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组织培养
组培成功必备的几大要素

组培成功必备的几大要素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一种在实验室或生物技术设施中,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来培养植物组织或细胞的技术。
以下是组织培养成功必备的几大要素:1.无菌环境:无菌环境是组织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
所有用于组织培养的材料,包括外植体、培养基、接种工具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
实验室应配备超净工作台、紫外灯、高压蒸汽灭菌器等设备,确保无菌操作。
2.合适的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培养基。
培养基应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如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及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培养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3.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温度和光照也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
每种植物都有其最适的生长温度和光照条件。
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在25-30℃的温度下和16-24小时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4.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物材料作为外植体,并对材料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清洗、消毒等,是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步骤。
此外,选择适合的外植体类型也对培养成功至关重要。
5.接种技术:接种是将外植体接入培养基的过程。
熟练的接种技术能够减少对植物组织的损伤,避免污染,并提高组织的存活率。
6.细胞分裂与增殖: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植物细胞会分裂并增殖形成愈伤组织。
这个过程需要定期观察和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7.生根与移植:当愈伤组织形成后,可以将其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中,促使组织产生根系。
当根系形成后,可以将其移植到土壤中或进行其他后续实验。
8.遗传稳定性:为了确保组织培养后得到的植株是纯合的,并保持其遗传稳定性,需要采用适当的遗传检测方法。
这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DNA 指纹分析或基因表达分析来实现。
9.法规与伦理:在进行组织培养实验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规和伦理准则。
组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组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组织培养(组培)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技术,它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参与了组培专业技术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组培专业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组培技术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进行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等。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胞,还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增殖。
在我的工作中,我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正确的细胞培养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其次,组培技术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在我的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些数据分析能力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也为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组培技术工作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验室中,很少有一个人能够完成所有的工作,通常需要与其他同事共同合作。
在我的工作中,我学会了与他人良好地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团队合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我与同事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总的来说,组培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具备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一年的工作经验,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技能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为组培技术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细胞生物学中的组织培养技术

细胞生物学中的组织培养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中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优化。
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将细胞从其自然环境中剥离出来,并在人工环境下为其提供营养和生长条件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学、生物物理学和生态学等。
一、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组织培养技术最早起源于19世纪晚期。
当时的细胞学家们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将细胞从组织中分离出来并且保持其存活状态。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培养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今天广泛应用的一项生物技术。
二、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技术是将细胞从其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然后在密闭的培养器中培养,为其提供营养和生长条件的一项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培养细胞所需的必备条件是营养物质、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细胞增殖激素等。
目前,主要的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原代细胞培养和细胞系培养。
三、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在医学研究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发生和进化、研究细胞生长、发育和再生、研究免疫学和感染病毒学等。
在药物研发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化合物,评估药物毒性以及研究药物代谢和毒性机制。
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生命周期、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学和生态学等方面。
四、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势组织培养技术有着很多优势。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让细胞摆脱自然环境中的干扰,让其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并进行特定的实验。
其次,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控制实验条件,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最后,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组织培养技术的挑战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也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不同于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其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最后,组织培养技术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者数据不准确。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组织培养和转基因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组织培养和转基因技术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类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植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而衍生出了植物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包括了许多领域,比如植物组织培养和转基因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可以利用植物的组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改良和育种的技术。
通过将植物的组织培养在适宜的营养基上,可以使植物细胞分裂成生长点,再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所需的组织或完整的植株。
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利用植物细胞进行无性繁殖,使得植物品种的选育更加快速高效。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来达到改良植物品种的目的。
尽管转基因技术受到了一定的争议,但它的确为人类提供了许多优质、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的实现需要用到基因工程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和细胞器官转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1.育种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制造出大量的无性系,使育种加速、成本降低。
利用植物的芽、愈伤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可快速地制造出大量的无性系,用于品质的筛选、育种和繁殖。
种植业中,通过培养出高产量、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来提高产量。
2.繁育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来进行植物繁殖,这是由于细胞培养的条件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使单个细胞可以再生成植株。
通过植物的愈伤组织特别是多倍体育种研究,可以提高植物的育种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植株的产量,同时也可以增进植株的抗逆能力、抗病性和适应性。
3.医药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许多传统的中药植物由于生长缓慢或供过于求,无法大规模的开采,这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高产是的中药材,解决医药行业中“急需药、困难药、关键药”的短缺问题。
另外通过组织培养还可以人工合成药物,提高药物的生产效率和理化性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提高产量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基因来促使植物生长更快,并增加植物的产量。
比如,中国改良的转基因棉,可以让植物在抗风、抗旱、抗病的同时增加40%的产量,这对于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高考生物 高考考点2 组织培养与克隆

高考考点2 组织培养与克隆技术研究成果与分析Ⅰ热点知识简介1.组织培养(1)概念: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离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一种生物技术。
(2)原理:细胞的全能性,由于细胞中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而具有发育形成新个体的潜能。
(3)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的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珠、花药离体培养、培育人工种子、生产中草药剂、植物体细胞杂交等过程中都要利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制备、病理药理研究、毒索检测等过程中也要使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克隆技术(1)概念克隆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指幼草或小树枝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发育成植物。
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隆的内涵已经扩大。
在生物学领域中,克隆有以下三个水平的含义。
分子克隆:即DNA克隆,将某一DNA片段以质粒为载体导人细菌细胞中,使之随细菌分裂而大量复制的过程。
细胞克隆:由单一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与亲代细胞基因相同的细胞群体。
个体克隆:形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多个生物个体的过程。
如植物的分根、扦插和嫁接,动物的同卵双胞胎等都属于个体克隆。
(2)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3)应用遗传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缩短育种年限;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细胞杂交育种,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胚胎分割移植:将优良品种家畜的早期胚胎分割后分别植入不同雌性动物体内,使之发育形成多个性状相同的个体,提高优良家畜的繁殖率。
保护濒危动物:对处于濒危灭绝的动物进行克隆,使之摆脱灭绝的边缘。
治疗性克隆:利用病人自身的细胞克隆器官,如皮肤、心脏、肝脏等,避免发生排斥反应等。
3.干细胞(1)概念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多分化方向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它们是来源于胚胎的仍保持着一定分裂和分化能力的一类胚性细胞群。
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全能性的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新生个体的潜能。
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胚泡(专指哺乳动物的囊胚)内部有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团。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其中农业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一些主要应用。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功能。
在农业中,基因工程主要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病虫、抗旱、耐盐碱等能力。
例如,转基因抗虫棉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虫能力,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2. 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
在农业中,组织培养技术主要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脱毒苗生产、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优良品种苗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3. 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另一种应用。
微生物肥料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制成的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生物农药则是利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例如,苏云金杆菌制剂就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对多种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育种的方法。
通过对作物基因组的分析,可以找到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位点,从而实现对目标性状的精确选择。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良的品种。
5. 生物育种生物育种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作物品种改良的过程。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生物育种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准确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作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实现对特定性状的改良。
总之,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组织培养的作用

组织培养的作用
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组织、器官或细胞分离后,将其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的人工培养基中的技术。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快速繁殖:运用组织培养的途径,一个单株一年可以繁殖几万到几百万个植株,这可以对目标植物进行快速大量的繁殖。
2. 种苗脱毒:针对病毒对农作物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组织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出大量的无病毒种苗。
3. 远缘杂交:利用组织培养可以使难度很大的远缘杂交取得成功,从而育成一些罕见的新物种。
4. 突变育种:采用组织培养可以直接诱变和筛选出具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等优良性状的品种。
5.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主要研究DNA的转导,而基因转导后必须通过组织培养途径才能实现植株再生。
6. 生物制品生产:有些极其贵的生物制品,如药物紫杉醇等,可以用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来直接生产。
7. 疾病模型建立: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模拟疾病情况,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模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药物筛选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8. 临床医学应用:在临床医学中,组织培养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为患者进行组织和器官移植,以及帮助研究病毒的
传播和感染机制等。
总体来说,组织培养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通过应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植物进行改良和利用的学科。
其中,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探讨其在农业、医药、园艺等领域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与繁殖的技术。
它是一种有效的植物繁殖和繁衍方式,通过调控培养基、激素和营养物质的配比,可以促进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培养出大量的植株。
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繁育、种子无性繁殖、快速繁殖珍稀植物等方面。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不同植物所需的培养基成分和比例各异,因此在组织培养中需要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和调整。
此外,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素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化起着关键作用。
二、遗传转化技术遗传转化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并使其在植物体中表达出来的技术。
通过遗传转化,可以实现植物抗病虫害、耐逆性等性状的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遗传转化技术主要有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冷冻法等。
基因枪法是一种直接将外源基因通过高速微颗粒轰击进入植物细胞的方法,适用于多种植物。
农杆菌介导法则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农杆菌中,再通过感染植物组织或细胞,使植物细胞中的农杆菌携带和表达外源基因。
冷冻法即将植物组织置于低温条件下,使细胞膜破裂,利用裂解的细胞膜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内。
三、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潜力。
在农业领域,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可以培育出抗虫、抗病、耐逆的转基因作物,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医药领域,植物生物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高效、低成本的药物原料。
在园艺领域,植物生物技术可以用于珍稀植物的繁殖和保护,提高园艺植物的观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潜伏芽等,进而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而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因此也称之为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根据外植体来源和培养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植株培养、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1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1 .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1 . 1 . 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而成为纯合二倍体植株,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称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经作为一种崭新的育种手段,并已开始育成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新品种。
1 . 1 . 2胚胎培养在植物种间杂交或远缘杂交中, 杂交不孕给远缘杂交带来了许多困难。
而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可以使胚正常发育,并成功地培养出杂交后代,再通过无性系繁殖获得数量较多、性状一致的群体。
胚培养已在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
远缘杂交中,可将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管内用异种花粉在胚珠上萌发受精,产生的杂种胚在试管中发育成完整植株,此法称为“试管受精”。
用胚乳培养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为诱导形成三倍体植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倍体加倍后能得到六倍体,可育成多倍体新品种。
1 . 1 . 3细胞融合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部分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而获得体细胞杂种,从而创造出新种群或育成优良品种,这是组织培养应用最诱人的一个方面,已获得40余个种间、属间、甚至科间的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有些还进而分化成苗。
目前,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经能将不易杂交的植物(如番茄与马铃薯、烟草与龙葵、芥菜与油菜等)原生质体融合后获得属间杂种。
随着原生质体融合、选择、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今后可望获得更多有应用价值的经济作物体细胞杂种及新品种。
1 . 1 . 4基因工程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目标基因切割下来并通过载体使外来基因整合进植物的基因组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项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将克服作物育种中的盲目性,而变成按人们的需要操纵作物的遗传变异,育成优良品种。
目前这项研究成为最热门的领域,但植物的遗传背景比原核生物更为复杂,因此,要用基因工程实现作物改良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这是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1 . 1 . 5培养细胞突变体无论是愈伤组织培养还是细胞培养,培养细胞均处在不断分生状态,容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从而育成新品种。
例如,对植物抗病虫性、抗寒性、耐盐性、抗除草剂毒性、生理生化变异株等的诱发为新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
目前,这种方法已筛选出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植物突变体,有些已应用于生产。
1 . 2在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上的应用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项技术。
很多农作物都带有病毒,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如马铃薯、甘薯、草莓、大蒜等。
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
White早在1943年就发现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
利用植物茎尖组织培养方法,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可获得脱病毒苗,再用脱毒苗进行快速繁殖,生产大量脱毒种苗应用于农业生产,能极大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目前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在马铃薯、甘薯、甘蔗、菠萝、香蕉、草莓等主要经济作物上已成功应用。
一些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新、奇”作物品种以及脱毒苗、新育成品种、新引进品种、稀缺育种材料、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都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且获得比常规方法快数万倍至数百万倍的繁殖效果。
另外,在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上也大量利用了离体快繁技术,如华南植物园、上海园林科研所等单位利用组培快繁方法繁殖兰花、非洲紫罗兰,中国农科院花卉所成功培育出的香石竹、白鹤芋、火鹤等组培苗已在北京地区的鲜花生产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组培试管苗生产已在国际国内市场形成产业化。
1 . 3在植物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上的应用利用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有可能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天然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及其他化合物。
因此,近年来这一领域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许多产业部门纷纷投资进行研究。
目前,大约已有20多种植物的培养组织中有效物质高于原植物,国际上已获得这方面专利100多项。
用单细胞培养生产蛋白质,将给饲料和食品工业提供广阔的原料生产前途;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微生物以及人工不能合成的药物或有效成分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紫草细胞大规模培养、华中理工大学的红豆杉细胞大规模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黄芪毛状根大规模培养等,有些已进行产业化生产,预计今后将有更大发展。
1 . 4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上的应用农业生产是在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自然灾害和生物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已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物种在地球上消失或正在消失。
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生物物种的绝迹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
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法低温保存种质,可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土地,还可挽救濒危物种。
同时,离体保存的材料不受各种病虫害侵染、不受季节限制,利于种质资源的地区间及国际间的交换和转移,给保存和抢救有用基因带来了希望。
例如胡萝卜和烟草等植物的细胞悬浮物,在- 20~- 196 ℃的低温下贮藏数月,尚能恢复生长并且再生成植株。
目前,我国在多个地方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设施。
1 . 5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植物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学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常规方法。
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和纯合二倍体植株是研究细胞遗传的极好材料,在细胞培养中很容易引起变异和染色体变化,从而可得到作物的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新类型,为研究染色工程开辟了新途径。
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为研究植物生理活动提供了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有机营养、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益于了解植物的营养问题。
在细胞的生物合成研究中,细胞组织培养也极为有用,如查明了尼古丁在烟草中的部位等。
细胞培养为研究病理学提供了方便,如植物的抗病性就可以通过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鉴定,短短几天之内就可以得到鉴定结果。
2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2 . 1组培技术研究进展快速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人之一罗士韦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近10多年来其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上千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文静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用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石、沙子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小植物生根;刘思九采用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口培养器中用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水,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生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移栽。
肖玉兰等研究的无糖箱式培养法(培养基不放糖,在培养瓶内用特殊装置注入CO2 ,然后加强光照3~5倍,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给养分) ,使植株生长量成倍增长,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2 . 2组织培养设施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技术以及离体快繁技术日趋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工厂化试管苗繁育基地,在马铃薯、草莓、香蕉、甘蔗、桉树、杨树以及一些花卉上已有商业化的试管苗生产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兰花工业”、“香蕉工业”。
如从1986~1992年春,我国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组培苗栽培总面积达18万hm2, 2000年全国香蕉组培苗商品量达1亿株左右,占全国商品组培苗总量的 2 /3。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脱毒苗增产可达60% ,脱毒种苗的生产也越来越被知名企业看好,如百事可乐公司投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脱毒种薯组培生产车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 000多家组培室,在上千种植物中建立了组培再生技术,年产组培苗几亿株。
同时随着组织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比较大的一些组培公司如新会组培育苗厂、海南热带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心、海南万恒种苗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的组培中心等设施不断改进。
目前新会组培中心的生产线已达半自动化,万恒种苗公司也从国外引进了高新技术和设备。
这些组培厂年产种苗数千万株,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 . 3积极寻求开展同国内外组培技术的交流合作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组培中心(公司)在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组培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国内组培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例如,中荷农业部合作组建了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定期开设组培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等培训课程;组织专家访问美国加洲的植物实验室公司总部,参观学习其现代化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和崭新的经营理念;安排有关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品种资源和组培生产管理技术等,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我国组培技术的发展。
2 . 5适应不同稻作技术需要,加快培育和推广专用品种除了传统的大、中苗常规栽培技术外,水稻机械化栽培、直播栽培等技术均在江苏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带来了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品种的合理选择与优化布局等问题。
如水稻直播栽培,一般水稻苗期植株根系入土浅,根群量小,固着力不强,到水稻乳熟期,形成“头重脚轻根底浅”的现象,易发生倒伏。
因此,应选择茎秆粗壮,基部节间较短,分蘖力较强,穗数较多,穗型中等,株型适中的中、矮秆品种。
随机械的改进、塑料软盘育秧等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水稻机插秧省工、省时、高产、稳产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机插秧面积迅速发展。
机插秧秧龄一般15~20d,叶龄 3 . 5~4叶,因此,对于前茬种有作物的大田,机插秧必须推迟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