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必胜小题26(Word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

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

由此可见()A. 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 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2.《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A. 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B. 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C. 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D. 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3.唐代李逢吉做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

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

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 加强了君主集权B. 促进了阶级流动C. 消除了门第观念D. 激化了政治矛盾4.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 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 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 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

这种情况表明()A.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 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 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 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6.如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A.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B. 农商皆本成共识C. 工商致富备受推崇D. 职业观念发生变化7.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表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

(网络收集版)2021年新高考福建历史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网络收集版)2021年新高考福建历史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1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2.图1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

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

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

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

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6.图2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

这主要说明该时期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7.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

据此可推知当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8.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26 1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时训练(教师版)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26 1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时训练(教师版)

二十六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列宁主义被誉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列宁开创性理论探索的是()A.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B.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C.无产阶级肩负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使命D.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解析】选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其基本的理论包括: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等。

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建设中的新发展,主张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巩固工农联盟。

而“无产阶级肩负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是列宁主义的主张,所以C符合题意,排除A、B、D。

2.(2021·嘉兴模拟)“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不通过资本主义或西方模式而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

“它”最有可能是()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十月革命C.美国南北战争D.埃及民族独立运动【解析】选B。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现代化,从而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故答案为B;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A;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南方的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排除C;埃及民族独立运动胜利后并没有摆脱西方模式走向现代化,不属于“新道路”,排除D。

3.(2021·杭州模拟)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

据此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是()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B.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D.不妥协的爱国主义运动【解析】选A。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们中国的革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表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革命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D.民族民主革命9.(3分)下列关于唐代官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设有三省六部制C.设有三省九部制B.设有三省八部制D.设有两省六部制10.(3分)下列各项中,属于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是()A.实行海禁政策C.开放海禁,扩大海外贸易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对外贸易政策一直保持不变11.(3分)下列关于南宋农业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了汉代的水利工程C.广泛推广了轮作制度B.大力发展了畜牧业D.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农业12.(3分)下列哪个朝代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3.(3分)民国时期,___在政治上实行了“替代制度”,即()A.各省政府的主要官员由___任命B.各省政府的主要官员由地方选举产生C.各省政府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与地方共同任命D.各省政府的主要官员由地方推荐,中央任命14.(3分)下列哪个朝代的科技成就最为突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5.(3分)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全面胜利的新阶段?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言B.___的召开C.___两党的和平谈判D.新中国的成立1.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

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国外联系和做生意。

相反,需要联系和做生意,但不要孤立。

这表明中国需要研究和借鉴西方经验,同时坚持自力更生,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2.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这反映出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3.在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中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

2021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版(答案)

2021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版(答案)

重庆市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B 3D 4D 5B 6C 7D 8C 9A 10C 11D 12A 13C 14C 15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26分)(1)交通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积极作用:积极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漕运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百姓负担;事故多发。

(2)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

(3)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争取恢复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7.(12分)观点:梁漱溟认为20年代末以来的乡村建设运动不能复兴农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与响应,我认为该观点不准确。

阐释:梁漱溟没有认识到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运动没有触及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了红色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小题必练2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含答案)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小题必练2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含答案)

高考历史小题必练1.(2020·天津卷)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时期,按财产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但参选名额按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的比例分配,伯里克利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制,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故选择A项;公民原本就属于自由民,排除B项,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是成为公民的必备条件之一,排除C项;议事会是旧氏贵族实行统治的机构,经过改革已经被取代,排除D项。

2.(2020·江苏卷)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

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

这一现象说明雅典()A.平民权力至上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C.实行轮番而治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伯里克利被罢免后,民众又把国家事务交给伯里克利,这些都是雅典民众直接投票的结果,反映出在雅典政治事务中公民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故D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平民权力至上”,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顶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C项。

1.在雅典,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如果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会依法进行审理。

这表明()A.雅典政治体制注重官员的监察B.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C.轮番而治是直接民主重要特征D.雅典三权分立体制已初具形态【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雅典社会注重对官员任职前的审查和卸任后的审查.监察体系比较完备,故选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选项C与材料无关;选项D由材料无法体现。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

2021高考历史逐题专练——27题(50题)一、单选题1.(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二模)1567年,隆庆帝宜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有学者考证,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王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同时期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这表明当时中国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C.外贸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D.有效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答案】C【详解】隆庆帝解除海禁后,海外大量白银流入国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由此形成了入超的态势,故选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明代时中国经济结构尚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隆庆时期中国尚未遭受西方殖民侵略,排除D。

2.(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二模)明朝时期,宋应星在《野议》中写道:“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

”又说:“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该观点A.强调自然界孕育社会财富B.蕴涵着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C.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总结升华了农耕经济的经验【答案】B【详解】材料“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体现的是劳动对于财富创造的重要性,B正确,A排除;材料与程朱理学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农耕经验的总结,D排除。

故选B。

3.(2021·宁夏固原市·固原一中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明朝政府既是一个无头政府,又是一个多头政府”下列最能佐证此观点本质的是A.太监掌握政府的决定权B.巡抚变为省级行政长官C.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D.内阁有参与决策的权力【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最能从本质上佐证明代“有卿无公”,是一个无头政府,也是个多头政府这一观点,C项正确;明代掌握政府决定权的是皇帝而非太监,A项错误;巡抚变为地方行政长官不能从本质上说明明代中央政府有卿无公,B项错误;为服务皇帝专制设立的内阁一直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其参与决策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存在不能佐证明朝中央政府是一个无头政府也是一个多头政府这一观点,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新高考历史必胜小题261.事实一商代青铜器为铜、锡、铅之合金事实二地质矿产普查显示,迄今中原一带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锡矿金正耀先生在殷墟青铜器中发现有5件含高放射性成因异常铅。

目前仅在云南、东北一带发现此事实三种异常铅矿——据魏国锋《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与产地研究的新进展》整理由表格所列事实可推知,当时( )。

A.殷地青铜器产于西南地区B.西南地区已纳入商王的统治范围C.殷商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D.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解析】由材料“商代青铜器为铜、锡、铅之合金”“中原一带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锡矿”“目前仅在云南、东北一带发现此种异常铅矿”可知,青铜器作为中原地区殷商文明的象征,原料来源广泛,其中有部分原料来自南方,这说明殷商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故选C项;殷商时期殷地青铜器产于中原地区,排除A项;商王朝的统治区域东至海滨,南达湖南,西至陕西,北至河北,未覆盖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已纳入商王的统治范围”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中国的市场,排除D项。

【答案】C2.“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分化地方权力以集权B.分化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皇权地位至高无上【解析】材料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从而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答案】C3.下图是《×学者思想研究》一书的目录(局部),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最有可能是( )。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解析】根据题干目录图片的“心即理”的宇宙观和讲明“本心”并结合所学陆九渊的思想,可知选C 项;程颐是北宋理学家,不是心学家,排除A 项;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不是心学家,排除B 项;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与图片无逻辑关系,排除D 项。

【答案】C4.《水浒传》被一些官员咒为“诲盗之书”;清代俞万春作《荡寇志》,以108位好汉都被杀死来作结;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B.启蒙思想借助艺术方式传播C.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D.政治立场影响人们解读文学【解析】题干主要述及了晚清时期,一些官员咒《水浒传》是“诲盗之书”,即引诱别人做坏事的书;俞万春作《荡寇志》(对《水浒传》的续写),通过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达到“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水浒传》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绿林好汉的造反精神,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阶级,出于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同一种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故选D 项;《水浒传》主要歌颂的是一种造反精神,而不仅仅是反封建礼教,更重要的是题干中的人物或阶级都主张维护封建礼教制度,而不是反对封建礼教思想,排除A 项;《水浒传》宣扬的是一种“官逼民反”的造反精神,其本身不是启蒙思想,排除B 项;题干中所述及的“一些官员”“清代俞万春”“清政府”的一些行为不属于民众生活,并且他们都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排除C 项。

【答案】D5.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简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其中农产品出口值所占比例% 1873年148 449 3 860 2.6 1893年 181 713 28 42315.61903年333 961 89 496 26.81910年593 337 231 957 39.1A.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C.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有所改变D.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此时农产品在各种商品出口总值中的所占比例由1873年的2.6%上升到1910年的39.1%,增加较快,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经济附庸,反映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故选B 项;根据表格可知,此时农产品在各种商品出口总值中的所占比例由1873年的2.6%上升到1910年的39.1%,增加较快,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经济附庸,并非“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排除A项;贸易逆差,也称为入超、赤字,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材料仅涉及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并未涉及进口的情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与材料所述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排除D项。

【答案】B6.“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材料旨在强调( )。

A.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华民族觉醒B.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进步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必然D.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解析】材料强调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思想潮流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启迪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和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五四运动的作用,A、B、C三项对材料的解读都不全面,均排除。

【答案】D7.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1940年版)的序言中要求任何国民,不仅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还应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不至于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现实中自身的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只有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B.作者认为对当时政府应抱有温情与敬意C.作者希望国民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D.作者主张通过学习历史传承责任担当【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要求国民了解本国的历史,对本国的历史应该抱有温情与敬意,不能把国家现实中存在的罪恶都推诿给古人,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所以作者希望国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对本国历史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要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故选D 项;作者认为应该正确看待本国历史,而非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排除A 项;作者认为应该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和敬意,而非对当时政府抱有温情和敬意,排除B 项;作者希望国民正确地看待历史,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并非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排除C 项。

【答案】D8.下表为中国1957年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及其增长情况统计表。

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

项目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长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倍数 钢535万吨 296% 5.8倍 原煤 1.3亿吨 96% 2.1倍发电量 193.4亿度 166%3.2倍A.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现象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D.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解析】注意设问“据此推知”,结合时代背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发展主要是因为之前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故D 项是符合逻辑和史实的选项;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现象发生于“大跃进”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造成的,是1958年之后出现的现象,排除B 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年底,排除C 项。

【答案】D9.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双方“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邓小平意在说明( )。

A.要适时发展马克思主义B.要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要与国情相结合D.中苏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同【解析】材料表明中苏两国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准确,存在机械照搬的倾向,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C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省略号后边的内容,表述片面,故排除;B项中“完整准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苏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同,排除D项。

【答案】C10.从以下时间轴得出的较为全面的认识是( )。

A.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的扩张紧密结合B.罗马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C.罗马政体的演变经历了长期的过程D.罗马法的演变推动了罗马版图的扩张【解析】材料设问的关键信息是“全面的认识”,时间轴包括罗马的发展和罗马法的演变,而随着罗马的扩张,原有的法律不适用于新的统治区域,进而推动罗马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故A项正确;B、C两项均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均排除;D项因果颠倒,排除。

【答案】A11.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在《英国法释义》中写道:“国王本身是议会的一部分,故而是其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

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利胡作非为,而只‘防止’胡作非为。

”由此可知( )。

A.国王拥有立法权B.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C.国王已经“统而不治”D.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解析】材料体现了国王与议会的关系: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立法否决权而无决定权。

这说明两者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故B项正确;国王拥有立法否决权而无立法权,A项曲解了材料的意思,排除;国王有适当的立法权,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但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信息,排除D项。

【答案】B12.一个稳定的中央地方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政治的稳定,更决定了国家的兴盛。

下列措施中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是( )。

A.梭伦改革——“解负令”B.俄国农奴制度改革——“解放法令”C.明治维新——“废藩置县”D.戊戌变法——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解析】“废藩置县”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项;“解负令”废除了雅典的债务奴隶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作用,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能够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答案】C13.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

”材料中被称为“顶峰”的事件( )。

A.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C.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D.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解析】由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此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由材料“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可知,此事件指在经济危机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战、关税战,使世界贸易大幅减少,使一些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以转嫁危机的道路,故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与材料中对应的民族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1917年苏俄退出战争,使德军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与材料中对应的民族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只承认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而不是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