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作业设计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1苏教版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理解: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资料优秀教案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资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理解。
2.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情感表达等。
3.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三、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节、诗行、韵律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心脏”、“祖国”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热爱”、“思念”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读、解析和分享。
2.教师挑选几组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五、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一首关于祖国的诗歌,要求用具体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家人的诗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的重要性吗?它有什么作用?2.引导:诗人把心脏与祖国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祖国的诗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情感表达等。
3.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第二课时一、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节、诗行、韵律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心脏”、“祖国”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名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目标:1. 学习理解并背诵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了解并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家国情怀。
3. 学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
教案内容:1. 导入新课: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脏吗?那你们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
2. 学习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朗读,并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适当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再次阅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点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拨指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5. 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6. 交流展示: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选择进行个人或小组间的交流展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7.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共同回味课文的美妙之处。
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复印件或投影片。
2. 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用纸和笔。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家国情怀的相关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好和力量。
2. 引导学生展开对祖国文化的探究,比如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3.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口头讲解,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主题,通过学习相关课文,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c.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根据课文内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表达对祖国热爱的文字。
b.根据课文,画出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情景。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课文中的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b.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4.组织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5.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尊重和珍视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作者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二、精读指导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补充介绍: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资料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资料优秀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资料教学小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案例片段:师: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千语万言不知表达,他在强忍悲愤,他在强抑激动!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在自己本子上写一写,只写横线上的,成绩好的可以都写,感觉有难度的选择一个写)【投影: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即使我远在他乡,。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告诉同学:“即使我远在他乡,。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告诉老师:“即使我远在他乡,。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施雷: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即使我远在他乡,我时时刻刻想着你。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告诉同学:“即使我远在他乡,我们的友谊长在。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告诉老师:“即使我远在他乡,我也不会忘记你的恩情。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左敏丽: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即使我远在他乡,我也不会忘记华沙城,忘记我出生的地方。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告诉同学:“即使我远在他乡,我也不会你们,忘记我和你们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告诉老师:“即使我远在他乡,我也不会忘记我的祖国,忘记对沙皇的仇恨。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师:你们真是肖邦的知音啊,你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文字,而且读懂了肖邦的心!肖邦虽然人离开了祖国,但他的心却紧系祖国!反思:肖邦接过银杯,眼里溢满了泪水,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六年级语文上册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苏教版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意。
4.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抓住全文的情感主线,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4.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线,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课时两课时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2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
[①怎样理解“瓜分”?]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3[句导读:“深渊”一词,说明波兰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②“不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4[③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句导读: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们来送行。
师生话别的场面就此展开。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5[④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送别曲,你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6[⑤老师为什么要“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7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知识点详解☜2①“瓜分”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波兰被欧洲列强分割占有的残酷现实。
3②重点句解析:“不得不”采用了双重否定以示强调的格式,表示了肯定的意思,表明肖邦离开祖国是无可奈何的,被迫如此,这一结果是欧洲列强造成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 4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经过详细语言资料的感知领会肖邦激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点难点:经过详细语言资料的感知领会肖邦激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课挂图教课时间:三教时教课过程:第一教时一、讲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同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觉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火热忱怀,去倾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觉,发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想念、热爱祖国,否则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走开祖国的?为何要离开?在什么状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沟通: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何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品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抗争?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失观点蜡烛奔驰特别鼓励抗争四周奔走悲忿欲绝溘然长逝雾霭催人奋起盛 [ch éng] 满绝:停止。
辞:辞别,走开。
催:叫人赶忙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依据读了课题后的发问,给课文分段,谈谈段意。
一( 1):写波兰被列强分割,肖邦被迫走开祖国。
二( 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辞别亲人。
三( 3-4):写肖邦昼夜想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 5-6):写肖邦弥留之际恳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试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修业生边读边标注。
)2、检查: 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理解:分割:像切瓜同样地切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拼音小关卡。
看拼音,写词语。
肖邦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bào fā()了反抗沙俄的起义,当他听到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悲愤欲绝,他把全部的精力都qīng zhù()在音乐创作中,完全没有了时间的gài niàn(),导致fèi jié hé()病复发,客死异乡。
2. 词语梦工厂。
读句子,想想加点词的意思,写出近义词。
(1)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
..着薄薄的雾霭。
()
(2)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
..的房间里。
()
(3)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
..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
(4)弥留之际
....,肖邦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3. 名人纪念馆。
根据你对肖邦的了解和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肖邦是 (国籍)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他的创作以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
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被称为“”。
他的作品主要有《》《》等。
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
4. 词语立交桥。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填序号)
(1)疾:①疾病②疼痛③速度快④恨
疾.驰而去()积劳成疾.()痛心疾.首()疾.恶如仇()(2)凌:①冰②侵犯③升,高出④迫近
欺凌.()凌.晨()凌.空而过()滴水成凌.()
(3)辞:①告别②不接受,请求离去③解雇
辞.职()辞.别()与世长辞.()辞.退()
(4)绝:①断②完全没有了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④死;呼吸停止
弹尽粮绝.( ) 悬崖绝.壁( ) 络绎不绝.( ) 悲愤欲绝.( )
5. 课文拷贝室。
理解答题。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为什么说肖邦
离开祖国是“不得不”?朗读时应用什么语调读?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感情?)
(2)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才39岁。
(从“才”字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双“眼睛”,我读出了
;课文中跟这个题目互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6. 超级模仿秀。
读句子,仿写。
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肖邦的同学紧紧拉住肖邦的手说:
“”
7. 肖邦请求姐姐在他死后将心脏带回祖国的原因是()
①肖邦客死他乡,希望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葬也要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②肖邦在巴黎的生活异常窘迫,生不能回到家乡,死了也要回到家乡。
③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至死不
忘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感。
8. 精彩展示厅。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báo bó)的雾霭。
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chéng shèng)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默默地说: )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画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这个片段写了、、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
送“盛满泥土的银杯”给肖邦的目的是。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表现了肖邦_____的心
情。
(4)埃斯内尔在《即使你远在他乡》中,可能会写: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
(5)展开合理想象,在文中横线上写出肖邦的内心独白。
9.名人纪念馆。
写出下列音乐家的美称。
肖邦——()李斯特——()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10.美文欣赏屋。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把音符化作利剑
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波兰。
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
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
时间已到,
战马嘶鸣,
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
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
扑向敌人,
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
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
英勇战斗,
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
向故乡飞奔。
他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
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
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
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ɡ),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
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于革命洪流。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鼓舞( ) 担忧( ) 抚育( ) 欺侮( )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成语。
①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 )
②比喻事情已经十分紧张,稍一触碰就会马上爆发。
( )
③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
( )
(3)用“”画出第2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仿写一个。
(4)第4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从哪方面对肖邦进行了刻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用“”画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肖邦想象的句子。
(6)品读《战士》这首歌词,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与提示
2.(1)弥散(2)昏暗(3)专门(4)临终之时
3.波兰钢琴作品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革命练习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
4.(1)③①②④ (2)②④③① (3)②①①③ (4)②③①④
5.(1)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为创作更好的音乐而不得不离开。
要用悲痛的语气朗读。
表达了肖邦热爱祖国的感情。
(2)这种“亡国之恨”让肖邦死不瞑目,从中可以体会出他至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当时他才39岁”,告诉我们肖邦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3)炽热的爱国情怀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6.肖邦,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波兰人呀!
7.③
8.(1)画去:bó shèng (2)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要他永远记着祖国(3)悲伤(4)示例:也不要忘记家乡的亲人也要把祖国时刻惦念(5)亲爱的祖国,我暂时离去了,我还会回来的!
9.钢琴诗人钢琴之王乐圣交响乐之父
音乐神童歌曲之王
10.(1)鼓励忧虑培育欺辱(2)①支离破碎②一触即发③情不自禁(3)波兰人
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4)表情。
从中可以体会出肖邦被《战士》这首诗所深深打动,引发了内心的共鸣,他的心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5)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6)从《战士》这首歌词中可以感悟到战士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为祖国而战的炽热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