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武灭佛”的主要共性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一直在不断吸收儒学灵魂,并且融合中国本土化的道教精髓,慢慢发展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然而,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积极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提倡佛教,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贵族纷纷仿效,捐资建寺,一时寺院剧增,仅健康(南京)一处就有五百余座,全国则有二千八百余座,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环绕,延袤数里,有若天宫。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京城建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
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优礼玄奘,为之作《述圣记》,下令建大慈恩寺,在寺内另造翻经院,继续赞助玄奘译经。
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
可见,佛教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了多次佛教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以三五一宗四次法难为代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以玄释佛佛教般若学讲: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皆空。
由此,通过玄学中国哲学找到了一种可以沟通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方法;通过玄学中国哲学与佛教哲学之间也找到了一种可以转译、理解的共同语言。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合流,以玄释佛,大乘班若学各宗大多采用何王之说诠释佛经。
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2,深入民间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在中国日益被接受,特别是今生来世,积德行善的思想得到人们的认可。
下层民众在极度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寄希望于来世,而统治者正好利用佛教的转世轮回说,使得百姓臣服于他,这使得佛教在这时广泛发展。
3,宗教政策是尊重认可北魏太祖道武帝在转战河北时期,就对佛教给予了特别的尊重。
批准在京城中建立佛寺。
道武帝好老黄,览佛经,见了沙门都加敬礼。
礼遇佛教僧人。
由国家任命僧人中的领袖人物,管理僧人。
佛教历史上的惨剧 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佛教历史上的惨剧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佛教,世界上最早的宗教。
至2010年,全世界约有12亿佛教信众,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
在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
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
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
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
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这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在我国历史上却出现了灭佛事件,称为“三武一宗”。
他们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佛教是外来宗教,是一种异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
另外,佛教的发展,需要由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持。
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会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便发生了多次反佛运动。
佛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触动了封建王朝统治者,同时信徒众多,也触犯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作者:卢忠帅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唐武宗李炎(814-846年),以及后周世宗柴荣(921-958年),由他们发起的灭佛事件。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多数的汉族人,大力推广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佛教,太武帝即位之初也是如此。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字佛狸,鲜卑族人,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在位期间,首先灭掉夏国、北燕和北凉,重新统一了北方。
然后又打败了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刘宋政权,解除了北方和南方的威胁。
经济上,减轻租赋,予民休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化上,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佛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北魏政权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由于佛教组织膨胀,有些佛教徒甚至走出佛门,反对北魏的统治,使“王法废而不行”,特别是盖吴起义爆发后,太武帝认为佛教僧侣与叛军通谋,企图谋反,这成为其灭佛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虽然当时寺庙和僧侣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寺院经济的持续膨胀和出家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不断减少。
因为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僧侣又不用纳税,且信佛出家者不断增多,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因此,志在统一全国的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影响下,转变了崇佛的态度,下令灭佛。
太武帝的灭佛,前后共有三次大的举动。
第一次是在太延五年(439年)。
这一年,太武帝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
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
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
第二次是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
这一年,因沙门妖言惑众,太武帝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第三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公元476年,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但是对于罗马教皇以及天主教会,日耳曼人也是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应付。
直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为了篡位夺权,主动向罗马教皇示好,并且划出一块地盘给罗马教皇建立教皇国以后,罗马教皇才笑呵呵地表示:日耳曼人,也是可以做罗马皇帝的嘛!到了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继位以后,南征北战,征服了绝大多数日耳曼部落以后,罗马教皇终于为其加冕,称其为罗马皇帝。
他的帝国也被称之为查理曼帝国。
说这件事,和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看法兰克王国的未来就知道,向罗马教皇妥协以后,其实法兰克王国便陷入了政教合一、以教代政的局面中。
也就是说,国家除了皇帝说了算以外,教皇也说了算!而且,教皇拥有加冕皇帝的权力。
这还得了?等于说天主教完全凌驾于皇帝和政府之上了。
为了走出这个困局,到了公元16世纪左右,大量反对教皇干政的人逐渐崛起。
他们为了抵制政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从天主教中分化出了一系列派系,这些派系加起来,统称为新教。
也就是说,基督教中的新教,其实是反对政教合一的。
这就是为啥新教能在我们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毕竟人家不管政治,只管信仰。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谈一谈我国古代三武一宗灭佛的事情,基本就通透了。
一、三武一宗分别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三武一宗,很显然是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很多人除了唐朝的唐武宗以外,或许对其他朝代不太熟悉。
我们可以把这4位皇帝背后的历史串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结束三国时代,西晋王朝趋于统一。
不过10年以后,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西晋迎来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局面,再次陷入了大乱之中。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同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
历史来到了东晋十六国的时代。
北方被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羯族等五胡建立的各路政权霸占。
“三武一宗”灭佛:气吞万里如虎

“三武⼀宗”灭佛:⽓吞万⾥如虎(上篇)⾃佛教传⼊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禁毁佛法运动,其中,“三武⼀宗”灭佛规模较⼤,何为“三武⼀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后周世宗,先后进⾏了三次声势浩⼤的灭佛。
佛教界历来称为“三武⼀宗之祸”,那“三武⼀宗”到底如何灭佛?1.北魏太武帝灭佛。
公元438年,平叛将⼠在长安寺庙,发现⼤量藏匿的兵器和⼤量钱财珠宝,竟勾结长安起兵反魏的胡⼈盖吴。
太武帝龙颜⼤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并于公元438年颁布了⼀道灭佛诏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
今后再敢⾔佛者,⼀律满门抄斩!”于是⼀场空前的灭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绝对是横扫⼀切,绝对是“铁腕”⽆情!2.北周武帝两轮灭佛。
北周武帝随统⼀的步伐,先后在北周、北齐进⾏了两轮灭佛运动。
第⼀轮在北周全⾯禁佛。
公元574年5⽉(建德三年),周武帝在北周全⾯禁佛,下令“断佛、道⼆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并令还民。
” 还下令“三宝福财,散给⾂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
”这⼀次灭佛,共夺四万多所寺庙为宅第,300万僧尼还俗,使北⽅佛法⼏乎灭迹,国⼒⼤⼤增强,为北周统⼀北⽅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轮在北齐全⾯禁佛。
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武帝宇⽂邕攻灭北齐,使北⽅复归统⼀。
北齐推崇佛教的狂热甚于北周,周武帝继续推⾏灭佛政策,这次⼿段更激烈。
下令摧毁北齐境内所有的三万座寺庙,寺院财产、簿录⼊官、寺院奴婢全部释放。
勒令约300万僧尼还俗,占当时全国户⼝的⼗分之⼀,还全部都是壮劳⼒。
3.唐朝武宗灭佛。
唐武宗继位后,连续4年,4次敕令,在全国进⾏四轮灭佛,⼀次⽐⼀次声势浩⼤。
公元842年,决定废除佛教。
先下令僧尼还俗,寺院财产没收充官,铜像熔毁铸成铜钱。
公元843年,唐武宗下“杀沙门令”,仅因谣传有藩镇的奸细假扮僧⼈藏在京师,被京兆府在长安城中打杀⽽死的裹头僧就300余⼈。
后在执⾏时发现,很多寺庙⽐皇宫还⼤,⼗分天下财,佛教占七⼋。
《北周·五行大布》之三武一宗灭佛

《北周·五行大布》之三武一宗灭佛前一段时间,关于佛铸钱,我们聊了《南梁毁佛》和《河阳钱》,其实在历史上的众多毁佛事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三武灭佛”。
所谓“三武灭佛”,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以及唐武宗李炎灭佛这三个事件的总称。
在这些皇帝中,他们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一个“武”字,所以称为“三武灭佛”,如果再加上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的灭佛事件,可以合并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壹在这些毁佛事件中,有的皇帝毁佛就是为了熔铜铸钱;而有的本无此意,但最终阴差阳错,以铜铸钱;还有的皇帝毁佛根本和铸钱没任何关系。
比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毁佛,就和铸钱没啥关系。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北魏为了统一北方版图,巩固自己在中原的地位,所以大量征兵,几乎全民皆兵。
小伙伴们都知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就是当时历史的典型代表,虽具体时间不可考,但著名的叙事诗《木兰辞》,就作于南北朝的北魏,可见当时疯狂征兵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南北朝时战乱不止,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学说给了战乱时期命如草芥的普罗大众以精神信仰,给人们以希望,因此信教者众多。
不仅如此,那时候出家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免除兵役,还可以免税,不用战死沙场还有吃有喝,这样的好事谁不干呢?于是乎,当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可这样就不符合太武帝全民皆兵的理念了,而且不但兵源减少,还要有大量开支用于供养僧侣。
太武帝似乎察觉到这“赔本”的买卖不合适,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令,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并且听从宰相崔浩的建议,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收缴僧侣的大量资产,就这样,太武帝最终开始了灭佛之路。
不过太武帝灭佛毁佛,却和铸钱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北魏初期在平成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其中包括太武帝),一直都是通用谷帛、布帛,进行实物交易,以物换物,有时候甚至用牲口做等价物,官员的俸禄也是以帛、桑、丝、粟四物进行发放。
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的本质甘肃省会宁县白塬中学张廷寿佛教传入中国接近两千年,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了解佛教的产生,在中国的传入、发展、高潮、衰落,以及以后的长期存在,就不能不了解“三武一宗灭佛”的前因后果及本质。
“三武一宗灭佛”断断续续历经500多年。
其间,佛教在中国起起伏伏地发展到高潮,度过了那段黄金时代后,就开始了衰落。
曲折复杂,延续至今。
伟大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丰富的佛教典籍,特别是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贪、不嗔等戒律和我国公众提倡的敬畏生命、善待动物、以偷盗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制怒防躁等道德规范的内涵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内容都提倡的是真、善、美,摒弃的是假、恶、丑,利国利民利己。
目的是修身养性,弘扬正气;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因此,分析“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本质,对于佛教在国家宪法的保护下健康、自由地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合法的宗教,也有借鉴的作用。
何谓“三武一宗”“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年至451年在位)、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至578年在位)、唐武宗李炎(841年至846年在位)。
“一宗”是指:后周世宗柴荣(955年至959年在位)。
概述佛教及其教义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一带)。
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世)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
三武一宗灭佛

三、唐武帝灭佛(845年)
(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 1.佛教发展与统治者联系紧密。 唐太宗重视。 武则天支持。“载初元年(689年)„„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 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言天 女„„舍是天形,即以女神,当王国土,得转轮王”。 2.寺庙和僧侣众多,寺院经济发达。 3.佛教思想空前发达,由学派走向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 4.宗教政策:开放认可。
二、北周武帝灭佛(574年)
(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 1.发展迅猛 2.宗教政策:谨慎民主 • 天和元年(566年)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集群臣亲讲《礼记》”。 • 天和三年(568年)八月癸酉,“帝(又)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 等亲讲《礼记》”。 • 周武帝自天和四年(569年)一月,在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 论《老子义始,经过七次议论二教优劣。 • 建德元年(572年)冬十二月癸己,周武帝“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 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六日,主持召开第七次殿前大辩论。武帝诏 僧人道士大集京师,于太极殿陈设高座,武帝亲临主持。命道士、僧 人辩论二教优劣。此次辩论后的第二天周武出敕,二教俱废。
五、四次灭佛政策对后世影响
• (一)对宗教和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影响 • 1.对宗教自身的影响
• 2.对中华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 (二)统治者宗教政策对世俗社会的影响 • 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三)灭佛情形及灭佛政策 当时太武帝下诏废除所有的佛教寺院、佛教经典和佛像,沙门不分长 幼一律坑埋于山。 1.对僧侣数量的限制 438年,“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已下者。” 444年,再次下诏,进一步限制佛教徒的数量。 446年,太武帝再正式灭佛。“„„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2.对佛教活动场所和寺院财产的限制 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三武灭佛”的共性张宝生(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发生过“三武灭佛”事件。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三武灭佛”的共性。
认为“三武灭佛”起因基本相同,都与寺院经济膨胀和儒佛道斗争有关;灭佛的措施基本相似,都是以行政的手段强令僧尼还俗,拆毁寺院,焚毁经像,没收寺产;灭佛的结果也大同小异,都对佛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均未实现“灭佛”的目的。
“三武灭佛”事件表明,佛教在中国发展,会受到中国特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关键词:三武灭佛寺院经济宗教冲突Abstract:The incident of " three emperors’ruining Buddhism " has happen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Buddhism. We’ll probe into their common features by comparing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I think the reasons for ruining are basically same. They’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expanding of Buddhist temple’s economy and the contention amo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Secondly, the measures taken are similar basically. They all adopted administrative means to compel Buddhist monks and nums to resume secular life and confiscate the property of temples. What’s more, they also demolished temples and burned down josses and scriptures. Lastly, the consequences of ruining Buddhism are almost alike,too. The ruining all cause the heavy blow to Buddhism. However, the Three Emperors all didn’t realized the purpose to ruin Buddhism. The ruining Buddhism indicates that Buddhism must receive restraining from Chinese peculiar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when it developes in China.Key word:three emperors’ ruining Buddhism,Economy of Buddhist temple,Religious contention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北朝与晚唐时却几度遭受灭顶之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界称之为“三武之厄”或“三武法难”。
“三武”为什么会有灭佛的举动?灭佛对封建国家有何益处?这个问题是饶有趣味的。
本文拟从灭佛原因、灭佛措施与结果等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三武灭佛”的共性。
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三武灭佛”事件的认识。
一灭佛起因基本相同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经济才最终形成。
①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但它的高速发展却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封建国家又是由世俗地主们建立和把持的,经济利益关乎根本,所以当佛教势力严重威胁其根本利益时,作为世俗地主的总代表--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那么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经济危害,使皇帝们举起屠刀的呢?首先,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统治者信奉佛教提倡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和僧众可以帮助他们麻痹人民,佛教不但可以“敷居导俗”,而且其“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踨遗轨,信可依凭”。
②可以说,统治阶级对寺院的布施,实际上是支付宗教为其统治服务的报酬。
参与布施者,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贵族,构成了寺院经济急剧膨胀的输血队伍。
《魏书·萧衍传》对梁武帝曾有描述,说“衍崇信佛道”,大修寺院,“皆穷工极巧,殚竭财力。
”北魏献文帝崇信佛教,在天宫寺建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③,浪费无度。
据统计,北魏末年(528年)佛寺已达3万处,北周建德三年(574年)佛寺4万处。
唐武宗时共有大、中寺院4600所,小的庙宇40000所。
王公贵族和富豪人家,修建佛寺,竞尚高大华丽。
对此,魏孝文帝说:“内外之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敞显博,亦足以辉隆致教矣。
然无知之徒,各相高尚,贫富相竞,费竭财产,务存高广。
”④由此可见,建佛造像,浪费巨大。
其次,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
寺院经济主要以田产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并与掠夺两种手段来获得土地。
无论国家还是王公贵族兴造寺院,一般都随之施舍一些土地。
比如唐高祖时,少林寺因助唐平王世充而被赐田40顷。
除皇帝外,大量的王公贵戚也争营佛寺。
⑤另外,自南北朝以来,由于社会动荡和王朝更迭频繁,阶级矛盾尖锐,为寻求精神寄①任怀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0年第5期。
②《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③《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④同上。
⑤《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
托,士族地主和普通民众也将田产大量施舍给佛教寺院,使寺院田产大增。
寺院除靠施舍获得土地外,还大肆兼并和掠夺土地。
南北朝时代,诸如寺院“侵夺细民,广占田宅”,“翻改契约,侵蠹贫下”①的记载时有所见。
梁武帝曾下诏说:“……僧尼……越界分断水陆采捕及以樵苏,遂至细民措手无所。
”②这说明寺院在兼并土地的疯狂性上绝不亚于世俗地主。
及至唐武宗灭佛前,“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
③而在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为使自己政权稳固,都试图把广大民众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尤其是北魏至唐,国家还要推行均田制,而政府必须掌握大量的土地才能分配给农民,但寺院广占良田又必然直接影响封建政府土地政策的推行,这样僧侣地主与世俗地主间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第三,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役。
寺院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
人民之所以愿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僧尼不但“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而且“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入出随心,往返自在”。
④因此当“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时,出现“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实避调役”的人数之多也实在令人瞠目。
北魏末年,全国有僧尼二百万,北齐时有三百万,北周有二百万,唐武宗时也有近三十万人,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财源。
为了消灭北齐,北周武帝就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⑤唐武宗在废佛教书中说:“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
……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致也。
”⑥这说明佛教势力膨胀,不但搞得民力不足,物力凋衰,也已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世俗地主的利益构成威胁。
所以唐武宗才认为他灭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法典,济人利众”⑦的事情。
除上述危害之外,寺院经济的发展还使寺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甚至诱发起义,威胁封建统治,这也可能是封建政权灭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实际上,佛寺中等级十分森严。
在僧侣中,寺主和各种神职人员构成了统治阶层,而下层僧侣及依附于寺院的人口则构成了被统治阶层,这两个极不同的阶层,体现了寺院经济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对抗关系。
原先,①《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②《梁书》卷三《武帝纪下》。
③《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传》。
④《广弘明集》卷二四《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
⑤《广弘明集》卷二四《谏周祖沙汰僧表》。
⑥《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本纪》。
⑦同上。
寺院可作为救济场所,然而,后来寺院的救济事业渐渐变成了高利贷剥削。
比如北魏宣武帝针对僧祗粟曾诏:“僧祗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
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弊,亦即赈之。
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及其征责,不极水旱。
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
细民嗟毒,岁月滋深。
”①不难发现,寺院内阶级对立关系的层次较之世俗世界更为分明。
寺院依附民所受的剥削压榨,比起世俗界农民所受的并不轻。
寺院剥削的主要方式是租佃制。
比如北朝时,封建政府将罪犯和官奴给予寺院的仆役——佛图户,除“供诸寺扫洒”外,还要“岁兼营田输粟”。
又如北魏的僧祗户,他们每年需向僧曹输谷六十斛,其被剥削率最低也该是见税十五。
②身受沉重经济剥削的同时,他们又被套上了一条神权枷锁,这样双重的重负使他们的处境比俗界农民更凄惨。
因此,残酷的压迫剥削,也就激起了僧众的反抗。
魏明帝时,任城王澄上疏,深切地指出佛教教会活动对社会治安的危害。
他说:“往在北代,有法秀之谋;近日冀州,遭大乘之变。
皆处假神教,以惑众心,终设奸诳,用逞私悖。
”③北魏太武帝灭佛,其导火线便是长安种麦寺内便室中“大有弓矢矛盾”。
④僧尼有免役调租税特权,寺院的依附民也不向国家纳租税出调役,这已播下官方和寺院间矛盾的种子。
当僧众人数少,依附人口不多,僧众又能劝人为善,服从统治时,这矛盾还不突出。
等到僧众人数多,严重影响官方税收,僧众又在民间不是起劝化的作用,而是煽动人民反抗,甚至领导人民暴动时,政府和寺院间的矛盾就突出了。
限制壮年劳动者出家,强制僧尼还俗,严厉取缔佛教寺院的“灭佛”也就出现了。
如上所述,佛教增多一个僧徒,即朝廷损失一个丁男的赋役,凡是多少有一些政治头脑的帝王和一般士大夫,总要感到佛教是侵夺人口的无底巨壑。
还有一种威胁,即佛教从思想上俘虏中国人作佛奴:生活、礼仪、思想完全被天竺佛徒同化。
寺院有其法律(僧律),有其武装(僧兵),不受国家律令的约束,一个寺院等于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佛国。
佛国愈多,对当时政治统一的威胁就愈大,所以说,朝廷废佛是有理由的。