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异象

合集下载

我国股市异象

我国股市异象

我国股市与众不同的四大奇异现象证券市场同其它实体市场一样,都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具体而言,证券市场可使资金在借贷双方之间得以转移并实现重新配置。

然而,这种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否有益于借贷双方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则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效率。

因此,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意义非凡,它一直在金融经济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什么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呢?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个市场要达到配置有效,其价格必须能够反应一切相关信息。

针对资本市场,其含义就是指价格必须包含所有可影响未来回报的信息,从而使资本用在可带来最大回报的投资项目中。

如果一个证券市场可以使资金得到最优用途,那么它就被称为配置有效的市场。

在学术上,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尤金·法玛教授于1965年率先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将“有效资本市场”定义为“证券价格无论在何时都包涵了所有相关的公开信息”。

这样的价格即为信息有效的价格。

其核心是指,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没有人可利用这些公开信息,长期、持续地“战胜市场”,获得高于市场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

那么,现实世界的证券市场到底是否有效呢?在最近的30多年间,无数实证研究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了系统、彻底的检验,发现在这些市场存在一些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的现象,被称为“奇异现象”。

比较著名的奇异现象有:(1)“日历效应”,即一月份股票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其它月份;(2)“星期一效应”,即星期一的收益率明显比一周中其它日子为低;(3)“盈利公告效应”,即股票价格在盈利公告之后受其内容影响,在较长时期内持续走高或走低;(4)“规模效应”,即小市值股票的收益显著高于大市值股票。

这些奇异现象的发现,不仅在学术上对有效市场假说和金融理论贡献良多,而且对股票市场的投资观念的建立和投资策略的设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对证券市场有效性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也较零散而不成体系。

鉴于市场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对我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做了系统的检验,发现我国A市并不具有有效性的特征,与其它证券市场相比有四大特有的现象:(1)“盈利公告效应”提前发生且亏损公司的股价在公告后不合理地暴涨;(2)星期二、星期五效应和“U”型的一周交易变化;(3)杂乱的“日历效应”;(4)只重控制风险的基金行为。

股票市场异象、投资者情绪与基金业绩

股票市场异象、投资者情绪与基金业绩

股票市场异象、投资者情绪与基金业绩股票市场异象、投资者情绪与基金业绩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地方。

投资者的情绪对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金作为重要的投资工具,在市场上的表现往往与投资者情绪密切相关。

本文将分析股票市场的异象、投资者情绪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并探讨投资者应该如何理性对待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异象是指股票市场短期内出现的异常现象。

这些异象可能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市场内部的操作手法引起的。

例如,市场突发事件、政策调整、经济数据发布等都可能导致股票市场出现异象。

在这些异象中,投资者情绪往往成为主导因素。

当投资者情绪受到影响时,他们的决策往往变得更加情绪化和盲目,容易造成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投资者情绪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恐慌和贪婪。

恐慌情绪在市场下跌时出现,投资者担心损失进一步扩大,纷纷抛售股票以求逃脱风险。

这种恐慌情绪反过来加剧了市场的下跌,并对基金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贪婪情绪在市场上涨时出现,投资者追涨杀跌,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然而,盲目的买入可能导致价格过热,市场回调时会遭受较大的损失。

投资者情绪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金流向和投资决策。

在市场恐慌情绪较重时,大量投资者会选择赎回基金,导致基金净值下降。

这种赎回压力可能迫使基金进行抛售以兑现投资者的要求,造成投资组合资产负面变动。

而在市场贪婪情绪较重时,投资者纷纷追逐热门股,基金经理可能被迫跟随市场热点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往往会带来高风险。

因此,投资者情绪对基金的投资决策和业绩都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理性对待股票市场是每位投资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投资者应当遵循长期投资原则,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来看,股票市场具有稳定增长的趋势。

其次,投资者应当保持理性,不受市场情绪的左右。

本文前面提到了恐慌和贪婪情绪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投资者应当在决策时避免过度情绪化的行为。

证券投资市场中一些异象的前景行为金融学解释

证券投资市场中一些异象的前景行为金融学解释

证券投资市场中一些异象的前景行为金融学解释证券投资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况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重大影响。

在这个市场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异象,例如股市波动剧烈、股价与企业基本面脱节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往往使投资者感到困惑和不安,也使市场运行更加不稳定。

本文将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一些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异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前景行为,以期为投资者和市场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第一,股市波动剧烈股市波动剧烈是指股票价格在短时间内急剧上涨或下跌的现象。

这种波动可能是由于市场情绪的波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行为偏差等因素造成的。

根据金融学的理论,股市波动主要是由于市场情绪和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所致。

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对市场走势和股票价格的预期和情感反应,情绪的波动会导致股市价格的剧烈波动。

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包括过度乐观和悲观、跟风行为、盲目追涨杀跌等,这些行为会放大市场情绪的波动,导致股市波动剧烈。

未来,股市波动剧烈的情况可能会继续存在。

市场情绪是由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和情感共同决定的,而人性的情感本就是变化无常的,很难对其进行完全控制。

投资者偏差是投资市场的普遍现象,跟风行为和盲目追涨杀跌等不理性行为很难被根除。

投资者应保持冷静理性的投资态度,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市场宣传和投资教育,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减少市场情绪的波动,从而降低股市的波动性。

第二,股价与企业基本面脱节股价与企业基本面脱节是指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盈利能力等基本面指标长期脱节的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市场操纵、信息不对称、投机行为等因素造成的。

根据金融学的理论,股价与企业基本面脱节主要是由于市场操纵和投机行为所致。

市场操纵是指少数大股东或联合行动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操纵股票价格,使其脱离企业基本面价值的现象。

投机行为是指投资者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进行的投机性交易,这种行为会使股价脱离企业的真实价值。

在未来,股价与企业基本面脱节的现象可能会继续存在。

中国股市波动的根本原因分析

中国股市波动的根本原因分析

中国股市波动的根本原因分析在近几年中,中国股市波动频繁,投资者经历了长时间的熊市和短暂的牛市。

这种波动使得投资者感到不安,无数人失去了巨额资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致社会动荡。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国股市的波动,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1. 政策干预政策干预可以说是导致中国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

首先,政策的进行造成了市场不确定性,给投资者的信心带来了负面影响,增加了市场波动性。

例如,2015年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阻止股市下跌,其中包括禁止在一些股票上市的投机行为,启动国家投资计划,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反复无常的,导致了更深入、更危险的下跌,这使得投资者感到失望,加剧了他们的恐慌情绪。

其次,政府部门对于股市干预的方式使得市场波动,及时的信息透明度令人担忧。

在2007年,中国政府采取了称之为“实体经济和股市相互发展”的政策,这也是股票市场从此进入繁荣期的开始。

然而,这种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充斥着虚假信息,使许多投资者被骗,因而使市场短暂繁荣过后便陷入了低迷。

2. 经济形势中国股市波动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形势。

当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的赢利预期下降,股市波动自然会增加。

例如,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减缓,这导致许多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不及预期,这使得股市出现了短暂的跌势。

此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当外部国家的经济形势出现严重变化,中国股市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3. 投资者情绪的波动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

当市场升势时,许多投资者会跟进,从而推高股票价格。

但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股票价格下跌,许多投资者就会失去信心,出售手中的股票。

这种情况下,不断抛售会导致股市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投资者的情绪波动是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股市投机最后,股市投机也是导致股市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股市上,许多投资者投机炒作,追逐暴利,这使得股市波动更加剧烈。

投机会导致空虚市场,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会更加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超额收益模型的我国股市IPO融资收益异象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超额收益模型的我国股市IPO融资收益异象影响因素分析

价格 因素:P 及 P 。由A je 公式可 , dR t 以看出 ,P 与 P 的相互关系决定 了首 日收 益率的大小 , 预期 AdR t P 负相关 , je 与 与
P 正 相 关。
现实 中往往存在 IO抑价现 象,即上 P 市公 司首次公 开发 行股票 时,其发行价格
则 公 司 的规 模 越 大 。 用公 司发 行 流 通 股 数
说 ,使市场效率降低 ,而且从全世界各个
市场 的实 际情况来看 ,即使是美 国这样 比 较 发达 P 这种现象被 称为IO ̄ 价之 P l p
券商承 销 , R p 取值 为1 否 则为0 预 则 eu , 。 期 A je 与 R p 负相关。 dR t eu 定价机制: J Z及 P 。 DJ E 本文 弓入虚拟 I 变量定价机 ̄D J 来代表不同定价机制对 JZ IO ̄价产生 的影响 , P I F 当定价机制 为市场化 的政 策 ,即 为二 次询 价制 时 ,虚 拟 变量 DJ J Z取值为 1 ;为行政化的政策 ,即为控 制市盈率定价法时 , 取值 为O 市场化的定 。 价机制有助于促 进市 场功能的发挥 ,更能 真实反应 lO的内在价值 , P 有助于减少 lO P 抑价 , 反之则加大 IO}] 。 P [ 预期AdR t F 价 je与 DJ J Z负相关。在实行控制市盈率 的定价机 制阶段 ,市盈率 P 成 为决定 IO发行价格 E P
行 日至上市 日之 间的市场 回报率 ,市场 回 报率用上市 日与发行 日市场指数 的差额 占
次 公 开 募股 ( P )数 据 作 为样 本 。计 IO 算 其 相 对 首 日收 益 率 并 作 为 被 解 释 变
量 ,选 取 七 类 共 计 1 0个 变量 作 为 解 释

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异象与行为金融解释

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异象与行为金融解释
度” 标准 。
为, 市场价格充分 而准 确地反 映全部相关 信息 , 市场是有效 的, 只存在理性 交易者。但有 效市 场假说 在解 释某些 财务
异常现象时 , 到了 困难 和挑 战。如难 以解释 的 “日历效 遇
应” “ 、 股价过度波动谜团” “ 、 新股谜 团” “ 、 小市值效应 ” 等 ,
间地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 时 间地卖掉 赢利 股票 , 市时 的 牛 成交量平均高于熊市 时 的 2倍 以上。其 结 论表 明 : 些投 这 资者都无条件地愿意变现赢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4 - 4 日历效应
和实际决策行 为对证券 价格 决定 及变动 的重要作 用 , 为我
们理解中国证 券市场提供 了一个 崭新 的视角 。
方面。宋军 、 冲锋 以 i9 吴 9 8年 1 0月至 20 0 0年 9月这 8个
冲突显示 了作为传统 金融学基石的 C P 可能是无 法验证 AM
的。E H的奠基 人法玛也于 19 宣布撤 回对 C P 的 M 9 2年 AM
季度期 间中国的基金 为研究 对象 , 发现 中 国的基金 和股票 同样存 在着羊群行为 , 而且高增长行业 股 、 价股和小公 司 低 股 比其他类型股票存在更为严重 的羊群 行为。他们通 过研
传统金融理论 是建 立在 有效 市场 假说 ( MH) E 和资本
资产定价 模型 ( A M) 大 基 石上 的。传 统金 融 理论 认 C P 两
在 中国的证券 市场上 , 噪声 交易 明显存 在。杨 胜 刚基 于噪音交易理论 , 利用数据 比较和行为博弈方 法 , 描述 了中 国股市 噪音 交易过 度的现象 。他 认为 , 中国证券 市场 的噪 音交易与西方行为金融学 者所 观察 到的金融市场行为没 有 本质上 的区别 , 而且在持续时间 、 涉及 范围及 表现程度 上要 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 得多 , 噪音交易 比重显然 已经超过“ 适

我国股市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股市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目前 我 国股 票 市场 的相 关 制度 还 不够健 全 。在上 市 审批 方面 , 由于制 度 不完 善放 任 了一 些不 合格 的公
司随意上 市。放任 不合 格公 司上 市造成 市场 对投 资客体 的价值 无 法准 确 判 断 , 致我 国股 票价 格 的大 幅波 导
动 。在 交 易方面 , 国的股 票市场还 没 有实行 做 市商制度 。 由于缺 少做 市 商的参 与 , 我 就很 容 易形成暴 涨暴跌
坏 了市场 的运 行机 制 , 曲了价 格和 价值 相符 才能有 效 稳定 市场 这 一前 提 , 扭 因而导致 股 票 市场 的大 幅波 动 。
其次 , 出 多门的调 节政 策使 得政策 的一致性 不高 , 至意见相 左 , 政 甚 导致 市场不 知道 应该 听取谁 的意 见 , 因而 股 市大幅波 动在所 难免 。 ( 我 国 的股指 期货 推 出较 晚且 作用 有 限 四) 我国于 2 1 0 0年 4月 1 日推 出了沪深 3 0股指 期货 , 对 于 稳定 我 国股 票市场 具 有 里程 碑 的 意义 。然 6 0 这
的局 面。在 监管 方面 , 制度 的不健全 致使 我 国股 票市场 上存 在 着 大量 内幕 交 易 、 市场 操纵 、 虚假 陈述 等违 规 行为 。这 些现象 必然成 为我 国股 市不稳定 的因素 , 因而造 成股 市 的大幅 波动 。 ( 我 国股 票市场 的政策 干预 过 多且 政 出 多门 三) 首先 , 多的政策 干预 忽视 了市场 的作用 , 背 了股 票 市场 作 为市场 经 济 的产 物 所蕴 含 的经 济 规律 , 过 违 破
4 日, 指又冲 至 3 7 . 1点。2 1 股 48O 0 0年 7月 2 日, 指 又创下 了2 1 .4的低 点 。 股 397

总结和分析中国的金融异象

总结和分析中国的金融异象

中国的金融异象一、金融异象类型(1股权溢价之谜;(2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即大多数投资者对一些未预期的重大信息或事件呈现出过度反应的状态。

(3过度波动;(4规模或小公司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率随公司相对规模的上升而下降;(5新股过度反应(IPO溢价;(6价值效应或账面市值比效应,是指市净率最低的股票组合的表现明显优于市净率最高的股票组合;(7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迷;(8处置效应,是指许多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时,喜欢进行短线的投资,基于卖出盈利的资产,而宁愿长期保持亏损的资产,即“出赢保亏”(损失厌恶。

(9羊群效应,是投资者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从众心理,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者模仿他人的一种行为。

二、金融异象出现的原因1.过度反应。

噪音投资者情绪高涨(比如投资者由于代表性直觉,①根据近期风险资产盈利或红利增加的信息,认为将来盈利或红利也会增加,使情绪高涨,将降低风险厌恶程度,于是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上升,从而推动了价格上涨。

价格上涨又使正反馈投资者加入推动风险资产价格的行列中,导致继续上扬,远离了基本价值。

一旦后续盈利或红利与噪音投资者的预期不符,其情绪将转为悲观(也是代表性直觉,从而增加了风险厌恶程度,卖出风险资产,正反馈投资者也由于价格下跌进行抛售。

这样一来,整个过程中就形成了过度反应(伍燕然、韩立岩,2007。

2.过度波动。

上述过度反应的解释过程,也可以同时解释收益波动大于红利波动的现象。

3.股权溢价之谜。

投资者不仅面临系统风险,而且还要面临噪音投资者的情绪波动风险,风险增加会使投资者对风险资产要求更多的溢价。

4.规模效应。

由于基本信息少、估值困难和流动性低等原因,理性投资者参与小市值公司的程度比较低,因此小市值公司股票较大市值公司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噪音交易制造的高情绪风险需要收益作为补偿。

5.价值效应。

价值效应可以用过度反应来解释。

PB低的股票价格相对业绩低,基本面好转的信息吸引套利者买入,价格开始上行,继而引起正反馈交易者的注意,也跟随买入,其情绪高涨使得价格大涨,引发过度反应,因此PB低的股票收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股市异象
异象一:股票市场上的“春节效应”是指春节刚刚过后股票收益往往表现较好的一种现象。

从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来看,春节过后沪深股票市场中大部分股票都会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上海和深圳综合指数每年的前几个月都会在上年年底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为此我们用历史数据描述了中国股市的“春节效应”。

由于我国的春节多在每年二月份,因此,我们在下图中比较了2001年到2008年每年2月份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同年平均收益率的关系,来检验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春节效应”。

图中我们看到年平均收益以2006年为转折点,之前一直为负,之后则出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此时中国股市进入了又一轮辉煌的牛市,2008年又有明显的回落。

而各年的2月份平均收益率则波动比较大,2001年最低,为-6.4%,其他年份则全部为正收益,即使在2002年到2005年的熊市阶段也是如此,2007年达到最高点,有18.4%之高,也远远领超年平均收益。

从整体上看,两者走势基本相同,在年收益率达到最低点的2001年,2月份的平均收益率也处于最低点;而在刚刚过去的一轮牛市中,中国股市在2007年迎来了最高峰,该年的2月份平均收益率也达到最高点。

图中,除2001年和2006年之外,显然2月份平均收益率曲线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年平均收益率的上方,也就是说2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均要高于年平均收益率。

可见,在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春节效应”这一异象。

异象二:“规模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率随公司相对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尤其是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现象,又称为“小公司效应”(smallfirmeffect).
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开始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以及规模效应展开研究.由于我国深沪两地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和运作机制相同、市场背景和投资者构成又极具共性,大多数实证研究均假设上海市场的研究应该能够反映中国股市的整体状况.2000年及以前的国内研究,以宋颂兴和金伟根(1995)、周文和李友爱(1999)、陈君宁和马治天(2000)为代表.他们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出沪(深)市存在规模效应的结论.但由于市场发展本身的限制,这些统计样本的数量、期限和选择标准均不尽完善,实证结论的统计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
2000年以后的研究中,杨朝军,蔡明超,傅继波(2001)对1993年至1998年的沪市进行资本资产定价的横截面研究;陈收、陈立波(2002)采用CSMAR数据库系统自1992年起共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汪炜、周宇(2002)以沪市股票为对象建立小公司资
产组合,分析这一资产组合在1997—2001年中的股价变动情况;这些研究得出共同的结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显著的小公司超额收益. 张祥建、谷伟、郭岚(2003)选择沪市所有A股为样本,以流通市值来衡量公司的规模,检验得出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沪市股票(组合)的平均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月横截面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公司规模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证明了沪市“规模效应”的稳健性. 刘蕾,马栋(2004)通过对1997~2002年上海股市收益率数据分别按照β、规模、账面/市值比进行排序、分组,并进行横截面回归检验,发现β与股票组合收益之间缺乏显著的相关性,相反流通市值和账面/市值比这两个易于测度的变量对收益率变化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收益率与规模强负相关,与账面/市值比强正相关,这一结论也说明上海股市存在规模效应.
异象三:日历效应在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等,股市一月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其它月份,尤其是小市值的股份更为甚。

譬如,美国的股票市场中一月的平均月收益率是3.5%,而其他月份则只有0.5%。

这种异象即我们熟知的“一月效应”。

我们对我国沪深两市的综合收益率和单个市场的收益率做了类似的分析。

结果发现,在1992-2000年间沪深两市综合的日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月份是8月,为0.35%;最低的是12月,为-0.14%;二者相差接近0.5%。

具体来讲,沪市综合日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8月,为
0.39%;最低的是7月,为-0.24%;二者差距超过0.6%。

深市综合日收益率最高的也是8月,为0.38;最低的是12月,为-0.21%,二者差距接近0.6%。

对每年的月平均日收益率进行的更系统分析表明,我国股市不存在明显的“日历效应”,即没有一个月可持续地获得最高或最低的收益。

我们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股市历史较短,而一种持续的模式的显现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二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股市受政策影响出现暴涨、暴跌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由政策引起的暴涨、暴跌就掩盖了股市变动的某些规律。

当然,其它的可能性也不应被排除,如相对较高的8月份是否上市股市发放业绩的时间有关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股价的变化在统计上无明显规律,但在直观上也存在一些特点。

我们发现12月的平均日收益率在绝大多数年份中都为负数。

我们又检查了各个月份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在沪深两市12月份和1月份的交易量和换手率是一年中最低的。

因此我们猜测,在我国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年末效应”,即股价在年末走低,同时市场交易变得不活跃。

我们相信这与市场中的资金供给量有关,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是否真的存在年末效应还需继续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