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16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演化

合集下载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代》教学 ppt课件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代》教学 ppt课件

渐 新 世 的 羊 齿 兽 头 骨 化 石
中 新 世 褐 煤 中 的 桦 木 叶 化 石
第四纪
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是哺乳动物和被
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是人 类的出现,故称“人类纪”。2005年国际地层委员 会向国际地科联申报的国际地层表中,将晚第三纪 上新世最上部的格拉斯期以上划归第四纪,把第四 纪的下限移至约2.6百万年。
地质年代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
主要地质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极其稀少,人 们把寒武纪以前的一段漫长地质时期统称前寒武 纪。在中国划分出一个震旦纪,主要分布在华南、 西南地区。
前寒武纪已知最老的动物化石为埃迪卡拉动 物群,最老的植物化石为同圆藻。
前寒武纪泥岩中 最老的动物化石 埃迪卡拉动物群
晚元古代晚期只划分出1个震旦纪; 古生代划分出6个纪,即寒武纪、奥陶 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中生代划分出3个纪,即三叠纪、侏罗 纪和白垩纪;
新生代划分出2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目前震旦纪只适用于中国,其他11个 纪全世界通用。
纪向下再划分出第四级地质年代单 位(世),大部分纪都三分,如寒武纪分 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侏罗 纪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等; 少数纪二分,如白垩纪分为早白垩世、晚 白垩世等。
石炭纪
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陆生植物从滨
海地带向大陆内部延伸,形成了大规模的森林和 沼泽,给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石炭纪 的森林中,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密的灌木。 鳞木是高大的树形石松,高达40m或更高,具特 征的鳞片状树皮。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 蜓类的出现和发展为其特征。
中国的石炭系以海相灰岩和海陆交互相的含

地质学的入门知识地球的形成和地质过程

地质学的入门知识地球的形成和地质过程

地质学的入门知识地球的形成和地质过程地质学的入门知识——地球的形成和地质过程地球作为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以及各类地质现象的科学,对于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地质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入门知识,重点阐述地球的形成和地质过程。

一、地球的形成宇宙大爆炸创造了宇宙空间,地球则是在宇宙演化早期形成的。

大约46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始于一个被称为“原始星云”的巨大尘埃和气体云团。

原始星云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并旋转,形成了原始太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太阳系中的物质逐渐凝聚成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是一个岩石质量相对较大的行星,由岩石、金属、气体和液体组成。

其外部被大气层所包裹,表面则是陆地和海洋的交错分布。

地球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1. 原始星云:在宇宙空间中存在大量的原始星云,其中包含了构成行星的物质。

2. 物质聚积:原始星云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和旋转,形成物质聚积盘。

3. 行星形成:物质聚积盘逐渐形成行星,地球作为其中之一。

4. 分层成型:地球内部逐渐分化为核心、地幔和地壳等层次结构。

5. 大气形成:地球吸引了来自聚积盘中气体的一部分,形成了大气层。

二、地质过程地质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系列地球变化。

地质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态变化、地壳演化以及地质灾害等重要问题。

1. 内部地质过程(1) 岩石圈运动: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部软流圈,其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2) 火山喷发:地球的内部热量导致岩浆从地壳内部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物质在表面堆积形成火山岩。

(3) 损失与对生:地球内部存在大量的矿物质资源,这些资源经过各种地质过程形成,如矿物质的沉积、岩浆活动中的矿床形成等。

2. 外部地质过程(1) 侵蚀作用: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和剥蚀作用,导致地表的物质迁移和地貌的改变。

地质学揭示地球的演化与资源形成

地质学揭示地球的演化与资源形成

地质学揭示地球的演化与资源形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结构以及地球上地质现象的科学学科。

通过对地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过程。

以下是对地质学在揭示地球演化和资源形成方面的几个重要要点。

1.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通过研究地质断层、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地壳厚度、板块漂移等重要信息。

同时,通过对化石记录、地层分析和岩石年代测定等方法,地质学家还可以了解到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如地质时代的划分、生物进化以及气候变化等。

2. 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地球上的许多贵重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石等,都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

地质学通过对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和矿物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

例如,石油和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古代有机质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分解和转化;金属矿床形成则与地幔深部物质运动、构造变动和热液活动有关。

地质学研究有助于寻找矿产资源的矿床定位,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地质学研究通过对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和岩土特性等的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并为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依据。

此外,地质学还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估和规划,提供了减灾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案和策略。

4.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地质学通过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储存条件,提供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依据。

此外,地质学还可以揭示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和传播途径,为地下水的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 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地质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演变的规律。

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岩石、土壤、沉积物等的分析,地质学可以追溯环境演变的历史,评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科普地质学揭开地球演化的奥秘

科普地质学揭开地球演化的奥秘

科普地质学揭开地球演化的奥秘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球演化的学科。

通过对地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开地球数亿年来的演化奥秘。

本文将介绍地球演化的一些重要过程,以及地质学在解释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是由一颗原始的星际尘埃云聚集而成的,而这个过程大概耗时数百万年。

地球最初是一个炽热的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并形成了地壳、海洋和大气层。

而地质学正是通过对地球材料和岩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漫长过程中的细节。

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约3亿年前,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块通过大陆漂移的过程合并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

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盘古大陆又逐渐分裂成如今的大陆板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由几块大大小小的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质学家通过对板块构造的研究,揭示了地壳运动背后的机制。

3. 地质时间尺度与化石记录地质学研究涉及到非常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因此地质学家引入了地质时间尺度来描述地球历史上的事件。

地质时间尺度通过对不同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了不同的时期。

化石是地球上生物演化的重要证据,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时期化石的比较,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揭示生物群落的变迁以及环境的演化。

4. 构造地质学与地震灾害研究地震是地球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研究地震可以揭示地球深部的构造以及板块运动的特点。

通过监测和研究地震活动,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发生的机理,从而为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提供基础。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还涉及到山脉的形成、岩层的变形等方面,帮助我们解释地球上一些复杂的地质现象。

5. 古环境与气候演化地质学对于古环境和气候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球上不同地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气候变化,如冰河时期、温暖期等。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过程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过程

地质学中的地球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而地质学就是研究地球演化过程及其构成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地球的历史,了解它曾经发生过什么,以便更好的保护地球,同时还能深入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历史的研究,逐渐揭示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据研究表明,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形成于太阳系中的尘埃和气体凝聚而成的原行星盘中。

最初的地球表面是一片炽热的面海,没有大陆和海洋,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逐渐冷却,海洋和大陆陆地的形成逐渐进展。

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表面出现了原始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固体化后,形成了地壳。

地壳不断地移动、漂浮、碰撞,不断变幻着地球的面貌。

另外,地球内部的岩浆会不断向地表喷发,形成了火山,同时地球的地壳与板块运动不断碰撞,发生了山脉的形成以及地震等地质灾害。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生命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的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约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首次出现。

起初,生命只是单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逐渐发展成了多细胞生物,而且多样性也不断增加。

那些生命形式、群体的形成和扩散,进一步影响了地球的环境以及地球的演化过程。

生命的进化,也为地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从地质学角度看,地球演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岩石年龄测定可以划分出数个阶段:原始地球(45亿年前),地球的形成(45亿年前-39亿年前),始新代(3.8亿年前-2.6亿年前)等。

这些阶段划分为地质年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阶段的地球变化。

当然,地球演化过程的细节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中,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各种手段,如探测卫星、深海探测器、古生物学等,逐渐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

总的来说,地球演化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

从原始的海洋到陆地的形成,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从火山喷发到地震灾害,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而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了解这个过程,以便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同时也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自然科学。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教学课件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教学课件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形成
新生代
地球的早期演化
02
01
03
古生代
05
04 中生代
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事件
冥古宙
古生代
太古宙
中生代Biblioteka 元古宙新生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核
位于地球的最中心,主要由铁和 镍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16.2%。
地幔
位于地核上方,主要由硅、镁、 铝、铁、钙、钠等元素构成的岩 石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82.3%。
地壳
位于最外层,主要由轻质的岩石 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0.8%。
地球的地壳与地幔
地壳
地幔
地球的磁场与地震
地球磁场
地震
地球的气候与大气 层
总结词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大气环 流、海洋循环等。
详细描述
地球的大气层由氮、氧、氩等组成,其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对地球 的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大气环流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 的气候差异。海洋循环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也会影响气候。
地球的水循环与海洋
总结词
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降水、地表水流动、地下水流动和海洋循环等。
详细描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通过蒸发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地表水通过河流、湖泊等流动, 形成水循环。地下水则通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流动。这些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
资源枯竭
自然灾害
核战争风险
地球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价值
发展趋势
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地球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要点一

地质学中的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质学中的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内部构造、岩石和矿物形成、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演变的学科。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揭示地球的奥秘和开展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1. 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始于约46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太阳系演化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原行星盘演化,太阳系中托卡马克-德拉本模型的气体和尘埃演变成为行星。

地球的形成主要包括原行星的碰撞和吸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逐渐形成了一个直径约1万公里的岩石行星。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核心、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核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主要包括地壳变动、生命起源、气候演变等。

2.1 地壳变动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变动是地球上地质、地震、火山等地表现象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变动主要包括板块构造、造山运动、地质作用等。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以不断运动和碰撞的方式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2.2 生命起源与演化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以追溯到大约37亿年前,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生命逐渐演化为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关于生命起源有两个主要理论:原始生命种子理论和基因漂移理论。

原始生命种子理论认为生命是从外星来的,通过陨石等物质传播到地球。

基因漂移理论认为生命是通过化学反应自然形成的,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2.3 气候演变地球的气候演变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的组成等。

地球气候有冰川期、间冰期和暖期等气候循环,其中最著名的是古近纪时期的恐龙时代。

近几百年来,人类的工业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引起了全球变暖问题。

总结起来,地质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始于太阳系形成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板块构造、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气候演变等过程。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未来以及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
总结词
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相 互作用。
VS
详细描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球科学研究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 些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形和 地貌。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表面运动 和变化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地震、火山活 动、地形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
动物的演化历程
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01
从最早的原始动物到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不同类群的
出现。
动物的适应与辐射
02
动物在地球不同环境中适应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不同类群动物
的地理分布和生态角色。
人类的演化历程
03
从灵长类到人类自身的演化过程,以及人类在地球生命系统中
的地位和影响。
05
地球的未来演化
历了数百万年。
地壳的演化
地壳的演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 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和海洋地 壳的分离、地壳板块的漂移等。
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壳运动受到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 ,表现为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 动等,这些运动规律对于地球的地 质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火山的形成与活动
01
02
03
火山的成因
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 浆和气体在地表或地下爆 发而形成的。
干旱和洪水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增 多,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06
相关概念与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要点一
总结词
早期地球大陆分布不同,后来逐渐漂移到当前位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的大陆块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现象 。根据该理论,地球的大陆块在数亿年前分布与现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大陆的分布格局。 该理论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世纪末提出, 并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

地质学基础16第十六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恒星:指由炽热气体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如天狼星、牛郎星、织女星等。是宇宙中最主要天体 ,占宇宙绝大部分质量。
行星:环绕恒星运转而本身并不发光的天体。
总星系:天体中所有星系的总称。通常指200亿光
年为半径范围内的星系总和。
宇宙年:太阳在银盘的近于圆形的轨道上,以 250km/s的速度运行,其绕银河中心一周的时间 为250Ma,称之为一个宇宙年。
The Earth Sciences
对太阳系的认识
1 太阳系构成
2 太阳
太阳系鸟瞰
3 运动特点
4 5 地月系 类地行星 太阳系以约220—250Km/S围绕银河系的质量中
心,在银道面上作公转,公转一周约需要250Ma (宇宙年)。行星在黄道面上自西向东,近圆公 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天王星)为逆时针转动。
化 石 的 类 别 ?
模 铸 化 石
您现在的位置:地球演化史—如何了解地球过去
The Earth Sciences
地球的过去

地球的历史,40多亿年,并无人记载,那怎么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原理:“将今论古”原则,即现实主义原理(Actualism)。 途径:地层、化石
依据上述分析原理,通过记录地球历史的各类岩石及生物化石, 恢复被多次构造运动所搅乱的地层先后次序,建立地质年代表, 由此分析地球演化史。(包括地史时期的环境、气候、生物 等)。
238U——206Pb 235U——207Pb
+ 8 4He 半衰期44。9亿年 + 74He 半衰期 7。1亿年
目前常用的有:K—Ar法、Rb—Sr法、U—Pb法、14C法等,其中14C法 由于半衰期短,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或考古事件。

地质学-第16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演化


火星
这是一幅描绘的“凤凰”号 火星着陆探测器着陆火星的景象。
关于行星大气的来源有两种观点: A.行星形成时,捕获太阳星云中的气体, 因而行星大气层中的气体具有太阳 星云原始的气体成分。 B.行星内部的物质通过熔融,经过气化 过程,而被行星捕获保留下来。 一般认为,地球和类地行星的气体是次生的,而 类木行星的气体是原生的。
太阳的结构ຫໍສະໝຸດ (1)日冕层 (corona), (2)色球层 (chromosphere) (3)光球层 (photosphere)
(1)日冕层
——太阳最外面的稀薄大气层,呈银色。
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四外膨胀,产生带电离子的 流体——太阳风(solar wind) 。
(2)色球层(chromosphere (" sphere of color") )
谷神星(1 Ceres)
• 谷神星(1 Ceres) 是人们最早发现的小 行星,由意大利人皮 亚齐于1801年1月1日 发现。其平均直径为 952公里,等于月球 直径的1/4,质量约为 月球的1/50,又被称 为1号小行星。是小行 星带中最大最重的天 体。
智神星(2 Pallas)
• 智神星(2 Pallas)是第二颗被发现的小行 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02年3月28 日发现。其平均直径为520千米。
(1)行星的物质组成
各行星的物质组成没有根本的差别,可以认为各行星的 物质组成具有统一性。 行星分为两大类: • 类地行星——固体物质以硅酸盐矿物和岩石为主。 • 类木行星——其液态和固态物质的成分尚不清楚。 气体为H2和NH3。
(2)行星的大气层 水星(Mercury)——有稀薄的大气层。目前还没 有发现水星大气中有H2O。 金星(Venus)——与地球一样有复杂的大气层。 主要是CO2,,金星的表层被一层 云雾状大气所遮蔽。目前,还 不太清楚金星的真实形状。 火星(Mars)——有稀薄大气,成分为CO2、N、 Ar、H2O、O3。 木星(Jupiter)——有大气层,成分为H2、He2、 NH3、CH4、H2O。 其它类木行星的大气与木星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武质火成岩、斜长石质火成岩、玻璃质 物质、表皮土、以及角砾岩。 月球高地具有斜长岩的组分,月海具有玄 武岩组分。 月球表面被月壤层所覆盖。
(3)月球的内部构造
月球具有与地球类似的圈层构造。
月球所经历的地质作用主要是陨石撞击、火 山作用。 火山作用可以形成熔岩平原、月海盆地。 撞击形成环形山。 碎裂物质堆积在月球表面形成月壤沉积层。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和地表水,因此,其表面 形态起伏较大,缺乏外力地质作用的改造。
嫦娥一号发回 的第一张月球 图片
月球表面的一个陨石坑ຫໍສະໝຸດ • 其直径大约在 30公里左右。 它位于月球的 背面,那里比 我们通常所看 到的月球正面 更加粗糙。 • 这张照片是阿 波罗11号飞船 在1969年绕月 飞行时所拍摄 的。
NASA 公布的月球表面图
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全图
从月球上看地球
(2)月球的岩石成分
• 2006-08-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 决议,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开除” 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行星数目也因 此降为8颗。 从此,冥王星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 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 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 海王星
天王星
火 星
水 星
土 星 木星
地 球
金 星
灶神星,
• 又称第4号小行星,是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 1807年3月29日发现的。奥伯斯原是一位医学教 授,于1802年3月28日的夜间发现第二号小行星 智神星(Pallas),5年之后又在他发现第2号小行 星的天区室女座西北部发现了灶神星。他给第4号 小行星取名为Vesta,是古代意大利的管理炉灶和 火种的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斯提亚,是 炊事人员、磨坊工人、面包师的保护神。又有一 说它是源自于古代罗马神话,取名为“灶神”, 它是负责寺庙里面和古罗马家庭里面的厨房的火 种不灭的神。
第十六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演化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各种假说 地球的圈层构造的形成过程 大陆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起源是一个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 宗教、哲学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圣经· 创世纪》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的构成 宇宙——星系——恒星 银河系(恒星+星云+星际物质)——正面呈 旋涡形,侧面呈扁饼形。 河外星系

唐天复十年庚午夏,洪州陨石于越王山下昭仙观前, 有声如雷,光彩五色,阔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见 光闻声。观前五色烟雾,经月而散。有石长七八尺,围三 丈余,清碧如玉,堕于地上。节度使刘威命舁入昭仙观内, 设斋祈谢。七日之内,石稍小,长三尺。又斋数日,石长 尺余。今只有七八寸,留在观内。
(出《录异记》)
彗星
池谷—张彗星 这颗彗星的中国发现者是张大庆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 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 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九年,彗星见,或竟天。 • 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
《后汉书 天文志》
• (汉明帝永平)三年六月丁卯,彗星出天 船北,长二尺所,稍北行至亢南。见三十 五日去。天船为水,彗出之为大水。是岁 伊、雒水溢,到津城门,坏伊桥;郡七、 县三十二皆大水。
月球岩石——气孔玄武岩
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
4、小行星、彗星、陨星 (1)小行星(asteroid)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环绕太阳公转。1801年1月 1日发现第一颗小行星。目前已发现2000多颗, 推测有几万颗。小行星的直径,小的仅几百米, 大多在60-70km以下。
小行星,顾名思义,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 现的“谷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 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
太阳的结构
(1)日冕层 (corona), (2)色球层 (chromosphere) (3)光球层 (photosphere)
(1)日冕层
——太阳最外面的稀薄大气层,呈银色。
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四外膨胀,产生带电离子的 流体——太阳风(solar wind) 。
(2)色球层(chromosphere (" sphere of color") )
谷神星(1 Ceres)
• 谷神星(1 Ceres) 是人们最早发现的小 行星,由意大利人皮 亚齐于1801年1月1日 发现。其平均直径为 952公里,等于月球 直径的1/4,质量约为 月球的1/50,又被称 为1号小行星。是小行 星带中最大最重的天 体。
智神星(2 Pallas)
• 智神星(2 Pallas)是第二颗被发现的小行 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02年3月28 日发现。其平均直径为520千米。
银 河 系
太阳可能被银河系旋臂抛离出诞生地
银河系中心黑洞
环绕银河系的 三个恒星流
宇宙大爆炸示意图
二、太阳系(solar system)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太阳旋转的 行星-卫星系、小行星、彗星、以及陨星、 星际物质、太阳辐射线和宇宙射线构成的 星体系统。
太阳系家族成员
冥王星的性质归属
(2)彗星(comet)
是以扁的椭圆形、或抛物线形轨道,围绕太 阳旋转的一类星体。形似扫帚,又名“扫 帚星”。有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 彗星公转周期较长。故太阳系的彗星很难同 时出现,现已发现有600多颗,平均每年可 新发现6颗。 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从鲁文公14年,到 1910年共出现过29次,每次在中国史书上 均有记载。
“月陆”——月球表面明亮的区域; “月海”——月球表面的暗区。 “湖”、“湾”、“溪谷”。 环形坑——直径大于一公里的有30万个。与陨石撞击有关。 断裂构造——月面上有延伸数百公里的直线形深大断裂,弧形断裂。 月沟——是月球表面上一种窄而长的沟壑或山谷。呈直线形、弓形等。 可能与地球上的正断层形成的地堑相似。 月球波纹——位于月球表面,这种皱纹的脊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背斜构造。
火星
这是一幅描绘的“凤凰”号 火星着陆探测器着陆火星的景象。
关于行星大气的来源有两种观点: A.行星形成时,捕获太阳星云中的气体, 因而行星大气层中的气体具有太阳 星云原始的气体成分。 B.行星内部的物质通过熔融,经过气化 过程,而被行星捕获保留下来。 一般认为,地球和类地行星的气体是次生的,而 类木行星的气体是原生的。
3、卫星(satellite)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转而自己不发光的天体。
地球——一颗卫星——月球。 火星——两颗卫星; 木星——16颗卫星; 土星——23颗; 天王星——五颗; 海王星——2颗; 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地球的卫星——月球
(1)月球的表面特征
月球表面没有水,大气也极稀薄。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天气现象,是 一片十分寂静的世界。 月球表面有强烈的起伏。
• •
• 昨友俞御医桥早朝,偶尔星陨身侧,铿然有声,在地尚响, 视如朱砂小石,惜人哄观而不及取也。——《七修类稿》 明· 郎瑛
陨石的成分分类: 石陨石——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接近于 玄武岩。占陨石种类的92%。 铁陨石——由铁、镍构成,密度为88.5/cm3 。占陨石的6%。 石铁陨石——为铁、镍和硅酸盐的混合 物。约占陨石的2%。
(3)陨星(meteorite)
流星现象——弥漫在宇宙空间的星际尘埃, 在接近地球时,如被地球的引力俘获并吸 向地球,便形成陨星。当陨星进入到地球 的大气层时,因磨擦生热发光,在晴朗的 夜空或白昼,可以看到一线亮光划空而过, 这就是流星现象。
陨石——大多数陨星因磨擦生热而汽化, 但仍有少数未能烧尽而落到地面,这就是 陨石。
——日冕层内炽热的稀薄的气层,呈鲜红色, 厚度3000-5000km。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 呈玫瑰色。
日珥
(3)光球层
色球层内部,光彩夺目的太阳表面,又称日 面,厚度200-1000km,太阳的光和热主要 从这一层辐射出来。
光球上有亮斑和黑子两部分。 亮斑(solar flares) ——光球中上升的热气的顶部,直径为1000km。 黑子(Sunspot)——是成群的黑色斑点,它是 光球上的旋涡,温度比日面温度低1000℃,与 周围的物质相比,看起来较黑暗。其直径大小 不同,且经常改变大小和位置。黑子有很强的 磁性,可以引起地球上的极光和磁暴现象。 对于太阳的内部特征,目前了解的还很少。太阳 的能量来源可能是核反应。
(1)行星的物质组成
各行星的物质组成没有根本的差别,可以认为各行星的 物质组成具有统一性。 行星分为两大类: • 类地行星——固体物质以硅酸盐矿物和岩石为主。 • 类木行星——其液态和固态物质的成分尚不清楚。 气体为H2和NH3。
(2)行星的大气层 水星(Mercury)——有稀薄的大气层。目前还没 有发现水星大气中有H2O。 金星(Venus)——与地球一样有复杂的大气层。 主要是CO2,,金星的表层被一层 云雾状大气所遮蔽。目前,还 不太清楚金星的真实形状。 火星(Mars)——有稀薄大气,成分为CO2、N、 Ar、H2O、O3。 木星(Jupiter)——有大气层,成分为H2、He2、 NH3、CH4、H2O。 其它类木行星的大气与木星相似。
太阳黑子 耀斑
2、行星(planet)
行星是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一 般由固体物质构成。有些行星还有自己的卫 星。他们本身不能发光,但可以反射太阳光。 “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 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 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
• 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 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 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 行星”。 • 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 • 其它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 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