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总结 复习资料

大气探测总结 复习资料
大气探测总结 复习资料

绪论

1大气探测原理方法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2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精确度,灵敏度,惯性(滞后性),分辨率,量程

3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什么?其关系如何?

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准确性也就谈不上代表性;然而,只有准确性而没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也是难以使用的。同时,观测资料的比较性,也必须以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因为如果观测资料既无代表性,又无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时空比较的意义。所以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第二章

1云的概念: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

2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

3云的观测: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4云形成的基本过程: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有水汽的过饱和。

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空气降温冷却。(2)在空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汽含量。

5降温冷却方式:绝热上升冷却、混合冷却、辐射冷却

第三讲 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态的观测

1 能见度:就是能够看到周围景物的程度,用目标物的最大能间距离来表示

2 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3 影响能见度的基本因子:大气透明度,目标物和背景的属性,眼睛的视觉性能

4 对比视感阈:人眼开始不能从背景上再感觉到目标物时的亮度对比的最小值,用ε表示

5 气象光学视程(MOR):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 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用来表示大气透明度

6 有效能见度:是指周围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都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7 白天能见度:视力正常(对比视感阀位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

夜间能见度:1 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水平距离; 2 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

8 与能见度有关的天气现象:雾、轻雾、吹雪、雪暴、扬沙、沙尘暴、浮尘、霾、烟幕 9 气象光学视程的仪器测量:对单色光,比尔-朗伯定律 F 为大气中经过L 路径长度接收的光通量,F0为L=0时的光通量,σ为消光系数.

10 气象光学视程对消光系数的数学表达式:MOR . 11 透射能见度仪:测量平均消光系数,算出能见度。 散射能见度仪:测量散射系数,

计算气象光学视程。在较低气象光学视程下,散射仪测量准确度不如透射仪;散射仪受降水影响较大,且测量值呈现很大的变动性,系统误差较大

0L F F e σ-=ln 0.05ln L T =

9 当雨很小时如何与毛毛雨区分:毛毛雨: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雨: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10 如何区别霰和米雪、冰雹和冰粒

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米雪: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常伴随雷暴出现。

11 如何区别雾凇和雨凇、吹雪和雪暴?

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吹雪是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时,强风将积雪吹起所致。能见度<10km。雪暴是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强风将地面积雪成团卷起,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能见度<1km。区别就在雪暴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且能见度有差别。

12 如何区别浮尘与霾、霾与轻雾?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由大量极细微沙尘均匀漂浮在空气中,使空气混浊,能见距离<10km。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浮尘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无风或风小时,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或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能见距离小于1km,垂直能见度也很差。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中,而轻雾是由水滴组成。并且霾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而轻雾不一定。轻雾由细小水滴组成的稀薄雾幕。水平能见距离<10km。呈灰白色。早晚较多出现。

13 浮尘、扬沙、沙尘暴之间如何区别?

浮尘是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扬沙、沙尘暴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而扬沙、沙尘暴则是由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所致。浮沉出现在风较小时,但扬沙和沙尘暴出现时风力较大,沙尘暴还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一般说来,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能见度比扬沙更小。扬沙由于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使能见度显著下降,能见距离一般为1-10km。天空混浊,风力较大。在北方春夏,冷空气过镜或空气不稳定时出现。沙尘暴成因与扬沙相似,但能见度<1km。风力很大。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

14 大风、飑、尘卷风、龙卷风之间如何区别?

大风: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尘卷风: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体随风卷起,形成尘柱。很小的尘卷风,直径在两米以内,高度在十米以下的不记录。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或发展很盛的浓积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15 何谓地面状态,如何划分:地面状态是未经翻耕保持自然的地表状况地面状态划分为表中的二种类型,二十种状况,并以00--19二十个数码表示

第四讲温度

1 什么是温度?温标?常用温标哪几种?绝对温标是如何确定?它与经验温标如何换算?温度:从宏观上讲,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从微观上讲,温度是描述大量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一个物理量,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标:我们把衡量温度的尺度称为温标。

确定:开尔文创立了把-273.15℃作为零度的温标,叫做热力学温标或绝对温标,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或绝对温度。

换算:t=5/9(τ-32) T=273.16-t

2 地温测量有哪些项目,主要的测量仪器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地表温度,地表最高最低温,5,10,15,20厘米地温,40,80,160,320厘米地温

仪器和特点:地面温度表——地面温度表(又称0厘米温度表),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5,10,15,20厘米曲管地温表,直管地温表40,80,160,320厘米直管地温表,地面和浅层地温传感器——地温传感器一般使用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深层地温传感器

3 试述玻璃液体温度表的测温原理、测量误差。

玻璃液体温度表是利用装在玻璃容器中的测温液体随温度改变引起的体积膨胀,从液柱位置的变化来测定温度的测量误差:基点的永恒位移、玻璃形变引起的误差、刻度误差4 最高温度表的构造与性能:最高温度表的感应部分内有一玻璃针,伸入毛细管,使感应部分与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当温度升高时,感应部分水银体积膨胀,挤入毛细管;而温度下降时,毛细管内的水银,由于通道窄,却不能缩回感应部分,因而能指示出上次调整后这段时间内的最高温度

5 双金属片测温原理:双金属片是将两种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片焊接在一起。如果膨胀系数大的金属片在下面,膨胀系数小的金属片在上面,当温度升高时,双金属片将成凹形,温度降低时成凸形,随着温度的变化,双金属片的曲率也就随之变化,这样就可利用双金属片曲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

6 热电偶测温原理、优点、误差来源

将两个不同的金属导体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由于不同的导体自由电子密度不同,在接触处就会发生电子扩散,若两端接触点温度不同,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回路就有电流产生。接触点的温差越大,回路中电动势也就越大,利用这种现象测温的就叫热电偶温度表

优点:体积小、惯性系数小、不受辐射影响、不需要供电电流

误差来源:焊接点清洗不干净、元件和焊剂受潮氧化、焊接点伏击产生电解物质而产生的附加化学电动势引起误差、导线导热

7 金属电阻温度表原理、灵敏度因素、材料选择要求

原理:金属导体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测定金属电阻的阻值,就可知温度

因素:电阻温度系数(正比)、金属电阻率和金属丝长度(正比)、电阻丝截面积(正比)

选择:(1)有较大电阻温度系数(2)与温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3)电阻率大(4)稳定性能好

8 热敏电阻温度表原理: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组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特点:灵敏度高于金属,但稳定性稍差,应用于高空遥测

9 为什么地表温度的测量复杂?

地表面及贴地层的温度梯度往往很大,要使传感器只与土壤表面进行热交换,而不受地表面以下土壤或贴地层空气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防辐射问题不能用遮蔽阳光的方法,否则遮蔽处的热交换状况与周围地表将有所不同,而不加遮蔽则阳光直射造成辐射误差影响增大。

即使同一块地面(裸地),由于地表不同部位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差别以及平整度和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测出来的温度也会有较大的差别。

10 什么叫热滞现象?热滞系数值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表在与被测介质接触后,如果两者温度不同,就要产生热量交换,以逐渐趋于热平衡状态。但是进行热量交换,建立热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温度表反映出介质的温度变化,总是落后于实际变化的,温度表的这种性质称为热惯性或热滞现象。热滞系数和温度表在时间内吸收损失的热量,热交换系数,实现热量交换作用的温度表的表面积,温度,介质温度有关 11 防辐射误差的途径:(1)屏蔽辐射(2)增加元件反射率(3)人工通风(4)采用细金属丝元件 防辐射设备:百叶箱、玻璃钢百叶箱、通风干湿表、防辐射罩

第五讲 湿度的测量

1 表示空气湿度的特征量及其定义

水汽压:空气中水汽部分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饱和水汽压Ew 和Ei :水汽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容纳的水汽含量有一个极限值,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值,就会有一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或凝华成冰,这一极限值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分为水面Ew 和冰面Ei 两种

相对湿度U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取整数 露点温度td :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以摄氏度表示,取一位小数。当空气中的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t =td ,而水汽未达到饱和时,t >td 。

2 测湿方法:干湿表法、吸收法、凝结法、水汽吸收电磁辐射法、称量法

3 干湿球温度表原理:干湿球温度表是由两支型号完全一样的温度表组成。一支温度表的球部包扎着纱布,用蒸馏水湿润,称湿球温度表,另一支相应称干球温度表,将两支温度表置于相同的环境中。湿球周围空气未达到饱和时,表面的水份蒸发,不断地消耗蒸发潜热,使湿球温度下降;同时,由于气温与湿球的温差使四周空气与湿球产生热交换。在稳定平衡的条件下,湿球温度表蒸发支出的热量将等于由于与四周空气热交换得到的热量。这样在得到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后,根据道尔顿蒸发定律和牛顿换热公式就可求得空气湿度。 误差产生:读数、风速、湿球结冰、湿球纱布及蒸馏水受污染造成误差

4 湿敏电容传感器: 常用的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是用有机高分子膜作介质的一种小型电容器,电容量的变化正比于相对湿度.

5 氯化锂湿度片测湿原理:溶液浓度随湿度变化. 氯化锂加热凝结湿度表----露池.

6 毛发湿度计是自动记录相对湿度连续变化的仪器.

7 毛发特性:随空气湿度大小而改变长度的特性,②温度效应,③滞后效应,④瘫痪效应 8 冷镜露点湿度表原理:在一个光洁的金属镜面上等压降温,当降低至露点温度时,金属面上开始有露珠凝结,测定金属片的表面温度,就可确定流过镜面样本空气的露点温度

第六章 气压的测量

1 水银气压表的测压原理:设玻璃管的截面积为S,水银柱高度为h,水银密度为ρ,g为

重力加速度,则管内水银柱的重量为: 在S截面上产生的压强为: 水银槽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P,则两者平衡时: 特点:密度大,蒸汽压小,不沾湿玻璃,性能稳定

2 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定槽式水银气压表的构造不同点: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的主要特点是有测定水银柱高度的固定“零点”,故每次测定都需调整水银面的高低,使其符合固定零点的位置。才能读取水银柱高度。定槽式水银气压表的最大特点是槽部没有调整水银面的装置,即没有固定零点。不需调整水银面,而采用了补偿标尺刻度的方法,以解决零点位置的变动,它要求内管截面与槽部截面成不变的比例关系。所以,定槽式的内管示度部分直径均匀。

gh S W ρ=gh S gh S S W ρρ==gh

P ρ=

3 水银气压表订正:仪器差、温度差、重力差

4 水银气压表的仪器误差:⑴真空不良的影响产生的误差⑵毛细压缩误差⑶温度的不确定度产生的误差⑷水银蒸气压的影响产生的误差⑸标尺误差⑹安装条件不妥⑺其它误差

5 金属空盒原理:空盒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都是用金属弹性膜盒作为感应元件的,利用这种空盒的弹力与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来测量气压。当大气压力发生变化时,空盒随之产生形变,把这种形变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就可以用来指示气压的变化。

特点:(1)空盒弹性的温度效应(2)空盒的弹性后效

6 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原理:感应元件为真空膜盒。当大气压力产生变化时,使真空膜盒的弹性膜片产生形变而引起其电容量的改变,通过测量电容量来测量电压

特点:测量范围快、滞差极小、重复性好、无自热效应

第七章地面风观测

1 风向标测定风向的原理:当风的来向与风向标成某一个交角时,风对风向标产生压力,这个力可分解成平行和垂直于风向标的两个分力。由于风向标头部受风面积较小,尾翼受风面积较大,因而感受的风压不相等,垂直于尾翼的风压产生风压力矩,使风向标绕垂直轴旋转,直至风向标头部正好对着风的来向时,由于翼板两边受力平衡,风向标就稳定在某一位置。

2 旋转风速表的过高效应:对于风杯型风速器,是根据受到的风压的作用,风杯顺着圆锥的凹面方向自由转动,再根据风杯的转速确定风速的大小。当风速增加时转杯能迅速增加转速,以适应气流速度,但当风速减小时,由于惯性影响,转速却不能立即下降。因此,旋转风速表在阵性风里指示的风速一般是偏高,就是所谓的过高效应。

3 格雷码盘特点:格雷码盘将风向标轴的转动角度的度数变换成一个二进制的数字信号。10.

4 热线风速表原理:热线风速表是利用一根被加热的金属丝置于空气中,散热速率与周围空气的流速有关,利用这种特性来测量风速。

5 声风速表原理:利用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风速之间的函数关系测量风速

6 对测风仪器的安装要求:测风仪器必须垂直安装;安装测风仪器的杆不能太粗,否则会改变气流的自然状况;仪器应安装在杆的顶端,如果需要安装在杆的中间,则应使用一定长度的横臂,以使风速仪器远离杆柱。由于风比起其它要素来说,更容易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因此,对测风仪器的安装,要尽可能地减小地形地物的影响,以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第八讲辐射和日照

1 辐射测量单位:(1)辐照度E (2)曝辐量H

2 太阳短波辐射:(1)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的直射辐射S (2)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S L

(3)散射辐射E d(4)总辐射E g(5)短波反射辐射E r

3 短波反射辐射Er↑:总辐射到达地面后被下垫面向上反射的那部分短波辐射。可用总辐射表感应面朝下测量

大气长波辐射E L↓:大气以长波形式向下发射的那部分辐射,或称大气逆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E L↑:地球表面以长波形式向上发射的辐射(包括地面长波反射辐射)。与地面温度有密切联系

总辐射:水平面上,天空2π立体角内所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全辐射: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之和。

净全辐射(辐射平衡):太阳与大气向下发射的全辐射和地面向上发射的全辐射之差值。

净全波辐射E*= Eg↓+EL↓-Er↑-EL↑净短波辐射Eg*= Eg↓- Er↑

净长波辐射El*= EL↓- EL↑

4 辐射基准:世界辐射测量基准WRR,WRR被接受为全辐照度的物理单位,准确度优于0.3%。

5 直接辐射的测定:测定直接辐射使用的是直接辐射表,或称直接辐射强度表。它又分为绝对日射表和相对日射表。绝对日射表可以直接得到以W/m2为单位的日射强度值,而相对日射表则需要通过换算系数将所测得电参数换算成日射强度值,一般要通过与绝对日射表进行比较、检定,才能给出具体数值。

6 使用埃斯川姆日射表应注意下列几点:

(1)日射表的防风作用不良,不能在大风时使用

(2)受太阳辐射的那块锰铜片热量由外向内传递,被电流加热的一片则是由内向外传递热量,两者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引起的误差约为0.5%

(3)黑色表面由于潮湿会出现蚀孔,将改变仪器常数,应在保管时加以注意

(4)仪器的露光孔为矩形,视角纵向为10-16°,横向近似约4°,光阑坡度角纵向为0.7-1.0°,横向为1.2-1.6°。当太阳高度低于20°时,地面反射将部分地进入窄长露光孔

(5)温度较高时,硬橡皮底座会拉断锰铜片

(6)一般,绝对日射表只用来标定相对日射表,因此除非天气条件合适,晴朗无风以及能见状况良好,否则是不宜动用的

7 环日辐射:进行日射观测时,仪器可测定的除直接来自日盘的短波辐射意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太阳周围半径2.5°天空范围内的散射,称为环日辐射。太阳的张角约为0.5°,如果用一个圆筒将大于0.5°张角的散射辐射挡住,这时仪器的露光孔就很难对准太阳,观测起来也很不方便。

8 相对辐射强度表原理:感应部分是一块熏黑的薄银片,背后贴有热电偶堆,排列成环形锯齿状,,由锰铜康铜片串联而成,热接点固定在银盘背面,冷接点贴附在铜环的口边上,以维持与仪器处在同一的热状态。热电偶的两端用导线引出筒外,接到电流表上,感应部分外遮有镀铬的防护罩,进光筒前沿有一个小孔,对准太阳时,光点恰好落在后面屏蔽的黑点上。

9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

测量方法:直接辐射测量法,日照计,暗筒式,聚焦式

第九章积雪冻土

1 降水量: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m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纯雾、露、霜、雾淞、吹雪、冰针的量按无降水处理,当其与降水伴见时也不扣除其量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通常测定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内的最大降水量。强度分类:小(0.1-2.5mm/h) 中(2.6-8.0) 大(8.1-15.9) 暴(>16.0)

2 影响降水量测定的因素:雨水溅失蒸发损失风造成的误差

3 翻斗式遥测雨量计的构造:翻斗式遥测雨量计是由感应器、记录器和电源组成的有线遥测雨量仪器。感应器由承水器、上翻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干簧管等组成。记录器由计数器、记录笔、自记钟、控制线路板等构成。缺点:只能测量液体

原理:承水器收集的降水通过接水漏斗进入上翻斗,当计量翻斗承受的降水量为0.1mm 时,计量翻斗将降水倒入计数翻斗,使计数翻斗翻转一次。计数翻斗在翻转时,与其相关的磁钢对干簧管扫描一次,干簧管因磁化而瞬间闭合一次。这样,降水量每次达到0.1mm时,就送出一个开关信号,采集器就自动采集存储0.1mm降水量

4 积雪深度、雪压观测:观测地段,应选择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

5 蒸发量:一定口径蒸发器中,一定时间间隔因蒸发失去的水层深度,mm为单位

蒸发量=原量+降水-余量

第十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1 自动气象站定义: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

分类:有人自动站、无人自动站;实时自动站、非实时自动站。

2 自动气象站的基本构成: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信接口,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还应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连接形成自动气象站网。

工作原理: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3.自动气象站的主要功能:⑴自动采集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⑵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⑶按照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⑷编发各类气象报告⑸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⑹编制各类气象报表⑺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

4 自动气象站常用的传感器:气压——振筒式气压传感器、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

气温——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湿度——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风向——单翼风向传感器;风速——风杯风速传感器

5 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器的主要功能:数据采集器是自动气象站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等。

6 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的极值选取:最大风速从10分钟平均风速值中选取

第十二章高空温湿压风的探测

1.测定高空风有哪几种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①根据气流对测风仪器的动力作用来测定个高度上的风力和风速:广泛用于地面风,测高空风需要升空装置。②轨迹法:用来测风的飘浮物体,要求其惯性很小,没有相对于空气的水平运动的对象才能作为气流水平方向运动轨迹的示踪物。示踪物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就是风向、风速。需要指出的是,这样求出的风向、风速是某一时段或某一气层厚度内气流方向和速度的平均值

2 气球测风原理:由于氢气本身有质量,产生一个向下的力,用Vγ表示(γ为氢气的质量密度)。气球的球皮和附加物也有重量,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设为B。把与气球同体积的空气重力与氢气重力之差,称为总举力,用E表示,即:E=V(ρ-γ)g 把总举力与气球的球皮和附加物产生的重力之差称为净举力。用A表示A=E-B=V(ρ-γ)g-B 总举力不能够完全决定气球能否上升,只有净举力才能完全决定

3 影响气球的因子:⑴A与B影响:升速与净举力A,球皮及附加物重量B重量有关,要使升速增大,必须要增大A或减小B ⑵空气密度ρ的变化⑶空气阻力系数⑷大气中垂直气流

⑸渗透和扩散的影响⑹畸形和上升中的翻滚,阻力增大,气球升速变小。

4 单经纬仪测风的基本原理:某一瞬时,气球在空间的位置对地面有一个垂直投影点,测得在某一个时段内气球投影点的位移,就是气球在这段时间里的水平位移,据此就可以测定这一时段所对应的高度上的风向和风速。

5 雷达测角是以天线能够定向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为依据的。

6 探空仪的测量原理:在升空中,热敏电阻、压力传感器、湿敏电阻分别随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而改变阻值大小或输出电压大小;这些变化值通过智能转换器转变成不同的二进制数据,智能转换器同时将这些探测到的气象资料信息,调制到载波中心频率1675+-3MHz的发射机上,使其产生不同的工作状态,向地面GFE(1)型二次测风雷达发射温度、湿度、气压的无线电二进制代码和测距应答脉冲,以完成0~30km垂直高度的温、压、湿、风向和风俗的综合探测。

7 探空仪的基本要素:传感器、智能转换器、发射机。

习题

1 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主要是对流发展的程度(1)淡积云:扁平的积云,垂直发展不盛,在阳光下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晴天常见。(2)浓积云:浓厚的积云,顶部呈重叠的圆弧形凸起,很像花椰菜;垂直发展旺盛时,个体臃肿、高耸,在阳光下边缘白而明亮。有时可产生阵性降水。(3)秃积雨云:浓积云发展到鬃积雨云的过渡阶段,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变得模糊,顶部开始冻结,形成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秃积雨云存在的时间,一般比较短。(4)鬃积雨云:积雨云发展到成熟阶段,云顶有明显的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多呈马鬃状或砧状。

2 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1)共同点:云块比较小,一般成群,成行,呈波状排列;不同点:卷积云呈白色细鳞片状,像微风吹拂水面而成的小波纹;而高积云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薄的云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常呈扁圆状,瓦块状,鱼鳞片或水波状的密集云条。

(2)共同点:云块在厚薄,形状上都有很大差异,云块一般成群,呈层,呈波状排列;不同点: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常呈扁圆状,瓦块状,鱼鳞片或水波状的密集云条,层积云云块一般较大,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高积云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层积云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结构比较松散,薄的云块可辨太阳的位置。

3 积雨云的出现可能会带来的天气现象: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幡下垂。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云底偶有龙卷产生。

4 金属电阻温度表与热敏电阻温度表的测温特性有何不同?

金属电阻温度表:金属导体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电阻和温度的这种关系,只要测定金属电阻的阻值,就可知导体所处环境的温度。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它具有负温度系数,根据电阻和温度的这种关系,只要测定电阻的阻值,就可知半导体所处环境的温度。

云的特征

低云

1、积云Cu 生成的云体垂直向上发展;消散时向水平方向扩展,常为分散孤立大云块。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成圆弧形或重叠的圆弧形突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联。

(1)淡积云Cu hum 云的个体不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凸起,垂直发展不旺盛,云底较扁平,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分散在空中,晴天常见(2)碎积云Fc 在淡积云形成之前或积云被风吹散时,会形成边缘破碎、轮廓不完整、形状多变的碎积云

(3)浓积云Cu cong 云的个体高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阴暗,垂直发展旺盛,垂直高度一般大于水平宽度,顶部呈圆弧形重叠凸起,很象花椰菜

2、积雨云Cb 云体庞大、浓厚,很象耸立的高山,顶部已开始冻结,呈白色,轮廓模糊,有的有毛丝般的纤维结构。云底阴暗,气流混乱,起伏明显,有时呈悬球状结构,常有雨幡下垂,或伴有碎雨云

(1)秃积雨云Cb calv 云顶已开始冻结,云顶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模糊,丝絮状结构还不太明显,云体其余部分仍具有浓积云特征。

(2)鬃积雨云Cb cap 云顶白色,丝絮状结构明显,常呈马鬃状和铁砧状,底部阴暗,气流混乱

3、层积云Sc 云块较大,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常呈灰白或灰色。薄的云可辨别太阳位置,厚的云比较阴暗。云块常成群、成行或成波状排列。布满天空,犹如大海的波涛(1)透光层积云Sc tra 云块较薄、呈灰白色,排列整齐,云块之间常有明显缝隙,边缘比较明亮

(2)蔽光层积云Sc op 云块较厚,呈暗灰色,云块之间无缝隙,常密集成层,底部有明显的波状起伏,常布满全天,可产生降水

(3)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云块较大,呈灰白色,多为条状,顶部具有积云特征。

(4)堡状层积云Sc cast 云块细长,底部平整,顶部凸起,有垂直发展地趋势。远处看去,好象城堡或长条形锯齿

(5)荚状层积云Sc lent 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个体分明。

4、层云St (1)层云St 云体均匀成层,呈灰色,很象雾,云底很低,但不接触地面(2)碎层云Fs 云体为不规则的碎云片,形状多变,移动较快,呈灰色或灰白色

5、雨层云Ns (1) 雨层云Ns 灰暗的均匀云层,能完全遮蔽日月,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底混乱,没有明显的界限,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

(2)碎雨云Fn 云体低而破碎,形状多变,移动较快,呈灰色或暗灰色,常出现在雨层云、积雨云或高层云下。

中云

1、高层云As 云体均匀成层,呈灰白色或灰色,云体常有条纹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常布满全天

(1)透光高层云As tra 薄而均匀的云层,呈灰白色,日月朦胧可见,好像隔了一层毛玻璃(2)蔽光高层云As op 云体较厚,厚度较均匀,呈灰色,布满全天,不见日月,可产生连续性或间歇性降水

2、高积云As 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在厚薄、形状上差异很大,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常呈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水波状的密集云条。并且,成群、成行、成水波状排列

(1)透光高积云Ac tra 云块较薄,呈白色,向一个或者两个方向整齐排列,云块之间有明显缝隙,能辨别日月位置

(2)蔽光高积云Ac op 云块较厚,个体密集,云块间无缝隙,不透光,不能辨别日月位置。有短时降水产生

(3)荚状高积云Ac lent 云块呈白色,中间厚,边缘薄,轮廓分明,呈豆荚状或椭圆形。当日、月光照射云块时,常产生彩虹。多由过山气流,或上升、下沉气流汇合而成。

(4)积云性高积云As cug 云块大小不一,呈灰白色,外形略有积云特征,是由衰退的积云或积雨云扩展而成。

(5)絮状高积云As flo 云体边缘破碎,像棉絮团,呈灰色或灰白色。是由强烈的湍流作用将湿空气抬升而形成的。预示将有雷阵雨天气来临

(6)堡状高积云As cast 与堡状层积云相似,但云块较小,高度较高。

高云

1、卷云Ci 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通常成白色,有柔丝般的光泽,多呈丝条状、片状、羽毛状、钩状、团状、砧状等

(1)毛卷云Ci fil 云块很薄,呈白色,毛丝般的纤维状结构清晰,云丝分散,形状多变,日、月光透过云体地物阴影很明显

(2)密卷云Ci dens 云体较厚,薄的部分呈白色,厚的部分略有淡影,边缘毛丝般纤维结构仍较明显。云丝密集,融合成片

(3)伪卷云Ci not 积雨云崩溃消散时,从积雨云顶部脱离的云。云体大而厚密,呈铁砧状(4)钩卷云Ci unc 云体很薄,呈白色,云丝往往平行排列,向上的一头有小钩,像逗号2、卷层云Cs 云体均匀成层,透明或呈乳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清晰,地物有影,常有晕的现象出现

(1)薄幕卷层云Cs nebu 云体很薄而又均匀,毛丝般的纤维结构不明显

(2)毛卷层云Cs fil 云体薄而不很均匀,毛丝般纤维结构较明显。有时像大片薄的密卷云3、卷积云Cc 云块个体很小,呈白色细鳞片状,常成行、成群排列整齐,很像微风吹拂水面而成的小波纹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航概复习知识要点

航空航天概论要点 第一章航空航天发展概况 1.1 航空航天基本概念 航空: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运动。航空按其使用方向有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之分。军用航空泛指用于军事目的的一切航空活动,主要包括作战、侦察、运输、警戒、训练和联络救生等。民用航空泛指利用各类航空器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非军事性飞行活动。民用航空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两大类。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者宇宙航行。航天实际上又有军用和民用之分。 1.2 飞行器的分类、构成与功用 在地球大气层内、外飞行的器械称为飞行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称为航空器。 1.3 航空航天发展概况 1783年6月5日,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用麻布制成的热气球完成了成功的升空表演。

1852年,法国人H.吉法尔在气球上安装了一台功率约为2237W的蒸汽机,用来带动一个三叶螺旋桨,使其成为第一个可以操纵的气球,这就是最早的飞艇。 1903年12月17日,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当天共飞行了4次,其中最长的一次在接近1min的时间里飞行了260m的距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持续而有控制的动力飞行。 1947年10月14日,美国X-1研究机,首次突破了“声障”。 火箭之父:俄国的K.齐奥尔科夫斯基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苏联的领土上成功发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把两名航天员N.阿姆斯特朗和A.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表面。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发射升空不久即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2003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7名航天员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结束任务返回地球,在着陆前16分钟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机上航天员全部罹难。 1.4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并投入成批生产和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是初教6。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是一种高亚声速歼击机。 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可达1.4倍声速。 我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包括歼7和歼8系列。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军用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自行研究、自行设计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完整版)气象学练习题

气象学练习题 1、天气晴朗时,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在【】 A.傍晚 B.午夜 C.日出前后 D.中午 2、下列哪种现象的出现可预兆天气晴好?【】 A.雨凇 B.平流雾 C.辐射雾 D.云 3、赤道附近区域没有台风形成,是因为【】 A.海水温度不够高 B.没有热带扰动 C.没有地转偏向力 D.无风 4、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是【】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锢囚锋 5、天气晴朗的午后山区的风多是【】 A.从山谷吹向山坡 B. 从山坡吹向山谷 C.无法确定 D.静风

6、某地地面吹东北风,则可知【】 A. 该地东北方有高压 B.该地西南方有高压 C. 该地北方有高压 D. 该地东方有高压 7、风产生的原动力是【】 A.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惯性力 D.摩擦力 8、“清明时节雨纷纷”主要与下列哪个天气系统有关?【】 A.暖锋 B.锋面气旋 C. 准静止锋 D.气团 9、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大气三圈环流模式中的【】 A. 东北信风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西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10、印度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季节性变化 B.行星热源的分布 C.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 D.地形 11、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12、请列举出3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13、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雾霾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静风天气多 B.近地面常出现逆温 C.气溶胶粒子多 D. 冷空气活动频繁 14、对流层大气为何下热上冷? 15、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能量最高的是()。 A.红光 B.红外线 C.紫光 D.紫外线 16、秋分日,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17、秋分日,广州和哈尔滨的昼长关系是()。 A.广州长 B.哈尔滨长 C.相等 D.无法确定 18、太阳辐射比地面、大气辐射强的原因是()。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大气科学测习题

精心整理 大气科学基础习题集(分章分知识点) 第2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1、现代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A 、H 2、He 和CO B 、CO 2、CH 4、NH 3和H 2O C 、N 22、kg/m3) 3A C 4A C 567、对于地球大气中对流层臭氧的来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P20 A 、平流层臭氧是以扩散和湍流方式输送来的 B 、对流层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C 、雷暴闪电、有机物氧化生成

D、分子氧吸收波长小于0.24微米紫外辐射离解为原子氧,此后原子氧在第三种中性粒子的参与下与分子氧结合形成臭氧。 8、何为干洁大气?若按浓度分类,干洁大气可分为几部分,主要成分分别是? 9、若气压和温度相同,干空气的密度比湿空气的密度 10、()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却是大气中很活跃的成分 A C 11 A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为:() A、氧气 B、水汽 C、臭氧 D、二氧化碳 20、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 A、酸雨和粉尘 B、氢氧化合物和粉尘 C、氢氧化合物和光化学烟雾 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21、降水能清除掉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是能见度好转,空气清新。平均而言,降水能洗刷()%左右的气溶胶粒子。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22、大气三大部的组成分为() A、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 B、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C 23 A 0 24 A.30% 1 A C E 2 A、 C、 3、逆温层指的是温度随高度()的某层大气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视具体情况而定 4、气团变性: 5、锋(面):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重点

Part1 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定义、范围和特点 定义:大气探测主要针对地球大气对表征大气状况的要素(即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范围:大气探测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0~3000m)和高空大气探测(3000m 以上)。通常把1.5km 以下高度的大气探测成为边界层大气探测。 特点: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2、发展历程 1643 年托里拆利于发明水银气压表--标志性仪器(精度:0.1hPa;相对误差:1/10000 )1902 年欧洲建立了第一个气象台站网(7 个气象站、35 个降水站)实现了时间和地域的同步连续观测1920s,出现了无线电探空仪,发展了高空风探测技术1940s开始,利用火箭使探测高度从平流层底部,对流层顶部扩展到了100 公里的高度 3、我国的地基探测系统(气象业务组织)国家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 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24 次。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 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8次。国家一般气象站:一般50 公里左右设一站,每天观测3次或4 次。高空气象站:一般300 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探测高度25~30km。 4、探测原理 直接探测:感应元件与大气等被测对象直接接触,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遥感探测:根据波(电磁波、声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间接反演大气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发射能量)和被动遥感(不发射) 5、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 灵敏度:指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仪器的灵敏度与它的感应原理有关。 精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真值)接近的程度,可以通过仪器误差的数值进行衡量。惯性:指仪器的响应速率,它与电子仪器常用的时间常数的意义相同。 坚固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电压波动允许范围,外装饰锈蚀的时间长短。 稳定性:主要指被测量与输出信号(读数)之间的检定关系的年变化率。 6、观测场地 25m× 25m 的平整场地,场内保持均匀草坪,草高不超过20cm,不准种植作物。观测场四 周设1.2m 的稀疏围栏,内设0.3~0.5m 宽的小路。观测场外四周要空旷平坦。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7、大气探测的三性: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Part2 云的观测 1、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按云的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将云分为低、中、高三族,然后按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划分十属二十九类云状。 积云(Cu ):垂直向上发展的、顶部呈圆弧形或圆弧形重叠凸起而底部几乎是水平的云块。云体边界分明。积云是由气块上升、水汽凝结而成。云底高度为600~2000m 积雨云(Cb ):云体浓厚庞大,垂直发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大气科学基础必考内容

大气水汽的作用: 1,通过潜热交换来重新分配热量 2,水蒸气凝结降水,为地球表面的提供所需的新鲜水的植物和动物。 3.通过温室效应使地球大气层加热。 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 1太阳辐射加热 2冷暖平流 3凝结、蒸发潜热 4云覆盖 ●为什么低气压往往与降水等天气相伴随?而高气压区却总是晴朗天气? 答:因为低气压区伴随着上升运动,而高气压区却总是下沉运动。 ●为什么低气压往往伴随着上升运动?而高气压区却总是下沉运动? 答:自由大气的大尺度运动是准地转运动,亦即是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的平衡。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且偏向右侧 因此,在北半球,低气压对应着逆时针的气旋运动;高气压对应着顺时针的反气旋 运动 边界层摩擦作用使气旋区辐合上升,反气旋区辐散下沉 鞍型气压场——鞍型气压场是指两个高压中心和两个低压中心交错相对的区域,是一种有利于锋生或锋消的典型变形场。 地球自转作用——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的气流,流向极地;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步变为偏西气流,阻滞了空气的北上,在300附近积聚下沉;下沉到达地面后一支回流赤道,形成了Hadley (哈得莱)环流圈或信风环流圈(最强);另一支继续北上,与极地下沉的南流气流在600附近汇合上升;上升到高空一支南流形成中纬度Ferrel(费雷尔)环流圈(最弱);一支北流形成极地环流圈。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的白天,近地面层风从海面上吹向陆地;在某一高度以上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近地面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某一高度以上风又从海上吹向陆地,这种有明显变化的风系称为海陆风环流。白天由海上吹向陆地的称为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上的称为陆风。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底,这就是山谷风。 大气静力学是研究静止大气所受力的作用,以及在力的作用下质量和压强分布规律的科学。 多元大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的递减率为一常数 标准大气:能够粗略地反映出周年、中纬度状况的,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假定的大气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科学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 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自由大气中常取 和 二力平衡,而在边界层中还需要考虑 力的影 响。 2. 大气边界层由下到上分为 、 和 三层。 3. 根据雷诺平均有:AB = ;A B ±= 。 4. 常用的稳定度参数有两类,一类是从 出发,以理查孙数Ri 为代表;另一类是 以 为基础,以Монии-Обухов(M -O) 的相似理论最为完整。 5. 由11()()K F K nS n =可以说明在给定时刻,测得的 与空间固定点测得的 相同。 6. 无量纲量*2L L μ∏==因含L ,可代表 。 7. 在近地层以上,风向随高度变化很大,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不可忽略,因而决定大气边界 层中湍流状态高度分布的参数除 外,还应加上一个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大气边界层 2. 闭合问题 3. 中性层结 4. 通量理查逊数R f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边界层大气运动有哪些特征? 2. 简述近地层主要物理特征。 3. 在强稳定层结中为什么z 不是控制变量,即无z 尺度? 4. 湍流达到充分发展状态时,其能谱可分为哪几个区? 5. 什么叫边界层的参数化问题? 四.推导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 试根据基本方程,应用一定的假设条件,推导求解动量常值层的厚度h c 。 答案:(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自由大气中常取 科氏力 和 气压梯度力 二力平衡,而在边界层中还需要考虑 湍流粘 性 力的影响。 2. 大气边界层由下到上分为 粘性副层 、 近地层(常通量层)和 Ekman 层(上部摩擦层) 三层。 3. 根据雷诺平均有:AB AB A B ''=+;A B A B ±=±。

大气探测学能见度知识点

大气探测学 第3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其估计值依赖于个人的视觉和对“可见”的理解水平,同时受光源特征和透射率的影响。 2、能见度概念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因为它是表征气团特性的要素之一,二是因为它是与特定判据或特殊应用相对应的一中业务性参量。 3、一般意义上的能见度,是指目标物的能见距离,即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的最大距离。当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时,通常称目标物“能见”。 4、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逐渐退离目标物,直至目标物从背景上可以辨别时的最大能见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从远处逐渐走近目标物,直至将目标物从背景上辨认出来时的最大能见距离。 5、目标物的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 6、按照观测者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7、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对地面向上观测云或其他空中目标物以及从空中向下观测目标物有影响。 8、能见度影响因子:目标物的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 9、目标物和背景的色彩不同也影响到能见与否,但色彩的感觉只有在足够的光亮度条件下才能产生。亮度对比相对于色彩对比在目标物识别中显得更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0、最小亮度的对比值叫做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取决于两个因素:视场内照明情况,即场光亮度;目标物视张角。场光亮度越低,目标物视张角越小。白天,对比视感阈变化不大,黄昏时,对比视感阈迅速增大。 11、柯什密得提出将0.02作为正常视力的人,在白昼野外,观测比较大的物体(如视张角大于0.5°)时的对比视感阈值,此值对应于消失距离值。而对应于发现距离,对比视感阈可取为0.05。 1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13、大气透明程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 14、大气中气体分子及悬浮微粒通过散射、吸收及反射等机制对光起衰减作用,导致目标物固有亮度减弱,这一现象称之为物光减弱。 15、空气元对场入射光的散射,使空气层本身有了亮度,从而使空气层像一层亮纱附加在目标物上,使目标物亮度增强,这一现象称之为气幕光增强。 16、纯大气分子影响时,最大能见度可达277km,而在雾和沙尘暴天气中的能见度可低达几十米,甚至只有几米。 17、目标物的能见与否与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有关。由于大气中分子和悬浮微粒的影响,人眼见到的目标物亮度(称之为视亮度)与目标物固有亮度是不一样的,同样,背景的视亮度与其固有亮度也不同。 18、气幕光的强度随着水平空气柱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空气柱为无穷长时,此

大气科学导论试题库

大气科学导论试题库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科学? 参考答案 答: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2、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也研究大气与其周围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此外还研究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 3、大气的组成如何? 参考答案 答:地球大气的组分以氮、氧、氩为主,它们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其它气体含量甚微,有二氧化碳、氪、氖、氨、甲烷、氢、一氧化碳、氙、臭氧、氡、水汽等。大气中还悬浮着水滴、冰晶、尘埃、孢子、花粉等液态、固态微粒。 第二章 1、基本的气象要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答:描述大气基本状态的参数有:温度、压力、湿度和风。这4个物理量是表征大气基本状态的参数,又称气象要素,此外,还有降水量、云量、云状等。 2、常见气压场的形式有哪些?常用温标有哪几个? 参考答案 答:常见气压场形式:高压、低压、槽、脊、鞍形场。气温的单位—般有用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绝对温标。 3、参考系有哪几个分类?地球参照系属于什么参照系? 参考答案

答:参考系有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之分。在大气科学的研究中,一般是以旋转的地球作为参考系,这是一个非惯性系。 4、为什么流体质点既要小又要大? 参考答案 答:连续介质假设中的流体质点既要充分小,以使它在流动中可当作一个点,同时又要足够大,能保持大量分子具有确定的平均效应值——各种宏观物理量值。这种既大又小的流体质点,有时也称作流体微团或流体体素,一般则简称为流点。在我们气象研究上,经常会用到这个概念——流体块,一个小的空气块。 5、站在转动的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力有哪些?各作用力定义特点 如何? 参考答案 答:站在旋转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的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作用于大气的力,称做基本力,或牛顿力,包括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另一类是站在随地球一起旋转的非惯性系中观察大气运动时所表现的力,称做惯性力,包括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各作用力定义如下: 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 地心引力:指向地心真实存在的力/地心引力是始终作用于大气的实在的力。 摩擦力:指大气因具有粘性,当有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一种粘性力。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净粘滞力,指向速度的反方向 惯性离心力:在旋转坐标系中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却静止。违反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引入此力以平衡向心力,使牛顿运动定律成立。惯性离心力在纬圈平面内,与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地转偏向力:由于坐标系的旋转导致物体没有受力却出现加速度,违反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引入,以使牛顿运动定律在旋转参考系中成立 6、重力方向如何?它是哪几个力的合力? 参考答案 答:重力:单位质量大气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重力垂直于水平面,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7、什么是地转风?什么是梯度风?他们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答:地转风是指自由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2016年大气探测学复习题解析

大气探测学课程作业_B 历次成绩完成时间查看详情 2015-01-12 16:49:21 1.36.0 大气探测学课程作业_B 大气探测学课程作业_B 用户名:wanghailing1448最终成绩:36.0仅显示答错的题 一单选题 1. 气象雷达在探测时,用雷达方程计算获取目标物信息,影响雷达方程的因子不包括___。 A.雷达参数 B.气象因子 C.距离因子 D.雷达位置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 C.距离因子 标准答案: D.雷达位置 2. ___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并以一定的起始瞬时计量时间的系统。 A.时制 B.日界 C.真太阳时 D.北京时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 B.日界 标准答案: A.时制 3. 湿度脉动量测量仪器中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常用的是() A.Lyman-α湿度仪 B.红外湿度计

C.微波折射仪 D.露点湿度表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 D.露点湿度表 标准答案: A.Lyman-α湿度仪 4. 某量的真值与其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值称为___。 A.相对误差 B.绝对误差 C.过失误差 D.系统误差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 B.绝对误差 标准答案: B.绝对误差 5. 测湿系数与风速的关系,随着风速的增大___。 A.先减小后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不变 D.先增大后不变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 D.先增大后不变 标准答案: C.先减小后不变 6. 最常用的风速传感器是___。 A.机械传送

B.电接式传送 C.多齿光盘 D.格雷码盘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 A.机械传送 标准答案: C.多齿光盘 7. ()指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单位用kg/m。 A.混合比 B.比湿 C.绝对湿度 D.水汽压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 D.水汽压 标准答案: C.绝对湿度 8. 所谓有效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___以上的范围都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A.三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 B.二分之一 标准答案: B.二分之一 二判断题

航空气象知识点

第1-4章选择填空,名词解释;5、6章简答 选择 10个(20分);填空 10个(20分);名词解释 15分;电码翻译 30分;简答 10个(30分) 第一章大气的状态及运动 1、本站气压:气象台气压表直接测得的气压。由于各测站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不同,本站气压常有较大差异。 2、场面气压:指航空器着陆区(跑道入口端)最高点的气压。场面气压也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出来的,为了准确计算飞机起降时相对于跑道的高度。 3、场面气压高度:指飞机相对于起飞或着陆机场跑道的高度。在起飞和着陆阶段为了使气压高度表指示场面气压高度,需按场压来拔正气压式高度表,使得高度指针位于零值刻度。 4、测高仪表:无线电高度表、气压式高度表 无线电高度表:测高原理:天线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经地面反射后,再返回飞机。测高是测量电波往返传播的时间Δt。 特点:较精确地测得飞机距地表的距离,对地形变化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用途:①用于校正仪表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机起飞和着陆 气压式高度表:高灵敏度的空盒气压表 注意:高度表刻度盘是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按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而确定的。 含义:在标准海平面上(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高度值为零。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温、气压和空气湿度的变化都会对飞机性能和仪表指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对空气密度的影响实 现的: 6、密度高度 指飞行高度上的实际空气密度在标准大气中所对应的高度。密度高度表示了密度随高度变化的特征。 密度高度对飞行的影响:低密度高度能增加飞机操纵的效率;高密度高度则降低飞机操纵的效率。 飞机操纵的效率:指飞机的操作性能,这种操作性能受大气密度影响很大。机翼的升力(或螺旋桨的推力)受其周边的空气速度和空气密度所影响,在高密度高度的地区,需要额外的动力来弥补薄空气的不足,升力下降,发动机功率下降,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下降,飞机性能变坏且起飞和降落的距离加长,上升率和升限也降低。根据实测结果,当气压维持不变,气温每升高10℃,起飞所需跑道长度增加13%,落地增加5%;反之亦然。因此同一机场,夏季所需起降距离将比冬季长。 7、基本气象要素变化对飞行的影响 (1)对高度表指示的影响 气压:实际中标准大气“零点”气压不是标准气压时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1.何为大气探测、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 答: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地球大气各个高度上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和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观察和测定。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气象仪器测定近地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用目力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高空探测是用气球、雷达、火箭、卫星等手段对自由大气进行探测。 2.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什么?其关系如何? 答: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准确性也就谈不上代表性;然而,只有准确性而没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也是难以使用的。同时,观测资料的比较性,也必须以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因为如果观测资料既无代表性,又无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时空比较的意义。所以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3.简述气象观测的时制、日界?真太阳时、地平时、标准时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时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并以一定的起始瞬时计量时间的系统。气象观测的时制有真太阳时、地方时、北京时等。气象观测的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平时24时为日界,其余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真太阳时=地平时+时差;地平时=标准时+(本站经度-120)×4分钟/每经度。 附: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解答:大气探测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大气是湍流介质,造成气象要素值在空间分布的不均一以及时间上具有脉动变化的特点,大气的这种特性,要求在台站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取得的气象资料必须准确地代表一个地区的气象特点,而在气象资料使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又能使各个地区的气象资料能够互相比较,以了解地区间的差异。这是从大气运动的特点对气象资料提出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要求。 8. 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9. 我国现行规范对云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云的电码及意义 ①云码所表示的是某一高度气层内整个云天的状态 ②CL,低云状 一淡二浓三秃积,层积衍四五普通 六是层云七碎雨,普积异高八九鬃积 ①CM,中云状 一透二蔽高雨层,三同四变五入侵 积云六复蔽七,堡絮八九混乱 ①CH,高云状 毛密伪卷一到四,四十五度分五六 七满天八部分,卷积为主编报九 答: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 10.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 答: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形成云的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要有水汽凝结核;②要有水汽过饱和。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一般不缺凝结核,因此,水汽过饱和是关键。而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方式有两种:在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空气降温冷却;在空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汽含量。对于云的形成来说,降温冷却过程是主要过程。降温冷却的主要过程有:1、绝热上升冷却(包括局地对流上升,大范围斜升、波动上升)2、混合冷却;3、辐射冷却。 11. 简述云量和云高的观测方法? 答: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全凭目测来估计。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的为障碍物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的天空部分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被降水所遮,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称为云高,以米为单位,并在云高数值前加记云状。测云高分实测和虚测,实测包括用气球测定云高、云幕灯测定云高、激光测云仪测定云高。估测云高包括1、目测云高;2、用经验公式计算云高;3、利用已知目标物高度估测云高。 补充题:简述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大气探测知识要点

第一章:总论 大气探测:又称之为气象观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世界地面气象探测网的建立是大气探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高空气象要素探测系统的发展是大气探测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是遥感技术发展的标志,是大气探测的第三次革命。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探测能力显著增强,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观测方法、观测网的设计和观测工具的配合得到重视,直接探测和遥感技术并存,各取所长,综合利用。 观测站的分类: (1)国家基准气候站(基准站):是国家气候站的骨干;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24次。(2)国家基本气象站(基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网中的主体;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8次。 (3)国家一般气象站(一般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的补充;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每天观测3次或4次。 (4)无人值守气象站(无人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定。 (5)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 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 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 对时: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台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地面气象观测场设置: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 仪器设施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大气探测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三性”是大气探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性”的联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第二章云的观测 云是由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雪晶,由它们单一或混合组成的,形状各异飘浮在天空中可见的聚合体。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重点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二周 一、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演化历史? 主要成分:浓度>1%,氮(N2,占78.08%v),氧(O2,占20.95%v),氩(Ar,占0.93%v)。 原生大气(天文大气圈) ◆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why?)。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 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 次生大气(地质大气圈)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 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中,当时地面温度很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旺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形成液态水,出现江河湖海等水体,风雨闪电交加。 次生大气笼罩的时间大约46亿年前到20亿年前。期间大量的CO2溶于原始海洋,最原始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大约35亿年前)。 大气圈成分 20亿年前:N2CO2SO2H2O Ar 20亿年后:N2O2Ar H2O CO2 含氧大气

现代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 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 程来调节。 二、按照气温的变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地球大气包括哪些层次?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特征? 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等。对流层(Troposphere)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减温率平均为γ=0.65℃/100米。 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包含了地球上我 们熟悉的所有天气 2.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和水汽的90%。 3.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受地表的影响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差异 等。 平流层(Stratosphere) 特点(对流层顶到55km): 1.最初20km以下,气温随高度不变;20-50km温度上升很快。

(整理)大气科学概论试卷

《大气科学概论》试卷 姓名评分 一、名词解释(5*4=20) 1、虚温—— 2、静力平衡—— 3、大气逆辐射—— 4、位温—— 5、梯度风—— 二、填空(12*2=24) 1、地球大气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三个演化阶段。 2、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 3、据观测,对流层大气的的温度垂直递减率(γ)约为℃/100M。 4、大气中吸收红外辐射的成分主要是和液态水。 5、太阳和大气的辐射光谱都与波长和有关。 6、常见的大气温度极值有和极端极值两种。 7、未饱和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 8、在假绝热过程中,为保守量。 9、在层结曲线位于状态曲线的侧时,大气具有不稳定能量。 10、当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大气沿等压线作匀速运动。 11、三圈经向环流是指、弗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12、北半球的四个气压带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 赤道辐合带。 三、选择(8*2=16) 1、大气圈中水的更新周期大约为() A 一周 B 一个月 C 一个季度 D 一年 2、观测表明,在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为地面的() A 1/2 B 1/3 C 1/4 D 1/5 3、大气的降水显弱酸性,酸雨的PH值则小于() A 6.6 B 6.5 C 5.6 D 5.5 4、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 O2 B O3 C H2O D CO2 5、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 极地 B 高纬度 C 中纬度 D 低纬度 6、决定饱和湿空气稳定度的是() A γ B γd C γm D γAC 7、在纬度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气旋的风速相比于反气旋要()

大气科学复习资料分析

3.大气科学的定义: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活 动对它的影响)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7.大气科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研究地球大气的一般特性,如大气的组成、范围、 结构等; 研究大气现象的能量,大气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研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探讨如何利用这些现象预测、控制、改造自然,准确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环境预测和控制. 9.大气成分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包括N2、O2、Ar、CO2、CH4、 O3、H2…水汽、大气气溶胶 11.干洁大气的定义:通常把除水汽、大气气溶胶以外的其余大气称为干洁大气,简称干空气。 13.CO2:(1)来源:人工源:地面燃烧、工业活动,生物体的呼吸和生物尸体腐化都排出 CO2。 呼吸作用:[CH2O]n+nO2=nCO2+nH2O(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但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使CO2还原) 自然源:CO2分压大于大气CO2分压的海水。(如热带和低纬地区的海洋是大气的源,放出CO2) (2)CO2的含量变化:大气中主要原因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化学燃料等燃料引起,次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及碳酸盐矿物、浅地层里释放CO2 ,原子武器试验把放射性碳带进大气等。 (3)3、作用:CO2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和空气不致于因放射辐射而失热过多。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温室效应) 这样一来,当浓度不断增加会改变大气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底层和地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而全球气候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CO2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使海岸地区土地盐碱化,增加开发难度,温度升高还使一些山顶的积雪融化,使以积雪融化为水资源的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发生断流现象,影响这些地区的生产活动 6.臭氧 虽然臭氧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因它对太阳紫外辐射(0.2—0.29μm)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所以臭氧是大气中最重要的微量成份之一。 臭氧的作用: 1臭氧层阻挡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是地面上生命的保护伞。 3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臭氧的空间分布: ◇在近地面层臭氧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 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上就极少 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的强度很大,使得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和氧分子相遇的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的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在20—30km高度这一层中,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就造成了臭氧形成的最适宜条件,故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臭氧层的厚度春季变大,秋季变小。高纬的季节更明显,最大臭氧带靠近极地。 ◇南半球,各纬度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最大 臭氧带在春季的中高纬地区。 7.干空气状态方程 m R T = T * R = T * nR = PV M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