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慧芳
国内旅游者的乡村旅游拉力动机结构及旅游者类型(旅游管理论文) (2)

国内旅游者的乡村旅游拉力动机结构及旅游者类型(旅游管理论文)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兴趣也不断增加。
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传统的城市旅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与自然亲近的乡村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正日益受到国内旅游者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研究国内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拉力动机结构以及旅游者类型,旨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乡村旅游拉力动机结构1.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国内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拉力因素之一。
内在动机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乡村旅游为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与自然和农村生活接触的机会,满足了其探索和体验的愿望。
此外,乡村旅游还能激发旅游者的情感需求,使其得到情感连接和放松,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一些渴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可以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满足其不断提升自我的需求。
2.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国内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另一个重要拉力因素。
外在动机主要包括社交需求、地域认同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乡村旅游为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其社交需求。
此外,乡村旅游还能帮助旅游者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家乡文化,加强地域认同感。
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化交流的旅游者来说,乡村旅游可以提供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互动机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国内旅游者类型国内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和需求因人而异,可以根据其旅游动机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将其分为不同类型。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旅游者类型:3.1 自然爱好者自然爱好者是一类热爱自然环境和绿色旅游的旅游者。
他们通常通过乡村旅游来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自然爱好者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高度认识,他们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来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2 营养健康追求者营养健康追求者是一类注重健康和美食的旅游者。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向莉;胡进耀【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可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本文以1987-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筛选的7244篇国内外期刊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载文时间与数量、期刊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区域与分布以及研究内容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内外研究生态旅游文献均呈递增趋势;②期刊研究主题都涉及生态旅游主体、客体、媒体、载体、产品、规划等方面;③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呈现三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呈现四个阶段的发展态势,而国外研究发展时间较国内早.通过厘清国内外研究差异,为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发展指明方向,今后生态旅游研究需关注新视角下生态旅游的内在机理、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以及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等方面研究.【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1页(P72-82)【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生态旅游主体【作者】向莉;胡进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绵阳师范学院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9;F590 引言《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出台,为国家旅游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咯瑞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消费方式,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可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也越来越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通过生态旅游的推进,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逐步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心骨.本文立足国内外已有研究,着眼于生态旅游发展导向新诉求,分别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主体、生态旅游客体、生态旅游媒介、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8个维度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行综述,对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分析,有利于总结国际相关研究的特点与进程,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1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方法之一的系统综述方法,对国内外生态旅游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对1987-2017年间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外学术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分析.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4 508条检索结果.国外文献在BESCOhos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限定学术理论期刊,共输出2736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7年12月).2 国内外载文统计分析2.1 国内载文统计分析2.1.1 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时间与来源期刊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变化数量变化较大(如图1),国内的研究发展阶段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规律做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2),各个阶段间差异极显著(P〈0.01).第一阶段是从1987-1998年,生态旅游刚引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较少;第二阶段是从1999-2005年,“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等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也稳步增长;第三阶段是从2006-2010年,随着2009生态旅游年等活动的开展,文献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第四阶段是2011-2017年,文献数量趋于稳定.各阶段文献数量均值见图3.图1 1987-2017年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年度数量变化Fig.1 Annual Quantity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tourism Research Documents from 1987 to 2017图2 国内文献系统聚类分析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domestic literature system从国内核心文献的期刊来源看,涵盖了旅游类、经济类、地理类及综合类期刊,主要期刊有《生态学报》、《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资源科学》、《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世界林业研究》等,可以看出国内生态旅游呈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发展趋势.2.1.2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主题根据文献搜索的国内期刊共4 508篇结果可知,自1987-2017年生态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国内外基于生态旅游发展动态、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影响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对策.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主要是围绕《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分类研究.2.1.3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区域分布因要探讨生态旅游期刊研究区域,故剔除对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期刊和以全国为研究对象的期刊.研究空间尺度为省域及以下的文献共计1 058篇,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如图4),按照文献篇数降序排序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2.1.4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分类对国内核心期刊4 508条检索结果进行研究方法分类,采取标准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可看出,国内核心期刊其中有88.76%采用定性研究法,11.24%采用定量研究法.表明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图3 国内文献数量均值Fig.3 Average number of domestic documents图4 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图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number of documents2.2 国外载文统计分析2.2.1 国外学术期刊发表时间与来源期刊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发展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规律做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5),各个阶段间差异极显著(P 〈0.01).第一个阶段是1987-2005年,是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为生态旅游下定义,生态旅游文献逐步增加;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研究文献稳步增长;第三阶段是2011-2017年,国外生态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献数量逐年增加.各阶段文献数量均值见图6.图5 国外文献系统聚类分析Fig.5 Cluster Analysis of Foreign Literature System图6 国外文献数量均值Fig.6 Average number of foreign documents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期刊有《Protecting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 IJARI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Lakes & Reservoirs》、《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Biological protection》、《Animal Protection》等,可以看出国外生态旅游受到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关注. 2.2.2 国外学术期刊研究主题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主要是围绕生态旅游消费者、企业、目的地为核心进行研究,且多集中在经济发达或者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美国是生态旅游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地区,多达570篇.国外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影响和游客环境教育;其二是生态资源保护和保护区研究;其三是社区管理、管理指导原则和管理评价方法研究.2.2.3 国外学术期刊研究区域与分布国外研究空间尺度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计1 216篇,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如图7),按照文献篇数前十名排序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巴西、英国、新西兰、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图7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地区发文数量前10名Fig.7 The top 10 posts in overseas ecotourism research areas2.2.4 国外学术期刊研究方法分类对国外期刊2 736条检索结果进行研究方法分类,采取标准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可看出,国外期刊其中有67.44%采用定性研究法,32.56%采用定量研究法.表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比例是国内的近3倍.2.3 国内外载文统计比较分析从国内外载文时间及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从生态旅游初期到1998年间,国外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超过国内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自1999年-2014年国内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超过国外生态旅游载文数量,2015-2017年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比国内数量多,除2015年国内文献数量高于国外文献数量.这与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政策密切相关.从国内外载文期刊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外侧重方面略有不同,国内研究文献主要关注生态旅游发展动态、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影响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对策七个方面内容,而国外研究文献主要在生态旅游消费者、企业、目的地为核心进行研究.从国内外载文区域来看,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生物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国外期刊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从国内外载文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外研究期刊均采用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国内外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法,国外采用定量研究法较国内多.3 研究内容本小节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内容分别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主体、生态旅游客体、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媒介、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八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和阐述,以理清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内容的异同,为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指明方向.3.1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内涵、生态旅游特点、原则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述.这些不同表述是基于国内和国外的文化性不同,在中国的生态旅游中,隐含着中国文化的理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倡的是生态旅游完整性原则,而中国在生态旅游进程中提倡的是结合各地特色,打造各地亮点;国外生态旅游的主体是小规模的旅游者,而中国自然保护区2015年生态旅游总接待人数为12 786人次[1].国内学者王献溥(1993)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定义后,有各类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了阐述[2];杨开忠等(2001)对生态旅游内涵作了描述[3];生态旅游在国内经过十余年发展后,提出了更加系统完整的概念:吴楚材等(2007)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然、保护自然的目的[4].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略有差异.Ceballos-Lascurain(1987)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的地区或未被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5];基于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侧重于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Weaver等(2002)提出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学习型旅游活动[6];针对保护文化方面提出新的生态旅游概念,Aciksoz(2016)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保护区内并以提高管理机制意识的旅游,旨在利用和维护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7].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特点的认识方面侧重不同,国外生态旅游强调其科学性,中国生态旅游重在内心体验与自然美,心灵与自然界交融的情境.国内学者陈定茂(1993)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8];徐德成(1994)提出中国森林旅游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向[9];郭来喜(1997)认为生态旅游具有六大特征,分别对应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高雅性、参与性、持续性等方面[10].国外学者Meletis (2009)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利益并对环境减少负面影响[11].生态旅游原则方面,国内学者以生态学原则为导向,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最基本的原则,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集合教育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原则.国内学者卢云亭(1996)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12].国外学者Lee等(2013)提出了韩国关于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以自然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其次,“教育”建构体现了儒家修身养性的世俗发展观;最后,“可持续性”是儒家对和谐的创造性转化理念[13];Maria(2013)认为可持续旅游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业,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14].3.2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主体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主体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主体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生态旅游主体认定主要依据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故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定义略有不同,国外生态旅游主体以个体、探险及背包方式进行,中国生态旅游主体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康养方式进行.国内学者刘家明等(1999)认为,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15];张广瑞等(1999)认为生态旅游市场应定位于“精英旅游者”[16];高峻(2010)从市场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者定义为到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以消费生态旅游产品为其旅游活动主要内容的旅游者[17];陈玲玲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者的特点为:高度的自觉责任感、低碳的旅游消费、高度的人文情怀[18].国外学者Lindberg(1994)认为生态旅游者是指那些作为娱乐者或旅游者来参观自然保护区的人[19];Hvenegaard等(1998)提出生态旅游者包括所有参加生态旅游活动或参观生态旅游区的人[20]110.对于生态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责任方面,国内外各有论述,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十条戒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出版了《中国生物圈保护》,书中阐述了关于生态旅游者的旅行要求.国内外学者基于各国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提出不同见解,国内学者黄家玲(2011)指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意识上的差异主要由教育程度、文化不同决定的,高生态意识水平旅游者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高文化人群[21];陈玲玲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明确其享有的权益与负有的责任[18].国外学者Tojeiro(2011)提出生态旅游不是一项大众活动,而是生态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美食旅游的强烈兴趣,强调旅游者参与和责任可以为生态旅游中产生的问题解决指明了方向[22];Behara等(2012)提出对生态旅游,即班珠尔市附近红树林内的木板路建设的重视得到了当地利益方(即用户、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响应,它们在分担本项目的收入、权利和责任方面发挥了适当作用[23];Goodwin(2015)指出生态旅游是一个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根据旅游后果对其可分为好、坏、差[24].3.3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客体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生态旅游客体是一个复杂综合体,涵盖了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和目的地、生态旅游环境及生态旅游社区.国内学者杨桂华(1999)提出以生态美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为旅游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25];白光润(2002)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初始投入,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26];印开蒲(2003)认为可把未经开发、而对游客有吸引力的生态系统可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27].国外学者Al-Sayed(2003)提出生态旅游是确保野生动物保护的资源进程的一种方式[28];Timotin(2009)总结了罗马尼亚弗格拉什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现有旅游形式,提出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漂流、蹦极、溜索、热气球观光和旅行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设想[29];Kausar(2013)认为生态旅游对改善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30].据2015年的一项学术研究,世界陆地保护区每年接待大约80亿人次,其中80%在欧洲和北美.这些到访每年产生约6 000亿美元的直接国内支出和每年2 500亿美元的年消费者剩余[1].目前,中国保护地体系共计8种类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沙漠公园,这些各级各类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区,提供了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客体作为大部分学者研究对象.国内学者李爱兰(2016)以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为山东省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借鉴[31].陈文玲(2016)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建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对策建议[32].国外学者Khalil(2007)通过对埃及亚喀巴海岸和西奈半岛南部珊瑚礁资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宗教文化遗址的评价分析,提出该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33];Cengiz(2016)对CWGHA这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未开发的海岸,考古遗址,湿地等适合各类型的自然旅游和文化资源旅游活动[20]132;Kiper等(2016)根据自然景观吸引力、可达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上层建筑设施、社会文化景观吸引力和游客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影响等六个基本要素,对每一个小流域进行了评价,根据生态调查确定各小流域生态旅游价值[20]132.3.4 生态旅游媒体生态旅游媒体是促进生态旅游主体和生态旅游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对消费者在保护环境、尊重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有着持续的兴趣,他们分别对生态旅游区的酒店、交通和膳食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黄安民(2007)旅游社业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旅游社长期发展成为大众经常性活动的必然产物[20]174;陈玲玲等(2012)生态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旅游业的依赖性、敏感性、带动性和涉外性扥一般特点外,其显著特点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18];金龙星(2012)认为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交通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其旅游交通行为也是消费行为[20]166;曹进冬(2013)指出绿色餐饮,可理解为以安全、健康、环保为理念,坚持绿色经营,倡导绿色消费,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4];张楠(2016)提出中国酒店住宿业的业态格局与趋势中提出了中国酒店业十大走势[20]192.国外学者Middleton(1998)提出旅行社业、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构成了旅游业的三大支柱[20]160.3.5 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载体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生态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在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影响下,各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宏观、微观环境研究比较丰富.国内学者李华(2008)认为在和谐社会框架下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向,应当体现在环境生态化、科学大众化、经济平衡化、利益社区化等方面[20]210;曹晓慧(2015)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等多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35].国外学者Papazian(1999)指出巴拿马的生态旅游计划是否成功取决于依靠国家和社区的政治因素,确保项目的规模与所涉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承载能力相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培训熟练的当地劳动力,并维持监测方案,以确保不成功的方案得到改进或终止[20]210;Schellhorn(2010)发现印度尼西亚龙目岛上生态旅游的收入多流向外来移民群体和男性群体,而本地居民与女性从中获益较少,土著社区的文化、教育、道德、政策、历史、社会经济和旅游技能等现状是阻碍社区从生态旅游获益的主要原因[36];Swarbrooke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20]210;Feinberg (2016)认为将环境与国际旅游联系起来的政策有利于当地生态旅游发展[20]210. 各国对生态旅游地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例如: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区位、生态旅游地历史人文背景等.国内学者章锦河(2001)指出旅游中心地是指旅游区域内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为满足一定旅游市场需要的旅游供给中心[20]221;孙根年(2001)旅游区为是指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可划分为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和认知区位四种[20]221.国外学者Chamas(2005)等通过分析旅游给巴西南部坎佩切岛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地区环境的设想,认为当地社区参与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观光承载力评估、环境监管训练课程、资源使用条例实施和环境监管反馈系统的确立是实现生态旅游的重要因素[20]222;Pegas(2014)等通过对全球私人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绩效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实践,可以在私人景区中推行[20]222.3.6 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国内学者周笑源(2007)指出生态旅游产品同样是能给生态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37];高峻(2010)认为生态旅游产品系指供生态旅游者消费、享受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包括生态旅游吸引物、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旅游服务、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等[17].国外学者Gunn(1994)认为目的地型生态旅游产品由吸引物组团(旅游区)、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通道构成[38];国内外学者均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可开发性.国内学者高峻等(2010)总结出了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是:资源为国家所有、高投入与持续回报、开发风险大、区位的重要性、行业自身特殊性、复杂的系统工程[17].国外学者Timotin(2009)总结了罗马尼亚弗格拉什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现有旅游形式,提出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漂流、蹦极、溜索、热气球观光和旅行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设想[29].对于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国内外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国的认证标准.国内学者孙玉军(2001)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估标准[20]232;钟林生等(2005)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认证方法对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9];步玉艳(2007)提出了生态旅游认证指标,建立了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设施、环境教育和相关利益等四大类,共31个指标[40].国外学者Honey(2002)例如泰国的绿叶、英格兰的绿色旅游经营项目等,各国都颁布自己国家的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制度,为规范、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61;Issaverdis(2000)认为生态旅游认证的概念就是衡量企业提供的。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整合其他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本文将介绍全域旅游的概念和背景,并针对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全域旅游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当时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域旅游旨在推动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全域旅游的游客数量达到了33亿人次,同比增长了5%。
同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截至2020年,全国已经命名了3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些示范区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域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政策支持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全域旅游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全域旅游可以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试点经验也十分重要。
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整合文化、商贸等相关产业,打造了全域旅游示范区。
另外,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则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这些试点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推动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未来我们要努力拓展全域旅游的发展前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综合效益.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越来越受到广泛。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康养旅游是指以提升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的旅游方式,被视为应对现代都市化带来的健康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康养旅游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国外,康养旅游早已成为一种成熟和发达的产业,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研究表明,康养旅游能够显著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等方面。
在欧洲,旅游目的地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区,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法国的普罗旺斯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等。
这些地方以其丰富的康养资源和配套的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在国内,康养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的康养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养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康养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康养旅游政策等方面。
研究发现,中国的康养资源十分丰富,如桂林的山水之美、云南的高原气候和海南的温暖气候等,都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康养旅游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寻找健康和平衡。
因此,康养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未来,康养旅游将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
首先,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康养旅游将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方式,而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有需求的人群的选择。
其次,随着旅游技术和设施的不断改进,康养旅游将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对于康养旅游的管理和规划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游客的体验质量。
最后,康养旅游的国际化发展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流和体验的需求增加,国际康养旅游将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体验价值。
总之,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旅游方式,不仅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也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康养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康养旅游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改善身心健康的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康养旅游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时也赋予了康养旅游更加多元化和科学性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从康养旅游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进行评述和展望。
首先,康养旅游的定义已经逐渐明确。
康养旅游是指以健康为中心,结合旅游活动,通过接触自然环境、体验休闲活动、改善饮食和享受养生服务等,达到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的。
康养旅游的核心是健康,旅游只是达到此目的的媒介之一。
通过研究康养旅游的定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与传统旅游的差异,更好地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方向。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方面,康养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康养旅游需求的分析和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相关成果主要包括康养旅游需求类型的划分、康养旅游产品设计和运营模式等。
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康养旅游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及康养旅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国内外的研究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表明康养旅游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同时,康养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值得关注。
一方面,康养旅游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多样化。
传统的康养旅游主要注重身体健康,而未来的康养旅游则将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社交关系和灵性满足等。
另一方面,康养旅游将与科技融合,推动康养旅游的创新发展。
例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将为康养旅游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康养旅游还将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以上评述和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康养旅游在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康养旅游的研究力度,推动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康养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意见建议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意见建议一、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一些地区资源闲置率较高;其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再次,旅游环境污染和景区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1.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加强对全国各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估和规划,并重点推动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布局。
注重挖掘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价值,并以创新手段进行宣传推广。
2. 加强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加大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
加强景区执法力度,保护游客权益,减少不合理收费和旅游陷阱。
3. 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将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多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发展农村旅游、乡村振兴以及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4. 创新营销推广方式:加大对新兴媒体平台的利用,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提升宣传推广效果。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拓宽出境市场。
5. 加强生态环保治理: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营模式,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并重视生态修复工作。
鼓励并支持对生态贡献突出的景区给予奖励和资金支持。
三、关于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1. 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旅游市场:减少行政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参与旅游业发展,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2. 提升旅游消费体验:加强景区和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建设和改进,提高服务质量。
优化旅游交通网络,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和舒适的旅行环境。
3. 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扶持力度:为小微旅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等各方面的帮助,推动其健康发展。
4. 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出台鼓励和保护旅游投资的相关政策,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不合规经营行为。
我国旅游效率研究评述及展望

我国旅游效率研究评述及展望凌常荣;闻娟【摘要】通过对近十年我国旅游效率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趋势,研究领域较广,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效率方面.但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以定量研究为主,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旅游效率评价体系.未来研究可以延伸至专项旅游领域,进一步修正和改进定量方法,同时优化旅游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1)004【总页数】5页(P61-64,70)【关键词】旅游效率;效率研究;评述及展望【作者】凌常荣;闻娟【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近十年来,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明确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后,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在政策红利的释放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在旅游投入保持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下,对旅游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运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对CNKI数据库论文检索和筛选,通过SPSS和 Excel分析工具对文献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对已有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分类归纳,旨在真实反映近10 年来学者们关于国内旅游效率研究的前沿理论、科学方法和新颖应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旅游效率”为题名进行搜索,时间跨度为 2006—2015 年,检索后导出题录,采用Note Express进行筛选和剔除,获得学术期刊153篇、会议论文7篇和硕博学位论文37篇,共计197篇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
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慧芳

国内旅游吸引⼒研究进展与展望_刘慧芳收稿⽇期:2015-11-23作者简介:刘慧芳(1991—),⼥,⼭西忻州⼈。
南京农业⼤学2014级硕⼠研究⽣,研究⽅向:历史⽂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杨旺⽣(1962—),男,安徽太湖县⼈。
南京农业⼤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研究⽅向:历史⽂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乐⼭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31卷第05期2016年05⽉Vol.31,No.05May .,2016国内旅游吸引⼒研究进展与展望刘慧芳a ,杨旺⽣a ,王宇b(南京农业⼤学 a.⼈⽂社会科学学院;b 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旅游吸引⼒作为激发旅游者出游动机和⼀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要决定因素,⼀直是旅游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的概念与内涵、旅游吸引⼒模型构建、旅游吸引⼒影响因素、旅游吸引⼒评价体系、旅游吸引⼒提升对策等⽅⾯;在研究⽅法上多侧重因⼦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今后应注重研究深度的拓展并关注旅游业态发展,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同时加强模型本⾝的局限性研究,保证建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最后应发挥旅游吸引⼒研究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作⽤等。
关键词:旅游吸引⼒;研究综述;国内中图分类号:F590⽂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9-8666(2016)05-0062-07旅游吸引⼒作为旅游活动发⽣和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最终出游决策,包括出游⽅式、出游⽅向及相关旅游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变动,进⽽影响⼀国⼀地或⼀个景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特征和发展程度[1]。
正所谓“⽆吸引便⽆旅游”。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的研究⽇益重视,相关成果不断涌现。
为系统、全⾯反映当前旅游吸引⼒研究现状及今后旅游吸引⼒研究趋势,本⽂对近年来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的研究成果进⾏了⽂献、内容和⽅法的综述,指出现有旅游吸引⼒研究的进展与不⾜,并对未来研究进⾏展望,以期对旅游吸引⼒的深⼊研究提供借鉴和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11-23作者简介:刘慧芳(1991—),女,山西忻州人。
南京农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杨旺生(1962—),男,安徽太湖县人。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31卷第05期2016年05月Vol.31,No.05May .,2016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与展望刘慧芳a ,杨旺生a ,王宇b(南京农业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 农村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旅游吸引力作为激发旅游者出游动机和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力的概念与内涵、旅游吸引力模型构建、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多侧重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今后应注重研究深度的拓展并关注旅游业态发展,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同时加强模型本身的局限性研究,保证建模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最后应发挥旅游吸引力研究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作用等。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研究综述;国内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6)05-0062-07旅游吸引力作为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最终出游决策,包括出游方式、出游方向及相关旅游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变动,进而影响一国一地或一个景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特征和发展程度[1]。
正所谓“无吸引便无旅游”。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日益重视,相关成果不断涌现。
为系统、全面反映当前旅游吸引力研究现状及今后旅游吸引力研究趋势,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内容和方法的综述,指出现有旅游吸引力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对旅游吸引力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内容(一)旅游吸引力概念与内涵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是相关研究的基础。
从旅游吸引力的概念研究发展来看,最初多为对旅游吸引物概念的探讨。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吸引物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只能是一潭死水,在旅游市场中惊不起一点波澜。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吸引力这一抽象概念,对其研究主要基于两种视角,即分别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对旅游吸引力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或阐释。
1997年,杨振之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指由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构成的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该三大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2]针对这一观点,林红等对旅游吸引物进行了系统论分析,指出旅游吸引物的根本属性在于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
[3]之后,郭亚军等构建了由引力生成平台、核心旅游资源和引力成长平台构成的旅游区引力系统,认为旅游区引力的变化,实质上是引力系统内部变化的外显形式。
[4]王海鸿提出了旅游吸引由居住地断面、目的地断面和旅游者感知过程三因素决定的观点。
[5]而陈岩英则认为旅游地DOI:10.16069/ki.51-1610/g4.2016.05.013吸引力作为一种结构性吸引力,它由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服务吸引力、旅游环境吸引力等要素共同构成,且各吸引力要素存在演化逻辑上的差异。
[6]宋婷认为让需求和供给流动起来,就要使供给引力成功地透过层层暗箱,在暗箱中经历放大、缩小、整形,以形成最大化需求引力,即旅游吸引力。
[7]谌贻庆等认为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8]聂献忠认为旅游吸引力的内涵不仅包括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有形的、无形的、瞬间的产物,还应该建立在主观旅游需求与行为(包括吸引力拉力和自我推力)基础上的主观梦想及追求。
[9]钟艳等把旅游吸引力归纳为主体吸引力、辅助吸引力以及最终形成的整体吸引力。
[10]刘焱认为旅游吸引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旅游地的供给,在有些情况下,旅游者更希望前往同一文化圈内或文化传统相似的地方,以寻求认同感和心理安全。
[11]余意峰提出了目的地感知吸引力的概念,认为其包含整体环境吸引和观光体验吸引两个维度,重游者在整体环境吸引上的感知显著高于初游者,二者在观光体验吸引的感知上没有显著差异。
[12]王汉祥等揭示了旅游吸引力的三大构成核心,即旅游产品、潜在旅游者和距离。
[13]吴晓山认为旅游吸引力即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动机,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并最终产生旅游行为的一系列吸引元素的融合,表现为旅游主体(旅游者)对旅游客体(旅游产品)的感知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14](二)旅游吸引力模型构建研究旅游吸引力及其衍生出的旅游引力模型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6]通过引入引力模型可以更深入地分析一地的旅游吸引力。
保继刚利用北京市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应用引力模型,选用若干指标建立了北京市国内游客预测的数学模型。
[15]王海鸿在对目前旅游吸引力模型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应将旅游吸引力分为旅游需求引力与旅游供给引力,并给出旅游者感知度的模糊数学公式,将显性吸引力引入旅游供给引力研究中。
[5]杨玲等建立了旅游地市场吸引力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了安徽淮北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为该地旅游决策提供了参考。
[16]李志刚等将亲景度指标运用于引力模型中,构建了新的模型,并以美国旅桂(林)市场为例,解释了建模过程。
[17]郭为利用传统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入境旅游的因素,发现影响最大的还是绝对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18]吴开军等在总结前人旅游吸引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变量,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构建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模型。
[19]万年庆等对旅游引力模型进行了科学修正,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规模模型,同时分析了引力模型成立的条件和功能。
[20]路春燕等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
[21]单德朋等在Crampon基本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更多反映旅游地吸引力及两地点因素的变量,构建滨海型旅游地引力模型。
[22]李山等基于威尔逊形式,将目的地“吸引力”、客源地“出游力”和两地间的“空间阻尼”作为3个基本解释变量类型,同时构建了一个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并重点对参数估计和模型应用进行了初探。
[23]张骏等在江南文化视域下从江南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吸引力建立了长三角城市连绵区旅游吸引力系统模型。
[24](三)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比较繁多,内容广泛,且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也会有差异,通过理论结合实证可以更科学地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祝诚等认为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25]马玥把影响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归纳为旅游吸引对象、旅游吸引物和载体三个方面(图1)。
[26]刘静艳认为影响南澳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旅游项目陈旧、线路单一、服务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并为南澳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借鉴。
[27]宋振春等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并以泰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结果表明,依据因子的特征值,吸引力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核心吸引力因素决定着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的性质。
[28]郭美斌认为旅游者对旅游景区中心城市的感观形象好坏将会对其旅游目的的达成和心理满足产生重要影响,是影响旅游景区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29]罗光华以大连旅游吸引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连的旅游吸引力构成,并且从客源市场和竞争城市对大连旅游吸引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30]游群林认为旅游资源吸引力受到多维感知距离衰减和调节变量的影响程度。
[31]张骏等以人居环境资源为视角对城市旅游吸引力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旅游吸引力呈明显的正相关。
[32]李会云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讨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问题,认为城市旅游资源、城市可进入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质量等十个因素对城市旅游吸引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
[33]魏遐等认为特色旅游产品不够明显、游客互动项目欠缺、景点较为分散、旅游线路不够明确等是造成旅游吸引力较低的主要因素。
[34]吴晓山指出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并非单一依靠民族文化资源本身,而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通过定量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资源特点、区域旅游环境与旅游政策环境等三个方面。
[14](四)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研究构建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是进行旅游吸引力研究的关键所在。
张文彬等针对旅游吸引力的评价问题,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认为旅游地吸引力评价体系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地的区域条件,旅游地的区位特性三个方面组成。
[35]吕君等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旅游吸引质量、生态背景条件、区域社会背景和旅游区位条件4个层次构建了神农架旅游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36]陈端吕等通过剖析影响森林景观旅游吸引力的因子关联,并引入心理物理学方法与模糊评价方法,建立森林景观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37]张维亚根据城市历史地段的特点,建立一套以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管理两部分(前者以市场吸引力为核心,后者以旅游承载力为核心)为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38]吴忠军等建立了黄洛红瑶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民族村寨形象认知、民族村寨接待设施、民族村寨可进入性列为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
[39]刘妍等从游客感知的角度,构建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
[40]王丽在专家访谈基础上,借鉴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从红色旅游景区自身的特点出发,构建了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41]丘萍构建了由25个指标组成的水利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水利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实证评价。
[42]尚凤标基于“价值链”理论,围绕“供给”和“支撑”两大系统,构建了由购物旅游商品特质、购物旅游环境质量等6个维度、27个评价指标组成的购物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AHP-FCE法对以义乌为代表的国内购物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43]贺小龙、谭志云从6大方面、21个指标建立了灯(庙)会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