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1. 缓解疼痛•止痛作用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信号得到抑制,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神经调节作用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善疼痛所引起的不适症状。

例如,对于头痛、颈肩痛、腰痛等疼痛症状,穴位贴敷能够通过调节神经活动,舒缓相关部位的紧张和不适感。

2.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穴位贴敷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有积极影响。

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组织供氧及养分的状况。

•调节血压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穴位贴敷能够舒缓神经系统,调节血压,降低病情的发展。

3. 提升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例如,对于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适当的穴位贴敷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调理肠胃功能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肠胃功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升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4. 缓解精神压力•舒缓神经系统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舒缓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对于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问题,穴位贴敷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促进睡眠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平衡神经系统,调节睡眠状态。

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穴位贴敷能够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5. 辅助治疗慢性病•支持传统医学治疗穴位贴敷往往可以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

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穴位贴敷能够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希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具有缓解疼痛、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升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和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多种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利用中医经络学说的无创痛穴位疗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不同的物质调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然后直接贴敷在穴位或患处。

该疗法适用于许多疾病,如小儿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等。

该疗法的治疗特点是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安全、简单易学、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但是在使用该疗法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症,如孕妇、对药物过敏者、严重皮肤病患者、疾病发作期的患者等。

在使用该疗法时,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如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刺激性食品和温热易发食物。

如果出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的情况,可以随时揭去药膏,但是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是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总之,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疗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03
CATALOGUE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项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环境要求
选定穴位
根据病情和具体穴位选择合适的 贴敷部位,做好标记。
清洁皮肤
贴敷前需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 保持干燥、无破损。
环境要求
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温度适 宜,避免患者受凉。
正确使用贴敷药物和辅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注意 药物的性质、气味、功效等。
穴位贴敷法
汇报人:xxx
2024-01-0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
局限性
CATALOGUE
目 录
• 现代科技在穴位贴敷法中的应用及 前景展望
• 总结:传承创新,推动穴位贴敷法 发展
胃痛
贴敷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位 ,可缓解胃痛、胃胀、恶心等症
状。
腹泻
贴敷神阙、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 复。
便秘
贴敷支沟、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头痛
贴敷百会、风池、太阳等 穴位,可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头部不适。
失眠
贴敷神门、心俞、三阴交 等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失眠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01
02
03
感冒
贴敷大椎、风门、肺俞等 穴位,可缓解感冒症状, 如发热、头痛、鼻塞等。
咳嗽
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 穴位,可减轻咳嗽症状, 促进排痰。
哮喘
贴敷定喘、肺俞、膏肓等 穴位,可缓解哮喘发作时 的喘息、气促等症状。

穴位贴敷疗法已

穴位贴敷疗法已

虚寒型胃脘痛
方药:吴茱萸3 高良姜3 香附1.5 山茱萸3 枳实3 酒调
用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胃俞、大肠 俞、内关
注:先隔姜灸大艾柱灸然后再贴12h,三天 一次,五次 一疗程
过敏性鼻炎
方药: 白芷3 白芥子3 荆芥3 苍耳子3 辛夷花1.5 细辛1.5 姜汁调
用穴: 大椎、肺俞、 肾俞、命门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旳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 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旳根本功能 是运营气血、协调阴阳,营养和控制全身。
二、药物特征:
多种药材除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旳特 征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已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旳外治 措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根据 治疗需要将多种不同旳药物制成相应旳剂型, 贴敷于患处或一定旳穴位上,经过药力作用 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到达治疗目旳旳 一种措施(治疗肌表疾病、经络脏腑疾病)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旳药物贴敷穴位能够引 起局部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如灸疮,此时又称 为天灸或自灸(三伏天、三九天)当代也称 为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脐中(神阙 穴),经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 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贴敷一些具有药效的药物或贴敷物,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下面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穴位贴敷法的原理穴位贴敷法是基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经络是连接着内脏和外部组织的通道,贴敷在穴位上的药物或贴敷物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器官,起到调理作用。

二、穴位贴敷法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太冲等。

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症状,咨询中医师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确定合适的穴位。

2.准备好贴敷物:贴敷物可以是中药膏剂、贴敷药、草药煎剂、艾灸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贴敷物。

贴敷物应当具有药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清洁穴位:在贴敷前,应当先用温水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干净卫生。

避免在伤口、破损的皮肤上贴敷,以免引起感染。

4.贴敷方法:将贴敷物直接贴在选定的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紧贴皮肤。

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具体时间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贴敷后,应当保持穴位的温暖,避免受凉。

5.贴敷频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贴敷,连续贴敷7-10天为一个疗程。

如果需要连续治疗,可以间隔1-2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应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随意选择穴位和贴敷物。

2.在贴敷过程中,应当注意贴敷物的温度和贴敷的力度,避免烫伤或刺激过度。

3.贴敷物应当保持清洁,避免受到污染。

一次性贴敷物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操作。

4.贴敷后,应当注意保持穴位的温暖,避免受凉。

避免在受凉或风寒的环境下进行贴敷。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穴位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身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一些药物或贴剂,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然而,在进行穴位贴敷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适当的穴位。

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在贴敷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求选择相应的穴位。

一般来说,贴敷在经络经脉的穴位上,效果会更好。

而且,贴敷的穴位不宜过多,以免过度刺激身体。

其次,保持穴位的清洁和干燥。

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我们需要先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然后用干燥的毛巾擦干。

如果穴位贴敷在身体部位较为潮湿的地方,可以事先涂抹一些干燥剂,以防止穴位贴剂受潮。

第三,控制贴敷的时间。

一般来说,穴位贴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身体造成过度刺激。

一般情况下,每次贴敷时间在20-30分钟即可。

如果使用的是药物贴剂,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此外,要注意穴位贴敷的频率。

贴敷的频率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贴敷的间隔时间应在1-2天之间,以免对身体过度刺激或产生不良反应。

最后,贴敷时应确保贴敷部位没有过敏或损伤。

如果贴敷部位有伤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变,应暂停贴敷。

同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也需要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总之,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进行穴位贴敷时,我们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穴位、保持穴位的清洁和干燥、控制贴敷的时间和频率,并确保贴敷部位没有过敏或损伤。

只有正确地进行穴位贴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同时,如果在贴敷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未来将在穴位贴敷法的技术和 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采 用新型材料、优化贴敷方式等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
物移动或脱落。

7/18/2020
• 贴敷时间:

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
者能够耐受为度。

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
该立即终止贴敷。
7/18/2020
操作及注意—注意事项
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 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 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 肤的进一步刺激。
•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 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 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 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 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 性,可润肤生肌。
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 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 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 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 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故先取其外。病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 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 •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 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 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7/18/2020
一、概述
理论依据: 药同内治
• 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 均有各自独特的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 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相 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
一、概述
历史追溯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 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 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 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 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一、概述
理论依据:理同内治 •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
• 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 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7/18/2020
• 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 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 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
• 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也 包括用毛笔或柿棉莶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穴区。此法用 药量少,适于小儿或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敷涂。
•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绷带固定药
物。 •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
时间也 • 不宜太长。 •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
有刺激
7/18/2020
操作及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
•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 药势,矫味矫臭。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 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7/18/2020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 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 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 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7/18/2020
操作及注意事项
• 体位选择:

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
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 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

贴敷部位(穴位)常规消毒。贴药前,定准穴位后,
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
• 贴敷药物的固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
7/18/2020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 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 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 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7/18/2020
• 循经远取: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 位,亦可按照脏腑辨证选取背俞穴和募穴,如牙痛选取合 谷穴,腰痛选取委中穴,支气管哮喘选取肺俞、脾俞、肾 俞,胃肠疾患选取胃俞、脾俞等。
•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 百日咳等。
7/18/2020
穴位敷贴常用穴位
基本思想
操作方法
冬病为何夏治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畏寒症等均属于 冬天好发的疾病,故称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缓解之 时,利用外用贴服膏药和内服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发病。
7/18/2020
操作及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 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立即停药,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龙胆紫)溶液, 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 破,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龙 胆紫溶液收敛,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 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如果水泡体积巨大,或水泡中有脓 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 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
7/18/2020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 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
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 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 防腐,并能矫味。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 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子泥贴 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 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一、概述
历史追溯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 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 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 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 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记载治脱疽“用极大 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 日而愈
7/18/2020
临床应用—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技术的穴位选择与针灸技术基本一致,也是以 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 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 成处方进行应用。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 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 局部取穴:可以根据保健目的或疾病特点,采用保健部位、 疾病部位(阿是穴、体表阳性反应点),或者临近的穴位, 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选取膝眼、背痛患者肩胛骨内侧缘出 现的索状物、结节阳性点等。
7/18/2020
• 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 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此类药物对 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 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 效果。
• 气味俱厚类药物: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 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斑蝥、大戟等。此类药物 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正 如吴师机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 力”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 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一、概述
历史追溯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 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 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 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 方法
一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 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书中每 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 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 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 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 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 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 位………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7/18/2020
临床应用—常用药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 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也就是所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 耳。”穴位敷贴临床常用药物大致可分三类:
•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 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穿 山甲、姜、葱、蒜、韭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 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 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 《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 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7/18/2020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 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虚人感冒等。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慢 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