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技术剖析
穴位敷贴技术解析

历史源流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 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 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 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 疗毒蛇咬伤。 )
8/24/2019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 者,应禁止贴敷。
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 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 功能。
3、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 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24/2019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8/24/2019入酒、醋、姜汁、鸡蛋清、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 性。
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 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有 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使用量应 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明《普济方》“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罨 涌泉穴。”
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自汗、盗汗、头痛、眩晕、高血压、不寐、过敏性鼻炎等多种临床急慢性疾病,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下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及对该项操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敷贴胶布、遵医嘱配制的药粉、治疗碗、赋型形剂、压舌板或小勺、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剪刀、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皮肤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贴敷胶布,用压板或小勺将所需药物置于贴敷润色布中心,大小厚薄适中。
5.将药物贴敷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6.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7.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8.穴位贴敷使用的胶布、纱布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按照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消毒。
六、注意事项1.贴敷的禁忌症:①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②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③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贴敷,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穴位敷贴技术研究报告

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
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此类药物对 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 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 效果。
气味俱厚类药物: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
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斑蝥、大戟等。此类药物 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正 如吴师机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 力”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 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4/19/2020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 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 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 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蒜汁:性温味辛。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 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 调和为软膏外敷。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4/19/2020
药同内治
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 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 、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
《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4/19/2020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 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 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
穴位贴敷法剖析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
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穴位敷贴技术ppt课件

1/27/2024
14
循经远取: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 位,亦可按照脏腑辨证选取背俞穴和募穴,如牙痛选取合 谷穴,腰痛选取委中穴,支气管哮喘选取肺俞、脾俞、肾 俞,胃肠疾患选取胃俞、脾俞等。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 百日咳等。
1/27/2024
4
经络学说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 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 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 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 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 润肤生肌。
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 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 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 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 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 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
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中药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
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从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经络传导、透皮吸收3方面阐述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代谢组学、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热点,提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这一新的研究模式。
Abstract:Treatment by way of pasting TCM on acupoin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is determined.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CM wholism and meridian theory,the mechanism of acupoint pasting therapy was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ine effects on local stimulation of the body,meridian conduction,medic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modern medicin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metabolomics,and efficacy material,this article proposed a new study mode of systems biology of TCM.Key words:acupoint pasting therapy;mechanism of action;systems biology of TCM;review穴位貼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经络刺激与药物的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1-3]。
穴位贴敷疗法讲解PPT培训课件

三、基本操作方法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 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 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 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二、发展历史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 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 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 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 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 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 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 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 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 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 效已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在 《灵枢·经脉篇》中记载:“足阳明之筋…… 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 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 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 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二、发展历史
二、发展历史
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 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 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 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 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 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 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 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 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 络穴位………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9/2018
操作及注意—注意事项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 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汽 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
12/9/2018
操作及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 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 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 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 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 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 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12/9/2018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适应证 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肺气肿、慢性 阻塞性肺病、虚人感冒等。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 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肠炎、溃 疡性结肠炎等。
12/9/2018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 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 营养不良等。
12/9/2018
操作及注意—异常情况及处理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 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 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 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12/9/2018
贴敷法示意图
贴敷法9/2018
操作及注意事项—操作
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 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 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 位)常规消毒。贴药前,定准穴位后, 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 棉球行局部消毒。
12/9/2018
操作及注意事项—操作
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 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 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 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12/9/2018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 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 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 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 动功能。
12/9/2018
适应证与禁忌证
禁忌证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 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些 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 产。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 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12/9/2018
操作及注意事项—操作
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 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 受为度。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 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 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 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12/9/2018
操作及注意—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 性食物。
穴位敷贴疗法
脑病一科
概述—历史源流
穴位敷贴技术是祖国医学中一种 独特的养生保健治病法,以中医经络 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贴到人体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 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作 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 治疗法。
12/9/2018
概述—治疗作用
消瘀散结 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 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 温经通络 穴位敷贴产生的灼热具有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 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