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两服务,两结合, 五全面” (爱爱五一)。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目标 (1)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的教育。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 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与影响
①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产生影响
②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产生影响
③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教育思 想、内容和方法
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 社会物质生产力(经济) 人口状况(人口) 社会意识形态(文化)
…………
社会意识形态
…………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 约
具体地表现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 权;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 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①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 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 标的制定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 和教育的内容
(规律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具有顺序性
思考:教育过程中,如何遵循 这一规律?
——教育要由具体到抽象,由浅 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操 之过急,简单粗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人从出生到成熟分 为六个连续而又互相区别的阶段,即乳儿期 (出生——1周岁);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5、6岁,相当幼儿园阶段);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相 当小学阶段);少年期(学龄中期:11、 12——14、15岁,相当初中阶段);青年初 期(学龄晚期:14、15——17、18岁,相当 高中阶段)
(2)原始社会教育具有原始的平等性;
(3)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的 原始性。
2.古代社会教育 特点: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使教育成为相对 独立的活动; (2)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4)教育方法呆板,注重体罚。
3.现代社会教育 特点: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4)教育的科学化与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5)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6)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教学工作”费时费力。研究人员发现,成 年猫鼬为了教育幼崽,自己每天的捕食时间和 食量都有所下降,但“教师”们依旧无怨无悔。 猫鼬“教师”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它们会因材 施教,随着幼崽年龄和捕食技能的增长,不断 提高“课程”难度。
桑顿等人认为,这个有趣的现象表明,教
育并不需要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和高级智力, 而是多种动物独立进化出的一种培育后代的能 力。动物借助简单的机制,也能达到人类智力 相似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的发展
案例分析: 新华社洛杉矶7月14日电(记者陈勇)人类可能 不是世界上唯一向后代“传道授业”的物种。科学家 发现,成年猫鼬也会有技巧地教育幼崽如何捕猎,可 谓“优秀教师”。 成年猫鼬会把活的蚱蜢和蝎子等食物带给幼崽,
有意识地训练其捕食技巧,还会根据“学生”捕食的 熟练程度,对食物进行预先处理,让“学生”能更好 地掌握捕食技巧。比如,成年猫鼬带一只活的蚱蜢给 幼崽后,一般会在旁边看着“学生”捕捉猎物。一旦 “学生”水平不够,蚱蜢要逃走,“教师”会出来把 蚱蜢的翅膀打掉,再让“学生”练习。“教师”还会 先把所捕捉到的蝎子的尾刺拔掉,让“学生”安全练 习。
第二节 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规律可以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而 一般规律又有如下划分方法:
教育的外部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

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
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的外部规律 (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物质生产力
人口状况
教育
(3)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 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 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 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 教育。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 化,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也在不断 的变化,据此,我们将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 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 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原始地融合 在一起;
(1)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 影响
①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 度服百度文库;
②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 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或间接地作 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 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
④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受教育者 的阶层选拔,延续原有的政治关 系;
2.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 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 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 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71.5% 25.4% 3.1% 33.4% 42.8% 23.8% 18.6% 66.9% 14.5% 5.4% 34.4% 60.2%
资料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下,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 的女孩。刚发现时约有七、八岁,其中一个很快就死了, 另一个被送到狐儿院进行教养。开始时,生活习性和狼一 样。通过专门培养才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但很慢。二年 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学会行走,四年后只能听懂几个 问题,仅仅学会了六个字,学了六年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字。 十七岁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普通四岁儿童的水平。 (《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1期)。狼孩所承受的是人遗 传的基因,但由于后天失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和教育,使 它几乎丧失了人的特性。
思考:
这又说明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 规律呢?
结论(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
个别差异性
思考:教育中如何遵循这一规 律?
——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 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 材施教、扬长避短,让学生获得最 大的发展。
研究材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几次高峰期,
第一次是出生的第一年,这一年中身高增长 25公分,体重增2—3公斤。第二次是6、7岁, 身高体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大脑和心理的变 化明显,脑重量达到成人的90﹪以上,心理 状况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三 次是青春期,女孩12、13岁,男孩14、15岁, 身高增长7—8cm,体重增长5—6kg。性征 明显,这时的青少年成人感更加强烈,更向 往独立,对异性好奇,易出现早恋。
第四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
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针对 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 的“应试教育”现象而提出的。其背景如下: 1.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导致以国民素质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2.保持上升势头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对教育提 出新的挑战; 3.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世界性教育改革 浪潮方兴未艾; 4.经济转型要求教育转型——从应试教育转 向素质教育; 5.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需要素质教育。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依据之一:社会政治经济的需 要
2.依据之二: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
3.依据之三: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的需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在十六大上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内容如下: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你认为成年猫鼬的这种活动是教育吗?为 什么?
一、教育的概念
对于教育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 两个方面理解: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 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 品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 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 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 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 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 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青少的
身心发展又有什么规律呢?
结论(规律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 阶段性
思考:教育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
—— 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年 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客观现实表明:儿童身高有的早长,有的晚 长;智力上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在学业上,有的对文科感兴趣,有的对理科 感兴趣,有的对艺术感兴趣;有的性格内向, 有的性格外向……
⑤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 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对人口状况的影响 ①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②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人口迁移; ④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结构。
(4)教育对社会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思考:这组材料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又有 什么规律呢?
结论(规律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 有不平衡性
思考: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 一规律?
教育措施:根据这种不平衡 性要抓住发展的 关键期或最佳期
现实生活中,盲人失去视知觉,它可以通过 听觉、触觉、嗅觉等的发展弥补这一遗憾; 有人失去双手,就发展双脚;一个身残的人, 凭着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活着。
二、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的规律) 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 提;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动力。
❖ 智力与遗传的关系
父母
子女

一般

优+优 优+一般 一般+一般 劣+劣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素质的定义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素质: 狭义的素质指的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是 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 础。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是 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 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 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 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 素质等。
思考:这说明个体的发展有
什么特点?
结论(规律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 补性
思考: 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
教育理念: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 树立信心。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所要培养之人 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发现:人身体的发育是从“头部向下 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进行的。心 理的发展中先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以后逐渐 发展了有意注意;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 意义记忆;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 辑思维。
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
身心发展有什么规律?
(规律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
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 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
3、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能运用教育规律的 原理解释教育问题;
4、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确定 的依据,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特点;
5、了解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背景,掌握素质 教育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素质教育实施过 程中的困惑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