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_ 进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放牧对草原化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范文

《放牧对草原化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范文

《放牧对草原化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在诸多人类活动中,放牧活动在草原化荒漠区域尤其显著。

这些地区的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放牧活动无疑对这些地区的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放牧活动对草原化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

二、放牧活动与草原化荒漠植物功能性状1. 植物生长性状放牧活动通过动物的啃食和践踏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生长速度减慢,生物量降低,甚至引发种群退化。

然而,适度的放牧活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为动物的啃食能够去除老叶和枯枝,为新生长提供空间和养分。

2. 生理生化性状对于植物的生理生化性状,放牧活动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生理过程上。

过度的放牧活动会破坏植物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而适度的放牧活动则可能通过刺激植物释放激素等物质,促进其生理生化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放牧活动对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1.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放牧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动物的摄取和排泄物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能量来源和养分元素,但过度放牧也可能导致养分元素的流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2. 生物多样性放牧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物种丰富度和种群结构上。

过度放牧往往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而适度的放牧活动则可能为某些物种提供生存空间,增加其种群数量。

四、结论综合放牧活动对草原化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复杂而多样的影响。

一方面,过度的放牧活动可能导致植物生长速度减慢,生物量降低,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过程,甚至引发种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然而,另一方面,适度的放牧活动可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活动的正常进行,为生态系统提供新的能量来源和养分元素,增加物种的丰富度和种群数量。

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分析

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分析

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分析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维持土壤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草地植物的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草地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一、功能性状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植物功能性状包括种子大小、生长速度、根系构型等。

这些功能性状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不同功能性状的植物能够利用不同的资源,从而减少竞争,并且在环境变化时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位选择。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将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二、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草地植物的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具有较长根系和较高生长速度的植物通常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此外,种子的大小也与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光合效率有关,从而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功能性状优势的植物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

三、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草地植物的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功能性状不同的植物能够共同占据生态位,分散资源的利用,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具有不同功能性状的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也不同,更多类型的植物能够增加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冲击的响应草地植物的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响应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干旱和污染等胁迫条件下,具有较长根系和较高生长速度的植物能够更好地抵抗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具有较大种子大小和更高竞争力的植物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也能更好地恢复和适应。

综上所述,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植物的功能性状影响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维持。

植物的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植物的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植物的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落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植物群落组成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植物的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进行讨论。

一、植物群落组成的多样性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植物群落组成的核心。

一个植物群落中拥有的不同物种数量越多,其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就越高。

这种多样性表现在物种的种类丰富度、相对多度和物种的相对分布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群落往往具有不同的植物物种组成,而这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还与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密切相关。

植物物种之间的相似性越高,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就越强,但群落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较低;相反,植物物种之间的差异性越大,群落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但相对稳定性较差。

因此,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平衡与适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结合是群落组成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二、植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植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是指植物群落中物种所发挥的不同功能。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包括光合作用、土壤保持、饲料供应、空气净化、水循环等。

不同的植物物种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群落的整体功能。

群落中物种功能的多样性是植物群落保持生态平衡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植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收集与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碳固定在体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2. 土壤保持与改善: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侵蚀,并通过落叶、枯枝等有机物的堆积改善土壤质量。

3. 生物多样性维持:植物群落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维持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4. 空气净化与调节: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并调节气候和湿度。

5. 水循环调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地下水分经由根系吸收并释放到大气中,维持水平衡。

《2024年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范文

《2024年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范文

《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草原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关系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以期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地区的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地的草原区域。

2. 研究方法(1)植物群落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方采集,收集内蒙古草原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数据。

(2)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评估:运用生态学指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三、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1. 植物种类与数量内蒙古草原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小乔木等。

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方采集,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数据,发现植物种类和数量在不同区域和海拔梯度上存在差异。

2.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对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植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区域和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植物群落多样性受到地域和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四、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分析1. 生态系统结构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植被、土壤、地形等因素。

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2. 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

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通过分析发现,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受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五、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植物群落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越强。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至关重要。

如何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科学家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方法与进展。

本文旨在介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一、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物种数量正快速减少,近年来了解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数量、生态特征等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与鉴定。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动植物物种数据处理的效率,同时更快更全面地对事件进行跟踪,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随着生态保护观念的不断增强,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建设的投资,如在中国,已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成立。

这些措施使得动植物栖息环境的保护变得更为有效,从而保护了物种多样性。

二、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指互为同源的基因座之内,以及基因座之间的多态性。

这对生命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因多样性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1. 进化基因学的发展,加深了对基因演化及与间隔环境的关系的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动植物适应自身环境的变化。

2. 遗传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快捷地鉴定物种的基因型,获得了大量的基因数据,有助于对基因的分析和研究。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加精确地改变基因表达,有助于实现大规模基因修复和基因选择,为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如森林、草原、湿地、珊瑚礁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它的多样性不仅具有生态学意义和科学价值,并且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非常重要。

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1. 进行生态系统调查,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的认知和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特征和功能的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这些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进行讨论。

一、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同植物物种在利用资源和生长方式上存在差异,通过互补性效应减少资源竞争,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一些植物物种对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抵抗力更强,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他物种可以代替其功能,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正向影响。

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

不同植物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减少养分失衡。

此外,植物物种多样性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多样性,进而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三、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在面对环境干扰或自然灾害时,具有较高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往往能够更好地保持功能完整性和生态平衡。

这是因为不同植物物种在抵御病虫害、适应逆境和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机制。

植物物种多样性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种间互作和物种间竞争,提供适宜的生境和资源,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福祉有重要影响。

首先,植物物种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供应、水源保护、气候调节等。

其次,植物物种多样性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巨大潜力,许多草药和植物化合物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此外,植物物种多样性还为旅游业、文化传承和观赏价值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综上所述,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的植物研究

2024年的植物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植物科学合作与交流,分享 研究经验和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01
许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新的
药物和治疗方法。
经济植物资源开发
02
利用植物的纤维、油脂、香料等经济价值,发展可持续的农业
和林业产业。
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
03
利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进行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
政策法规与公众参与
制定政策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植物多样性保 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和监督。
根际微生物
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养分吸收和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叶际微生物
定殖于植物叶片表面,协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防御病虫害。
内生微生物
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参与植物生长调节和代谢过程。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
作物抗逆性改良
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技术,提高作物对逆 境的抵抗能力。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抗虫性改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 抗虫作物,降低虫害对 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品质改良
通过编辑与农作物品质 相关的基因,改善作物 的口感、营养价值和加 工品质。
林业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01
速生树种培育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树木生长 相关基因,缩短林木生长周期, 提高木材产量。
抗逆性改良
02
03
木材品质改良
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通过科学的施肥方案和技术手 段,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精准灌溉技术
利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和技术手段,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水分状 况,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是生态学、植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植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物学特征。

这些性状不仅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适应性,也是理解植物群落组成、动态演变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对于预测和应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功能性状的定义与分类、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性状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方面。

我们回顾了功能性状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以明确研究范围和框架。

我们分析了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土壤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植物如何通过调整性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我们讨论了功能性状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包括其在群落构建、物种共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动态和前沿信息,为深入探索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二、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与特点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生态学和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们涵盖了植物在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展现的各种生物学特性。

根据性状的表现形式和生态学意义,植物功能性状通常可以分为叶片性状、茎秆性状、根系性状、生长策略和繁殖策略等几个主要类别。

叶片性状主要包括叶片大小、形状、厚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这些性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碳获取能力。

叶片性状的变化往往与植物对光照、水分和养分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策略密切相关。

例如,叶片厚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通常意味着植物对高光照环境的适应,而叶片形状和大小的变化则可能反映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优化。

茎秆性状主要包括茎的高度、直径、节间长度、机械强度等,这些性状对植物的支撑能力、物质运输和抗逆性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 2016, 24 (8): 922–931 doi: 10.17520/biods.2015295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综述•植物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进展与展望雷羚洁1孔德良2李晓明1周振兴1李国勇1*1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2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866)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

开展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应对全球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学后果,而且能为生态恢复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增强了人们对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首先明确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 评述了近年来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关系领域的重要研究结果, 尤其是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现状; 提出了未来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中应加强植物地上和地下性状之间关系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 以及全球变化和消费者的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 生态系统过程; 功能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消费者; 全球变化Plant functional traits,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current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Lingjie Lei1, Deliang Kong2, Xiaoming Li1, Zhenxing Zhou1, Guoyong Li1*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2 Colleges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Abstract: 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recently been focused on the linkages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linkages can facilitate to address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plant species loss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recent twenty years, the evidence of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changes in ecosystem processes is growing. More importantly, ecosystem functioning can be predicted more precisely, using plant functional trait diversity (i.e., functional diversity) than species diversity. In this paper, we first define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processes. Then, we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ir diversity. Finally, we propose several impor-tan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ing (1)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lant traits and their roles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functioning, (2) incorporation of the im-pacts of consumer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3) effects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on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and (4) examina-tion of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ing relationship at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Key words: ecosystem processes; functional diversity;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consumers; global change近年来, 关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涉及到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 并延伸到生态学的——————————————————收稿日期: 2015-10-26; 接受日期: 2016-06-0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564和31200344)*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igy535@第8期雷羚洁等: 植物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进展与展望 923多个研究领域, 已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对植物功能性状理解的加深, 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 许多生态学问题都能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得到较好的回答。

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加剧情景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学后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 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密切,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比物种多样性更能准确地预测生态系统的功能或过程变化, 是生态系统功能或过程的主要决定者(Díaz & Cabido, 2001; Díaz et al, 2007; Bernhardt- Römer-mann et al, 2011; Roscher et al, 2012)。

关于以往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成果, 已有多篇综述进行了详细报道(孟婷婷等, 2007; 冯秋红等, 2008; 杨冬梅等, 2012; 刘晓娟和马克平, 2015)。

这些综述大多侧重讨论不同植物功能性状间的关系以及植物功能性状随外界环境变化的特点, 而针对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综述相对缺乏。

基于此, 本文针对植物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 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人们对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期望为以后开展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1植物功能性状及其重要性植物功能性状是指在植物个体水平上通过影响植物生长、繁殖和存活能力从而间接地影响其适合度的形态、生理以及生活史特征(Violle et al, 2007)。

例如, 植株高度、生活型、叶片氮含量、比叶面积、叶寿命、比根长、根质量比、种子质量等。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植物通过改变其功能性状如高度、叶面积、叶质量、叶寿命、种子大小及其传播方式等, 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这种改变同时也体现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Díaz & Cabido, 2001; Li et al, 2008; Messier et al, 2010; Albert et al, 2012)。

然而, 自然界植物种类繁多,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类型、强度等又多种多样, 这使得利用植物功能性状来反映和预测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关于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过程或功能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植物群落中优势物种的相对生物量及其特定性状主导着生态系统过程的动态变化(Wardle, 1999; Smith & Knapp, 2003; Vile et al, 2006; Díaz et al, 2007), 即“生物量比”假说(mass-ratio hypothesis; Grime, 1998)。

事实上, 该假说也意味着植物功能性状可以用来预测生态系统功能或过程(Grime, 1998; Garnier et al, 2004; Vile et al, 2006; Díaz et al, 2007)。

目前为止, 研究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群落功能参数(community functional parameter, Violle et al, 2007), 即植物功能性状的群落加权平均值, 一般采用物种的相对生物量或相对多度的加权平均来计算。

另一种是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 即在某一特定群落中植物功能性状值的大小、范围和分布状况, 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etchey & Gaston, 2002; Díaz et al, 2007)。

然而,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 筛选出与特定生态系统过程相关联的植物功能性状是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