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平煤高级中学高效课堂的探索

给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平煤高级中学,我叫张立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同时感谢包老师给我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今天我做得是课堂教学经验介绍,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我校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即备课,学案教学,习题组编。

先介绍一下我校教师在备课方面一些做法:

1.团结协作:各年级组在学案,课件方面做到了资源共享,可以跨年级交流使用。

2.分层教学:我校分实验班和平行班两个层次教学,在学案教学中以实验班导学案为主,平行班在使用学案时要进行删减难题,另配习题。

3.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对于备课中的重点,难点同组教师充分研讨,以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加以突破,最大可能的发挥集体智慧。

4.备好学生。自己的学生都装在自己的心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家说好的方法好,不一定适和你的学生。例如:课堂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一定就适合你的学生吗?假如你的学生是很优秀的,若还是用课堂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授课,那么这节课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导致课容量不够,导致学生吃不饱,学生在知识的延伸上达不到预期的高度。

5.吃透教材,化繁为简,点活课堂。教材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指引我们备课,上好课的航标。唯有读懂吃透教材,教师教起学来才能的心应手,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最恰当的地方提出最恰当的问题,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老师才会体会到上课的快乐。

我校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为“53010”,即5分钟引课或者是复习回顾,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30分钟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充分重视探究的作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提高,教学相长。在这一过程中要有小步反馈,小步反馈必须有针对性,即在组编习题时要精选;10分钟进行当堂检测。

我校施行的是学案教学。以导学案为抓手,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活动化,形成师生共用的文本,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导学案找到了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使学生不在是被迫的,被牵引的学习,而是渴望学习,主动学习,从而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

1.学案的编写的原则是:必须有学习目标;有情景引入,有情景分析,有情景回归;充分尊重教材,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学案上必须体现出来;精编当堂检测。

2.学案的编写过程: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后的集体备课,固定时间、地点、人员,由年级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学科负责人根据学校要求或者学科教学内容选择参加各年级组的备课。由于我校实行超周备

课,所以集体备课一周前,主备人将备课材料(备课的学案)发到同组的教师手中,组内教师要充分的研究集体备课材料,等到集体备课时,大家针对集体备课材料提出修改意见,每个人都要发言,争取以最优化的方式处理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在学案中体现出来。主备人在编写学案中的习题时,必需参考两种或两种以上参考书。主备人必须有过完整的一轮教学经验,否则不允许主备。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做好备课记录,以备检查。教务做好考勤记录。

3.学案的使用方法:通常做法是:在讲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以学案为抓手进行预习,学生只需要做当堂检测之前的部分。当堂检测不做。有时也根据具体课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学案也可以当堂发放,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

4.学案在课堂中的使用过程:由于学生通过学案已经预习过该节课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如何结合学案中的情境引入进行精彩的引课,将是对自己的考验,引课精彩,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从而为运用知识点解题打下基础。例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这节中我们在引课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2

=入手引课……通过函数的定义学生得出的结论

y x

是x2

y=也是函数。什么函数呢?学生会说指数函数。此时我们在回到了学案中的情景引例。和x

y2

=做对比。引出课题,板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接着老师在问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那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呢?学生一定会回答x a

=

y。进而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通过定义再一次的提出问题为什么a>0且a≠1大多数学

生会有暂时的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恰恰是学生收获知识的过程,一定要给时间思考。

完成此问后,马上写几个函数让学判断是否是指数函数。再一次的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的理解。

学案的使用一定要融入教师的思想,我们不是教学案,而是用学案教。如果老师们把学案当成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案都是您一个人编的,学案里没有您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学案是没有升华的。

学案的第二部分是研究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这是本节重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经验,通过图像去研究函数的性质并且渗透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指数函数x x y )21(y 2==和的图像,在变换底数,把底数换成3和31。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变换着底数,让学生观察图像的变与不变,进而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是为了应用。这将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上学案是以例题和变式形式给出的。例2. 若指数函数x a y )1(2-=在(,)-∞+∞上是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

本例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加深底数在(0,1)之间取值时,图像呈现的变化趋势。紧接着在设计学案时加入了变式训练:变式:根据条件,确定实数x 的取值范围. (1)523

1()22x x -+< (2)3511()24x x

--≥;

(3)262223(2)(2)x x a a a a --++>++

目的是进行小步反馈,增加学生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理解。

学案中例题的设计梯度是层层递进的,例2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而例3则是在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在底数变化时图像的具体变化趋势。从而总结出底数在同一范围(0,1)或(1,+∞)取不同值时图像的变化的规律。

例3. 在同一坐标系下,函数y =a x , y =b x , y =c x , y =d x 的图象如右图,则a 、b 、c 、d 、1之间从小到大的顺序

是 .

例4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

例4.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1)35.27.1,7.1 (2)2.01.08.0,8.0-- (3)1.33.09.0,7.1

变式1:.已知下列不等式,试比较m 、n 的大小:

(1)22()()33

m n >; (2) 1.1 1.1m n <. 学案的第三部为当堂检测。利用10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快下课时,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自己评判。做错的课下思考或是和同学交流解决。

为了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习题组编上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我们本着“三先三后的”原则组编习题。

1. 先做后选,教师跳进题海,让学生走出题海,即教师先通过自己做大量的习题,再选择自己认为的好题。

2. 先选后组,教师走弯路,让学生奔近路,也就 是同组教师把自己

选好的题集体讨论,把认为不错,有代表性,能够很好的反映这节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的题,选到习题中去。

3.先批后讲,教师宏观掌控,让学生受益其中,即教师通过批发作

业,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做題情况,看那此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或个别同学还会出错的題,我们就不再讲了,课上就不会再浪费时间,把大多数时间放在同学们还没有掌握的习题上,讲精,讲懂,此外,对于一些需要强调的知识或方法,即使同学们都做对了,我们教师也会进一步深化提高。

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请给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工作顺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