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研究
工艺研究管理制度

工艺研究管理制度一、前言工艺研究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范工艺研究,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工艺研究的管理制度展开讨论,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工艺研究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制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工艺研究管理制度应当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工艺研究的整体流程和细节环节,确保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 制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制度要注意灵活性,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变化,同时要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不过分追求完美而失去实际操作的便利性。
3. 制度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制度的建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4. 制度的连续性和持续改进性。
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确保制度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三、工艺研究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建议1. 工艺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工艺研究项目立项是工艺研究的起点,对项目的立项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包括项目的提出、评审、批准和安排。
建议在立项管理中,要强调“三严三实”,即要严格审查项目的实施可能性、严肃认真对待项目提案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要求项目立项材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2. 工艺研究方案制定管理在制定工艺研究方案时,应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技术先进性,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要强调方案的可持续性,注意方案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
3. 工艺参数试验设计管理工艺参数试验设计是工艺研究的关键环节,对于试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都要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试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建议在试验设计管理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工艺研究成果评价管理工艺研究的成果评价是对研究成果的核实和评定,要对成果的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进行全面评价。
工艺技术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工艺技术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工艺技术研究是指通过分析、实验和测试等手段,对工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下面是一篇关于工艺技术研究内容的例子:一、工艺流程的研究工艺流程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经过的一系列步骤和操作。
在工艺技术研究中,需要对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每个步骤的工艺参数和操作要求,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研究工艺流程还可以寻找流程改进的机会,例如通过减少操作步骤或引入新的工艺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
二、原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原材料的选择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艺技术研究需要通过分析和测试来确定最适合的原材料,并研究原材料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其在工艺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工艺参数的优化工艺参数是指工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操作参数,例如温度、压力、速度等。
通过工艺技术研究,可以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优化工艺参数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设备的评估和选择在工艺技术研究中,还需要对工艺设备进行评估和选择。
评估工艺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选择最适合的设备,以确保工艺过程的平稳运行和产品的质量。
五、工艺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工艺过程的控制和监测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工艺技术研究,可以研究和优化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监测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的关联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六、工艺改进和创新工艺技术研究不仅是对现有工艺过程的研究和改进,还包括对新工艺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不断的工艺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
总而言之,工艺技术研究是对工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过程。
通过研究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选择和评估设备等方法,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开发新产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工艺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1)根据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开发一种新型电动汽车。
(2)该电动汽车具有低能耗、零污染、安全稳定等特点,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3)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需要进行工艺可行性研究,确定最佳生产工艺。
1.2 项目目标(1)研究并确定新型电动汽车的生产工艺。
(2)优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二、研究内容2.1 产品特点分析(1)新型电动汽车采用先进的电动技术,具有零排放、低能耗、低噪音等特点。
(2)车身采用轻量化材料,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和行驶稳定性。
(3)内饰设计科学合理,提高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
2.2 生产工艺分析(1)材料选择:根据车身结构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宜的轻量化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
(2)工艺流程:包括车身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加工、车辆装配等环节。
(3)生产设备:根据生产规模和工艺要求,选择适宜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
2.3 工艺可行性评估通过对生产工艺流程、材料选择、生产设备等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最佳生产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研究方法3.1 信息收集(1)收集汽车行业的最新技术资料和生产工艺信息。
(2)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制造工艺。
(3)与相关专家和企业进行交流,获取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经验。
3.2 实地调研(1)参观汽车制造企业,了解其生产线和生产工艺。
(2)调查轻量化材料的生产和加工工艺,收集技术数据。
3.3 实验研究(1)开展轻量化材料的性能测试和加工试验。
(2)开展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模具制造试验。
(3)进行生产设备的选型和性能评估。
四、研究结果4.1 产品设计根据车辆性能和市场需求,确定车身结构设计和内饰布局,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4.2 生产工艺(1)材料选择:确定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合金,轻量化车身结构,提高车辆的能效和行驶稳定性。
(2)工艺流程:优化整车生产工艺,包括模具制造、零部件加工、车辆装配等。
工艺研究的基本方法

工艺研究的基本方法
1. 实验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操作和数据收集,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工艺研究的信息和数据。
2. 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工艺研究。
3. 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数据库建立、模拟计算、多因素试验设计和分析等,加速研究进程。
4.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了解样品的成份和物性,指导工艺研究的调整和改进。
5. 观察法:通过观察工艺流程和产物特性,分析工艺的优缺点,指导工艺研究的调整和改进。
工艺的研究

工艺的研究工艺的研究是指对各种材料的加工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一门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对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质的分析和理解,探索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工艺的研究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设计和改进、工艺参数的优化、工艺设备的开发和改进等。
通过研究不同材料的特性,可以制定出适合的加工工艺,以确保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和耐用性。
同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设备设计,可以减少因加工引起的损耗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工艺的研究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性质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结构和组成,例如材料的密度、硬度、强度等。
而化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反应特性,例如材料的腐蚀性、可焊性、可塑性等。
通过对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流程。
在工艺的研究中,机械性质的分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性质主要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延展性等。
通过对机械性质的研究,可以选择适合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参数,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材料加工中,如果材料的硬度较高,可以选择磨削或切削等加工方法来改善材料表面的质量。
除了对材料性质的分析,工艺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生产过程。
例如,材料的加工工艺需要考虑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工艺的研究中,需要通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来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工艺设备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改良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总之,工艺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对材料性质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制定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工艺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应工程: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和催化机理,设计和优化合成反应的反应器、反应条件和操作参数,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化学反应过程。
2. 分离工程:研究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提取技术,包括蒸馏、萃取、吸附、结晶、膜分离等,以提高产品纯度和回收率。
3. 传递过程:研究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包括传热、传质和传动,优化传递过程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4. 设备与工艺:研究化工设备的设计、操作和维护,包括反应器、分离塔、传递设备等,进行装备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和优化,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 过程控制:研究自动化技术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设计和优化过程控制系统,实现过程参数的监测、调节和优化,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应用与开发:将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化学反应、分离、传递、设
备、过程控制等方面,旨在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制剂工艺研究范文

制剂工艺研究范文制剂工艺研究(药物制剂工艺研究)是指对药物的制剂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过程。
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药用辅料混合,并通过合适的工艺使其形成适合给药的剂型的过程。
制剂工艺研究对药物的质量、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制剂工艺研究的例子,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步骤和重点。
1.药物特性的评估:首先需要对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评估,包括溶解度、稳定性、酸碱性等。
这是制定适当的稳定性测试和工艺条件的基础。
2.药物选择和剂型设计:根据药物特性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常见的药物剂型包括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液体制剂(如溶液、悬浮液、乳剂)和半固体制剂(如软膏、凝胶)。
在设计剂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给药途径等因素。
3.工艺研究与优化:制剂工艺的研究是为了确定合适的加工流程和工艺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制剂。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药物特性和剂型要求,确定最佳的混合工艺、溶解工艺、溶剂选择、制粒工艺、填充工艺等。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优化工艺参数,同时考虑工艺的可行性、成本和生产效率。
4.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剂型的特点和药物的要求,确定合适的质量标准和方法。
质量控制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理化性质的检测、微生物限度的测试等。
研究人员需要确保药物制剂在生产和使用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稳定性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药物制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够保持不变。
研究人员需要进行稳定性研究,以了解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特点和确定储存条件。
稳定性研究包括药物制剂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降解动力学、微生物变化等。
总之,制剂工艺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制定合适的工艺路线、确保制剂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优化,制剂工艺研究可以为高质量的药物制剂的生产和临床使用提供支持。
制药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制药工艺的研究与优化1. 引言制药工艺是制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药物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的设计。
一个优化的制药工艺可以提高药物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制药工艺的研究与优化展开讨论。
2. 制药工艺的研究制药工艺研究是指对药物生产流程进行深入调研和探索,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优化、工艺路线设计等。
具体而言,制药工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原料选择原料选择是制药工艺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研究人员需要对不同原料的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估,选择最合适的原料用于药物生产。
原料的质量和纯度对最终药物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原料筛选和测试。
2.2 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是指药物合成过程中的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
反应条件的选择对于药物合成的速度和产率影响很大。
制药工艺研究需要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等手段,找到最适合的反应条件,以满足药物生产的要求。
2.3 工艺路线设计工艺路线是指完成药物合成所需的步骤和顺序。
工艺路线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合理选择反应和分离步骤,并确保整个合成过程的可行性和效率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方法,进行工艺路线的设计与优化。
3. 制药工艺的优化制药工艺优化是指对现有工艺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药物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药工艺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 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指对药物生产流程进行评估和调整,以提高流程的效率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每一步操作,寻找瓶颈环节和不必要的操作,并进行改进,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生产的整体效率。
3.2 仪器设备优化仪器设备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制药厂可以采购更高性能的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同时,合理调整设备的操作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工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3.3 工艺参数优化工艺参数是指药物合成过程中的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瑞你好,有关生产工艺方面,还需药厂大力配合,需要每一步骤的详细描述,参数)下文红色标记为需要药厂提供,以及和药厂讨论的内容)3.2.P.2.3 生产工艺的开发对于本品种,配液、除热原、灌装、灭菌为关键步骤,实验对关键步骤,关键参数进行考察。
(审评中心要求对关键步骤及其关键工艺进行考察,实际操作中是否是这样的?有不妥处咱们再讨论)3.2.P.2.3.1配液(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其他产品,工厂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和参数考察,不知是否与此产品及工厂工艺相配,作参考)生产环境要求:生产设备:取样:混合10分钟时停机,请验,QA员按检验需用量从三维运动混合机的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按三个点、中层按四个点)分别取样;然后再开机继续混合至15,20,25分钟时停机,请验及取样方法同上;最后再开机继续混合至25分钟时停机,请验及取样方法同上。
QA员将30个样品送检。
(注:请验,每层填写一张请验单,注明取样点编号;样品口袋外壁贴有取样点编号的标签),取样位置:参见下图1门冬氨酸鸟氨酸胶囊工艺验证数据(批号)生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混合时间为分钟,符合验证标准。
确定混合工艺步骤的目标值及范围3.2.P.2.3.2 除热原(具体的除热原的工艺、参数及验证包括活性炭的处理、用量,吸附时浓度、温度、搅拌方式、速度和时间;初滤及精滤的滤材种类和孔径、过滤方式、滤液的温度与流速工艺验证)3.2.P.2.3.3 灌装(灌装设备、参数如履带转速,灌装速度,考察其对装量差异,灌装效果的影响,进行验证)鉴于本品种的特殊性,灌装是一个难题,这个最好在报批前解决,因为如果决定,设备是不能换的。
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设备:。
3.2.P.2.3.4 灭菌(这个是我们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还需药厂生产规模的灭菌工艺验证)3.2.P.2.3.4.1灭菌方法选择蒸汽法:是在高压灭菌器中使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因微生物在湿热的环境中,一些重要的蛋白发生变性和凝固,使微生物死亡,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较之干热灭菌,在湿热的条件下,微生物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被杀死。
高压灭菌器的常规操作温度是121℃,时间是15分钟;也可选择达到相同杀灭效果的115℃,30分钟设计实验,以雅博司(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为对照品,以灭菌前后主药的有关物质变化为主要考察指标并考察药物的色泽、澄明度、pH、含量的变化,评价121℃,时间是15分钟及115℃,30分钟两种蒸汽灭菌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对照药品来源、批次、有效期:德国麦氏大药厂,批号:004491,有效期至2010年3月。
自研样品批次:小试。
对比项目:有关物质、含量、色泽、澄明度、pH。
采用方法:。
结果:本品对高热稳定性差,121℃,15分钟有关物质过高,采用115℃,30分钟蒸汽灭菌方法产品较稳定,与原研产品一致。
结论:采用115℃,30分钟蒸汽灭菌方法。
3.2.P.2.3.4.2灭菌方法验证(审评中心要求:所有灭菌工艺的验证都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1、选择能抵抗灭菌工艺的生物指示剂;2、考察各种变量对生物指示剂耐受性的影响(例如,生物指示剂的繁殖,生物指示剂与被灭菌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3、建立生物指示剂在灭菌过程中破坏的定量指标;4、测定被灭菌物质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实现无菌的可能性。
)药厂GMP认证时应该有相应的工作。
3.2.P.3.1 生产商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电话、传真等。
3.2.P.3.3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3.2.P.3.3.1工艺流程图:以单元操作为依据,提供完整、直观、简洁的工艺流程图,其中应涵盖工艺步骤,各物料的加入顺序,指出关键步骤以及进行中间体检测的环节。
以图表形式给出(不知是否正确,需和药厂讨论)关键步骤及关键参数:3.2.P.3.3.1.1原辅料加工处理生产环境要求:生产设备:计量器具:3.2.P.3.3.1.2直接接触药液的包材的处理3.2.P.3.3.1.2.1清洗:生产环境要求:生产设备:3.2.P.3.3.1.2.2灭菌:生产环境要求:生产设备:3.2.P.3.3.1.2.3去热原:生产环境要求:生产设备:3.2.P.3.3.1.3配液生产环境要求:生产设备:计量器具:混合功率转,混合时间。
3.2.P.3.3.1.4 除热原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设备:。
3.2.P.3.3.1.5中间体检验3.2.P.3.3.1.6灌装封口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设备:。
3.2.P.3.3.1.7灭菌: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设备:。
灭菌方法及时间:。
灭菌曲线。
3.2.P.3.3.1.8外包装: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设备:。
3.2.P.3.3.2工艺描述:(审评中心要求:以注册批为代表, 按单元操作过程描述工艺(包括包装步骤),明确操作流程、工艺参数和范围。
3.2.P.3.3.2.1 原辅料的加工处理:核对原辅料包装上的品名、批号、规格、数量等内容,应与检验报告书、车间原辅料发放记录一致。
称重,填写原辅料加工处理记录。
3.2.P.3.3.2.2 直接接触药液的包材的加工处理核对包装上的品名、批号、规格、数量等内容,应与检验报告书、车间原发放记录一致。
按要求进行清洗、灭菌、去热原。
填写与药液直接接触包材处理记录。
3.2.P.3.3.2.3 配制按批生产指令的产量及原辅料万瓶处方量计算批配料量。
填写配料、称量记录。
核对原辅料,将门冬氨酸、鸟氨酸依次加入中,转速控制在转/分,温度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各环节pH为。
填写混合、称量记录。
3.2.P.3.3.2.4除热原滤材种类:。
滤膜孔径:。
3.2.P.3.3.2.5中间体质量控制检测3.2.P.3.3.2.6灌装:3.2.P.3.3.2.7灭菌3.2.P.3.3.2.8外包装:(这是我们其他品种药厂提供的外包装工艺描述,供参考)打签:按批包装指令批号调节手工转轮戳。
二人核对后,在不粘胶标签规定的位置打印“产品批号”的标签样本,经QA员检查确认签字方可正式打签,并将QA员签字的样本附在打签记录的背面。
按批包装指令产量打签。
要求印字正确,字迹完整、清晰、端正,无涂改。
填写打签记录。
包装:包装人核对与标签批号一致后,方可操作。
将印有批号的标签逐张粘贴在面,要求标签粘贴端正、平整。
边包装边检查、批号印字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挑出并反馈。
将贴有标签的整齐地码放在中。
包装数量:。
将装有放到包装箱内,用胶带封箱。
在包装箱外壁写上产品名称及批号、包装结束:填写包装记录并请验。
3.2.P.3.3.3主要的生产设备:如输液制剂生产中的灭菌柜型号、生产厂、关键技术参数;轧盖机类型、生产厂、关键技术参数;过滤滤器的种类和孔径;配液、灌装容器规格等。
原辅料的加工处理:。
安瓿瓶处理:配液:除热原:灌装灭菌:外包装:手工转轮戳。
3.2.P.3.3.4 拟定的大生产规模:例如对于口服制剂而言,大生产规模不得超过注册批生产规模的十倍。
3.2.P.3.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提供研究结果支持关键步骤确定的合理性以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的合理性。
3.2.P.3.4.1.关键步骤3.2.P.3.4.1.1 配液3.2.P.3.4.1.1 除热原3.2.P.3.4.1.1 灌装3.2.P.3.4.1.1 灭菌3.2.P.3.4.2 中间体控制3.2.P.3.4.2.1 配液(可参考药厂生产其他注射液品种)(1)性状: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2)颜色: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3)不溶性微粒: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4)pH: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5)含量取样方法:检验方法:质量标准草案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ⅤD)测定。
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3.2.P.3.4.2.2除热原(可参考药厂生产其他注射液品种)(1)性状: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2)颜色: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3)不溶性微粒: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4)pH:取样方法:。
检验方法:。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5)含量取样方法:检验方法:质量标准草案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ⅤD)测定。
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6)除热原效果取样方法:检验方法:质量标准草案。
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外的处理:。
3.2.P.3.4.2.3灌装(可参考药厂生产其他注射液品种)(以下为我们另一产品药厂的方法,不知是否可用于本品种)灌装操作中严格控制装量及质量。
每20分钟检测一次装量,每次称量20瓶,装量及装量差异应符合规定。
如果装量及装量差异不合格,及时检查溶液状况和设备状况,调整至装量及装量差异合格,继续灌装。
填写分装记录。
质量控制点及质量控制项目:注射液:装量差异(1)装量差异( ±% )取样方法:。
检查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检查。
检测仪器:判定标准:供试品20瓶,每瓶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注射剂不得多于2瓶,并不得有1瓶超出装量差异限度1倍。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装量差异如超出应装装量的范围判定标准,应及时确认生产设备的安装状态,确认注射剂工艺参数控制及操作方法,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后再进行生产,使注射剂装量差异达到合格限度。
3.2.P.3.4.2.4灭菌质量控制点及质量控制项目:注射液:性状、不溶性微粒、pH值、有关物质含量(1)性状取样方法:。
检查方法: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外观在标准外时,确认生产设备的安装状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再进行生产。
(2)不溶性微粒取样方法:。
检查方法: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不溶性微粒在标准外时,确认生产设备的安装状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再进行生产。
(3)p H值取样方法:。
检查方法: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pH值在标准外时,确认生产设备的安装状态,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再进行生产。
(4)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按照质量标准草案检测方法测定注射剂的有关物质。
检验仪器:Agi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判定标准:杂质峰,单个杂质峰的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1.0%),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6倍(6.0%)。
判定标准外的处理:有关物质的测定值在标准外时,确认生产设备的安装状态,自检工艺参数及操作方法,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5)含量:检测方法:按照质量标准草案检测方法测定注射剂的含量。
检验仪器:Agi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