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崔予缨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杭州310005)

摘要:纪录片是一门影视纪实艺术,是现代电影的母体。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外推动力。而纪录片进入电视领域也为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各类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下的纪录片更加重视情节和内容的彰显,对技术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高科技有助于创作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为纪录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群众基础;网络等新媒体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新纪录运动

一、纪录片——影视纪实艺术

纪录片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Documentary”.源意为纪录电影。可见纪录片在西方是一门影视纪实艺术,它是现代电影的母体,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细分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等不同的形式,这是电影时代对纪录片的一种演化。将“影视纪实艺术”这个名词进行拆分,我们不难发现纪录片在技术、内容和形式上的意义所在。

1.影视

纪录片被称为现代科学与工业基础上的影视艺术.是对经济基础最具影响力的上层建筑。影视纪实艺术在观念、形态、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无时无刻都受到影视科技和影视传播手段的推动。

2.纪实

影视纪实艺术是近代科学和工业的产物,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影视纪实艺术的物质特性和技法。因为纪录的真实性,所以纪录片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它表现真人真事、反映生活、记录历史、非虚构非表演,无疑是影视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3.艺术

影视纪实作品的创作贵在有不同风格的显现,才能称得上是艺术,而创作者才能被称为艺术家。艺术需要想象与夸张,而纪实需要一种客观直接的记录,这样看来,纪录片需要“实”、“虚”的相得益彰才能更有效的表达。艺术家们不同的个性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观.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孕育不同的艺术风格,滋养形式各异的艺术表达,但是所有这类艺术的根基都源于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产生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就算是直接的表达。效果也差异甚大,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手段传播着知识、信息、提供审美享受。

二、从电影到电视

从原始电影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再到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纪录片一直披着华丽而昂贵的胶片在电影院这个闺房中足不出户。直到电

视的出现和普及才使纪录片有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电视技术为纪录片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将纪录片整体移植进那十几寸的小荧幕中,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在中国可以说成长得十分迅猛,不仅成为电视荧屏上的支柱性节目,甚至出现了覆盖全球的专门纪录片频道;数以万计的电视台都有固定或不固定的纪录片时段;纪录片专栏也是普遍存在,数不胜数。如今。电视纪录片正呈现着五光十色、百花争艳的状态。电视的发展推动着纪录片的创作追赶世界的脚步,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手段、技法技巧,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艺术观念的演变而更新。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外推动力,而纪录片进入电视也为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各类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相互靠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片更加追求客观记录的风格,纪录片更加注重情节化故事化的可看性。

1.探索时期

在中国,我们告别了影院时期的科教、政治纪录片不久.就直接进入了一个电视纪录片的初级时代。改革开放为模仿和学习中的中国电视带来了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那时风光文化片、历史纪录片、大型政论片等纪录片形式比比皆是。这一时期,屏幕上涌现出了大量大型电视纪录片精品,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一些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的电视纪录片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编导们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是目光还都集中在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直到1991年,《望长城》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主观意识过强、说教味浓的局面,利用声画合一;保持自然的生活流程;主客观结合的情节设置等手段还原纪录片的本质,而且还运用了航拍等技术给了观众一个平日无法达到的视角,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中国新纪录运动——新表现形式带来的质变

但在这期间有一批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和一批独立的创作者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现在看来确是中国新纪录发展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彼岸》、《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这两部作品就深深的打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烙印,这样的作品纪录了一批理想主义者因追求梦想而流浪的艰辛。也正是这样的纪录片使一些有才华的创作者从他们“精英”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开始关注真正现实的生活,走进了底层,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他们用直接而有思想的镜头发觉中国现实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真正的关注现实和人,离开乌托邦的神话默默的浸入现实。这就是中国新纪录运动的精神意义所在。

直接的镜头会使生活本身变得毫无诗意,那些柔美的景象铸就的光环在这时的纪录片中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是生活本身那些赤裸裸的粗糙和艰辛,但是镜头中多出来的是一张张真实的脸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那些复

杂的话语权。没有过多的剪辑与特效,大量的长镜头与同期声的运用使纪录片对现实有了更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关注人性但拒绝主观的煽情.这无疑用更加客观的表现形式作用到了内容的质量上.一改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化与逃避。

《八廓南街16号》是段锦川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他隐藏摄影机、排斥非现场音效、用剪辑来突出主题的风格,灵感来自于怀斯曼的纪录主义美学和直接电影的理念。在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里,摄像机同时捕捉着有声或无声的信息,而作者隐藏在摄像机背后,这是一种客观的叙述风格.新纪录运动延续了直接电影的这一最鲜明的风格,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制造一个开放式的隐喻。

像这样体现当时生活现实的独立制作的纪录片还有很多,但是纪录片虽然要追求制作的独立和思想的独立。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个人的独立行为,需要商业运作和体制的支持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中国的纪录片又在“精英”的小圈子外迎来了新的挑战

3.转型使电视纪录片真正奠定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

1993年,《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种每天八分钟的小短片在短时间内刷新了中国观众的电视屏幕.相同的节目样式也在各大电视台(频道)兴起。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过渡到了“人文关怀”。在这样的电视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降低的机位和视角,取消了以往主流媒体对平民阶级的剥削式拍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真正的关注,在内容上这无疑是更有力的表达。《生活空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节目中的名牌,它的诞生和成功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来自于新纪录运动的思想始于纪实但绝非止于纪实,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大量的蒙太奇运用、访谈的长镜头、运动的、放慢的镜头、还有偷拍与抓拍的技术利用、后期添加的特效等等,已经有了先锋的雏形和实验的风格和趋势。

三、表现形式究其目的实为表达

所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如若探究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是内容的表达。在西方,纪录片和故事片是相互影响着的,纪录片从故事片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反之,故事片也从纪录片那里学到了有益的经验。当下的纪录片更加重视情节与内容的彰显,所以对技术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1.镜头的表现

在表现真实的镜头运用方面,不应是简单的长镜头,应该根据纪录片的内容来决定是否适合利用长镜头。例如在表现的场面,特别是表现场面气氛的镜头,我们偏向于用大量的长镜头,而运动的、带有推、拉、摇、移、升、降、跟等拍摄动作的长镜头更具有鲜活的表现力。但是在表现一些特定的细节内容时,固定镜头会被有效的运用。无论是长镜头还是固定

镜头,在纪录片中,每一个导演都非常重视镜头中纵深的处理.有效的控制景深,可以做到虚实结合.最后实焦在拍摄主题上的瞬间停顿可以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休止符,为一个段落画龙点睛。纪录片强调客观的纪录现实,同时也要有导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为观众更需要看到的是导演的思考。主观镜头是表现导演主观心理的最好形式,他可以带动观众进入现场,在心理上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中去,使观众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的思索和关注。

镜头的不同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影片风格,这在著名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伊文思早期的代表作《桥》和《雨》的风格以运动镜头表现的造型结构和优美的画面著称。但是上世纪30年代,他把焦点转向了社会,对准了运动,轰轰烈烈的运动,大场面的镜头使他的纪录片风格发生了巨变。当伊文思迎来人生中最后一部纪录片作品《风的故事》的时候,他又回到了《雨》的风格和手法。

2.各元素的优化配置

中国的纪录片总是想通过解说词告诉观众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不仅扼杀了导演的意识,而且剥夺了观众的思想权利,这违背了纪录片的艺术特性。纪录片需要实证性的东西,例如材料、档案、现场等等.同时这些实证性的东西也需要技艺的加工才能称为艺术。纪录片的元素应该不仅仅只强调画面.它应该是一门音乐、声音、用光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声音的收录和制作远远不只是技术上的调配,例如:同期声不只是声音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导演多年的功底,也许更是拍摄或制作瞬间的灵感与直觉。声音与视觉应该是表现一致的,视听两方面信息的结合才可以有效的表现其真实感。各方面的元素也应该被灵活的调动和运用,打破固定模式,摒弃不适当的规范,发挥纪录片的艺术个性。

除了画面中的必要元素之外,纪录片还可以应用一系列实验式的手法和技巧去表现导演隐藏起来的观点和情绪。并不是只有纪实手法才叫纪录片,也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片段将其有意义的组合起来.蒙太奇的合理运用会使纪录片更具可看性。这一点我们早在维尔托夫的《真理电影》中就有所见识,他运用了动画、特效摄影、重复曝光、手持拍摄等手法。而在1929年的《带摄影机的人》,他又充分的表达了“电影眼睛”理论的实践意义。维尔托夫重视剪辑,相对而言,现实的表现是次要的。创作者主要根据摄影师和观众的感受来创造影片的结构,视线紧紧盯着具体的拍摄对象,摄影师不断的移动、攀爬,从一个场面接到另一个场面,让观众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感受。

人眼在迷乱的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失去原本要找寻的方向,而通过摄影机也就是“电影眼”可以找到主观与客观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眼睛”的理论适用于今天的电视新闻纪录片,我们用速度和机敏捕捉着生活的一个个瞬间,再用摄影机后面的那个头脑去连接相关的事件,深入挖掘每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为观众点亮一只“电影眼睛”,对于社会,这样的

纪录片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3.形式作用于内容

纪录片表现的历史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它对创作者的要求是不能歪曲、不能捏造、不能虚构,但是并不代表不能突显、不能想象、不能再现。中国的纪录片总是和新闻报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类片子不是纯报道性的新闻,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深入的报道,挖掘最根本的东西。很多时候纪录片承载了新闻报道的任务,这就需要电视编导要用各种手段维护新闻纪录片的可信性,尽量保证纪录片中纪录的事件都发生在当时、当地。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发生过的重要信息也可以用补拍和再现的方式来实现一种客观的讲述,毕竟纪录片的真实不只是画面的真实,同时还有态度的真实与客观,只要创作者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去补拍或再现那些重要的信息,就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纪录片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纪录,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去捕捉现实的存在,并以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人们认识社会所产生的过程才是记录的真正意义。

在让·鲁什和的《一个夏天的纪录》中,我们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电影”。这部影片摄制了一个中心问题“你快乐吗?”摄影师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巴黎大街小巷的很多人。人们答案的不可预测性和个性化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鲁什和绝不满足于追求这种表面的真实,而且采取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方式使真实表露出来,他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的拍摄者.而是真正走到被采访人的空间里挖掘那一刻的真正的真实。《水和风》中那些极具表现力和张力的近景镜头:干裂的土地、枯竭的老井、饿死的牲畜,是牛山纯一扎根冲绳岛与岛民一起艰辛的生活而纪录下来的。影片中那些不幸的命运所展示出的勇气、顽强以及抗争是他真真切切感受过的。所以导演思想的介人是影片的一种表现形式,最终作用在影片的内容上才是真正的目的。

四、高科技催生全新制作

1.有线电视的时段细分随着有线电视频道和节目时段的细分,观众在选择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也越来越有针对性。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不同的观众为不同的节目付费,而不同的广告商在为不同的节目时段付费。再加上全国各大电视台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在逐步的分离,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的起点、新的市场;同时,各种类型的电视纪录片生存的可能性被明显的暴露出来。

面对“娱乐至上”的电视时代,电视纪录片必须在制作上有所创新:吸收更广泛的题材;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运用更大胆的手法:增加更多样的元素??体制外的制作更应该脱离保守主义的束缚,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可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而且纪录片的形式也可以附着在其他节目形式上发挥其及时特色。

2.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

如果说电影是机械时代的产物,那么,应该说今天的电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机顶盒和数字电视接收机已经随着新世纪的步伐走进了千家万户,高清数字电视的清晰度是普通电视的五倍,这对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是个考验。

另一方面,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同类型节目和同类型节目之间的竞争。作为节目形式存在的电视纪录片将服务于一批更加纯粹的电视观众,更有针对的制作应该是与受众群体的统一。而在这个呼唤个人化的时代里,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商业化的消费主义不断地在腐蚀着理想主义的美好,一些人在上一个时期的坚持和追求之后,他们会留下什么,而我们又会延续什么。

3.摄录设备走进千家万户

纪录片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各种摄录设备不断更新和降价。使小成本的制作越来越多见。由于摄录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操作性,纪录片从精英化走向了平民化的路线,一些纪实爱好者正在集体无意识的加入到纪录片创作的团队中来。纪录片是生活的客观性和创作者的主观性的统一体,利用各种数码设备拍摄的小制作,可能是随时的、随性的、无意识的。没有被拍摄对象的不自然,没有拍摄脚本的限制,更多的是拍摄者灵光一现和大胆的尝试,从而营造出更多的发挥空间,这也许是实验式拍摄的最佳状态,不仅有创作者的实验,而且对拍摄对象来说也是一种实验。虽然这种拍摄融人的是更多的个人行为.很可能无法体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甚至不能称其为纪录片.但是这样的个人拍摄没有压力、没有范式、更先锋。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行为却可以为纪录片走过的那些沉重的足迹增加几分轻松的风景。

4.网络等新媒体提供新平台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网络的便捷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到最新的纪录片资讯,同时也能够找到那些由于体制原因无法从电视或电影院里观看到的纪录片。我们对纪录片的欣赏从追求全人类的共性转移到了小团体或个人个性的表达。

相对于电视和院线来说,网络是个更加自由化、国际化、隐私化的空间。网络视频没有节目播出的基本要求,不要求时长,不用审片,不插播广告,没有固定播出时间,网友可以随时上传自己制作的视频,并在论坛里进行讨论,接受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们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开放式的探讨空间是电视无法取代的.它更加灵活,更加容易沟通,没有过高的屏障也没有发言权的门槛。而对于纪录片的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途径,在一部部称不上成熟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灵感和思路。

五、总结

纪录片是影视纪实艺术,它对技术、手法、表现形式都有各自的要求。这些要求统一满足于同一部作品,就形成了一部真正的作品。纪录片始于

纪实但绝不止于纪实。纪录片有思想、有态度,这是创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视角的体现。无论是纪实性拍摄、访谈式运用、现场录音或是长镜头,纪实只是一种手法,画面依赖纪实,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只停留在手法上。要用纪实的手法表达主观的态度和独立的一致,当然所有的前提是本着一个客观的态度。手法的探索之后。应该成长为思想的成熟,真正的纪录片应该让人们以思考者的角色进入其中。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科技有助于纪录片创作者实现他们的想法,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创作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群众基础。而网络给了纪录片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通过它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收集平台。纪录片开始了更加先锋的、个人的、实验式的探索。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其他电视节目或电影不一样,他不仅是留给观众的,同时也是留给历史的,纪录片的涵义应该有更震撼的思想。利用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题材以客观的态度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甚至是激情,担负起对观众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吕新雨.纪录中国一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三联

书店.2003.

【3】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2005.

【4】罗森塔尔.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6.

[5]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顾理辉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导读:本文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中央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辉煌中国》。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内容请继续关注 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增强中国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党中央制定很多发展强国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上都制定了很多方针政策,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从过去的难解温饱变成如今的安居乐业,变化之大让世界各国都为之惊叹。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中央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辉煌中国》,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史,第一集《圆梦工程》中道出了中国的发展不仅要为近期常态考虑,还要为长远做打算,不仅要为自己,更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孙中山在过去就对中国的未来规划做了详细说明,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口,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发展电力事业......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觉得要想实现这一计划,步履维艰,艰苦卓绝。但在21世纪的今天,孙中山的规划理念已变成现实,甚至远远超越了当初的设想。 中国跨海大桥的建设,已是世界级的,可以说创造了世界桥梁建

设领域的多个第一,桥梁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隧道最长的港珠澳大桥就是其标志性建筑。 中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也是世界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地理环境极度复杂的问题,但最终中国拥有了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这离不开工程师和工人们的辛勤努力,胡麻岭隧道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隧道穿越一座水库和一条河流,还穿越第三系饱和富水粉细砂地层,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安全隐患,施工进度深受影响,历经八年正式贯通,该项目被称为“头号重难点工程”。 在其他建筑行业,中国也有重大的突破,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工程师和工人的不懈努力。当然,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促进中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崛起,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这次纪录片的观看,让人们了解到,科技创新的发展成果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变得如此发达,人们出门旅游十分方便,走南闯北带来诸多便利,也给诸多行业带来福利,旅游业、快递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业绩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交通条件发达带动中国经济收增长入。 总的来说,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在世界竞争中打下扎实基础,为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而努力奋斗。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纪录片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93,保证全网最低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培训光盘介绍: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五集观后感

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五集观后感 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家,却也是一股新生的力量。 自1842年清鸦片战争战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起,中国人民曾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荆棘之路、苦难之路。 945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中国的劳动人民不再遭受非人道的压迫、剥削。但四万万人民,四万万张嘴,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还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个占了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该如何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成了党和国家和人民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终于,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在上世纪末,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一词,古已有之。小康社会曾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都在为达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目标而奋斗。 近代,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再一次向世界打开了国门,“对外开放”也成了一项基本国策,成了中国的强国之路。 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在基本摆脱了温饱社会之后,我们又要向下一个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我们也将按照规划,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迎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小康社会,处于温饱社会和富裕社会之间。在这个社会阶段,人民的各项基础需求应得到保障。医疗、教育、养老、安全、劳动需求都应该得到保障和满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了百姓的生活需求,更加关心、更加注重人民的生活水平。该集纪录片,分别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五年以来,党中央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懈努力与风斗。 孩子的教育是这个千千万万家庭最关系的问题之一,能否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天下家长的心头事。城市中生活的我们,也许并不知情,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是多么地向往我们的学习条件。曾经,大山里,有一群孩子,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通过读书来海边自己的命运,可是现实却没有允许他们读书,他们也许一辈子都离开不了那片山林。而今,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完善,国家担负起了这些孩子的学习经费,为平困地区的他们提供了免费的营养午餐,也派去了乡村支教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他们的未来带来了光明。教育制度的全面完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老人养老,同样也是热门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今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1000字

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1000字 导读:本文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正在热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 辉煌中国第一集观后感1000字(一)过去的五年,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纪录片《辉煌中国》回顾过去五年的辉煌,展现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能够激发起国民的自豪感、增强国民的自信心。 《辉煌中国》第一集“圆梦工程”展示了中国大地上的超级工程。十八大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这些浩大工程顺利建设的背后是我国科技实力的折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折射。 这么浩大的工程出自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之手。曾经,我们造不出汽车、拖拉机,就连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也要从国外进口,“洋火”“洋碱”的称谓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今天的中国,造出了让世人惊叹的超级工程。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是无法实现的。 桥、路、车、港、网、水、气、电,这些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会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港珠澳大桥等大桥建成,高铁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复兴号”动车组四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上海,上网速度越来越快,一系列浩大工程的开展让人们感觉到了生

活的变化。桥更宽了,路更通了,车更先进了,港口更高大上了,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水电气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孙中山先生提出《建国方略》,好多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五年,国人砥砺奋进,各行各业创造了很多不平凡的业绩。标志性的浩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中国制造”走向中高端,不再是简单的加工衣服。高铁、核电成为中国的新名片,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快速提升。标志性的浩大工程,增进了国人的自豪感。看这一集,人们会感慨,“厉害了,我的国”!厉害的是我的国,是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他们是超级工程的实施者,是圆梦工程的践行者。我们应当向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致敬,他们创造了这五年的辉煌成绩。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中国人勤劳、智慧、善良。就勤劳而言,不少人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不达目标决不罢休。就智慧而言,中国人创造了绵延五千余年而不衰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完成超级工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建设者们闯关夺隘,降伏了前行过程中的“拦路虎”,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当“墨子”号量子卫星穿行在太空,当“天眼”射电望远镜投入运营,辉煌成绩单的背后是相关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在春天播撒汗水,秋天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各条战线喜讯频传,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这五年,国人创造了很多辉煌,这些秀美的诗行是人们用心谱写的结果。辉煌属于过去,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前路漫漫,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c4020755.html,/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c4020755.html,/playlist/id/6 944963/ 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c4020755.html,/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 土豆上没找到 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1949年 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1976年 内容概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1992年 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2002年 内容概要: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2007年 内容概要: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7c4020755.html,/playlist_show/id_237823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c4020755.html,/playlist/id/ 6457360/ 汉字五千年,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汉字五千年》于2009年1月28日至31日15:10,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每天两集,每集50分钟。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第五集:翰墨情怀。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纪录片《辉煌中国开放中国》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3967 纪录片《辉煌中国开放中国》心Experience of the documentary "brilliant China and open China"

纪录片《辉煌中国开放中国》心得体 会 纪录片《辉煌中国开放中国》心得体会 纪录片《辉煌中国》第六集《开放中国》于24日晚播出,主要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一集的观看,更加坚定了我国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策略的信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实践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的态度是响亮的。这五年,创建自贸区,倡导“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北京APEC、杭州G20、达沃斯论坛、金砖厦门会晤,更多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得到世界广泛认同。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东方大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成为国人获得自豪赢得尊重的坚强靠山。中国,在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坚定、从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科技方面:有曙光2000大型计算机、神舟六号、“嫦娥一号” 外交方面:有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加入wto 教育方面:有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迅速 体育方面:有承办1990年亚运会、承办2008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中国获32枚金牌居世界第三 经济方面:有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方面:有物质丰富、交通明显改善私家车占有一定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文化艺术方面:有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一批艺术作品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飞速发展,是不是使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证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纪录片《辉煌中国开放中国》心得体会 《辉煌中国》由中央宣传部、央视联合制作,全片共六集,分别为《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第六集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实践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的态度是响亮的。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来,中国创建了自由贸易区,倡导“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北京APEC、杭州G20、达沃斯论坛、金砖厦门会晤,更多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得到世界广泛认同。中国这一东方大国正走进世界大舞台的中心,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国人的骄傲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有感

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有感 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有感 观看六集记录片《辉煌中国》之后,感想颇多。该宣传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实记录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性飞跃。 现在的中国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不富先修路,交通设施的极大改善,海运铁路公路等等工程的建设,打造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更展示了中国的技术实力。例如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高铁,是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当然,有成绩就必须有付出,成功的背后总是会有艰辛的努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终究化为成果。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创新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活力,无论是微信支

付或是共享单车,给大众生活带来方便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幸福感。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或者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大美中国。 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加努力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小康社会的明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也有今天自己的奉献和缩影。 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有感 观看六集记录片《辉煌中国》之后,感想颇多。该宣传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实记录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性飞跃。 现在的中国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不富先修路,交通设施的极大改善,海运铁路公路等等工程的建设,打造了四通八达的交通

中国纪录片历史教学教材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90年代以后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2018届(2)(3)班 学习资料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目录 《序·文人》 01.序(上) 02.序(下) 03.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上) 04.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中) 05.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下) 06.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上) 07.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下) 08.百代文宗-韩愈 《圣贤诸子》 01.至圣先师-孔子(上) 02.至圣先师-孔子(中) 03.至圣先师-孔子(下) 04.亚圣-孟子(上) 05.亚圣-孟子(中) 06.亚圣-孟子(下) 07.千古智者-老子(上) 08.千古智者-老子(中) 09.千古智者-老子(下) 10.文哲大师-庄子 11.乱世哲人-荀子 12.复圣-颜子 《古代发明始祖》 01.文宗字祖-仓颉 02.人文始祖-黄帝(上) 03.人文始祖-黄帝(下) 04.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

05.酿酒始祖-杜康 06.纸圣-蔡伦 07.科圣-张衡(上) 08.科圣-张衡(下) 09.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上) 10.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下) 11.治水神工-大禹 《圣贤·宋词》 01.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 02.一代帝王之-尧 03.古代贤君-舜帝 04.元圣-周公 05.相圣-伊尹 06.词坛正宗-李清照(上) 07.词坛正宗-李清照(下) 08.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上) 09.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下)《诗人与墨客》 01.诗仙-李白(上) 02.诗仙-李白(下) 03.诗圣-杜甫(上) 04.诗圣-杜甫(下) 05.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上) 06.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下) 07.诗坛宗匠-王渔洋 08.书法家-颜真卿 09.一代诗宗—宋琬 10.宋学泰斗-程颢.程颐 《书画名家》 01.书圣-王羲之(上) 02.书圣-王羲之(下)

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讲述中国回归历史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摘要】纪录真实,讲述历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众多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纪录片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过万人空巷的繁荣,也有过被人遗忘的落魄。本文通过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朴实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全新的思考,希望中国纪录片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心里,走的更远。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前景;现状;问题 0.引言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使冰封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随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更是迎来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春天。但是面临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中国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题材的单一等都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市场更有生命力,更长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纪录片 1.1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1.2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记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获取了一个新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风情纪录片、直接记录现实的纪录片、编辑性纪录片。 1.3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 纪录片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真实而非虚构的,他的本源在于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像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以及现实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从这些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得影子,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去面对生活,纪录片从宏观角度来说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2.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1建国初期,新闻纪录与宣讲主义(1958年——1966年)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始于1958年——1966年文革前,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报道的更详细一点,更长一点,基本上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同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反映河南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事迹。当时,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手段,宣传意图明显,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报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记录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 当时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1963年李俊导演的影片《农奴》,反映了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的苦难生活,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1966年陈汉元编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 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 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 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 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 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 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一一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