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A 人教版
语文 -《诗经三首》_高二语文教案

语文-《诗经三首》_高二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高二语文教案: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并掌握《诗经》的体裁及表现手法。
即《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通过诵读,体会作品思想、分析艺术形象,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3.识记诗歌中的通假字。
教学过程:1.导入————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熟悉的旋律。
(放音乐《梁祝》、《二泉映月》……)如果知道这些乐曲的曲名就一起说出来。
我们刚才听了一些曲子,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这些曲目,那么为什么这些曲子对大家来说是如此的耳熟能详?这些曲子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在形容某些艺术作品成为同类作品中的权威、样板、楷模时经常使用一个词,那就是“经典”。
那么为什么要叫经典呢?经典意思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我国古代的儒家学派就曾经把五部书奉为权威,被称做“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
五经当中的《诗》就是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2.《诗经》的介绍————《诗经》其实本不叫《诗经》,这部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诗歌作品的著作有一个很朴实的名字——《诗》,又叫《诗三百》。
是到了汉代时儒家将他奉作经典时才被叫做《诗经》。
诗经是周人礼乐文化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把诗教与礼教、乐教结合,引导后世文章“以诗言为雅,以诗文为信”的艺术风气,在汉代《诗经》成为朝廷治国安邦的政治伦理教科书,成为人们修养心性“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种手段。
讲到《诗经》就必须说一说“诗经六义”,所谓“诗经六义”就是指《诗经》的编排分类和表现手法,即“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有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被称为“国风”,大多是各地的民歌,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这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系西周王室文人的作品,“大雅”用于贵族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会,内容记述周贵族的历史。
“颂”则是贵族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则是前人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概括。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高二级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预习指导]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音《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 徂:cú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二、诵读全诗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教学指导]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即比喻,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二、老师范读三、全班齐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A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A人教版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2课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第一课时:学习《卫风·氓》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教案:诗经三首教材:诗经三首(《关雎》、《桃夭》、《卫风·硕人》)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及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3. 锻炼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关雎》、《桃夭》、《卫风·硕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诗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 动态理解并解读诗经中的意象;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诗经。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学习《关雎》(20分钟)a. 教师朗读《关雎》,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关雎》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3. 学习《桃夭》(20分钟)a. 教师朗读《桃夭》,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桃夭》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4. 学习《卫风·硕人》(20分钟)a. 教师朗读《卫风·硕人》,并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b.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卫风·硕人》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展示(15分钟)a.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b. 学生们展示自己对诗经的感悟和理解;c.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其他诗经的作品,并独立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以诗经为基础,编写一首自己的古诗,并进行比赛和评比。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感知古代文化的魅力。
诗经三首(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诗经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及无衣静女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氓》,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通过概括评论把握作品感情;摘录例句、把握节拍,学习〈〈氓〉〉认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无衣静女认识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1、品位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把握节奏,初知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高二语文教案 语文-诗经三首9篇

高二语文教案语文-诗经三首9篇语文-诗经三首 1【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
《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能够理解和解读《诗经三首》的意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对《诗经三首》的基本情感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 《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2. 《诗经三首》的文本分析2.1 《关雎》•通过分析《关雎》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学生可以理解古代人民对爱情的表达和思考。
2.2 《蒹葭》•通过分析《蒹葭》的意象和叙事手法,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2.3 《采葛》•通过分析《采葛》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劳动的艰辛以及对农民生活的赞美。
3. 《诗经三首》的课堂活动设计3.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表演。
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2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符合《诗经三首》风格的诗歌。
通过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3 诗歌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经》篇目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篇目的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前导导入法:通过对《诗经三首》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互动讨论法:在诗歌研究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朗诵和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诗经三首》的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创作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教案A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2课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第一课时:学习《卫风·氓》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分析《卫风·氓》这是一首弃妇的诗,也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叙述了诗中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
1、诵读《卫风·氓》2、内容简析:《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
全诗层次分明。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3、结构图: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心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的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见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
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4、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①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特征?典型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②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5、诵读并背诵前两章。
四、布置作业: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学过程:一、检查《卫风·氓》的背诵二、学习《秦风·无衣》1、诵读《秦风·无衣》在《诗经》所反映的年代里,生产力的极为低下,奴隶和奴隶主的尖锐对立,外族的入侵与掠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祸。
《诗经》里有关战争的民歌,什九十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人民对于战争的憎恨;也有的诗作表现了兵士爱国恋家的矛盾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人民为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忍受巨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秦风·无衣》描绘的是一个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而团结友爱、慷慨从军的感人至深的场面。
秦和周民族的死敌西戎逼处,常常有战争而且常常是有关民族安全的战争,同时也养成了“尚武”的秦俗。
《秦风·无衣》用兵士交谈的口吻,以当时军中歌谣的形式,反映的出战士友爱和慷慨从军的精神。
2、内容简析《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
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3、结构图:“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4、体会《秦风·无衣》的形式特点——四言一句,重章复唱,“赋”的直接铺叙陈述。
①运用重章复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作共三章,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仅有三处不同。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表达思想感情。
从形式上看,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只对应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
它的作用表现在音律和修辞上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充分抒发情怀,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诗经》还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增加了音乐美也易表达情感和描摹事物特征。
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②每章首句均运用反问句开头。
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5、背诵全诗三、分析《邶风·静女》1、诵读《邶风·静女》在“国风”中,恋歌数量最多。
“国风”的这些恋歌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健康的。
凡属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表现。
这类恋歌是《诗经》中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映照得全部《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了起来。
《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
描绘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结构图: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2、简析作品①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
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
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个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
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
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②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
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
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③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
“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
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3、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艺术手法分析:(一)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