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研究进展消化道息肉主要指胃结肠道息肉。

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检查的普及,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套圈、灼烧、摘除等,治疗过程有消化道穿孔、医源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风险,且费用昂贵,复发率高,痛苦大。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和预防消化道息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减少和消除消化道息肉,还能预防消化道息肉的再生,效果显著。

通过回顾近5年相关文献,从消化道息肉的内治法,外治法,经方验方,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标签:胃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药;治疗;进展消化道息肉是在反复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下突出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隆起增生性疾病,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

消化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发生率与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关系密切[2]。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3]这是古籍对息肉最早的认识和描述。

杨璐等[4]认为消化道息肉可归为古籍中提到的“瘤”的范畴。

中医认为消化道息肉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贯穿始终;标实为痰、湿、热、瘀、毒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始动因素[5]。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便,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

中医药还能有效预防消化道息肉及术后再生[4]。

1 胃息肉1.1 内治法张月涛等[6]认为胃息肉的关键病机在于气郁湿阻,痰瘀互结,采用“疏理法、祛湿法、消散法、理中法”四法治疗胃息肉,效果明显。

疏理法多选用柴胡、佛手、炒白芍、香附、枳实、紫苏梗、厚朴;祛湿法多选用猪苓、茯苓、泽泻利湿,黄连、黄芩、栀子燥湿;消散法多选用当归、丹参、郁金、五灵脂、三棱、莪术,可酌加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等有抗癌活性[7]的中药;理中法多选用茯苓、炒白术、陈皮同用。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Xxx医院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Xxx医院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诊疗指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电切,息肉蒂部注射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

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

可将息肉整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骗局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之内;5.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Xxx医院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基底>1.5cm者;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人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6.患者及家族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d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按结肠镜术前准备,忌用甘露醇导泻,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1)高频电流发生器;(2)各型医治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辅佐操纵。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平安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胃肠息肉的相关知识普及

胃肠息肉的相关知识普及

“不开刀”——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消化道息肉及早癌
一、什么是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粘膜上皮、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而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类型。

二、消化道息肉危害?
①胃肠道息肉一般无症状,但部分患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腹泻、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

②部分患者的消化道息肉有恶变倾向,可发展成消化道癌症。

③部分消化道息肉为癌前病变或者癌前疾病。

三、消化道息肉如何处理?
如有内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息肉,在病理结果回报排除癌变后多主张内镜下摘除,目的是预防息肉癌变。

目前高频电凝切除为内镜下治疗中重要又常用的一种。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息肉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

图1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微创手术示意图
四、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微创手术有哪些优点?
①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无需麻醉,避免了麻醉风险和费用,因此,费用低廉。

②不开腹,无腹部手术瘢痕。

③不损害器官的完整性,术后不影响患者消化道的生理功能。

④病灶可完整回收送检病理。

④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息肉分型标准

息肉分型标准

息肉分型标准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出现在消化道的黏膜上。

根据其形态和组织学特点,息肉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息肉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际上对于息肉的分型标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下面我们将对息肉的分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息肉的形态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腺瘤型、炎症型和增生型。

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形态呈现出类似于腺体的结构,通常呈现为光滑的表面。

炎症型息肉则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黏膜增生而形成,表面不规则,质地较软。

增生型息肉则是由于黏膜增生所形成,通常呈现为表面光滑,质地较硬。

其次,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腺瘤息肉、炎症息肉、增生息肉和其他类型。

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组织学结构呈现出腺体的形态,可以进一步分为管状腺瘤和腺泡状腺瘤。

炎症息肉则是由于慢性炎症引起的组织增生而形成,通常在镜下呈现出炎症细胞浸润和黏膜增生。

增生息肉是由于黏膜增生所形成,组织学上呈现出增生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息肉,如错构瘤、脂肪瘤等。

最后,根据息肉的大小和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小息肉和大息肉。

一般来说,小息肉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大息肉指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

小息肉通常可以通过内窥镜下的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预后良好。

而大息肉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的预后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息肉的分型标准主要包括形态特点、组织学特点和大小形态等方面。

通过对息肉的分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息肉的分型标准需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总之,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希望通过对息肉分型标准的详细介绍,可以使广大医务人员对息肉的分型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临床医学中,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征为黏膜上出现良性肿瘤样的突起。

这些息肉可以发生在胃、小肠和结肠等消化道部位,在胃镜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中被发现。

胃肠道息肉及其分型标准的研究旨在提供更准确和统一的分型方法,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的定义、解释及说明:- 引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述和简要介绍。

-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介绍定义、背景、解释和说明以及相关研究和发展历程。

- 胃肠道息肉的分类及特点:讨论胃肠道息肉常见分类方法、不同类型胃肠道息肉的特点以及影响分型的因素。

-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应用和价值:探讨临床应用情况及意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结论: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发现,对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进行详细解释与说明,全面介绍分类及特点、临床应用情况及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将指出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深入探讨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的应用与价值,希望能够促进医学领域对胃肠道息肉这一常见疾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

2.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2.1 定义和背景:胃肠道息肉是指在胃和肠道内形成的一种良性病变,它可以分为不同类型,而这些类型的区分常常需要依据一套统一的分型标准。

胃肠道息肉分型标准是用于对不同类型的息肉进行分类和归纳的系统化方法。

确定胃肠道息肉的类型对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标准化的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胃肠道息肉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相关风险因素,从而为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2 分型标准解释和说明:胃肠道息肉的分型标准基于其形态、大小、颜色、位置等特征进行划分。

息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息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息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注意:恶性息肉或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及早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全面和专业的治疗指导。

本文介绍的是治疗常见息肉的简单方法。

什么是息肉?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特指在消化道壁上生长的小型肿瘤。

它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一定概率发展为恶性肿瘤。

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如何确定有息肉?一般来说,只有进行内窥镜检查才能明确是否患有息肉。

内窥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的粘膜,发现并诊断出息肉。

如果症状不明显,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X光、超声波等检查。

何时治疗息肉?当发现息肉后,医生会根据其大小、形状、数量和位置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一般来说,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具有患癌的风险,需要尽快治疗。

此外,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等明显症状,也需要考虑治疗。

最简单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治疗息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冷冻疗法(冷冻消融)这是一种最简单、常见的治疗方法。

医生使用一种特殊的冷冻器械将液氮喷洒到息肉上,使其迅速冷冻。

这种低温刺激可以消除息肉并促使伤口愈合。

通常情况下,冷冻疗法的治疗效果较好,没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恢复较快。

2. 多极电凝治疗多极电凝治疗通过电流产生的热能将息肉组织凝结。

与冷冻疗法类似,它可以迅速去除息肉并促进伤口愈合。

这种方法对于较小的息肉通常效果较好,术后疼痛较轻。

但是,对于较大的息肉来说,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3.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一种更彻底、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或有恶性潜力的息肉,以及那些上述方法无法有效治疗的情况。

手术切除可通过内窥镜或传统的开腹手术来实施。

尽管手术切除在治疗效果上更加可靠,但对于患者来说,术前术后的护理和恢复较为繁琐。

4. 经验性消化道息肉切除术(ESD)这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内较大的息肉。

此方法通过内窥镜下的手术切除,可以切除更大和更具有恶性潜力的息肉,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近血供的正常组织。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并发症观察
2,穿孔的观察与护理: a.如剧烈腹痛出现, 查体有腹部压痛、 反 跳
痛、 肌紧张, 要考虑穿孔的可能, 应立即通知医生并 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有无穿孔。
b.如确诊穿孔应立即对症处理,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治疗。

定期随访
饮食
活动
单个息肉术后 6个月至 一年复查。检查阴性者
消化内科 曹芳珍
1
了解胃肠息肉及其治疗方法
2
掌握术后观察要点、健康宣教。
3
掌握术后护理。
什是消化道息肉?
是指隆起于胃肠粘膜上皮,并向胃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 而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织学类型。
发病原因
慢性刺激
① 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 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
(2)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的变化,特别是血压和脉 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及出 血程度。 *观察呕血与黑便的次数、量、性状及伴随的症 状。如有黑便、呕吐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 取治疗措施。 *观察有无腹痛及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时
间。
(3)用药护理 ;
上消化道息肉摘除按消化性溃疡用药2周(抑酸+粘膜保护 剂).
② 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遗传因素 炎症、感染 免疫力低下 情绪
总体上的分型有:
分型
● 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的组织分类, 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 、扁平息肉 ● 根据息肉所处位置 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 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为常见。 ● 根据息肉大小: 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 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切

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切

防癌治癌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切●苏向前息肉是人体器官黏膜上长出的“多余的肉”,消化道常见的息肉主要有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很多朋友在体检中发现它们。

这些息肉通常长得慢,藏的深,体积比较小的时候,人不会有任何症状,通常无法感知,多在体检时被发现。

但别小瞧了这些小东西,有的息肉包藏祸心,和癌症关系非常密切!胃息肉:大多胃镜下就切了与癌的关系★★★☆☆胃息肉多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胃息肉与长期喜食辛辣生冷或硬的食物、剩饭菜和腌制食品、饥一顿饱一顿、吸烟、嗜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约有1%~5%的胃镜检查者都会被发现有胃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剩余20%为腺瘤性息肉。

前者癌变率较低约为0~5%;后者癌变率则高达25%~50%。

如果检查发现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特别是多发性小息肉,可以在做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夹除,也可以暂不治疗,但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如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可在胃镜下切除,这类息肉通常癌变几率不大,因此大家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

但对已发生出血、疑有或已有癌变的息肉以及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除。

此类息肉通常可在胃镜下切除,但对已有癌变的息肉,如肿瘤可疑突破到黏膜下层,胃镜切除有困难或不易切干净时,腹腔镜手术做胃部分切除可达到更彻底的效果。

肠息肉:发现应尽早切除与癌的关系★★★★☆肠息肉常见的致病因素有:遗传、高脂肪饮食、果蔬摄入少、吸烟、肥胖、缺少体力劳动等。

肠息肉主要有炎性和腺瘤性两类,前者大多不会恶变,而后者的恶变几率则比较高。

据统计,有80%~95%的大肠癌是从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

通常建议,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切除。

因为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如持续受炎症刺激,也可能会继续长大,并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症状。

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切除送病理检查;对于大于2厘米的息肉,因为具有恶变可能,通常先在肠镜下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化验,如病理结果明确伴有癌变,且无法在肠镜下做切除,可择期做腹腔镜肠切除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息肉
——不仅仅是“息肉”
消化道息肉常见于:

食道 胃 结直肠 少见于小肠
息肉(gastric polyp) 是指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胃镜或肠镜检查诊断的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 结肠息肉、直肠息肉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 物。息肉这一名称并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 构造
什 么 样 的 息 肉 ?
胃体隆起病变

(胃体)慢性 中度浅表性胃 炎,局部高级 别腺上皮内瘤 变。底切缘及 边切缘未见腺 上皮内病变组 织。
染色可意外发现早癌
患者,男,76岁 主诉:吞咽梗阻1月
距离门齿
24-28cm
距离门齿:
32-35cm
等待活检
小结
当你看到胃肠镜报告有息肉诊断时,你需要仔细 看看图片, 一看息肉表面:腺管或腺管开口紊乱、表面分 叶、鲜红色改变、僵硬、带蒂、溃疡形成等, 不管大小,需早期胃肠镜手术。“颜色鲜艳的 蘑菇多有毒”。 二看息肉周边粘膜:周边粘膜有白色点状改变, 虎皮样改变,糜烂等也需胃肠镜手术,往往需 ESD术。
肉眼观
息肉这一名称
并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构造。
大肠良性肿瘤

WHO分类(胃良性肿瘤分类基本相同)
上皮性 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 性腺瘤性息肉病) 内分泌性 类癌 肿瘤样病变 错构瘤:(P-J综合征、Cowden病、幼年性息肉病等) 异位:异位胰腺、胃粘膜异位 增生性息肉和息肉病 淋巴组织增生性息肉和息肉病 炎性息肉(假性息肉) 粘膜脱失继发病变 上皮异常增生 扁平粘膜不典型增生 非上皮性 粘膜下隆起病变(平滑肌瘤,良性间质瘤,脂肪瘤,脉 管瘤(血管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

第二:癌变情况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癌变较少,但是反复慢 性炎性刺激仍可癌变;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5 年癌变率均较高,有极少数“息肉”就是神经 内分泌癌。
息肉胃肠镜下治疗目的
胃肠镜检查后的息肉诊断只是代表肉眼观察的 隆起肿物,并不代表组织学结构。 故胃肠镜下的治疗是: 第一:切除病变 第二;较完整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依据。
胃肠镜检查后报告上的息肉诊断

不仅仅是“息肉”
息肉的危害

第一:大部分息肉无症状,但是少部分可出 现腹痛、腹胀不适等症状。但是息肉合并糜烂 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 试验阳性或黑便。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 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 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切除病变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在胃肠镜下做息 肉前需充分去除泡沫、粘液,然后染色、放大 内镜观察息肉表面结构及息肉周边情况。
胃肠镜下治疗方法选择:

第一:对较小的、扁平的、乳白色的这类息肉, 可取活检后予以氩气刀电凝法切除,就像我们 用激光取痣一样。也可用热活检钳电凝切除。
病理: 食道乳突状腺瘤


术后病理:管状绒毛状腺瘤(局部腺上皮中度 -重度不典型增生)


术前病理检查:距离门齿约31-33cm(食道) 鳞状上皮乳突状瘤样增生,局部鳞状上皮轻度 非典型增生。 术后病理检查:距离门齿约31-33cm(食道) 鳞状上皮组织,局部鳞状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
胃角隆起病变
(胃角)慢性粘膜炎伴 肠上皮化生, 局部高度上皮内瘤变 (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第二:对中等大小或带蒂的息肉可用圈套器 电切或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电切除,即通常所 说的EMR术。

但是对胃肠镜下肉眼或染色、放大观察考虑腺 瘤样息肉,尤其颜色较鲜红的,则切除的范围 需要大些。

第三:对较大的扁平宽基底息肉,直径超过2cm,尤 其是息肉表面腺管或腺管开口紊乱、表面分叶、鲜红 色改变、僵硬、溃疡形成等,或息肉周边粘膜有异常 表现时;或考虑就是类癌,则在息肉切除时,需较大 范围剥离才能切除干净息肉,这类“息肉”有部分可 能癌变或就是类癌,故剥离范围较大,这种剥离方法 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ESD。这类手术难度大,相对于 前两种手术方法并发症多,费用较高。好处是,若病 理检查有早期癌变或就是类癌,没有侵犯到粘膜肌层, 则不需追加外科手术,不需放化疗,达到根治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