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得出过程;

3.会根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条件。

2。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三、学习难点:

1.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五、学法指导:课下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设置的任务,课上小组探究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完成本节内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新课

1、小实验:单摆碰鼻尖实验

2、思考提问

(1)、前几节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各怎么表示?

(2)、机械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探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放课件),让学生试着分析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下面几种情况动能和势能是怎么转化的?猜想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看完每一副图片后,相互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

【教师点评】 上面几种情况都是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如果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任务二:演示实验

实验一:如图,用细线、小球、铁架台等做实验。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 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记住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 点。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P 挡住细线,看一看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B 点.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①、第一次小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 点与A 点的高度有何关系?如果用尺子在P 点挡住细线,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B 点和A 点的高度又有何关系?在运动过程中都有哪些力做功?

②、分析小球从A 点到最低点O 以及从最低点O 到C 点(或B 点)的运动过程动能和重力势能怎样转化?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并选出学生说说自己见解。

①、第一次小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 点与A 点的高度相同,如果用尺子在P 点挡住细线,达到的最大高度B 点与A 点的高度相同,只有重力做功。

②、小球从A 点到最低点O 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从最低点O 到B 点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这个实验说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该保持不变。

【教师点评】 实验证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系统内,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保持不变. 实验二:如图,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振子静止时在o 点,把振子拉到A 点放手后,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①、每次小球是否都能回到A 点?都有哪些力做功?

②、小球从A 点到0点以及从0点到A 点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A C 甲

B

P

A A

O

P

B

【学生活动】 观察演示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每次小球都能回到A 点,只有弹力做功。

②、小球从A 点到0点的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减少,动能增加;从0点到A 点的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增加,动能减少。这个实验说明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该保持不变。

【教师点评】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A 点,可见,只有弹力做功的系统内,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保持不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弹力和重力做功的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下面我们就来定量讨论这个问题。 任务三、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1.如图,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经过某高度为h 1的A 点时速度为v 1,到某高度为h 2的B 点时速度为v 2,试分析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什么力?哪些力做功?并写出小球在A 点时的机械能E A 和在B 点时的机械能E B ,由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探究E A 和E B 的关系.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练习本上进行推导,推完后相互交流意见。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写出推导 过程,其余学生根据自己的推导过程进行对比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改正并指出错误. 分析推理

A A

0 G

F

A 点机械能: 2111

2

A KA PA E E E mv mgh =+=

+ B 点机械能: 22212

B KB PB E E E mv mgh =+=+ 由动能定理得: 21222121mv mv W G -=

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得: 12G W mgh mgh =-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2222111122

mv mgh mv mgh +=+ 即 KB PB KA PA E E E E +=+ 即

B A

E E =

【教师总结】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同样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思考与讨论】 上面例子小球仅受重力,假如物体除了受重力外,还受其它力,而其它力不 做功,机械能是否守恒?

例如:质量为m 的物体从光滑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讨论后选取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进行交流。

【教师点评】 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不论物体受几个力,只要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就守恒。 2、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

变。

(2) 表达式: ① 2

211K P K P E E E E +=+ 即 21E E =

② 22

22111122

mv mgh mv mgh +=+

(4)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 【教师点评】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1)、只受重力或弹力;

(2)、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或其它力所做功代数和为零 任务四: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师生共同总结)

(1)、选对象,定过程

(2)、分析力,判守恒

(3)、明两态,列方程

课堂练习

1。说一说:(放多媒体课件)下列实例中哪些情况机械能是守恒的?

v

(1)跳伞员用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答案:不守恒)

(2)抛出的篮球在空中运动(不计阻力)(答案:守恒)

(3)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把弹簧压缩后又被弹回来。 (答案:守恒)

(4)用绳拉着一个物体沿着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 (答案:不守恒)

【学生活动】选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

【教师点评】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关键看系统是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2如图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

m,静置于地面;b球质量为3m,用手托住,高度为h,此时轻绳刚好拉紧.松手后b

球落地之前,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吗?你是如何判断的?小球a和小球b的机械能分别

如何变化?请你计算出b球落地前瞬时的速度。

【学生活动】选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

守恒、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a球增加b球减少、 v=√gh

【教师点评】在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首先要判断守恒,只有守恒时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确定两态机械能时要先选零势能参考平面.

七、板书设计:

一、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

不变。 2.表达式:

① 2

211K P K P E E E E +=+ 即 21E E =

② 2222111122

mv mgh mv mgh +=+ 3。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4.步骤:

(1)、选对象,定过程 (2)、分析力,判守恒 (3)、明两态,列方程 八、作业布置: 课本78页第2、3、4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并且对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也是有所了解的。通过对高中新教材的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中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这两个概念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定量计算的方法。所以这些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了足够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又可以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不同运动形式所对应的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守恒。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能量守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我们分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其中课前预习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篇一: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能力目标: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德育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媒体】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通过ppt的事件提出问题 迪斯尼乐园的过山车情景,请问:“一辆滑车在下滑过程中,既然没有什么动力,为什么每次总能如此准确的完成一连串有惊无险的动作呢?” 知识回顾 ①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它们各是如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决定? 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③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①本章我们学习了以下几种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②动能定理的内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即:

W总?112mv2?mv1222 1?mgh2 ③重力所做的功和物体重力势能之间变化的关系为: WG?mgh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且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做的功.相反,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教师总结: ①同学们要注意动能定理中动能的变化量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之间关系式中初位置的重力势能与末位置重力势能的差。 ②引入: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属于力学范畴,统称为机械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机械能的问题。 二、课题引入(情景引入) 根据上海明珠线的车长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设计车站?分析动、势能的变化 (分别找二位同学,并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根据情景分析完成结论: 师:从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或弹力做功时,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在变化中有什么规律?猜想一下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如果我们定义(板书)运动中任一时刻,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叫物体具有的机械能,那么物体各个时刻的机械能总量又会是什

(完整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得出过程; 3.会根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条件。 2。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三、学习难点: 1.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五、学法指导:课下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设置的任务,课上小组探究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完成本节内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新课 1、小实验:单摆碰鼻尖实验 2、思考提问 (1)、前几节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各怎么表示? (2)、机械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探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放课件),让学生试着分析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下面几种情况动能和势能是怎么转化的?猜想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看完每一副图片后,相互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

【教师点评】 上面几种情况都是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如果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任务二:演示实验 实验一:如图,用细线、小球、铁架台等做实验。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 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记住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 点。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P 挡住细线,看一看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B 点.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①、第一次小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 点与A 点的高度有何关系?如果用尺子在P 点挡住细线,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B 点和A 点的高度又有何关系?在运动过程中都有哪些力做功? ②、分析小球从A 点到最低点O 以及从最低点O 到C 点(或B 点)的运动过程动能和重力势能怎样转化?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并选出学生说说自己见解。 ①、第一次小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C 点与A 点的高度相同,如果用尺子在P 点挡住细线,达到的最大高度B 点与A 点的高度相同,只有重力做功。 ②、小球从A 点到最低点O 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从最低点O 到B 点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这个实验说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该保持不变。 【教师点评】 实验证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系统内,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保持不变. 实验二:如图,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振子静止时在o 点,把振子拉到A 点放手后,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①、每次小球是否都能回到A 点?都有哪些力做功? ②、小球从A 点到0点以及从0点到A 点的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A C 甲 乙 B P A A O P B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 演示法、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单摆,弹簧振子,铁架台,弹簧,铁锤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活动:前面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2.教师活动:确定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机械能的概念E 表达式:E=E K+E P 2.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趣味实验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请一同学,单摆摆球从同学的鼻子处开始摆动; 提问:球会不会砸到同学的鼻子 学生:不会; 演示完一遍,提问该同学,砸到鼻子了吗 该生:没有; 在事先画好的黑板上再次演示该实验,如下图甲,可清楚看到,球摆到和释放时一样的高度;在悬点的下方某处挡把尺子,猜想:还会再上升到原来高度吗 有的学生:会;有的学生:不会; 演示完,球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能量守恒; 提问: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能做功; 演示实验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提问:这个实验是哪两种能量之间的转化 学生: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教案(6篇)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教案(6篇) 篇一:重点、难点分析篇一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篇二:说明篇二 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

篇三:教学目标篇三 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四:小结篇四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五:教具篇五 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范本模板】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能力目标: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德育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媒体】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通过ppt 的事件提出问题 迪斯尼乐园的过山车情景,请问:“一辆滑车在下滑过程中,既然没有什么动力,为什么每次总能如此准确的完成一连串有惊无险的动作呢?" 知识回顾 ①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它们各是如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决定? 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③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①本章我们学习了以下几种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②动能定理的内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即:21222121mv mv W -=总

③重力所做的功和物体重力势能之间变化的关系为: 21mgh mgh W G -=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且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做的功.相反,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教师总结: ①同学们要注意动能定理中动能的变化量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之间关系式中初位置的重力势能与末位置重力势能的差。 ②引入: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属于力学范畴,统称为机械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机械能的问题。 二、课题引入(情景引入) 根据上海明珠线的车长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设计车站?分析动、势能的变化 (分别找二位同学,并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根据情景分析完成结论: 师:从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或弹力做功时,动能和势能相互 转化,在变化中有什么规律?猜想一下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如果我们定义 (板书)运动中任一时刻,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叫物体具有的机械能,那么物体各个时刻的 机械能总量又会是什么关系? (说明:建立具体情景,学生有了思维的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并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依据,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教师总结猜想情况) 三、讲授新课 (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 1、用多媒体出示两道思考题: 思考题 一: 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 1的A 点时速度为v 1,下落到高度h 2为的B 点时速度为v 2,试写出物体在A 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 点时的机械能,并对这二点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 思考题二: 如图2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为h 1的A 点时速度为v 1,经过高度为h 2的B 点时速度为v 2,试写出物体在A 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 点时的机械能,并对这二点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找一名学生配合完成小实验:把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同学靠近,将钢球偏至这位同学鼻尖处释放,当钢球摆回时,观察该同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会不会碰到鼻子,思考原因。由此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师播放视频:荡秋千、过山车、撑杆跳、瀑布等视频材料,初步深刻感受各种丰富多彩的动能与势能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滚摆、单摆、自由落体等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中物体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怎样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重力势能减少,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 思考:减少的重力势能去哪了? 学生: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加,说明物体的动能增加了,即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 教师:那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物体原有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水平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的实验。感受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师举例说明:物体被弹簧弹出去之后,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也就是弹簧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用投影片出示复习思考题: 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2、学生答:

①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 1212222 121mgh mv mgh mv +=+ 2222P K P K E E E E +=+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板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新课教学 1、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的例1和例2。 (2)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①两道例题中在解题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例1中如果要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该如何求解? ③你认为两种解法解例1,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 (3)学生阅读结束后,解答上述思考题: 学生答:课文上的两道例题的解题方法上的相同之处有: a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例1中以下滑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例2中以小球作为研究对象。 b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例1中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例2中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悬线的拉力。 c 、判定各个力是否做功,并分析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例1中的物体所受的支持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 例2中的小球所受的悬线的拉力始终垂直于小球的运动方向,不做功,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d 、选取零势能面,写出初态和末态的机械能,列方程解答有关物理量。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物理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节追寻守恒量 1、费因曼的开场白 2、前人关于运动的思辨——追寻守恒量 地上物体运动的变慢——天体运动的永恒——运动守恒的思想萌芽——笛卡尔的上帝假设——查找合适的描述运动多少的物理量 3、近代物理关于运动多少描述的追寻 (1)伽利略双斜面试验的隐含的事实 (2)笛卡尔碰撞试验:第一个合适的描述运动的物理量——mv (3)莱布尼兹对竖直抛体运动的分析:活力与死力及其转化和守恒,mv2,对伽利略试验的说明 (4)惠更斯碰撞试验的发觉:mv守恒,mv、mv2均守恒(弹性碰撞) 4、追寻守恒量——动量mv、能量、角动量、宇称等 5、能量及其改变的量度 (1)试验探究:基于守恒思想,分析试验,进而得出能量的表达式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结果 【例1】自由落体运动:v2=2gh,v2与2gh的相互转化与守恒【例2】碰撞试验——质量大的、质量小的两个小球,以相同速度碰撞同一个小球:能量与质量有关;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反思:mv2与2mgh的相互转化与守恒,活力mv2、死力2mgh

(2)理论分析:分析一系列守恒现象中,与能量转化相关的现象,从而找到能量改变的量度,进而找到能量的量度 【例】科里奥利的思索 6、各种能量及其之间的转化与守恒 其次节功与功率(一) 1、科里奥利的思索[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7c19297891.html,] (1)换一个角度思索问题:力对空间的积累——能量改变 2、功的概念 (1)功的定义 ①功是能量改变(转移转化)的量度[来源:学+科+网] ②定义式:W=△E *单位 (2)功的打算因素 ①两个打算因素: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②打算式:W=Flcos 3、对W=Flcos的理解 (1)F——恒力 (2)l——"力挺直作用在其上时'、"力挺直作用在其上的物体'、"对地的'位移 【例】踢球、杠杆与动滑轮、滑块滑板运动(引体向上、原地蹲立、跑步等)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 (3)学会用利用数学演绎的方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 (1)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感受学习和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在几种不同运动的研究基础上建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加强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使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得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 三、教学难点 归纳出只有重力做功是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板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本章中我们已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动能、重力势能各是由什么决定? 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3、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论:动能和势能属于力学范畴,统称为机械能,E=EK+EP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动能和势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讲授 1、观察课本开篇的图片,描述垂直过山车上升与下降过程,分析两个阶段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变化,让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动能与势能之间是能够相互转化的,那么在动能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有什么变化呢? 2、探究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举一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单摆运动) 提问:在这些运动中,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可能会遵循怎样的规律? 猜测: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可能不变。 我们从较为简单运动中入手,看看是否存有这样的规律。 (1)验证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师示范,通过数学演绎的方法验证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意两点的机 械能相等。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1的A点 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只有重力做了功。从动能定理 知道,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即

机械能守恒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理解 2.机械能守恒的判定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1.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2.机械能守恒的判定 依据 本校高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以及在高考大纲中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要求。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回顾: 1.什么是重力势能,有哪些性质,正负的含义。 2.重力做功的特点及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3.弹力做功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4.什么是动能?如何量度动能的变化? 新课引入: 问题1:跳高运动员是以高度来计算成绩,为什么他们在跳之前要助跑呢? 其他学生补充日常生活中动 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一、追寻守恒量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看多媒体投影的问 题合作讨论并认真回答 学生分析合作讨论动能和势 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 同时学习新知识 问题引入,直入主题 - 2 -

伽利略曾研究过小球在 斜面上的运动,如图示,发 现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 还是缓些,小球的速度最后 总会在斜面上某点变为0,这 点距斜面低端的高度高度与 它出发时的高度基本相同, 如果忽略阻力和摩擦力,两 个高度应该完全相同,不会 低些也不会高些。 思考:在小球运动过程中, 有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哪 些是不变的? 教师总结:小球每次好像“记 得”自己的起始高度,到达 另一边总要到达原来的高 度,这说明小球运动过程中 动能和势能是相互转化的, 转化中某个量是保持不变 的。 小游戏,找一名同学上 讲台,用一细线栓一小球, 将小球拉倒该同学鼻尖位 置,释放,观察学生的反映。 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阅读教材P89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解释小球返回时, 如果该同学不躲闪,小球会不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 动性 - 3 -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7.8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①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②预习新课 二、教学课题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 三、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第八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2.教具准备:投影仪、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弹簧振子 3.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并填写学案 四、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交流讨论、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器材:细线、小钢球、铁架台 实验:拉开用细线悬挂的小球,以“勇敢”学生的鼻尖为初始位置释放,观察该同学的反应,小球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呢? 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并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三)、进行新课 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1.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即E=E K +E P 1)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观看视频资料:荡秋千、翻滚过山车、撑杆跳高、瀑布等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各种多彩的动能与势能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8.4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XXXX中学 XXX) 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来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4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 知道机械能守恒条件并会判断。 能力与方法 1. 掌握研究物理过程的方法: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应用并领悟物理规律; 2. 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能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 点 1.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 2. 认识并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难 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2. 学会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教学媒体与资源多媒体课件、过山车模型、重力加速度测试仪、计时计数测速仪(MUJ-5C)、通用电脑式毫秒仪(HMS-2)、WL-05型物理天平、砝码、小球。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 设计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过山车视频,并提出问题:翻滚过山车为什么能完成 一系列有惊无险的运动呢?为了便于研究山车的运动情 况,同时演示模型实验。 演示实验时,适当引导学生给出探究方向:小球在运动中, 那些能量发生了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很好的解释了“翻滚过山车为什么能完成 一系列有惊无险的运动”这一问题。 进而设置问题:既然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转 化的过程中其总和机械能是否发生变化呢? 活跃课堂气 氛,集中学 生注意力。 引发学生思 考,请一位 同学回答 (小球的重 力势能转化 为动能)。 引入课题 二、设计实验探究规律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分析物体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与 动能都发生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物体的机械能是否也 会发生变化呢? 鉴于同学们各执己见,不防提出猜想:假设其机械能保持 不变。 实验探究: 提问:欲探究机械能的大小需测量哪几个物理量? 选用仪器: 依据m、v、h这三个参量,选用:物理天平、重力 加速度测试仪、计时计数测速仪、通用电脑式毫秒仪、砝 码、小球等器材。 实验原理: 将重力加速度测试仪的电磁铁与通用电脑式毫秒仪连接, 通过供电磁铁吸住小球,断电后小球做落体运动。 有的学生认 为变化,有 的认为不 变。 给学生灌输 一种提出问 题验证猜想 的思想。 通过分析与 思考得出: m、v、h。 观察实验仪 器,认真听 讲,思考其 功能与作 用。 学生利用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8.1功与功率 ................................................................................................................... - 1 - 8.2重力势能 ................................................................................................................. - 11 - 8.3动能和动能定理...................................................................................................... - 20 - 8.4机械能守恒定律...................................................................................................... - 29 - 8.5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40 - 8.1功与功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起重机竖直提升重物时,重物运动的方向与力的 方向一致,则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力的大小与重物 移动距离的乘积。更普遍的情形是物体运动的方 向与力的方向不一致,例如马拉雪橇时拉力方向 和雪橇运动方向间有一个角度。这时应当怎样计 算功呢? 【教师引导】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计算公式和 做功条件 (1)表达式W=FS。 (2)做功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 移,两者缺一不可。 讲授新课: (1)功 【教师引导】当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 角度时,如图,可以把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与 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 1 F,与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 2 F。 学生观察图片 思考讨论 学生经过老师 引导,体会力 与物体位移方 通过回顾 初中学过 的知识,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引出本节 课题 通过联系 之前已知 的知识,思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第七章第八节新授课。机械能守恒是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因此是需要牢固掌握的一个物理定律。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 ●掌握机械能守恒条件并会判断。 ●培养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学会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学法教法 1.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功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高一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难以对旧有知识进行逻辑系统的归纳和联系,从而发现新知识。 2.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四、重点难点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和初步应用。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与建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碰鼻实验:如图1所示,把悬挂重球拉至鼻尖由静止释放, 实验者立于原位不动,小球来回摆动,学生表演者怕重球碰坏了 鼻子,可事实重球碰不到鼻尖。 图1

h 1 h 2 A B v 1 v 2 为什么?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新的物理知识——机械能守恒,用多媒体展示出课题。 [教学设计说明] 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碰鼻实验,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 2. 新课教学 实例探究1: 播放运动员做撑杆跳高的视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运动员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 那么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量会满足什么规律?引出第二个实例探究 实例探究2: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从离地面20米高处自由落下,求下落5米,10米,15米,20米时的速度,重力势能,动能以及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 g=10m/s2 ,以地面为重力势能零势能面 ) 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计算5米,10米,15米,20米处的各量。然后由教师汇总各组结果,通过表格显示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初得结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学设计说明] 先对运动员撑杆跳高的情景定性分析,然后用例题进一步分析探究。通过对具体特例探究,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归纳发现的能力,养成探究习惯;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结论的可信度。 理论推证: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图2所示设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 1的A 点速度v 1,高度h 2的B 点时速度为v 2,由同学用学习过的知识(动能定理和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分析下落过程中A 、B 两位置的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回顾旧有知识: A 点到B 点, 由动能定理得 W G =21mv 22-21mv 12= E K2-E K1 由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有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初步建立能量观念、体会守恒思想。 (2)会用能量观念分析具体实例中动能与势能(包括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 (4)会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体会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便利性。 【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理解.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做功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对守恒条件“弹簧弹力做功”和“物体系统”的理解。 3.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教学方法】 小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细线、金属小球、直尺、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其实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同学们体会一下,弯弓射箭,箭是怎样得到动能的? 又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水的动能又是从何而来? 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什么规律呢?他们的和,机械能又会怎么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并完成一些实验,在实验中感受动能和势能间的转化,并思考在运动过程中那种能量减少了,那种能量增加了,减少和增加的是否一样多。 为了增加实验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1.体验小球能否碰到自己的鼻子; 2.在细线的中间位置用尺子挡一下,观察小球能到达的高度; 教师进行实验总结: 1.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出发点等高的位置,能接近自己的鼻子。 2.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和出发点等高的位置,但在摆回时,也能达到跟出发点相同的高度,说明细绳对小球的能量没有影响。 (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做了功。 实验结论: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即机械能应该保持不变。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有重力以外的力做正功机械能会增加还是会减少?如果有重力以外

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教学设计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高波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七章第六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这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德育目标: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 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学用具: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刻度尺、重锤、导线、单摆、弹簧振子、气垫导轨教学过程: 一、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现象 多媒体播放:片段1:奥运会跳水项目田亮夺冠视频 片段2:跳伞视频 片段3:蹦极运动视频 提问:①在上述运动中,有哪些力参与做功? ②在上述运动中,有哪些能量参与转化? 设计思想:通过体育运动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复习功、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并引入课题,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田亮夺冠镜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 出机械能的概念。 二、规律探究的过程 实验设计:将跳水运动员理想化为质点,将跳水运动理想化为自由落体运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动能增加量和重力势能减少量。 提问:①如何确定动能的增量? 生:自由落体初速度为零,初动能为零,只需测出另一点的速度,即可确定动能的增量。 ②如何测量某点的速度? 生:利用纸带打点,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可测。 ③如何确定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生: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 实验演示:应用学生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请学生上台演示,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得到若干条纸带(如图2)。每条纸带选取同一个起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运动范围内的具体体现,是能量守恒的特殊形式,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机械能守恒定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同时通过学习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手段──理想实验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 3.会用光电门传感器和Excel表处理数据和完成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代化技术处理实验数据,观察、想象、推理,获得机械能守恒定律,感受理想实验方法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2.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验理想实验是探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 2.通过将科学技术与物理课堂结合,提高自身做物理实验的科学素养。 3.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得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运用理想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难点: 归纳出只有重力做功是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资源 DIS实验系统(光电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毛巾斜面、橡胶斜面、玻璃斜面各一块,小车一个,铁架台一个,直尺一把。 六、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情景引入──探究实验──验证结论──条件归纳──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流程:从过山车模型中发现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提问在转化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量(机械能)是否相等,进而引出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斜面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图象),猜想、讨论、分析、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从方法论上影响学生;之后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动能定理验证结论,将理论和实验推理很好的相结合;在条件讨论过程中设计多个情景,通过不同情况下让学生寻找力做功的共性,师生互动讨论归纳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最后运用提桶碰鼻实验来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运用理想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验探究当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