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畜牧业改革 实施畜牧业全产业链

合集下载

新时代现代畜牧业三年行动方案

新时代现代畜牧业三年行动方案

新时代现代畜牧业三年行动方案为贯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落实《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市关于促进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确保《市现代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1年—2023年,第二阶段2024年—2025年),推进第一阶段各项建设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我市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畜禽产品加工流通水平,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畜牧业发展格局。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防疫优先、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原则,稳定生猪、家禽产业,做大做强肉用牛羊产业。

力争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基本建成肉类产业集群,奶业产业初具规模,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二、工作目标2021年,引进生猪龙头养殖企业1家、高端肉牛龙头养殖企业1家、湖羊良种繁育企业1家,建成国家生猪调出大县1个。

全市生猪出栏200万头,肉牛出栏20万头,肉羊出栏45万只,家禽出栏1500万只以上,鲜蛋产量8.5万吨。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20%o2022年,引进奶牛龙头养殖企业1家,肉牛龙头养殖企业1家,支持现有乳企扩产1家;建设黑蜂、乌驴2个特色产业园区,建成肉羊、肉牛、生猪3个特色产业小镇;组织申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1个。

全市生猪出栏215万头,肉牛出栏26万头,肉羊出栏50万只,家禽出栏2200万只以上,鲜蛋产量8.8万吨。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25%。

2023年,引进生猪、肉牛、肉羊、家禽龙头养殖企业7家,建设生猪、肉牛、湖羊、土鸭等4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奶牛、肉羊、肉牛、生猪、肉鸡等6个特色产业小镇。

畜牧业的产业链及其管理

畜牧业的产业链及其管理

畜牧业的产业链及其管理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涵盖了养殖、繁育、饲养及销售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本文将探讨畜牧业的产业链,并分析其管理方法。

一、畜牧业的产业链畜牧业的产业链可分为种畜繁育、养殖管理、饲养加工及销售四个环节。

1. 种畜繁育种畜繁育是畜牧业产业链的起始环节,它的目标是合理选育、繁殖和培育出高品质的种畜。

这一环节包括动物选配、繁殖技术、健康管理以及优良血统的保持。

农民和专业的养殖人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畜牧业发展趋势,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生产条件的种畜,并采取科学的繁殖方法,以确保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畜牧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对养殖场的经营和管理。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养殖场,确保合理的场地利用和动物的生活条件。

而且,养殖场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动物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环境保护等主要内容。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益,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饲养加工饲养加工是畜牧业产业链的加值环节,它将养殖获得的动物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和处理,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饲养加工包括屠宰和分割、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进行操作,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饲养加工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组合、创新和开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 销售销售是畜牧业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关键环节。

销售环节包括销售渠道的选择、市场调研、宣传推广和产品销售等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并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和宣传推广。

此外,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和服务体系也是提高销售业绩的重要手段。

二、畜牧业产业链的管理方法为了提高畜牧业产业链的效益和管理水平,以下是一些管理方法的建议:1. 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畜牧业产业链高效运作的基础。

2024畜牧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

2024畜牧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

2024畜牧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2024年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提出一些关于畜牧工作的思路和工作计划,以期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畜禽养殖管理1. 强化养殖环境管理:合理规划和设计畜禽场、粪便处理设施等,提高养殖环境的舒适度和卫生条件,并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

2. 推广高效养殖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饲料配方等,提升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3. 加强动物疾病监测和防控:建立完善的动物疾病监测体系,加强对重要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二、促进畜禽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1. 强化品种改良研究:加强对畜禽品种改良的研究和选育工作,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2. 推广优良品种:加大优良畜禽品种的推广力度,向养殖户宣传推广高产、优质的养殖品种,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3. 加强种畜禽繁殖管理:加强对种畜禽的管理和繁殖工作,提高种畜禽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

三、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1. 推广有机养殖和草食畜牧:积极推广有机养殖和草食畜牧模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健康价值。

2.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推动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生物质能源利用、有机肥料生产等,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提高养殖业的水、电、气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业的水、电、气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1. 加强畜牧业科技研究和创新:加大对畜牧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推动畜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2. 加强畜牧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 加强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进步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05•【字号】湘政办发〔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1〕28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精神,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总体工作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和发展特色畜禽优势产业为重点,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着力构建现代畜禽种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工流通、质量安全“六个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我省由养殖大省向养殖强省转变。

到2025年,全省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猪全产业链新增产值1000亿元,特色畜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到2030年分别达到75%以上和85%以上。

(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以下均需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二、着力优化畜牧业发展布局。

综合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产业优势、市场供求等因素,继续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进“优质湘猪工程”和特色畜禽产业集群发展。

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

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

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生猪全产业链的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生猪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之一,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然而,由于我国生猪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存在着养殖环节不规范、市场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亟需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来推动生猪全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产业效益。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建立健全生猪全产业链,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稳定市场供应。

2.原则:科学合理、可行性、可持续性、优质高效。

三、实施策略和措施1.健全生猪养殖环节(1)加强养殖技术培训:通过组织养殖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养殖员的技术水平,推动养殖环节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2)完善生猪养殖设施:鼓励种养户使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环境的适应性和生产效益,减少养殖压力。

(3)加强疾病防控:建立完善的养殖疫病监测体系,加强疫苗研发和供应,提高生猪养殖的健康水平。

2.优化生猪加工环节(1)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生猪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肉类加工效率和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加强生猪肉类产品的质量监管和食品安全管控,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需求。

(3)发展产品深加工:鼓励企业进行生猪肉制品的深加工,推出多样化、高附加值的肉类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完善生猪流通环节(1)建立全国统一的生猪流通追溯体系:通过建立溯源系统和加强行业标准,实现从养殖到销售全程可追溯,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

(2)优化流通渠道:加强企业协同创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产品。

(3)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1.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生猪全产业链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各环节工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2.提供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养殖,促进产业链发展。

畜牧业的养殖产业链与价值链

畜牧业的养殖产业链与价值链

畜牧业的养殖产业链与价值链畜牧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涉及到养殖、饲养、繁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其养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运作,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养殖产业链和价值链两个角度,探讨畜牧业的发展和潜力。

养殖产业链:养殖产业链是指畜牧业从动物养殖开始,经过养殖管理、饲料供应、疫病预防、养殖环境等一系列环节,直至养殖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畜牧业的养殖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 动物种源选择与繁殖:合理选择优质品种,进行良好的繁殖,以提高畜禽的品质和繁殖能力。

2. 养殖管理:包括饲养、疾病防治、饲料供应等,要确保动物的养殖环境适宜,提高生长速度和产品质量。

3. 疫病预防与控制:加强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和养殖产出,减少损失。

4. 养殖环境管理:保障畜禽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促进动物生长和健康。

5. 养殖产品生产:进行屠宰、加工等环节,将养殖产品加工成市场所需的商品。

畜牧业从养殖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需要优化每个环节,提高养殖产出和效益。

有效管理和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损失和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价值链:价值链是指从养殖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畜牧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 养殖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养殖出高质量的畜禽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加工与包装:对养殖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3. 运输与储存:保证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确保产品能够按时到达市场。

4. 销售与营销: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销售和销售额的提升。

5. 售后服务:提供消费者满意的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口碑。

畜牧业的价值链对于提升养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关系,实现养殖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局在畜牧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断加强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首先,农业农村局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和改良饲养管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其次,农业农村局在畜牧业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深化畜牧业体制改革,加强农户培训和技术指导,畜牧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畜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农业农村局在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有效解决了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农业农村局还加强了畜牧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推动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局在畜牧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工作中,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改革开放、推动绿色发展,为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奋斗。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1.04•【字号】浙政办发〔2021〕61号•【施行日期】2021.1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加快推进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现代畜禽种业发展(一)加强遗传资源保护。

完成第三次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

开展濒危地方品种抢救性保护,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保种场(保护区、备份场)、活体基因库;新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库1个,开展遗传信息分析、评估,建立数据平台,健全“省级遗传资源库+活体基因库+保种场”保护体系。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二)加强良种培育。

支持科研院所开展育种基础性研究,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地方品种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和外来品种本地化选育,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机制,培育新品种(配套系)3—4个。

深化长三角区域种业合作。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三)加强良种推广。

优化良种扩繁场布局,实施核心种业企业培育工程,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种猪、优质肉用种鸡基本实现种源自给,每年改造提升种畜禽场(站)20个。

支持企业建立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等原种基地,培育核心种业企业4—6家;以嘉兴黑猪、金华猪等为主,培育核心种业企业3—4家。

支持优质肉鸡、浙东白鹅、绍兴鸭、兔、蜜蜂等品种种业企业发展,培育核心种业企业4—6家。

加强种畜禽质量监测,规范种畜禽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二、推进畜禽养殖现代化(一)持续抓好生猪稳产稳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畜牧业改革实施畜牧业全产业链促进牛羊大区建设近年来,我区畜牧业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扩规模强基础,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畜禽养殖总量大幅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一、畜牧业改革成效显著(一)畜牧业经济主体地位巩固提升。

至2015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525.5万头(只),比2011年增长17.5%。

其中牛、羊、猪、禽饲养量57.6万头、194.3万只、97.9万头,1170.1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12.7%、35.5%、15.1%、15.6%;出栏分别达14.6万头、80.9万只、68万头、681.9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39.4%、36.5%、11.8%、15.9%;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0029.2吨、14581.9吨、19624.3吨、941.9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25%、16.2%、35.4%、6.1%;畜牧业总产值达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9%,占农业总产值的35.5%;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2930元,比2011年增长46.6%。

(二)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生猪、奶肉牛、肉羊、禽类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畜牧养殖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了繁殖、育肥、加工、销售的畜牧产业体系,全产业链发展框架初步成形。

(三)饲草料基地建设奠定养殖基础。

饲草料资源丰富,年种草面积18万亩,按每亩年产1000kg青干草计,年可产优质牧草16万t。

年产农作物秸秆143万t,酒糟等农副产品120万t。

建成高标准青贮氨化窖48130座99.9万立方米,配备铡草机等实用机械2.5万台套,配套建设沼气池1.9万座,养殖基础不断夯实,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显著提升。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现代设施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处于快速转型期。

各类养殖场(小区)累计达439个(其中肉牛219个、奶牛9个、肉羊63个、生猪95个、禽类22个、综合31个);规模养殖大户累计达31775户。

创建标准化示范场50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6个、市级39个。

全区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0家,占全市畜产品产量的45.7%。

(五)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加快。

建立了以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站为支撑的三级良繁体系,建成肉牛冻精授配点95个,年改良授配母牛12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22个,奶牛、能繁母猪全面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奶牛性控冻精授配广泛应用,年授配奶牛1.2万头,猪人工授精5万头,建成省级种畜禽生产企业17家,其中种猪4家、奶牛5家、肉蛋鸡3家,肉羊5家,猪、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75%以上。

(六)全产业链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集畜牧养殖、畜产品及兽药饲料加工、畜产品流通、畜牧服务业等畜牧大产业。

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带动农户1.5万户;建成肉类加工龙头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以前进牧业为重点的3万头奶牛繁育、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以沅博农牧和牧沅清真为重点的30万头只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天肉业为重点的10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

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52个,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6181人,畜禽饲养数量达15.6万头只,带动农户数1.5万户,创建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省级8个,培养市场经纪人120多名,年交易畜禽80万头只。

(七)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建立。

自2011年以来,区委连续5年下发“1号”文件,区财政累计拿出3500万元,对畜牧产业重点扶持。

实施农户小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能繁母牛“零费用配种”、动物“零费用免疫”等扶持政策。

“十二五”期间,争取畜牧业项目125个,到位国家无偿资金10978.8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0亿元,起到了明显的“四两拨千斤”的助推引导作用。

5年来协调养殖贷款近30亿元,为畜牧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建成甘肃牧沅清真肉食品公司、沅博活畜交易市场等6个大型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

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已入驻10家养殖企业,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加强畜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20人。

实行区、乡、村行政技术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基本建成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全区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畜产品安全”。

二、多措并举促进改革(一)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近年来,我区改革传统的以家庭为主体的小规模分散饲养,着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传统饲养方式转变。

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方针,整合国家和省级强牧惠牧政策资金,采取引导鼓励扶持的办法,支持散养户出院入区,鼓励养殖大户以区建场,以区带户,以户促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家庭牧场、合作经济组织等,加快培育适度规模养殖和一体化经营主体,大力改善养殖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了万禾、玺峰、恒源、前进等一大批大型养殖企业。

全区畜牧业实现了由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经营为主的重大转折,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阶段,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3%。

(二)着力推进产业投融资改革。

积极改革普惠性、常规化的政策扶持方式,加大政策资金整合力度,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快打造一批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无偿资金10978.8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0亿元,协调金融机构贷款30亿元。

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与上海海尔融资租赁公司合作,计划今年为我区草畜产业融资5亿元,做大做强龙型经济,至目前已为万禾、玺峰等10家肉牛养殖企业成功融资1.8亿元。

(三)着力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

以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全国草牧业、粮改饲试验示范试点建设项目为引领,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构建粮经饲三元发展模式,狠抓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为草食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国有集体农林场等土地资源,鼓励种养大户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方式,种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18万亩;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种粮农户开展青贮饲用玉米、燕麦等当年生饲草,特别是全株青贮玉米订单生产,着力推进以养带种的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新模式,2015年全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27.12万亩,,粮经草比例由上年的25:60:15调整为20.2:60:19.8;创新秸秆饲料化利用体制机制和生产模式,加大青贮窖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区委、区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于青贮窖池建造和机械设备购置给予补助;建成14个专业青贮饲料加工企业,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完成秸秆青贮135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

(四)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主攻空挡短板、创新产销机制、研发优势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方面狠下功夫,着力解决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上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

一是巩固提升沅博、牧沅、中天等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屠宰加工骨干企业,想方设法解决流动资金和市场开拓两大难题,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打造优势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年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生猪10万头的生产规模。

二是积极创造条件,2015年引进首农集团三元公司与甘肃黑河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奶制品加工企业,争取总投资7.4亿元,日处理鲜奶500吨的乳制品加工项目,计划2016年年内开工建设,明年建成投产。

三是全力打造“互联网+”现代畜牧业新模式,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成张掖市优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4家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产销对接、农超对接,拓展市场空间,加大畜产品营销力度,促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

三、下大力气深入推进畜牧业改革(一)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1.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落实养殖场建设备案制度,“十三五”末,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500个。

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10个、省级12个、市级60个。

突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疫病发生,降低发病率,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营养、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有效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积极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着力招商入驻,力争园区入驻企业达20家,形成10万头肉牛、5万头奶牛、20万只肉羊、10万口生猪和50万只蛋鸡的养殖规模,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补齐发展短板,破解发展瓶颈,力争建成以前进牧业、下寨合作社、黑河农牧、亚盛康益为重点的4万头奶牛繁育、养殖、奶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以沅博农牧、牧沅清真为重点的30万头(只)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以中天肉业为重点的10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

提高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市场流通。

以“互联网+现代畜牧业”为平台,拓展畜产品销售渠道,抓好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和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措施,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响做强“祁沅春”、“龙美滋”、“紫家寨”等商标品牌,提升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3.大力推进现代草牧业发展。

依托粮改饲和草牧业试验试点项目的实施,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

大力推进牧草生产加工和牛羊规模养殖,着力推进以养带种的种植结构调整,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

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全区年加工秸秆100万吨以上,努力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

4.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种养循环技术,提倡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增加畜禽粪便的利用渠道及途径。

20年全区规模养殖场要实现粪污达标排放标准,实现粪污排放减量化、资源综合利用化、病害处理无害化、环境条件生态化。

(二)强化畜牧业安全生产监管1.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严格落实动物防疫双规责任制,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全区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