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开发姜山走马塘文化古村落

合集下载

宁波十大古村

宁波十大古村
抗战期间,作为四明咽喉要道的蜜岩是敌、我、顽三方必争之地。1942年5月,日寇因在此常遭袭击而撤离。同年秋天,为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四明山地区成立鄞慈县办事处,后来就迁到了蜜岩村的祝家佛堂。1945年秋,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后,国民党三十三师、浙江保安队特击营,以及田胡子、周天祥、陈德仁等地方部队,先后进驻蜜岩村,直到1949年5月,宁波解放,蜜岩村才迎来光明的岁月。
走马塘,位于奉化江东岸茅山以南2.5公里,陈氏家族自宋至今38代聚族而居,耕读、兴学、重教,家族文化积淀丰厚,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是宁波平原古代农业社会耕读文明的典型村落。
宁波十大古村——鄞州蜜岩村
农历八月到蜜岩,发现贝母的影子无处不在,这个被誉为“浙贝之乡”的古村落,此刻正是播种贝母的季节。老话说“四月无笸箩,八月无太婆”,一种一收,村民忙碌的情形得到了形象的展示。
宁波十大古村——鄞州走马塘村
鄞南平原干年古村走马塘引起外界关注是在世纪之交,这个安静的村落,从此吸引了外来探索者络绎不绝的脚步。
2005年初秋的一天,当我们一行人越过村口新建的“进土第一村”的牌坊住里走的时候,同行的人说,三十几年前,幼年的他从宁波乘船而来,上了埠头,外公把他装在箩筐里,挑着住里走。三十几年前的长街依旧,那一大片老房子和房前的荷花池依旧,走马塘的那些印象就在时光的追溯中点燃。
但在奉化溪口的岩头村,当我们穿行在那些名人故居,五马头墙接踵而来,深宅大院特有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这里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出生地,蒋经国的外婆家。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岩头这个向来出商人的山乡古村,一下子以群体形式出现了许多高官大员,仅国民党将级军官就有5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岩头古村因此留下了民国要人许多踪迹,大量民国时期的历史信息就依附在古村的山水、屋宇之间。

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与发展作者:乔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6期[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下,传统古村落随着改革的步伐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通过对宁波市走马塘村的调研,发现传统古村落在当今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下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发掘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古村落的积极保护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以达到良好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1 走马塘村的文化特色1.1 教育文化说起走马塘村,我们还要从宋朝开始说起。

北宋开宝四年,姑苏陈矜中进士,勤政爱民。

其子陈轩为父守孝迁居走马塘,此后陈氏世代子孙繁衍,这里人文鼎盛,名人辈出,成为鄞南望族。

据《四明走马塘陈氏行五房谱》记载,自北宋至清代的近千年间,走马塘村共出进士76名、各级地方官吏155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进士第一村”。

1.2 古建筑文化走马塘村古建筑建筑鳞次栉比。

明代建筑有8处完整的被保存下来,清代建筑更是比比皆是,三幢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的建筑也极为典型。

拂去历史的尘埃,面对檐牙高挑的古建筑和随处可见的祠堂影壁、古树池塘,科举榜单、石刻花窗,以及家谱画像等等,发现这里有着浓厚的化不开的历史文化沉淀。

目前,浙江大学已经将这里列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也将其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1.3 水系文化走马塘村有护村河环绕,4条河流环抱村落,水系发达。

古时,走马塘人从水路可通明州、杭州,同时,南北货物也通过水路,从河埠头码头上岸,天长日久,岸边不远处形成了一条街道。

水系不仅连接全村所有的宅院,而且能蓄能排、能防洪能灌溉、还可以防火,功能齐全,设计合理科学。

水系虽外形简单,但村河与杭甬运河相通。

至今亦在使用,实乃造福后人之举。

2 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古村落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村落在保护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与发展——以宁波市走马塘村为例

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与发展——以宁波市走马塘村为例
代 建筑 夹杂其间 ,不 仅破 坏了古村 落原有 的风貌 ,而且改变 了整 个古村落的规划 布局 ,破坏了古村落所蕴含的耕读文化内涵 。 1 . 1 教 育 文 化 2 . 3 法制建设及管理体 制不 完善 说起 走 马塘村 ,我们还 要从宋 朝开始说起 。北宋 开宝 四年 , 传 统村 落保 护在 我国起步较 晚 ,相关 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 姑苏陈矜 中进 士 ,勤政 爱民。其 子陈轩为父守孝迁居走马塘 ,此 后 ,而且 “ 传统村落”的概 念不 明确 ,保护力度不够。 后陈氏世代子孙繁衍 ,这里人 文鼎盛 ,名人 辈出 ,成为鄞南望族 。 据 《四明走 马塘 陈氏行五房谱 》记 载 ,自北宋至清代 的近千年间 , 3 走马塘村保护及发展对 策 走 马塘村共 出进士 7 6 名、 各级地方官吏 1 5 5人 , 是名副其 实的 “ 中 3 . 1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国进 士第一村 ” 。 走 马塘 村是 “ 中国进 士第一村 ” ,有着深厚 的文化底蕴 。文
2 传 统村落普遍存在 的问题
古村落积淀着丰富、 深 刻、 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但是 , 由于受 到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 冲击 、现代生活方式 的诱惑 以及 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传统村落在保护 中也 出现了 各种 问题。当今 新农 村建设如火如荼 的开展起来 ,走马塘村存在 的问题也映射出当今传统古村落存在的一些不足 。 2 . 1 传统村落古 建筑 风貌时有破坏 浙 江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 ,且位于较偏僻 的地 区,由于 保护不周 ,而且 建筑多为木制结构 ,受潮湿多雨气候 、风化 、交 通不便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 ,使 得许 多传统村落 的格局风貌 、生态 环境不断受 到破 坏,导致村落 自然灭亡 。 2 . 2 新建 民宅影响传统村 落风 格 而且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 速 ,走 马塘的村民把原来质朴的建 筑和地面铺 装用新木 门和现代 技术 填充 ,并 在门 口挂上鲜艳的红 灯 笼 ,破坏 了古建筑古朴 的美感 ,弄巧成拙 。此 外 ,把古 村内的 公 共活动空 间当作宅基地 建设 也是较常见的现象。古村落是 “ 古 建 民居 +自然环境 +历史 氛围”的多元 统一 ,而那些 不协 调的现

宁波走马塘古村简介

宁波走马塘古村简介

宁波走马塘古村简介哎,说起宁波那地界儿,有个地儿叫走马塘古村,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慢悠悠地铺展在你眼前,让人一瞅就心里头那个舒坦,跟喝了口老酒似的,暖洋洋的。

这村子啊,岁数可不小了,据说从宋朝那会儿就开始有人家落户,一代代繁衍生息,到现在还保留着那股子古朴劲儿。

你走进村口,第一眼就能瞅见那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油光锃亮,就像是村里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条都藏着故事。

路两旁,老屋错落有致,白墙黑瓦,木窗雕花,透着一股子江南水乡的温婉。

这时候,要是赶上晴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斑驳陆离,美得让人心醉。

村里头,老人们喜欢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聊着家长里短,那份悠闲,真是让人羡慕。

小孩子呢,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像是一串串银铃,在古村里回荡。

走马塘啊,这名字听起来就挺有意思。

相传以前这村里出过不少大官,他们骑马回乡,那马蹄声在村子里回响,就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

不过现在,马儿是见不着了,但那份荣耀和辉煌,还留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说到村子里的景点,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有个叫“月洞门”的地方,是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那门洞圆圆的,就像是挂在天上的月亮,晚上的时候,月光洒进来,别提多美了。

还有那条“九曲桥”,弯弯曲曲的,走在上面,就像是在走迷宫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多走几圈。

当然啦,来走马塘,可不能错过这里的美食。

村里有家老茶馆,那茶水泡得那叫一个地道,喝上一口,整个人都精神了。

还有那些小吃,什么糯米糍、豆腐花、手工面,每一样都是地道的农家味道,让人吃了还想吃。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里的村民都特别热情。

你要是迷路了,随便问个人,他们都会笑眯眯地给你指路,还会拉着你聊上几句家常。

那种淳朴和善良,真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所以啊,朋友们,要是有机会,一定要来宁波的走马塘古村走一走、看一看。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丰富的文化,还有那份让人难以忘怀的淳朴和热情。

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地方的。

中国进士第一村—— 宁波走马塘村

中国进士第一村—— 宁波走马塘村

.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1“四明古郡,水陆之饶。

”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南面,有一个被誉为 “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浙东古村——走马塘村。

自北宋至明清,这个水乡古村共出了76名进士,“学霸”的基因赓续了数百年。

走马塘村名的来历,与陈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存放在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千年变迁。

北宋端拱元年(988),苏州进士陈矜任明州(今宁波市)知府。

他勤政爱民,为救百姓舍生取义,死后葬在走马塘北面的茅山。

其子陈轩为父守孝,带家眷定居走马塘。

此后,陈氏子孙以耕读持家,兴学重教,繁衍至今已传38代。

走马塘村地处浙东平原,水路四通八达,村庄由四条河流环抱,村中有布局科学的水系,这是走马塘先人规划引水、造福后人的杰作。

古村口就是一大片荷花池,陈氏的祖先将荷花尊为“族花”,要求子孙后代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品格。

池塘中别出心裁地横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据说这是陈氏先人治家理念“门风正直,出淤泥而不俗”的形象化表达。

走马塘村中明代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8处,清代建. All Rights Reserved.1.古村口就是一大片荷花池,据说这是陈氏先人治家理念“门风正直,出淤泥而不俗”的形象化表达1筑更是比比皆是。

古时有6个祠堂,分别是老祠堂、东房祠堂、泉公祠堂、祖堂、树德堂和行五堂,如今保留下来的还有4个,树德堂和行五堂已旧踪难觅。

行走在古村幽静的小巷小弄里,两侧的石壁上会时不时有图案各异的石雕花窗映入眼帘。

走马塘除了被誉为 “中国进士第一村”外,还有一大奇观,那便是被誉为“浙东第一窗”的石雕花窗。

街巷中形态各异的石花窗上的图案以 “福”“廉”等文字和古钱形为主,有一扇独特的石窗被赋予了木窗一样的开启功能,还配备了可以活动的插销;有两扇石窗,上半段是镂空的花形,镶嵌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起到了采光通风的功能,下半段各雕一把长命锁,实用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让游客为之惊叹。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规划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7.10.21
•【字号】甬政发〔2017〕73号
•【施行日期】2017.10.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城乡规划
正文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
划的批复
甬政发〔2017〕73号
鄞州区政府: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审批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请示》(鄞政〔2017〕39号)收悉。

经研究,决定批准《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开展该规划编制工作,既是贯彻落实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有力举措,又是对走马塘村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安排,对于进一步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加快我市转型提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基础资料翔实,对走马塘村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设施配套等均作了较为科学的规划引导,规划内容和深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可以作为下阶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接文后,请按照批准的《规划》,严格依法监管,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市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21日。

中国进土第一村

中国进土第一村

中国进土第一村——走马塘村浙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里有着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古村——走马塘。

千年古村走马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

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

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

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现共有人口1500余人,全是陈姓。

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

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

据历史记载,它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当年陈氏从江苏长洲迁此歇脚居住,至今已逾千年。

当时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遂成为今走马塘人的祖先,至今已传38代。

今天存放在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清楚详细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千年变迁。

虽然在走马塘的古代建筑不是成片的,但是古村和散落其间的古代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令到每个到过这里的人们深为叹服。

村中明代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8处,清代建筑更是比比皆是,另外三幢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的建筑也极为典型。

石雕花窗的雕刻艺术令人惊叹。

窗上所饰各式图案,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等;文字类有“福”、“乾”等,寓意丰富深刻。

走马塘的独特生存空间和文化氛围,使陈氏一族以耕读起家,求学为志,德行文学,斑斑可考。

据不完全统计,该村从950年至1946年的近千年中,共出进士76人,官吏152人(其中4名尚书),国学生、庠生、廪生111人,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

一部煌煌宋史,走马塘陈氏就有两人被记载流芳,这就是四世陈禾和十世陈埙。

其中陈禾以敢于向皇帝直谏著称,因此还被罢官返乡。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

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于河上,联系各水系。

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散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

【宁波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宁波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

【宁波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1、走马塘位于宁波鄞州区姜山镇鄞南平原茅山茹峰之阳,全村面积0.1平方公里,分615户、1500多人,大部分姓陈,旧称忠孝里。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名人辈出,炳炳赫赫,塘通四面,马驰八方,在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有过可歌可泣的推动作用。

这是一方风水宝地,村子四周布满河道,清流碧水环绕,形成了一整套的引流、蓄水、排泄的网络,农耕、生活、消防、航运皆取之于水,至今风貌依旧。

这是一处耕读世家的领地,从四书五经启蒙至新式教育普及,孕育了多少莘莘学子,以文化启发,文明促进遥遥领先。

据不完全统计,该村从950年至1946年的近千年中,共出进士76人,官吏152人(其中四名尚书),国学生等111人,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

千年古村走马塘,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一个经历过千年科举制度的古村,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家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浮躁,在物是人非社会变迁的破落中,世人为走马塘保留最后剩余的一份尊重与瞻仰。

千年古村走马塘,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也很多。

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这里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

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这对于任何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有特有的引力。

走马塘村位于宁波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

从江东兴宁桥桥洞下坐约半个多小时的开往茅山的中巴,再坐几分钟的三轮车就到走马塘村了。

走马塘村四周有护村河,成长方形格局,通过平桥与外界联系。

穿过气派巍峨矗立于村口公路边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牌坊,步行不远就到达了走马塘村东南侧的紫来桥。

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已经颇有些年月了,桥下多块刻字的条石与石块在无言地叙述着它久远的过去。

从紫来桥进入村内,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学将这里列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边茅草与垃圾环簇,表明这里确实蕴涵着不少的历史沉淀,但又似乎已经被遗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荣誉称号:
早在2000年,走马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被 我市文保专家所认识,并被境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北 大宋史研究会、上海社科院和浙大古代史研究会等专 家考察后,确认该村为“千年文明古村落”、 “中国 进士第一村”,认为具有保护和开发的巨大潜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 中国· 魅力小城”在评选出的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 中,鄞州走马塘村获称中国"魅力小城"。
2
1
“以游兴村,以游保村”
“以游兴村,以游保村”
• • • • • 从整体上讲,全村保护较好,部分景点,如老祠堂、 新祠堂、重阳古树等经过一期的整修焕然一新,但仍存在 不少问题: (1)公公给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力度不足,据统计,全村 现有公厕一个,垃圾桶不足10个,且部分已经损坏,需要 加大投入与日常保护力度。 (2)河道水质较差,垃圾堆放无序,村民环保卫生意识 不强。 (3)村中私建、改建和扩建住房现象较严重,在游览过 程中常可见现代水泥 (4)加强村人的素质教育,村民不仅为游客提供基层服务, 更要参与到旅游的开发中,不会造成村民与开发商的矛盾。
三、石桥
联系水利优势,我们可以建立 更多的石桥,并保护好原有的 石桥建筑。如:紫来桥、西沈 桥、庆丰桥、团桥等。用料杜 绝使用水泥和瓷砖等。运用古 桥的建筑方法选择用料,此处 应用石砌。并保持与周围民居 古朴风格的的一直,突出古村 的浓厚文化艺术气息。
四、田园风光
• 这里的民风依旧十分古朴,绿油油的稻田一望 无垠,几条游船侧泊于岸边,一块块镂空的拴船 石上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树荫下洗衣的村妇一声 声击打着石板,几只悠闲觅食的草鸡在踱来踱去, 偶尔若干小鸟飞停于树枝头或屋檐坡顶,还有杂 草、苔藓……,人们在这里自给自足的生活,仿 佛与世隔绝一般,静谧而优美。一切都写意素描 出了一个无为的古村头的农意韵味。
三、进士文化园
1、进士窗
位于走马塘的“百年学堂”,历 史悠久,是一个天然博物馆,在 “百年学堂” 里陈列出走马塘的历 史沿革,自北宋至清代的近千年间, 走马塘共出进士76名、各级地方官 吏155人,其中,包括5位尚书、8位侍 郎、9位大学士、7位大夫、7位翰 林,还有国学生、庠生、廪生等111 人,的介绍,成为我们了解走马塘历 史沿革及进士文化之窗。
• 我们可以在此的基础上先对原有的老街在 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在老街进行 当地土特产的买卖,可以在特定的日子里 举行市集活动,再现老街当年的辉煌繁华, 可见千年古村老街的独特风韵。
水路游览
一、埠头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 四条河流环抱,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 漕、徐家漕散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 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根据水系的连接,从这 里悬帆启航可直达杭甬运河以及更远处,为过去 村民进出外面世界的港湾,更是那些进士跳出农 门后的起点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水系的连接, 充分利用优势,建立诸多埠头,复兴往日埠头繁 荣的面貌。
3、陈氏祠堂
陈氏家族文化,大致可 概括为做人原则与为官之 道两方面。 其一,族人利用兴学之 便,时刻告诫子孙做人要 低调,要有荷花“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般的可贵品格。
其二,为官者要具有清 廉、忠贞的官员品格。
4.民俗文化风貌区
走马塘村古树、古屋、古画像、古公禁牌 无数,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令人惊叹 的石雕花窗却不能不看。据介绍,现存的 60多扇石花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 寓意丰富深刻。其中有一扇石窗融门、窗 为一体,能开启关闭,不像普通石窗固定 在墙上,极其少见。
二、蟹肚脐特色保护区
蟹肚脐不大,因形如螃蟹的肚脐得名。该 区的发展重点在于充分利用水体优势,开 展游船观光、垂钓活动。使游客在坐船过 程中深深体会独特的水乡乐趣,从外围的 角度品味古村的水乡性、古老性和田园性。
• 游船观光 • 坐在游船上,穿梭于古村之间, 所有美景、建筑尽收眼底。可以 向划船的师傅了解古村的历史文 化,也可以向师傅学划船,然后 自己体验边划边观景的乐趣。 • 划船大赛 • 每年的5月15日,定为“走马塘 划船大赛”开展日。当天会有众 多划船爱好者前来参赛,大赛为 “友谊赛”,强调重在参与。 • 垂钓 • 设立有专门的垂钓区,考验游客 耐心的活动。
创意提升
古村定位为:以进士文化为主线,展示 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群体形象,弘扬优秀 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休闲、光观、文 化为一体的古村落旅游。
一、两线—— “以步代车,以船代步”,深度了解走马塘
以陆路和水路两种旅游路线,陆路线路是整体路线的 主要部分,讲究村内各大景点的参观和居民的互动中,参 观全民的居民生活和历史建筑文化,水路线主要保持河槽 两岸的传统民居特色,充分利用水体优势,感受水乡乐趣。 陆路游览路线:村口风貌区——荷花池民居风貌区——进 士文化风貌区——民俗文化风貌区——老街商业风貌区 水路游览路线:埠头——蟹肚脐河槽——石桥——田园风 光
陆路游览
一、村口风貌区
走马塘村口保存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古村落的 现在建筑,所以必须将不符合走马塘村口风貌的现代建筑进 行整改,统一古村落的建筑风格,营造古村落的氛围。
二、荷花池民居风貌区
走进村中,但见一个千余平米 的水塘“荷花塘”,村外环绕的 护村河称作“君子河”。 该村今 年已投入3700万元,完成重点古 建筑修复和绿化等工程,初现了 古村历史风韵。村里的老人,将 荷花称作走马塘的村花,取其 “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 意。在荷花塘边,就有一堵漂亮 的马头墙,沿着墙边那条小径前 行,由此可开始对全村的游览。
保护性开发姜山
走马塘文化古村落
1.走马塘古村落简介
位于宁波以南,整个村庄群水环绕,水路四通八达,村中有 一个池塘撔范瞧陻是水路会聚的中心,旁有一棵千年老树。村中 76幢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各具特色。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 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 朴,文物古迹众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 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现共有人口1500余人,全是陈姓。地处鄞南平原,依 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 胜,水陆之饶”。
(1)花窗的石雕艺术 办一个石雕花窗雕刻的学习基地。(窗上所饰各式 图案,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吕 洞宾等;文字类有“福”、“乾”等。) 并且可以由此来举办石雕花窗雕刻节
• (2)耕读文化节
• ‘耕读’,就是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体现知 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优 良传统,影响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 使人们养成务实的作风。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通 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更加的了解 农村,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农民中。 • 每年夏季七、八月间举办以“耕读文化节”为主 题的夏令营,诵读传统儒学典籍,参与农事活动,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 5.老街商业风貌区
走马塘老街东起阮家弄,西至凉亭脚下航船埠头。 街上店铺林立,为经济贸易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每逢市集,埠头拴满船只,老街东西走向,多为二层 楼房,砖木结构。相传在清代中晚期已初见雏形。房 屋底层临街为商店,二层多为住宿,商店与商店相连, 中间留人往来。商业鼎盛时期,街上有商铺、手工店、 作坊等各种类型齐全的大小商号约50余家。
2、大夫阁
古人和今人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古代读书人的心 中,自己读书,就要从政,要入仕,要当官,要为民造福。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的心中,读书不过是一条通往未来发展 的道路,是为了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用今人的思想 和观点,来看古人,我们会觉得古人很单纯,宁愿一辈子不 工作不劳动,也好勤奋读书,考取功名。面对现代人心态的 不同,需要重新找回我们的根本点。在大夫阁里,陈列历史 上士大夫的个人介绍,名言等。

将这里的生活模式作为一个体验项目推出,吸 引那些生活节奏过快而导致压力过大的都市上班 族来古村享受田园生活或者度假,体验花海中漫 步;林荫下品书;喂养家禽及各种小动物、了解 它们生活习性等的慢节奏并极富意义的生活,舒 缓压力的同时,带来了平时难以获得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