
赏古今名路,探文化内涵
总板书: 《青藏铁路简介》和《丝绸之路》
路的概况(1,9)
自然环境(2,3)
艰难历程(3,5-8)
历史意义(4,9)列数字
爱国、勇敢、智慧、坚持不懈、不畏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