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

合集下载

【自】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自】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开元盛世

开皇之治 589年完成统一
武周 政治 贞观 之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隋朝
建立
618年 唐朝
建立
755年
907年 朱温废唐 960年 北宋 建立


五代十国
18
试题训练
1、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
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
②外重内轻: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 (2)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 史之乱 ”; ②756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③763年,唐朝平定叛乱。 (3)影响: ①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②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③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C
23

6、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59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
方。至北宋统一南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百万,而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
户230余万。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战乱的影响未波及南方
B.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北方经济已全面走向衰败
B
24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骨力裴罗与皮罗阁
10
(1)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的发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础。 ②隋唐强盛的国力,为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保障。 ③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便利了各民族间的交往。 ⑤少数民族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 (2)特点:政策开明、方式多样 (①设立都护府②册封首领③武力征服④政治和亲⑤会盟友好⑥经济文化交流) (3)作用:保证边疆稳定,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密切经济联系, 促进了民族交融。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谈谈你如何培养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第二题题目:如果你是初中历史教师,在你班上有一位学生特别喜欢历史故事,但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理解欠佳。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你将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调动这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确保他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并举例说明。

第四题题目:近年来,网络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你认为网络教育能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同时,对于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第五题【题目】请你结合初中历史教材,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第六题题目:请你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谈谈如何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第七题题目:请谈谈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八题题目:请设计一堂以“隋唐时期民族关系”为主题的初中历史课,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九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第十题题目:请谈谈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请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一节初中历史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 秦汉统一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2)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统一措施及其影响;(3)认识秦汉统一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总结秦汉统一的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秦汉统一措施及其影响;(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秦汉统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家统一意识;(2)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认识历史的观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板书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课题。

初步讨论:“你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二、发现问题(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唐朝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中外文化交流?2.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有哪些?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三、解决问题(30分钟)1. 同台赛车: 交流的形式——通过同台竞技让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自由发挥)2. 文化杂交: 交流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3. 走出去: 交流的方式——让唐朝文化走向世界 (学生分组讨论)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本P32页,完成课后习题。

2. 在网上搜索关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些新的交流方式和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小结:整合本课所学,用50词左右的话概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形式:同台赛车交流内容:文化杂交交流方式:走出去【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自我发现中,掌握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话题有深度、探究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应和热烈的讨论。

唐宋时期的民族交融历史作文200字

唐宋时期的民族交融历史作文200字

唐宋时期的民族交融历史作文200字唐王朝对兄弟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吸引着周围地区操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民族的人涌入唐朝,使唐都长安遍布着胡人。

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民间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宋朝时期民族交融历史有以下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

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

多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

南方宋人往北方,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各族来到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强。

【资料拓展】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一、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

岑仲勉《隋唐史》总结唐朝时期民族政策有四个特点:①不强迫同化,只顺其自然。

②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

③不使杂处通婚。

④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这种自由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全国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其效果亦非常显著。

二、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

”唐之开国,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将两类,而府兵“不堪攻战”,其主力实赖蕃将。

其著名蕃将(如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契苾何力,铁勒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李谨行,人等)皆受太宗重用,战功卓著。

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出身而任节度使,天宝后有李光弼、李正己、李宝臣、李抱玉、李光颜、李克用、王思礼、王镕、仆固怀恩、乌重胤、浑瑊等少数民族位兼将相。

《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

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

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

”说明中唐以后,少数民族入相更为普遍。

少数民族人员出将入相,必然会对当时的政治以及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会__盟_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②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③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 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马__市___。 (4) 在 东 北 设 都 司 、 卫 、 所 , 对 女 真 等 族 进 行 管 理 ; 在 西 南 设 _土__司__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 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课型新授教者XXX备人时的隋朝班级研究目标】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研究重点】隋朝大运河。

研究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姓名课时1课时审批(签字)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XXX。

4、XXX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标: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XXX,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二、常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XXX和XXX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XXX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XXX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XXX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甚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食粮在现代为甚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XXX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核心归纳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1)发展概况。 ①汉朝: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丝绸之 路与中亚、西亚、欧洲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大力开辟 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 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 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1)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3)两宋时期,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4)元朝时期,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5)明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 海岸和红海沿岸。 (6)清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准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北
微思考1如何认识汉初的和亲政策? 提示:认识:①在汉初国力不够强盛的情况下,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②汉朝和匈奴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安定,解除 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交流。 ③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3.汉朝的屯戍政策 (1)汉朝政府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 屯田 。 (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微思考3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特点:①战与和相结合,以和为主。 ②平定叛乱与有效管理相结合。 ③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与任用当地民族首领相结合。 微归纳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2)中央集权加强。 (3)统治者的决策正确。 (4)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
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 官员由各族 酋长 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 边疆 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管理 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 经济交流

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课题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义务教科书美术课程的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属于“欣赏课”。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有基本的美术鉴赏和探究能力,同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储备,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本课作为开篇,从宏观上展示了美术对人类生活、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在教师指导下欣赏、感受作品的内涵,引起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介绍:《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的是六个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游乐的场面。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用笔和线条细劲有神,流动多姿。全卷分为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共四段。
②捣练图(唐代, 张萱)
介绍:《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更有唐朝熨斗的受热过程,使整个画面人物与场景都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阅读名家论述
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将看到的用语言描述,并进一步体会其传达的含义,学会从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
从绘画入手,引申出画面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够非常直观和准确地从画面上看出整个的唐代社会。从而达到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主题。
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问:这个景点的名称?它是哪个时代建造的?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用陶土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

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

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

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

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

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

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

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

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

《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入吐蕃。

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
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

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

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
来与唐建立关系。

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

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几十万匹丝织品,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

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
渤海在政治上接受唐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

此后历世诸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

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

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

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

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

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大力传播中原文化。

从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

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

”渤海政权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南诏是一个奴隶主政权,和唐朝关系密切。

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

皮逻阁曾派他的孙子凤迦异到长安,唐玄宗把一个宗室女子嫁给他,并送给他许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个大乐队。

在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50年中,总计不下千人。

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掳去手工业工匠数万人,从此手工业发达起来,水平与蜀地不相上下。

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汉族、白族、彝族的祖先们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南诏共统治了165年,它的建立,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开发了云南地区,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

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

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

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

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

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参见泾阳之战)。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

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苑君璋归附,二年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

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

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

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并州都督李?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

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李?大军截击,大败。

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

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

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

李靖令李?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

李靖军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

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

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乘千里马先逃。

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

唐俭亦脱险而归。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

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点评: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长途奔袭战。

唐太宗选择战机得当,李靖以骁骑奇袭与李?包抄堵截密切配合,全歼颉利可汗部,灭掉东突厥汗国。

此后,唐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

唐太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