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病

合集下载

了解肠息肉的病理特征和生长规律

了解肠息肉的病理特征和生长规律

了解肠息肉的病理特征和生长规律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

了解肠息肉的病理特征和生长规律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以及其生长规律。

一、肠息肉的病理特征肠息肉多为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性病变而形成的肿瘤,在肠道壁上通常呈息肉状突起。

肠息肉可分为腺瘤型和非腺瘤型两种。

1. 腺瘤型肠息肉腺瘤型肠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道息肉的大多数。

其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含有腺体结构,由于长期的持续性增生,腺瘤型肠息肉有潜在的癌变可能性。

腺瘤型肠息肉可进一步分为腺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等亚型。

2. 非腺瘤型肠息肉非腺瘤型肠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类癌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病等。

炎症性息肉常见于慢性炎症状态下,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疾病。

类癌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的病理类型,组织学上具有癌变的特征。

多发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可同时存在大量息肉。

二、肠息肉的生长规律肠息肉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生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细胞增殖和凋亡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肠息肉生长的关键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增殖和凋亡处于平衡状态,而在肠息肉中,增殖过程超过凋亡过程,导致息肉的不断生长。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2.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对肠息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炎症状态下,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会诱导黏膜细胞增生,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和生长。

3. 遗传因素肠息肉的形成和生长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多发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与肠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4. 饮食习惯饮食习惯与肠息肉的形成和生长也有一定的关联。

高脂饮食、高纤维饮食和酒精摄入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总结:了解肠息肉的病理特征和生长规律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多为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性病变形成的肿瘤,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瘤型和非腺瘤型。

肠息肉的生长受到细胞增殖和凋亡、慢性炎症、遗传因素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肠道息肉病健康教育

肠道息肉病健康教育

总结
谢谢大家的聆听!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 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向我们咨询 。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生活方式改变
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习惯: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肠道息肉 病的关键,我们建议减少高脂食物和红 肉的摄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 物的摄入。
锻炼习惯: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有益 于身体健康,还可以预防肠道息肉病的 发疾病,但 如果早期发现并接受适当治疗,患者的 预后通常是良好的。通过改变饮食和生 活方式,我们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保护 肠道健康。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
预防方法: 预防肠道息肉病的关键是改 变饮食习惯,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全 谷物,减少高脂食物和红肉的摄入。此 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降低患 病风险。
预防和治疗
治疗方法: 如果被诊断为肠道息肉病,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息肉、单纯观察 和药物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将根据病 情和患者需求确定。
了解肠道息肉病
发病原因: 肠道息肉病的发病原因尚不 完全清楚,但一些因素如饮食习惯、家 族遗传、年龄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患 病风险。
常见症状与检查方法
常见症状与检查方法
常见症状: 肠道息肉病早期通常没有明 显的症状,但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 排便改变等症状。 检查方法: 为了早期发现和诊断肠道息 肉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结肠镜检查 、大便潜血试验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肠道息肉病健康教育
目录 引言 了解肠道息肉病 常见症状与检查方法 预防和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 总结
引言
引言
欢迎大家参加肠道息肉病健康教育活动 !在这个PPT中,我们将为您介绍有关 肠道息肉病的重要知识和预防方法。
了解肠道息肉病
了解肠道息肉病
什么是肠道息肉病: 肠道息肉病是一种 肠道内生长的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引起 症状。然而,如果不及时治疗,有些息 肉可能会转变成恶性肿瘤,增加患者患 癌的风险。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肠道息肉病是一种肠道黏膜上赘生的肿物,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发展成恶性。

对于患有肠道息肉病的患者,正确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相关知识。

肠道息肉病的病因首先,了解肠道息肉病的病因对于进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肠道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这些方面情况。

肠道息肉病的临床表现肠道息肉病的临床表现不一,轻微者可能无症状,重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与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肠道息肉病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诊断肠道息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钡餐造影、内窥镜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从而有助于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

肠道息肉病的病理学检查另外,进行病理学检查也是鉴别诊断肠道息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肠道息肉的组织学特点,可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判断其良性还是恶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在进行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手段,确定患者的诊断。

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肠道疾病,如肠炎、结肠癌等。

结语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的认识,可以帮助医生正确地诊断和处理肠道息肉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对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肠道息肉病的鉴别诊断的文档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益信息。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取决于其大小、形状、数量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肠息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 内窥镜切除术(Endoscopic polypectomy):这是最常见也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内窥镜通过肛门插入肠道,可以直接观察和切除肠息肉,同时可以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癌变风险高的息肉。

2. 大肠切除术(Colectomy):对于大尺寸的或无法完全切除的肠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大肠切除术。

这种手术可能在肠道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切除,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结肠造口术或结肠与直肠吻合术来保证肠道功能。

3. 药物治疗:一些特定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等,可以用于预防肠息肉的再生和发展。

4. 定期随访:对于患有肠息肉的患者,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内窥镜检查可以监测肠道的病变发展,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肠息肉问题时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指导。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肠道息肉病健康宣教PPT课件

肠道息肉病健康宣教PPT课件

什么是肠道息肉病
什么是肠道息肉病
定义:肠道息肉病是指在肠道黏膜上生 长的息肉状病变 类型:肠道息肉病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 非腺瘤性息肉
什么是肠道息肉病
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病的危害
恶变风险:部分肠道息肉容易恶变为肠 癌 并发症:肠道息肉病还会引发肠梗阻和 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肠道息肉病健康宣教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肠道息肉病 肠道息肉病的危害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和控制 如何降低肠道息肉病的发病风险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方式 总结
引言
引言
欢迎大家参加本次肠道息肉病健康宣教 课程 肠道息肉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通过宣教 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是很重要的
引言
本课程旨在提供肠道息肉病的基本知识 和预防措施
总结
总结
肠道息肉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及时了解 相关知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包括饮食健康、定期 体检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总结
对于肠道恶变的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对 于腺瘤性息肉可采用内镜治疗等方法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肠道息肉病的危害
影响生活质量:症状如腹痛和便血会极 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和控制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和控制
饮食健康:摄入高纤维食物,少吃高脂 肪食物和加工肉制品 锻炼身体: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肠道健 康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和控制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消化系统检查,及 早发现和治疗肠道息肉病
如何降低肠道息肉病的发病 风险
如何降低肠道息肉病的发病风险
避免烟酒:戒烟戒酒可显著降低肠道息 肉病的发病风险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肠 道息肉病的发生
如何降低肠道息肉病的发病风险
理性用药:长期不合理使用某些药物可 增加肠道息肉的风险

肠道息肉病讲课PPT课件

肠道息肉病讲课PPT课件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定期复 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肠道息肉病,及时 治疗
病情监测:定期复 查可以监测病情变 化,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复发:定期复 查可以预防肠道息 肉病的复发
提高生活质量:定 期复查有助于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疾病带来的痛 苦
病例分享与讨 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治疗过程与效果
肠道息肉病讲课 PPT课件大纲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此处汇报人员内容 03 肠道息肉病的症状与诊断 05 肠道息肉病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建议
02 肠道息肉病概述 04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 06 病例分享与讨论
汇报人员:XX 医院-XX
肠道息肉病概 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肠道息肉病是一种肠道内壁长出的良性肿瘤,可引起肠道出血、腹痛等症状。
环境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可能 影响肠道息肉病的发生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导 致肠道息肉病的发生
肠道息肉病的危害
肠道息肉病可能 导致肠道出血, 引起贫血
肠道息肉病可能 导致肠道梗阻, 影响消化功能
肠道息肉病可能 导致肠道穿孔, 引发腹膜炎
肠道息肉病可能 导致肠道癌变, 危及生命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抗生素等 药物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 食纤维摄入,减少脂肪摄入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息肉,防 止癌变
心理疗法: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 者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注意事项与建议
定期复查:定期进 行肠镜检查,观察 息肉变化情况
药物治疗: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进行治疗
鉴别诊断
症状:腹痛、腹泻、便秘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

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

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由于其潜在的恶性转变风险,及时的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

一、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时机1. 年龄因素:肠息肉治疗时机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

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家族遗传性息肉病患者,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以防止潜在的癌变风险。

而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则需权衡手术风险和生活质量,确定最佳治疗时机。

2. 病变性质: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腺瘤性息肉是潜在恶性变的前期病变,因此建议尽早切除。

而对于非腺瘤性息肉,其恶性变的风险较低,治疗时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

3. 异常症状:如肠道出血、肠梗阻、息肉破裂等症状,均需及时进行治疗。

这些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决定治疗时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肠息肉的持续时间1. 手术切除:对于大多数肠息肉病变,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持续时间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单个较小的息肉,手术切除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30分钟到1小时左右。

而对于较大且数量较多的息肉,手术时间会相应延长。

2. 内窥镜治疗:内窥镜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方法,对于一些早期和小型的息肉病变特别适用。

该治疗方法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0分钟到30分钟左右。

内窥镜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电灼治疗或剪切结扎等,切除或摘除肠道息肉。

3.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禁止手术的高龄患者或身体状况差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治疗效果。

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1. 定期随访:不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治疗后的定期随访都非常重要。

随诊目的是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息肉的复发情况。

2. 饮食调理: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遵循医生建议的饮食方案,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保持肠道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1)高频电凝切除术: 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 用以下方法。 ①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 电凝切除法。 ④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 目前很少应用。 (2)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 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有继发感染时,表面附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对侧肠黏膜可出现白斑, 白斑呈圆点状,成簇小片分布,组织学上主要是炎症变化。
2.绒毛状腺瘤 好发于50岁以上成人,较少见。多见于左半结 肠,其中直肠约占82%,乙状结肠约占13%,右半结肠极少见。 质地较脆,常伴糜烂出血,一般直径大于2cm,较管状腺瘤大, 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细绒毛状突起, 往往附有大量黏液;大部分为无蒂和亚蒂,有蒂仅占17%,形 态不规则,无蒂者呈花坛状或菜花样,亚蒂呈绒球,有蒂者类 似于成串葡萄。
诊断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内镜检查。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 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2种是在无 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3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便血或息肉 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 通过第3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3.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发病机制
内镜下特点是大量的小型腺瘤,大多数仅几毫米大小,少数超 过1cm以上。形态上为无蒂半环形,结节状隆起,表面光滑或 分叶状,色红质软,有蒂或无蒂,密集型者呈现地毯样结构。 组织学上与腺瘤基本相同,罕有增生性息肉,但癌发生率高。 在5~20年内癌变终将发生,癌变平均发生年龄为39岁,以多 中心发生多见。
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 的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 癌变亦不能肯定他处腺瘤无癌变。
其他辅助检查
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 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 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 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 疗方案的选择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或激光或微波 切除术。术前行肠道清洁准备,在凝血机制无障碍的情况下进 行切除,术后进食少许流汁或禁食1~3天,限制活动量,静脉 给予止血(如酚磺乙胺3.0g/d)、抗炎(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 保护肠黏膜(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治疗,密切观察大便颜色、肠 鸣音等,密切注意有无出血、穿孔发生。
发病机制
应了解同一腺瘤在不同部位,其绒毛成分的分布不一,在不同 部位活检所取的组织其病理学诊断可以不同。
组织学上管状腺瘤早期仅见隐窝部由高柱状细胞密集排列, 核染色深,杯状细胞减少、消失。病变进展可见腺管明显增生、 延长、分支、扩张,腺腔大小不一,上皮细胞增生。向腔内突 出,有乳头形成倾向;核浓染,有少数核分裂,但均位于基底, 间质有少量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与管状腺瘤不 同,绒毛状腺瘤通常由大肠黏膜表面上皮发生,向肠腔生长, 形成乳头状突起肿块。
发病机制
组织学呈典型的纤细绒毛状结构,绒毛常直接连接黏膜面,表 面有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大小不等、排列规则,核 浓染位于基底,核分裂象多见,绒毛的索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 成,含不等量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混合性腺瘤在组织学上 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
2.大肠腺瘤癌变 腺瘤癌变表现为细胞核异型,极性消失,核 浆比例增加及出现多量核分裂象等。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原 位癌和浸润癌,两者以黏膜肌层为界。
鉴别诊断
3.混合性腺瘤 类似于管状腺瘤,以有蒂、亚蒂多见,可见表 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绒毛状突起。
4.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和黏液,癌变者 常发生肠梗阻,也有无症状者。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为大 肠的多发性腺瘤,数目以超过100枚为标准。腺瘤分布以左半 结肠,尤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在X线下呈现为全大肠内广 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圆形充盈损,直径0.3~0.5cm,轮廓光滑。 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气钡双重造影极似玉米样排列,但用传统 的钡剂灌肠则容易被钡剂淹没而漏诊。
并发症
消瘦、贫血是其主要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 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 线索。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钡剂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 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 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 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 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 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 广基的巨大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
发病机制
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肠蠕动较强、粪便成形,此处比肠道 其他部位更易形成带蒂息肉。
1.大肠腺瘤 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 础,也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 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可见有丰 富的黏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 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绒毛成分的多少与腺瘤的恶性正相关, 因此正确评价腺瘤中所含绒毛量对判断其恶变潜能有一定帮助。
胃肠道多发性息肉;遗传性;特定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出现黑 色素斑点,黑斑好发于口唇周围皮肤和颊部黏膜,边缘清楚, 直径约1~2mm,组织学表现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 加以及黑色素沉着。
发病机制
息肉多数超过100个,以小肠内多见(64%~96%),大肠内为 30%~50%。本病也可发生癌变。
临床表现
4.Turcot 综合征 本症表现为大肠多发性腺瘤及中枢神经系统 恶性肿瘤的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家族性腺瘤病不 同。
发病机制
该征腺瘤也呈全大肠分布,只是数目较少、散在。10岁以内很 少多于100枚,10岁以上可多于100枚。癌变发生年龄早,一般 在20岁以下,女性多见。
5.Gardner综合征 4种病变组成: (1)大肠多发性腺瘤。 (2)骨瘤(好发于颚骨、头盖骨和长管骨)。 (3)硬纤维瘤(好发于手术后肠系膜)。 (4)皮肤瘤变(包括皮脂囊肿和上皮样囊肿,多发于头背、颜 面和四肢,有的可见牙齿畸形)。 有的将上述病变全部出现称完全型,如后3种病变出现两种 为不完全型,只出现1种为单纯型。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 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 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 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
病因
发病机制
腺瘤的组织发生,尚不十分清楚。最初研究表明深部隐窝细 胞随着向表面的迁移、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正常隐窝深部的 上皮以硫酸黏液表达为主,而腺瘤性上皮硫酸黏液比唾液酸黏 液为多。最近研究表明血型Ley抗原在许多腺瘤均弥散着色,而 在正常黏膜仅见于深部隐窝有阳性反应。这些腺瘤上皮与隐窝 深部上皮组化反应的一致性有力支持腺瘤起源于隐窝深部的可 能。腺瘤起源的另一个假说是嗜酸性上皮,常位于腺瘤上皮附 近,并见两者有移行现象。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其遗传性、发病年龄、大肠腺瘤数目、类型、分布、 癌变机会等均与一般家族性腺瘤患者相同。在临床上,与家族 性腺瘤比较,大肠腺瘤发病年龄较迟,可出现在消化道外症状 之后,腺瘤数较少。
6.Peutz-Jephers综合征 也称为错构瘤性息肉病,属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但临床上有家族史者仅占半数。其特征为:
发病机制
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序贯学说的基础上,存在正常大肠黏膜→ 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大肠癌序贯现象,认为 腺瘤的发生最初多为管状腺瘤,以后逐步向管状绒毛腺瘤和绒 毛腺瘤转化,最后演变为大肠癌。同时在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 腺瘤阶段也会发生癌变。
无论腺瘤的发生是位于隐窝的什么部位,腺瘤组织增生主要 是朝向管腔面形成突出向外的肿块。尽管所有腺瘤一开始均是 呈广基型生长,但随着腺瘤的变大,一些腺瘤变为有蒂或亚蒂。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 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 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 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 断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 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 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 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 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 发现率和确诊率。
发病机制
原位癌之所以不转移是因为肠黏膜固有层内无淋巴管存在,因 此,临床上所说的腺瘤癌变往往是针对浸润癌而言。绝大多数 的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癌变,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主要为不典 型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 成分增多均可加重细胞的不典型增生程度。直径在1cm以下的 腺瘤很少发生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的癌 变率约为管状腺瘤的5倍以上。
肠道息肉病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
别名
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
类别
消化科/肠道疾病/肠道其他疾病
ICD号
K51.4
概述
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 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 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 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 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 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 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 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 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 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