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看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我们可以从角色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在美国动画中,经常出现个性张扬、自信、勇敢的主角。
比如《疯狂原始人》中的格鲁,他勇敢、机智、有冒险精神。
在《冰雪奇缘》中,女主角艾莎与安娜也充满朝气、活泼、积极向上。
这些角色都展现了美国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信精神。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的性格往往更加沉稳、坚韧、内敛。
比如《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他聪明、机智,但同时也充满着睿智和智慧。
在《大鱼海棠》中,女主角青鱼勇敢、善良、坚毅。
这些角色塑造反映了中国人注重内心修养和情感的深度。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与克制是被推崇的品质,这也反映在角色的性格上。
动画角色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中,角色形象常常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形象,并且对于外貌的表现更加注重。
比如在《美食总动员》中,主人公雷米就是一个外表讨喜,令人愉悦的老鼠形象。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形象往往更加奇特、虚幻,更关注内心世界的表现。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主角哪吒,他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神力,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动画更加注重个体主义和自由。
在多部美国动画中,主人公讲究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权利。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家庭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中国动画中,主人公通常受到家庭、社会的关怀和教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冲突解决方式上,中美动画也存在差异。
在美国动画中,常常强调团队合作、冒险精神和个体拼搏。
比如在《超人总动员》中,全家人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
而中国动画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孝道礼仪。
在《大鱼海棠》中,青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让水里的人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
中美动画中的角色塑造确实反映了两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他们塑造的角色形象、性格特点以及所呈现的价值观念都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更加偏向个体主义、自由和冒险精神,而中国动画更注重内心世界、家庭价值观以及责任感。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动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在不同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比较中美动画角色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一、中美动画对待家庭的态度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亲情和家庭观念。
比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他是一个有着坚定家族观念的人,他为了保护他的家族而英勇战斗。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家庭关系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情节更多地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冒险。
例如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中的主人公朱迪,她离开家乡进入大城市成为一名警察,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了各种挑战,最终成为了一个成熟和坚强的个体。
在中国文化中,友谊被视为一种纯洁和无私的情感,值得终身珍惜。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友谊和团结。
比如《熊出没》中的罗罗和穷穷是最好的朋友,在困难时刻他们总是相互帮助和支持。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友谊往往是一种工具,是个体成长的一部分。
例如迪士尼的《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安娜,她们的友谊是影片中的核心,但也同时是角色个体成长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权利常常被群体利益所抑制。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奉献和牺牲。
比如《魁拔》中的主人公魁拔,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年轻人,为了保护家人和朋友,他甘愿付出一切。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个人权利常常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例如皮克斯的《超人特攻队》中的主人公鲍勃,他是一个退休的超级英雄,为了保护个人权利而与社会及政府斗争。
在中国文化中,梦想常常被视为虚幻和不切实际的。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实际和现实。
比如《五星大饭店》中的主人公某某,他是一位年过四十还在为梦想奋斗的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梦想被视为每个人生活的动力,它经常被描绘成一种追求和实现的过程。
例如梦工厂的《疯狂原始人》中的主人公格鲁,他是一个不断寻找更大梦想的人,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

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第一篇: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现今,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动漫画占据了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时间,而动漫作为一种娱乐文化产物,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动漫画片的年龄层也在不断扩大。
细细观察现今流通的动漫作品,不难发现,中﹑日﹑美三国的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
三国的动漫画各有千秋,而美国﹑日本坐稳了世界动画大国两把头等交椅。
迄今为止都在发展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动漫风格。
下面来分析三国的动画片的风格特点及差距:一.美国在翻阅过《动画概论》中的经典动画片名录之后,惊奇的发现在50部被提及的影片中,竟有26部是出自美国的,占据了二分之一的地位。
由此就可看出美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片领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最为人们所知的,为美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当数迪斯尼公司。
随着迪斯尼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梦工厂”等动画新锐的逐渐崛起,一部部的动画精品纷纷问世。
美国动画的风格也日益凸现。
(1)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注重细节刻画,适合大众审美口味且音乐优美动听。
1937年,迪斯尼出品了电影史上首部长篇剧情卡通片《白雪公主》,还有皮克斯(Pixar)出品的《海底总动员》,迪斯尼的《花木兰》,“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等影片,都以其感人,曲折的剧情吸引着观众。
生性胆小的马林;顽皮好动,精力旺盛的小丑鱼尼莫;孝顺活泼机智勇敢的花木兰;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使观众如痴如醉。
(2)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要。
1937年出品的彩色动画《白雪公主》,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了,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七个小矮人的活泼可爱和白马王子的英俊潇洒以及影片的美好结局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型差别不大,形象优美。
浅谈动画:中国动画与外国动画的比较

对中国动画文化的启示
文化传承与创新
外国动画在传承本国文化的同时,不断 创新和发展。中国动画应注重文化传承 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 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 画作品。
VS
总结词
中外动画在故事创作上各具特色,中国更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详细描述
中国动画在故事创作上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讲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说和历史故 事。而外国动画则更倾向于创作具有新颖创意和现代感的剧情,涉及题材广泛。
文化层面的比较
总结词
中外动画在文化内涵方面各有千秋,反映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详细描述
中国动画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美德和价值观。而外国动画则更多地展现其民族文化和传统,形 成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中外动画在全球市场上各具吸引力。
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融合
外国动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融合不同文 化元素。中国动画可以借鉴这种多元文化 融合的方式,拓宽创作思路,让作品更具 国际竞争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动画注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 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如《熊出 没》系列中的环保主题和反贪腐情节 。
独特的美术风格
鲜明的色彩运用
中国动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鲜明 、对比度高的特点,如《大闹天 宫》中的丰富色彩和《黑猫警长 》中的警匪元素。
丰富的画面表现力
中国动画在画面表现力上注重细 节和情感表达,如《猪八戒吃西 瓜》中的幽默诙谐和《葫芦兄弟 》中的情感渲染。
04
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
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3D技术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doc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分析电影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价值观、集体感、隐私权等,这些差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际荧屏上,好莱坞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又一佳作,其中以中国题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国际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在当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分析电影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可以让我们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并吸收国际上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使我国永驻于国际舞台之上。
一、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前进,当今国际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全球化趋势蔓延,继而广泛地对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繁衍。
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着其历史、政治甚至国民的整体发展和历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其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精华和糟粕,而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是通过对自然环境、思维模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来予以实现的。
矛盾又统一的中西方文化或是针锋相对,或是结合相容,都可以从另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理解。
在多元化的国际大潮中,只有正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国际的洪流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国的电影事业不断完善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以实现自身的本质飞跃。
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建立在各自的环境和土地上,自称体系迥然不同,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对价值的追求观念上和伦理的取向上别有一番不同的味道,而中西方现实人格的差异也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大异其趣。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基础上,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树立人们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价值,从当今电影文化中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释,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起到推进的现实作用。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导言:《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英雄故事,在1998年被迪士尼改编为动画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中国女孩花木兰假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作为一部诠释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美国电影制作技巧相结合,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价值观念、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花木兰》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一、人物塑造中的文化认知《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元素。
女主角花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她顽强地追求梦想,为了父亲代替其从军。
她不仅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女性柔情,还展示了坚毅,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相符。
然而,在花木兰的塑造上,影片也融入了一些美国化的元素。
比如,花木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有所不同。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花木兰》在中美文化的传播中更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
二、价值观念的展示与对比《花木兰》中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这在影片中得以体现。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既表达了她对家人的责任感,也展示了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
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示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
在花木兰与训练队友相处的过程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队友们的尊重和认可,展示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展示方式凸显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尊重。
三、艺术表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花木兰》在艺术表现方面融合了中美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相互认知的特点。
在影片中,无论是细节的描绘还是场景的刻画,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的音乐、服饰和建筑都得以充分展现在影片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世界。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摘要】动画角色的塑造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
从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审美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看,中美动画角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和设定上,更深刻地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美价值观差异对观众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中美动画角色的塑造,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对两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动画角色,中美文化差异,家庭观念,人际关系观念,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中美价值观差异,观众影响,动画产业发展。
1. 引言1.1 动画角色在塑造中的反映动画角色在塑造中的反映是动画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动画角色的设计和刻画,动画制作方可以传达并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和观念。
动画角色的形象通常会受到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动画角色是根据特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塑造的。
在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特征在角色设定中的体现。
比如在日本动画中,角色常常展现出细致入微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而在美国动画中,角色更多地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和自由精神,追求个人梦想和成就。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观念、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动画角色的塑造和表现,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动画角色在塑造中的反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文化差异和多元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1.2 中美文化差异对动画角色的影响动画角色作为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受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塑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美文化差异是由两国不同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所造成的,这种差异在动画角色的表现中得到了体现和展示。
国漫与日漫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国漫与日漫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是学界和大众关注的话题。
在动漫领域,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各自发展出独特的动漫文化。
本文将以国漫与日漫为切入点,探寻东西方文化在动漫中的差异。
一、创作背景与风格动漫的创作背景与风格往往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国漫一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表现历史、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
国漫常以武侠、神话、历史等题材为创作基础,充满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
例如,著名的动漫《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充满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色彩。
而日漫则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注重表现社会、情感以及科幻元素。
日本动漫常以学校、家庭和日常生活等为背景,关注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成长。
例如,经典作品《火影忍者》以忍者世界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成长为优秀忍者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方面,国漫与日漫也存在差异。
国漫中的人物形象多属于英雄、神仙、伟人等,他们往往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这些形象往往被赋予超凡的力量和责任感,代表着正义和道德。
例如,人们熟知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等人物,都是具备强烈责任感和正义感的英雄形象。
相比之下,日漫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既有英雄、勇士,也有普通的高中生、上班族等。
人物形象较为细腻,个性也更加复杂。
主人公往往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矛盾心理,这些特点使他们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中的个体。
例如,《名侦探柯南》中的工藤新一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他具备聪明才智,同时又有着普通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和情感。
三、情节发展与价值观念情节发展和表达的价值观念也是国漫与日漫的差异之一。
国漫往往注重正面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主题多为武德、高尚情操、忠诚等。
国漫往往通过主角的成长来传递正面的价值观,鼓励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魁拔》通过描绘主人公魁拔的成长历程,强调了正义、团结和勇气的重要性。
而日漫则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画片看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日渐密切,西方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动画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为例,中西方的作品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精神文化输出,包含双方不同的民族特点。
细究起来,两者从主题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的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
剖析动物类动画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其成因将有利于中国的动画人取长补短创作出精品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无论是主题导向、题材选择,还是受众、角色情节设置,中西方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
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奉行文以载道的思想,在这样的导向指引下,过往绝大多数动物类动画片都以教导儿童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己任,其次才考虑观赏性和商业价值,总体来说整个动画产业的市场化水准很低。
这几年原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虽然也推出了光碟、文具和玩具等衍生产品,但并没有如西方动画片那样形成有规划的开发产业链。
另外,中国的动物类动画片因为倾向传统,较少提倡与时代相联系,出色的作品如早期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的主题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很少能有贴近时代体现当代社会特征的佳作问世。
而西方动物类动画片的主题导向截然不同,西方动画片首先考虑娱乐性,要为观众带来快乐和笑声,因为在欧美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生产任何一个商品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即保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所以西方的动画片产业市场化操作非常成熟。
在这个基础上往往还要考虑是否契合时代特点、能否给予人文关怀等,比如英国的《帕丁顿熊》就像是一张伦敦的明信片,全片频繁出现伦敦的著名景点,这只来自秘鲁的小熊作为一个西方文明的闯入者努力融入伦敦这座城市,在布朗一家的热心协助下,他从穿着到举止都成了一个鲜活的英国绅士,整个过程似乎述说的是一个外来移民来到新城市之后经历的困惑和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创作人员持续与观众探讨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外来者能否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反映了在世界化背景下生活在异乡的人们的情感诉求,紧扣时代脉搏。
最后片尾还通过帕丁顿的笔得出结论:“InLondon,nobodyisalikewhichmeanseverybodycouldfitin.”(在伦敦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融入其中。
)看完全片观众不但会对伦敦的美景印象深刻也会因为这座城市具有的包容性而对其增加几分好感,无怪乎威廉王子也要参加其在中国的首映式为其呐喊助威了。
当然,动画制作者也有思考所谓的教育意义,不过西方动画片的教育绝不会采取让动物来说教的形式,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不知不觉地向儿童灌输一些教育理念,如前所述《帕丁顿熊》的导演用鲜明的色彩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童话世界,全片并没有台词点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主题,但儿童们看完后纷纷被影片中人与熊之间的温情所感染,自然就爱心满溢了。
2.题材选择差异在动物类动画片的题材选择上,中国人习惯于从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譬如改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神话等,典型的如《猪八戒吃西瓜》(改编自名著《西游记》)。
虽然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原创的卡通动物形象如较受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大、熊二等,试图打破这个常规,但与西方动画片动辄从全世界各民族范围内取材的宽广度相比仍显得备受束缚。
西方动物类的动画片题材选择十分广泛,虽有在本国文化基础上取材的原创作品,但也有很多大获成功的片子取材并不拘泥于本国的范围。
前者成功的例子有英国动画片《帕丁顿熊》里号称英国国民代言人的小熊,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里原创的机灵可爱的老鼠杰瑞等;后者的范例更是数不胜数,美国的迪士尼和梦工厂便是这方面的高手,《功夫熊猫》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狮子王》的灵感来源于莎翁的不朽名作《哈姆雷特》。
这些形象虽然是在某个地域中颇有影响力的角色,但经过处理加工再在西方动画片中以动物形象粉墨登场后却经常被赋予新的内涵。
这样带着商业色彩的动画片上映后竟然受到全世界包括故事来源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就不得不为人称道了。
3.受众差异中国动物类动画片的受众只有儿童,动画制作者认为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而儿童,理解力有限只能接受直白简单的故事。
所以中国动画片中出现的动物徒具卡通外形却缺乏灵魂,充其量仅仅一个可爱的用于吸引儿童的工具,并且高度拟人化。
比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虽然没有一个人类形象出现,但是慢羊羊领导的羊群团体其实就是酷似人类的一个群体。
但西方动物类的动画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面向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受众不但包括儿童,也力图涵盖成人。
迪士尼曾说:“卡通动画作为叙述故事和视觉娱乐的一种方式,能够为世界各地各年龄的人们带来欢乐和信息。
”既然动画片不但是拍给儿童看的,而是面向世界全年龄段的观众,那主题自然就会深入很多,创作时也倾向于打破传统框架以便找到能达到世界共识的话题,成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悟也会不露声色地以卡通形象这个载体来表现,各个年龄的观众都会在片中找到共鸣。
譬如《帕丁顿熊》,这只惹人怜爱的小熊不但深受儿童热爱,众多的成年观众也表示:“看完此片,心中备感温馨,小熊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虽然自己早已不再是个怀抱小熊的孩子,但在心中,始终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帕丁顿熊。
”4.角色情节设置差异中国动物类动画片的场景多设置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剧情设置较为简单,节奏缓慢,不太会有出人意料的戏剧化情节出现。
就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所有故事场景都是在青青草原和狼堡,不管开局多么不利,喜羊羊最终必定会毫无悬念地战胜灰太狼,观众根本无需为羊群担心,因为邪不胜正。
《熊出没》的情节则都在森林里展开,熊大与熊二在和光头强的对抗中虽然遭遇诸多困难但最后必定能获取胜利,一集里熊和光头强的掐架场面会占到很大篇幅。
中国动画片里所有的动物角色或正面或反面都像是在当木偶,没有半点自己的思想,在片子里存有的意义就是通过他们之口说出人类要表达的浅显道理,根本无法引起成人观众的思考。
多数时候它们是在没有人类的世界里说着成人的话语,扮演着人类的角色,这时的动物世界本质上就是成人世界的完全反映。
西方的动物类动画片则不然,虽然也有简单场景的像美国的《猫和老鼠》,但也不乏一些在真实场景拍摄的,比如英国的《帕丁顿熊》和法国的《小世界》,多试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氛围。
西方动画片节奏紧凑,如英国的《粉红猪小妹》一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都要独立讲述一个完整的小事件,且包含很多笑点。
剧情也多戏剧冲突,常设置悬念以期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和主角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动物在这里是独立的个体。
帕丁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只来自秘鲁的不谙世事的小熊,一次没有回程的偷渡,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一顶主人难觅的帽子,还有被抓住制成动物标本的危险等着它,整个情节跌宕起伏。
这只会说英语的熊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鲜明,他学人类洗澡、吹头、穿衣,渴望被认同,进而找到新的家。
此外,西方动画片的配乐情节设置等也颇为时尚,在《帕丁顿熊》中随着《碟中谍》的音乐响起帕丁顿和饰演反派的妮可基德曼模仿起了《碟中谍》中的经典动作,画面动感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三、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既然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出现了这些显著的中西文化差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主导呢?1.历史文化溯源首先,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讲究谦良恭让,从孩提时代起就背诵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句,祖祖辈辈推崇的都是精神气节,物质追求从来不应凌驾在精神之上,这样提倡精神富庶的准则直接决定了中国动画片重精神教育轻商业利益的主题导向。
且中国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学作品的积淀也很深厚,动画创作者易于从引以为豪的浩瀚文学宝库中取材。
西方诸国的历史与中国相比大多不长,文化固化不似中国,以西方动画产业执牛耳的美国为例,其立国至今仅两百多年,本土文化的根基较薄弱,美国社会本身是一个移民社会,有大熔炉之称,美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综合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的,所以它是呈开放之姿的,这就使得美国动画创作者能够毫无顾忌地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挖掘动画素材,并且大胆革新,植入美国文化的色彩,使其改头换面。
再者,美国人历来生财有道,最早的发家史甚至能够追溯到在一战时靠贩卖武器大发战争财。
在动画领域他们秉承实用主义,谁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谁就是王道,在此种哲学的指引下动画片的主题导向当然是先要幽默风趣,能令观众捧腹。
2.儿童观溯源中西方在儿童观的理解上也是大相径庭。
中国的先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父为子纲,长幼有序”的伦理口号,《弟子规》也谆谆教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是长者,子女唯有听命是从,可想而知,在如此推崇长者为尊的社会体系中儿童是无法真正得到平等对待的。
虽然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如鲁迅早在1919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曾呼吁:“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但“长者为尊”的封建文化基因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要从根本上撼动封建文化恐非易事。
这样的儿童观无疑是中国动画片受众狭隘的深刻成因,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忽略儿童的欲求,从成人的人生预设出发企图教育儿童,如此幼稚说教的片子又怎么能够让全民总动员呢?西方社会宣扬平等,这个平等体现在不同人种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年龄的人之间,即儿童理应与成人平等,儿童的各项权利理应被尊重,并为法律所保障。
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有过拯救儿童运动,儿童研究运动,随着儿童在社会中地位的持续上升,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亲子关系更加趋向平等,所以西方的子女对父母大都直呼其名,无须使用尊称,在生活上也有更高的自主度。
另外,西方有交互取向的儿童观,认为不同人与环境之间都是有交流的,儿童也一样,成人也能够从儿童世界中得到很多启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动画人从创作伊始就已经把受众定位为儿童和成人,在动画主题提炼上有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试图在注重儿童需求的同时通过动画作品传递人性之光吸引成年观众。
3.思维模式溯源在思维模式方面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注重整体感,强调模糊的意境,寻求的是直觉顿悟,即依据内因的感知在潜意识中对事物做出设想、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就是对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最佳阐释,这些片子中的动物形象都无轮廓线,自然渲染,似乎浑然天成,每一个画面从整体上看都是一幅生动的水墨画,柔和的笔调下体现出的是那份模糊的神韵,意境长远。
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提出细分明析,对事物局部实行拆分,考察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